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代表遇难规模的一个数字,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8.12参加完活动到家颇晚,已是8.13凌晨,洗漱过后尚不能入睡,辗转反侧之际刷到了天津发生爆炸的消息。看着视频中的蘑菇云升起,“人间炼狱”这四个字在我脑中久久盘旋。随着拼命的市民,记者,媒体人不断刷新的报道,地狱的模样愈见清晰。真的不忍再看。
一个多月前,台湾八仙乐园粉尘爆炸的时候,也是像这样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随后几乎所有的电视台的所有新闻都在播报这件事情。当时正与小伙伴在旅途上,晚上在民宿开着电视,我们一直在听相关报道。事故发生初期,没有多少素材,电视台就循环播放那一两段幸存者拍下的视频,现场混乱嘈杂,幸存者到处找水实施自救或提供救助,伤者躺在游泳圈里浑身是血。后期又公布出了一段清晰的现场视频,完整地记录了爆炸的全过程,场地突然燃起大火,一场地的人身上大面积着了火在奔跑。这样的场面,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忍多看。
但是台媒就喜欢把小事拿出来反反复复播,又何况是此等大事。于是这段视频也反反复复被看了好多遍,真的太惨了。事故发生第二天,乐园的运营性质,租用场地办活动的负责人全部被扒出来,反反复复播。同时来自社会的问责也开始了,为何活动没有做好禁烟措施?乐园的设计如何不合理导致救护车进出困难耽误救援?马英九亲自到医院发表问候,结果内容与新北市长所说的差不多,也遭至媒体的一顿冷嘲热讽。
伤者在被救援人员用人手抬出园区后,分散送往附近医院,动用了除新北市外的台北市、基隆市的医疗力量进行救治。说实话,那些烧伤超过90%的人真的已不成人样。我与伙伴们看着新闻,聊着后续的治疗会怎么进行。我们都是学习生物科学的,都清楚这些重伤者会面临怎样的痛苦,挺过来的概率有多大。真的不忍心。
记得没错的话,这场导致了将近400人负伤的重大事故,在前几天是没有人死亡的(还是有一个?)。后面几天才是胜负的关键,重度烧伤患者会带着清楚的意识,带着一身失去了皮肤,用裸露着的血肉,用意志力,用求生的欲望,用对未来的期望,赌上生命与可能造成的感染战斗,与脱水战斗,与非常人能够忍受的疼痛战斗。虽然这么说,但是他们真的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吗?
后面几天,媒体几乎对重度烧伤患者都做了深度的报道,并且,反复播放。他们的故事,他们未完成的梦想,他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的家庭……看着电视机前泣不成声的家属,我真的无法将他们与负伤人数的那些数字画上等号,他们不是四百位伤者中的一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与你我一样啊!
大约一周后,第一位患者放下了所有的痛苦,放下了未来,离去了。家属选择了放弃急救。看着自己面目全非的孩子,看着他每时每刻的痛苦,任谁也无法狠下心来硬是从死神手里拉着他在人间继续遭罪吧,即使知道实施急救会有极小的概率出现奇迹。之后的几天,又几位重度烧伤患者陆陆续续去往了那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到我最后一次看新闻的时候,逝者有9位。
虽然台湾与天津的两场事故性质截然不同,但我想两者的舆论应该会走一个差不多的过程——不断刷新的深度报道,紧急调动医疗与社会资源,社会问责事故责任方与政府,一场伤者死神的战争。
也许要说不同之处也有,相比台湾,此次我能够更加深入的看见社会舆论的走向。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里说“遇难人数只有几十人我不信”,我深深地感到难受。作为一个感性的人,我不敢想象能够如此冷静的看待遇难者数目的人是有多么冷血。如果政府真的将遇难的数字从上百篡改到了几十,我也不敢相信这样的决策者身上流淌着的是不是和我一样的一腔热血。
那句“我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记得给我妈上坟”的最后嘱托,是不是能够提醒我们,冲上前线的,不是天生英勇的消防战士,不是一个没有温度的数字,他们是有妻儿有家庭的,是活生生的人。
所有人都一样,人世间走一遭,只是他们先走一步。留下没有赴的约,留下未完的遗憾,留下未竟的梦想,离我们远去。
