访问陈氏书院建筑总设计工程师黎巨川追忆
转:《荔湾文史》第三辑 (1991年版)
●●访问陈氏书院建筑总设计工程师黎巨川追忆●●
林克明 关伟亮写 罗雨林调查整理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在今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完成于光绪二十年(即1890年~1894年)它虽为百年左右的民间建筑,但了解其历史的人并不多,我们师生俩都是年过78、90的老人,本着弘扬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宗旨,应《荔湾文史》编辑部之约,把我们所了解陈氏书院有关的历史记述下来,供人们研究参考。
(一)国外评价:
在中国建筑史上,陈家祠可认为广东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外国建筑学者均认为:“陈家祠是集广东工艺美术装饰之大成的建筑物”。它被收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之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均有照片及详述。上述两本书均在二、三十年代出版。关于《世界建筑艺术》的作者,是德国柏林大学建筑系主任陂士敏教授。这本书在一九二五年出版。出版前,有人介绍陈家祠与他,并曾几次专程到中国考察、看过陈家祠,印象很深,并把它写进书内。一九二八年,林克明买了此书,保存至今,十分珍贵。
(二)陈家祠建筑的起源及其他:
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广州仙湖街附近建有陈氏书舍一座,专为招待各县考生来广州投考省试及进京考试居停之用。后来此书舍被广州一些恶霸把持及勒索,当时有新会县陈××者(未找到他的名字)非常愤恨,后该生在京考到进士并翰林院工作、有了名望,他乃发动陈姓士子捐资筹建书院,后因各县陈姓仕绅及商业大贾踊跃支持捐款,乃扩大规模,购地建于现址中山七路陈家祠。
在筹建期间有陈淡甫者,系搞机械制造业的,当时他包了缫丝业巨头陈启元之全部缫丝机械。因产品优良及对国外产品多有改进、因而声名大震,后又包了广东其他工厂的机械制造,因而成了巨富,对陈氏书院捐了大量款项参加筹建,后来其孙陈子卿在福建省马尾船厂工作,又发明了浅水轮船(即我们称的柴油机内河船),在陈氏书院开幕之日,他从乡间用浅水轮船载“陈淡甫之灵牌”运来广州陛座(即安放)于祠内神位中。在当时是广州震动之大事。在修建后期。当时有一个住在附近的小孩,为黄麟自的父亲经常来看砖雕,一位砖雕师傅叫他每天都来,给他雕了一个砖像在一座故事中, 目前这小孩已找不到(恐怕也有一百岁了),未知他的雕像在那一座故事内。从这事件中可以看到那些雕匠对雕刻工艺的认真,技艺之高超。所以目前要补雕这些残缺作品已无法再找到这种雕工了。
(三)陈氏书院的设计者:
我是在广东省立勃勤大学工学院攻读(笫一届)建筑工程系的,我们的系主任是著名建筑师林克明教授,在一九三四年间林主任带领我们到惠福东路访问陈氏书院的设计并施工监理的黎巨川工程师,当时他已九十岁了,人很清瘦,但还很健谈,而且记忆力很好。黎巨川还主持建筑潮州八邑会馆,当时还保留一卷他自画得很好的设计图纸,因而成了当时有名的土工程师。他说: (包括答复我们提出的问题)陈家祠是在原茨菇塘上,每根柱子下打了十六条二丈四尺长的木桩(当然土质好会打短一些)。这陈家祠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资建设的,在经费方面是不用愁的,陈家祠设计图也是黎巨川画的,但在当时已不见了。