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 懦弱与勇敢

“不要担心,是黄瓜就会结黄瓜,是豆角就会结豆角。” 最早看到冯丽丽这个故事,也是因为读库13年的两本册子里连载了她的故事。于是也就一直很关注这个故事到底后续如何,直至新星出了这本书。 作者在书的最后写有很简短的致谢,纵然如此也提到“骂与赞冰火两重天”。其实真正去评价他人的对错,真的是很难,何况是教育子女这种从来都不具有硬性标准的事情。 我想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为人父母就忽略这样的故事,毕竟哪怕我们没有孩子,我们也曾是孩子。 故事其实很简单,冯丽丽和戎夫妇的女儿天天从小性格比较怯懦,在幼儿园时就经常因畏惧而哭闹,为此父母常常给她更换幼儿园。天天长大一些以后,更是遭遇了连去小学都承受不了对于学校的种种恐惧,因此冯选择了给孩子退学。夫妻两人也放弃了优越的工作,从事了出版行业里薪酬非常低廉但不需要坐班的校对工作。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天天被父母带到乡下,和农村里的东东一家相处,以及受到因体弱休养的乔老师的教育的故事。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不应该纵容,否则孩子以后就是遇到任何困难都只会一再逃避。天天不断地做噩梦,她的父母就真的为此辞职,夜夜陪伴她到天明再睡,实在疲倦不堪后,想到了有一位朋友乔老师正在乡下养病,就毅然离开了市里的家,去了乡间租房生活。看到这里,最为容易的判断就是,为此牺牲父母的事业,真的就是对孩子好吗?父亲认为,孩子能在农村生活比上学重要,而母亲到底还是心存疑虑地希望孩子能够“好起来”然后回到校园。很难说这里面没有怯懦的纵容,但是出于父母畏惧子女受伤害的本心也很难被强硬地定性为错误。于是很关键的一个人物出现了,她就是乔老师。 乔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因为学习一时落下而疯掉的尖子生,为此心痛不已,决心从事幼教事业,让孩子从小时候起就“强壮起来“,她的丈夫也并不能够理解这种近乎于飞蛾扑火的努力。乔老师就讲了海边小男孩把鱼丢回海里的故事,”这一条在意,那一条也在意“。冯丽丽这样写道:”天天这条鱼也在意“。 乔老师认为天天不上学待在家里,就应该培养她去生活。于是在父母上班的日子里,天天被乔老师带着学做饭、学买菜、学洗衣服。起初天天总是非常不愿意,认为父母能做的为什么要她做,都不喜欢乔老师了。但是乔仍然坚持强迫着天天,并且也在以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来对话冯丽丽夫妇。在与隔壁单亲小男孩东东的争执中,引发了天天的畏惧和噩梦重演,但乔老师仍然认为戎老师打算搬走躲开,是”戎老师有点过分担忧了,其实天天可以做得很好。“而在天天被烫伤想要逃避劳动的时候,她对冯说:”我想你是在关心幼年的你自己,而不是关心天天。“80后与70后的许多父辈人,或者也是受国人传统的含蓄本质使然,其实在表达感情上,都是拙劣的。所以童年被烫后却被母亲斥责的记忆让天天妈妈产生了”我不能让天天也这样“的感觉,而戎老师本身是个父亲,想要保护小女儿的情感更加深切也造成了天天“有处逃避”的结果。乔老师说得对,但是天天父母也认为“我们也没有错”。许多父母不敢这样说,他们会说:“如果这样,谁负责?怎么办?”孩子不能有一个避难所,父母的输不起,也是孩子的不能输。 但这并不是强调不负责任。于是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天每天都开始给父母做饭,使劲儿地搓洗比自己个头还要大的衣服,养鸡养羊养狗,也想偷懒“放假”。乔老师说,“要让她有责任感,可以向父母提帮助,但父母不能主动替代她去做”。在与隔壁的东东,甚至是看起来比较缺乏教养的阳阳等小朋友建立起了”见面就掐,不见面就想“的”革命友谊“中,她开始再也不用担心楼下小女孩看着她哭却还是不跟她玩儿了。天天自己说:“我在看别的小朋友怎么和人相处,我就学,我对他们好,他们就对我好。” 看起来非常乏味且消磨耐心的生活就这样平铺直叙地展开,读者看起来每一个字都是那么清淡,但作为天天的父母,想必是每一刻都因孩子而焦灼着。这种对于困难生活的退让,既是一种回避性质的刚性懦弱,也是一种伺机反弹的柔性勇敢。 张立宪的后记里说,孩子后来上了村里的私塾,再后来回到了市里念了私立学校,还当了班长。似乎故事变得明快了许多。但到底是该让孩子硬下心去“碰一碰,痛几次就好了”,还是为了避免粗暴的忽略让孩子的精神受创,对错仍然难以界定。如何在更多地关注孩子细腻情感的同时,又保持一份勇敢,是一个一直都在发生且未完待续的故事。
李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度个人阅读书单【下】 (2人喜欢)
- 2024年度个人阅读书单【上】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