总觉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这谴责那,没什么大作用。作为非一线战斗者,非决策者,我们的谴责会有多少能够在未来对推动社会带来帮助?无非是过过嘴瘾罢了。
拾余 于2015.8.14凌晨
以此纪念那些鲜活生命的离去
一个多月前,台湾八仙乐园粉尘爆炸的时候,也是像这样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随后几乎所有的电视台的所有新闻都在播报这件事情。当时正与小伙伴在旅途上,晚上在民宿开着电视,我们一直在听相关报道。事故发生初期,没有多少素材,电视台就循环播放那一两段幸存者拍下的视频,现场混乱嘈杂,幸存者到处找水实施自救或提供救助,伤者躺在游泳圈里浑身是血。后期又公布出了一段清晰的现场视频,完整地记录了爆炸的全过程,场地突然燃起大火,一场地的人身上大面积着了火在奔跑。这样的场面,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忍多看。
但是台媒就喜欢把小事拿出来反反复复播,又何况是此等大事。于是这段视频也反反复复被看了好多遍,真的太惨了。事故发生第二天,乐园的运营性质,租用场地办活动的负责人全部被扒出来,反反复复播。同时来自社会的问责也开始了,为何活动没有做好禁烟措施?乐园的设计如何不合理导致救护车进出困难耽误救援?马英九亲自到医院发表问候,结果内容与新北市长所说的差不多,也遭至媒体的一顿冷嘲热讽。
伤者在被救援人员用人手抬出园区后,分散送往附近医院,动用了除新北市外的台北市、基隆市的医疗力量进行救治。说实话,那些烧伤超过90%的人真的已不成人样。我与伙伴们看着新闻,聊着后续的治疗会怎么进行。我们都是学习生物科学的,都清楚这些重伤者会面临怎样的痛苦,挺过来的概率有多大。真的不忍心。
记得没错的话,这场导致了将近400人负伤的重大事故,在前几天是没有人死亡的(还是有一个?)。后面几天才是胜负的关键,重度烧伤患者会带着清楚的意识,带着一身失去了皮肤,用裸露着的血肉,用意志力,用求生的欲望,用对未来的期望,赌上生命与可能造成的感染战斗,与脱水战斗,与非常人能够忍受的疼痛战斗。虽然这么说,但是他们真的还有对未来的期望吗?
后面几天,媒体几乎对重度烧伤患者都做了深度的报道,并且,反复播放。他们的故事,他们未完成的梦想,他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的家庭……看着电视机前泣不成声的家属,我真的无法将他们与负伤人数的那些数字画上等号,他们不是四百位伤者中的一位,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与你我一样啊!
大约一周后,第一位患者放下了所有的痛苦,放下了未来,离去了。家属选择了放弃急救。看着自己面目全非的孩子,看着他每时每刻的痛苦,任谁也无法狠下心来硬是从死神手里拉着他在人间继续遭罪吧,即使知道实施急救会有极小的概率出现奇迹。之后的几天,又几位重度烧伤患者陆陆续续去往了那个没有痛苦的地方。到我最后一次看新闻的时候,逝者有9位。
虽然台湾与天津的两场事故性质截然不同,但我想两者的舆论应该会走一个差不多的过程——不断刷新的深度报道,紧急调动医疗与社会资源,社会问责事故责任方与政府,一场伤者死神的战争。
也许要说不同之处也有,相比台湾,此次我能够更加深入的看见社会舆论的走向。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里说“遇难人数只有几十人我不信”,我深深地感到难受。作为一个感性的人,我不敢想象能够如此冷静的看待遇难者数目的人是有多么冷血。如果政府真的将遇难的数字从上百篡改到了几十,我也不敢相信这样的决策者身上流淌着的是不是和我一样的一腔热血。
那句“我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记得给我妈上坟”的最后嘱托,是不是能够提醒我们,冲上前线的,不是天生英勇的消防战士,不是一个没有温度的数字,他们是有妻儿有家庭的,是活生生的人。
所有人都一样,人世间走一遭,只是他们先走一步。留下没有赴的约,留下未完的遗憾,留下未竟的梦想,离我们远去。
总觉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这谴责那,没什么大作用。作为非一线战斗者,非决策者,我们的谴责会有多少能够在未来对推动社会带来帮助?无非是过过嘴瘾罢了。
拾余 于2015.8.14凌晨
以此纪念那些鲜活生命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