在建筑陈家祠时,所有建筑工人(包括雕刻石工等)只要有高技术的都用得上,所以说那建筑可算是广东一流的。其平面设计代表了中国南方建筑水平,材料选择很严。那双大门就是一例,每页有2.5公尺宽, 6.7公尺高,当时每页想用一块整木做成,有一木材商说他在海南岛有这样两块大木板,要价二百两银才卖,双方谈好交货时间后,黎巨川说,当时我要那木材商反交二百两银作保证金,如能如期运到则交回他四百两银,结果那木材商因伐下该大树后,运不下山(即需伐很多树木才能山)结果这位木材商没法回他二百两保证金。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陈家祠这双大门是三拼的。 (因为买不到那整块木做门板,双拼对结构及美观上都不好)
至于绘图的笔(当时未有鸭咀笔)是用两块薄竹夹着一支蚧爪笔,并用界尺(当时未有丁字尺)来慢慢画的。至于屋脊的高度,他打了一下算盘后说,主栋脊高一丈二尺多。并对我们说:陈家祠那条脊是很要紧的,它是有比例的,接着便敏捷地用算盘滴滴嗒嗒地打出它高为鲁班尺八尺多高,黎巨川还对我们说,建陈家祠花了百几万两银,那些银钱太多、大把。因广东姓陈的比较多,而且富有的也不少,俗有“广东陈,天下李”之称,即是说广东姓陈的最多。
最后他谈到长堤潮州八邑会馆(即现在广州市第九中学校)时说:“因为潮州仕商看到他建筑的陈家祠给予很高评价,他们也集资亦请他设计及监理会馆的建筑,当时有一个石工想凿雕一个鲤鱼吐珠,怎知连凿两次那近鱼口处最幼的水线都凿断了。到第三次也失败,因而失意吐血身亡。”由此可见这两座建筑群各项工作的精巧。可惜潮州八邑会馆建筑保存不好,……,今已面目全非了。
当时他谈了很多情况和资料的,因事隔了五十多年,笔记早已丢失,以上是仅凭记忆及访问朋友而集成的片断。 当时他还存有一张边已破烂的潮州八邑会馆设计图。大约方横一公尺,这张图的画法与宋李明仲《营造法式》内的图画法相同,亦可想见他对宋、明、清的营造画法及结构也研究到相当熟悉。他说将该图送给我们保藏,但我们婉辞谢绝了,认为他自已保存给后代作纪念好,不过后因日敌侵华,广州沦陷,就是送了给我们也是丢的,料想他们恐怕也丢失了。如果当时国家能重视这些历史文物,由图书馆收藏就好了。
=============================================
●●调查附记●●
罗雨林
座落在荔湾区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是一座名闻中外的岭南民间建筑杰作。但是,它的设计者是谁?是怎样筹建起来的呢?查找历史文献没有多少记载,知情的老人又相继谢世。后来,笔者在撰写“陈氏书院及其建筑装饰艺术”一文时,经多方调查了解,知道广州建筑界老前辈、现年90高龄的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及其学生、现年78岁的建筑师关伟亮先生在三十年代曾一起访问过黎巨川。知道黎巨川当时住在惠福东路接近北京路、禺山市斜对面的那几间铺面附近处。时间大约是在1932~1933年左右,那间屋楼上楼下均是他的,他自己则住在楼下。但具体情况怎样?黎是哪地方人氏?生平历史是如何?他筹划设计陈氏书院的具体经过怎样?陈氏书院装饰工艺上署款的“瑞昌店”、“黎瑞昌”与他有什么关系?他本人是不是建筑陈氏书院的承包店“瑞昌店”的老板或总设计师呢?据陈氏书院装饰木雕、砖雕上均刻有地址为“寺前街”。这“寺前街”又是广州市,亦或在南、番、顺的何方?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广东民间工艺馆几位同志一起再一次拜访了90高龄的林克明先生和关伟亮先生。请他尽量回忆当时的情景,并作好记录。后来应《荔湾文史》之约,由关伟亮先生执笔、林克明先生审阅写成上面这篇追忆文章。
我又到惠福东路调查黎氏后人,到北京街、大南街派出所请求协助查找翻阅1932年一1933年或1934年的户籍档案资料,到现住惠福东接近北京路附近居住的老人调查访问。由于时间距今太远,那里搬迁变化太大,尽管我找到几位曾在当时住在那里的姓陈的人的名字,但却无法追踪下去。后来我在查找三十年代广州市地图集、文献资料,如光绪五年编辑出版的《广州府志》卷八舆图部分,1935年编辑出版的《广州年鉴》,以及1935年广州市长刘纪文题的《广州经界图》,拜访请教了廖汝忠老师等,终于查清“寺前街”座落在现今惠福东路,清未时它因在大佛寺之前而得名。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黎巨川当时的住处的确是在清未光绪时称之为“寺前街”的惠福东路。
1932年时,黎已九十岁了。因此那“瑞昌店”的老板很可能就是黎巨川,或是主要人物。否则就不会署款“黎瑞昌”。那么黎巨川又是哪里人?生平历史如何?我又经过查找有关书籍文献,了解到番禺紫泥乡西海有个“黎巨川”,但却是南宋时人从而否定了他是番禺人的假想。去年我到西樵考察崔氏家祠时了解到黎巨川为西樵百西上巷村人。据该村民黎裕说,黎巨川名济,西关老建筑瑞昌号,在当地及广州各处均建有不少大宗柯,“文□革”前,上巷村经他手建筑,有人物花卉、醉八仙等装饰的大宗祠还存在。四人帮时已破坏无存。我们当时感到非常可惜。但又问及黎的后代,希望能了解更多一点这位杰出民间建筑师的情况,但可惜黎生前并无生育,故有关他的更多材料,只好留待日后继续寻找线索去调查了。
其次,关于陈氏书院的筹建起源的问题,关伟亮写的这个材料,据我1991年7月3日调查了解,是现年七十多岁陈天杰老人提供的,他曾在1962年一1963年间,调查陈淡甫的笫四代孙陈允耀时由他告诉他的,当时陈允耀已76~77岁年纪了,1970年去世。根据他调查的材料,他还写有中国第一间缫丝厂的史料,在广州文史资料笫8辑发表。
●●访问陈氏书院建筑总设计工程师黎巨川追忆●●
林克明 关伟亮写 罗雨林调查整理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在今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完成于光绪二十年(即1890年~1894年)它虽为百年左右的民间建筑,但了解其历史的人并不多,我们师生俩都是年过78、90的老人,本着弘扬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宗旨,应《荔湾文史》编辑部之约,把我们所了解陈氏书院有关的历史记述下来,供人们研究参考。
(一)国外评价:
在中国建筑史上,陈家祠可认为广东民间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在外国建筑学者均认为:“陈家祠是集广东工艺美术装饰之大成的建筑物”。它被收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之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均有照片及详述。上述两本书均在二、三十年代出版。关于《世界建筑艺术》的作者,是德国柏林大学建筑系主任陂士敏教授。这本书在一九二五年出版。出版前,有人介绍陈家祠与他,并曾几次专程到中国考察、看过陈家祠,印象很深,并把它写进书内。一九二八年,林克明买了此书,保存至今,十分珍贵。
(二)陈家祠建筑的起源及其他:
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广州仙湖街附近建有陈氏书舍一座,专为招待各县考生来广州投考省试及进京考试居停之用。后来此书舍被广州一些恶霸把持及勒索,当时有新会县陈××者(未找到他的名字)非常愤恨,后该生在京考到进士并翰林院工作、有了名望,他乃发动陈姓士子捐资筹建书院,后因各县陈姓仕绅及商业大贾踊跃支持捐款,乃扩大规模,购地建于现址中山七路陈家祠。
在筹建期间有陈淡甫者,系搞机械制造业的,当时他包了缫丝业巨头陈启元之全部缫丝机械。因产品优良及对国外产品多有改进、因而声名大震,后又包了广东其他工厂的机械制造,因而成了巨富,对陈氏书院捐了大量款项参加筹建,后来其孙陈子卿在福建省马尾船厂工作,又发明了浅水轮船(即我们称的柴油机内河船),在陈氏书院开幕之日,他从乡间用浅水轮船载“陈淡甫之灵牌”运来广州陛座(即安放)于祠内神位中。在当时是广州震动之大事。在修建后期。当时有一个住在附近的小孩,为黄麟自的父亲经常来看砖雕,一位砖雕师傅叫他每天都来,给他雕了一个砖像在一座故事中, 目前这小孩已找不到(恐怕也有一百岁了),未知他的雕像在那一座故事内。从这事件中可以看到那些雕匠对雕刻工艺的认真,技艺之高超。所以目前要补雕这些残缺作品已无法再找到这种雕工了。
(三)陈氏书院的设计者:
我是在广东省立勃勤大学工学院攻读(笫一届)建筑工程系的,我们的系主任是著名建筑师林克明教授,在一九三四年间林主任带领我们到惠福东路访问陈氏书院的设计并施工监理的黎巨川工程师,当时他已九十岁了,人很清瘦,但还很健谈,而且记忆力很好。黎巨川还主持建筑潮州八邑会馆,当时还保留一卷他自画得很好的设计图纸,因而成了当时有名的土工程师。他说: (包括答复我们提出的问题)陈家祠是在原茨菇塘上,每根柱子下打了十六条二丈四尺长的木桩(当然土质好会打短一些)。这陈家祠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资建设的,在经费方面是不用愁的,陈家祠设计图也是黎巨川画的,但在当时已不见了。在建筑陈家祠时,所有建筑工人(包括雕刻石工等)只要有高技术的都用得上,所以说那建筑可算是广东一流的。其平面设计代表了中国南方建筑水平,材料选择很严。那双大门就是一例,每页有2.5公尺宽, 6.7公尺高,当时每页想用一块整木做成,有一木材商说他在海南岛有这样两块大木板,要价二百两银才卖,双方谈好交货时间后,黎巨川说,当时我要那木材商反交二百两银作保证金,如能如期运到则交回他四百两银,结果那木材商因伐下该大树后,运不下山(即需伐很多树木才能山)结果这位木材商没法回他二百两保证金。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陈家祠这双大门是三拼的。 (因为买不到那整块木做门板,双拼对结构及美观上都不好)
至于绘图的笔(当时未有鸭咀笔)是用两块薄竹夹着一支蚧爪笔,并用界尺(当时未有丁字尺)来慢慢画的。至于屋脊的高度,他打了一下算盘后说,主栋脊高一丈二尺多。并对我们说:陈家祠那条脊是很要紧的,它是有比例的,接着便敏捷地用算盘滴滴嗒嗒地打出它高为鲁班尺八尺多高,黎巨川还对我们说,建陈家祠花了百几万两银,那些银钱太多、大把。因广东姓陈的比较多,而且富有的也不少,俗有“广东陈,天下李”之称,即是说广东姓陈的最多。
最后他谈到长堤潮州八邑会馆(即现在广州市第九中学校)时说:“因为潮州仕商看到他建筑的陈家祠给予很高评价,他们也集资亦请他设计及监理会馆的建筑,当时有一个石工想凿雕一个鲤鱼吐珠,怎知连凿两次那近鱼口处最幼的水线都凿断了。到第三次也失败,因而失意吐血身亡。”由此可见这两座建筑群各项工作的精巧。可惜潮州八邑会馆建筑保存不好,……,今已面目全非了。
当时他谈了很多情况和资料的,因事隔了五十多年,笔记早已丢失,以上是仅凭记忆及访问朋友而集成的片断。 当时他还存有一张边已破烂的潮州八邑会馆设计图。大约方横一公尺,这张图的画法与宋李明仲《营造法式》内的图画法相同,亦可想见他对宋、明、清的营造画法及结构也研究到相当熟悉。他说将该图送给我们保藏,但我们婉辞谢绝了,认为他自已保存给后代作纪念好,不过后因日敌侵华,广州沦陷,就是送了给我们也是丢的,料想他们恐怕也丢失了。如果当时国家能重视这些历史文物,由图书馆收藏就好了。
=============================================
●●调查附记●●
罗雨林
座落在荔湾区中山七路的陈氏书院,是一座名闻中外的岭南民间建筑杰作。但是,它的设计者是谁?是怎样筹建起来的呢?查找历史文献没有多少记载,知情的老人又相继谢世。后来,笔者在撰写“陈氏书院及其建筑装饰艺术”一文时,经多方调查了解,知道广州建筑界老前辈、现年90高龄的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及其学生、现年78岁的建筑师关伟亮先生在三十年代曾一起访问过黎巨川。知道黎巨川当时住在惠福东路接近北京路、禺山市斜对面的那几间铺面附近处。时间大约是在1932~1933年左右,那间屋楼上楼下均是他的,他自己则住在楼下。但具体情况怎样?黎是哪地方人氏?生平历史是如何?他筹划设计陈氏书院的具体经过怎样?陈氏书院装饰工艺上署款的“瑞昌店”、“黎瑞昌”与他有什么关系?他本人是不是建筑陈氏书院的承包店“瑞昌店”的老板或总设计师呢?据陈氏书院装饰木雕、砖雕上均刻有地址为“寺前街”。这“寺前街”又是广州市,亦或在南、番、顺的何方?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广东民间工艺馆几位同志一起再一次拜访了90高龄的林克明先生和关伟亮先生。请他尽量回忆当时的情景,并作好记录。后来应《荔湾文史》之约,由关伟亮先生执笔、林克明先生审阅写成上面这篇追忆文章。
我又到惠福东路调查黎氏后人,到北京街、大南街派出所请求协助查找翻阅1932年一1933年或1934年的户籍档案资料,到现住惠福东接近北京路附近居住的老人调查访问。由于时间距今太远,那里搬迁变化太大,尽管我找到几位曾在当时住在那里的姓陈的人的名字,但却无法追踪下去。后来我在查找三十年代广州市地图集、文献资料,如光绪五年编辑出版的《广州府志》卷八舆图部分,1935年编辑出版的《广州年鉴》,以及1935年广州市长刘纪文题的《广州经界图》,拜访请教了廖汝忠老师等,终于查清“寺前街”座落在现今惠福东路,清未时它因在大佛寺之前而得名。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黎巨川当时的住处的确是在清未光绪时称之为“寺前街”的惠福东路。
1932年时,黎已九十岁了。因此那“瑞昌店”的老板很可能就是黎巨川,或是主要人物。否则就不会署款“黎瑞昌”。那么黎巨川又是哪里人?生平历史如何?我又经过查找有关书籍文献,了解到番禺紫泥乡西海有个“黎巨川”,但却是南宋时人从而否定了他是番禺人的假想。去年我到西樵考察崔氏家祠时了解到黎巨川为西樵百西上巷村人。据该村民黎裕说,黎巨川名济,西关老建筑瑞昌号,在当地及广州各处均建有不少大宗柯,“文□革”前,上巷村经他手建筑,有人物花卉、醉八仙等装饰的大宗祠还存在。四人帮时已破坏无存。我们当时感到非常可惜。但又问及黎的后代,希望能了解更多一点这位杰出民间建筑师的情况,但可惜黎生前并无生育,故有关他的更多材料,只好留待日后继续寻找线索去调查了。
其次,关于陈氏书院的筹建起源的问题,关伟亮写的这个材料,据我1991年7月3日调查了解,是现年七十多岁陈天杰老人提供的,他曾在1962年一1963年间,调查陈淡甫的笫四代孙陈允耀时由他告诉他的,当时陈允耀已76~77岁年纪了,1970年去世。根据他调查的材料,他还写有中国第一间缫丝厂的史料,在广州文史资料笫8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