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7:HOME+WORK——旧工业遗迹上的家
大一的期末设计,是让学生在谢菲尔德曾经的钢铁工业区——Kelham Island设计一栋融合居家与工作的私人住宅。若干场地散落在工业区内供学生挑选,同时每位导师对应有来自不同职业和背景的客户。
相册链接: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14368544/
我选择的客户是一位青年家具设计师。他经营的厂牌 Metal & Dust,使用回收的工业木材和钢材制作家具。哲学遵从Walter Benjamin,设计上视Donald Judd为榜样。另一个隐藏客户,是设计师的女儿,5岁,全色盲患者。肉眼所见只有黑白灰,对光极为敏感,但夜视能力强。
我挑选的场地,是一处位于Kelham Island 以及Shalesmoor交界处的滨河三角区域。根据最新的市政规划,Shalesmoor将与Kelham Island两区联动,建立起一个新兴的艺术家社区。两区交界处,恰为敏感地带,同时作为Neepsend Rolling Mill旧址以及为数不多的Crucible Furnace遗址,该场地还有非常多的考古价值有待发掘。
我的设计概念是——“联”(Link),通过建筑,在家具设计师父亲,全色盲女儿以及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场地之间,构建多重的联系。建筑本身不仅要尊重历史,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三者的纽带。旧钢铁区如何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包括我客户在内的设计师艺术家,如何带动周边社区的活力?父亲如何在工作之余照看女儿?女儿如何通过父亲的家具制作过程来认知世界?
正式的设计开始之前,我花了两周的时间,奔走于大学的考古系,市档案馆,梳理了整个Kelham Island大场地的历史,以及我所选择的小场地背后的历史价值。
从19世纪开始,200年间,由农业向重工业转型,直到如今,钢铁工业辉煌不再。交通工具从船只,到铁路,到公路。工厂沿河向周边扩散,院落从外院发展为内院。大批工人及家属因工业衰败搬离,人口大批减少。
这块沿河的三角形场地,属于曾经辉煌一时工业大厂的Neepsend Rolling Mill,其旧址上新建了现代化的公寓楼,唯独这一小块地,因为打地基时挖出了工业时代Crucible Furnace(一种罕见炼钢熔炉)以及其他工业遗迹,得以保存至今。
Kelham Island地区曾经历两次大洪水,从遗迹的沿河立面可以看出每经历一次洪水,房屋的底层就被抬高1至1.5米,而两次洪水的时期刚好伴随着建造科技的更新,从sandstone 到工业时代盛行的红砖,不同材料的界线可以清晰地读出当年的洪水线。紧贴河面的门,是曾经船只送铁矿石的入口,窗户则是熔炉的通风口,如今都被封死。
地下的工业遗址将打造成半开放的空间,除了作为考古遗址参观教育的功能之外,可作为作品展示区,室外作坊,以及pop-up艺术市场。旧结构将按其历史价值有选择地保留。在这里,新材料,新结构将与“旧”对话。熔炉的石基将被取出,置入新的地基——半开放的shear wall,围合的内部空间讲成为参观遗址的游览通道。为了不破坏原结构,参考Joao Luis Carrilho da Graca的做法,墙体由轻钢挑起,仿佛“漂浮”在遗址之上。向客户的偶像Donald Judd致敬,墙体外部贴铝 (Milled Aluminium),打磨后的铝在弱光下,有磨砂镜面的质感。出于对其患病女儿的考量,这种材料将达到一种“变化中”的灰度的视觉体验。同样,铜作为另一材料将被引入,附着在原有结构,如门、窗、以及楼梯外侧,凸显历史。
院(courtyard),是Kelham Island工业区常见的建筑类型,如今却濒临灭绝。无论是厂房还是工人宿舍,“院”成为工人休憩交谈娱乐的区域。随着工业发展的壮大,土地的短缺,“外院”逐渐发展为“内院”。按照历史文献,我在原址上trace出了当年用来休憩的一条南北过道,并打算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生活与工作的过度区域。于是,两个“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体量,和一条“半室内”坡道,围成了一个“半封闭”且“遮阳避光”的院子。
生活区与工作室分离,门位于坡道两侧。沿河生活区一层为客厅厨房,二层为两个卧室。一条过道连接沿街一侧的工作室。木头与钢铁作坊上下分离。因为坡道的抬升,位于半层的工作室主入口方便客户进入任意一个作坊。五边形的平面不仅出于历史的考量,同时也为了弥补工作室没有河景的遗憾,开窗角度经过计算,从生活区借阳光,借河景。
由于我本人坚信,父亲作为一名手艺人,一名工匠,是色盲女儿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工作坊一层的一处三角形的角落,利用高差,做成了一个座椅。女儿坐在这里,透过窗户便能看见做木工活的父亲。
无论是在沿街旧墙,还是地下的遗址,都为顾客设计了展柜。客户利用工业废料设计的椅子,将被钢架支起在旧砖之上。曾经,同样的钢架支起的是著名的Crucible Furnace的大烟囱。
沿河立面的设计以及室内空间的划分,参考了遗迹立面的对称性。以原河道大门为中心,一二层分别对应着客厅以及女儿的卧室。在河景与控光两者间纠结之后,我设计一种全新的“口袋门”(procket door)在不牺牲河景的同时,实现白天对日光的控制。白天女儿无论是在客厅或是卧室活动,两扇门都可以闭上。而“外门”底部的漏光缝则将微弱地照亮地面,以保障其他住户对光的需要。夜幕降临,内外门都可以打开,女儿可以尽情欣赏夜景。住户同时可以自行控制房间的私密度,是对传统落地窗的一种改良。
在主材料的选择上,因为客户的家具产品主要为木材与金属制品,所以为避免材料上的冲突,混泥土被选中。但纯色,干净的混泥土,与大场地的“脏”,“旧”的颓圮的工业气质不符。调研时,走访了周边正在拆迁的铁厂,无意发现了大量废弃的“木模”。旧时炼钢使用木头作为模具,钢铁高温冷却脱模之后,木头成为木炭。于是我尝试在白色混泥土中掺杂木炭碎屑,达到一种宛如星辰点点的视觉效果。这种肌理,无论是在正常人还是全色盲患者的眼中,都是触动人心的。虽然在建筑材料中没有使用钢铁,但是这些钢铁的反模将Kelham Island的历史“浇筑”进了建筑里。
在这个方案里,面对历史,我所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不是完好无损地将其用玻璃罩子罩住,供人观赏,而是在对历史充分理解之后,“把玩”历史。本雅明在《德国悲剧起源》里曾说: 'Allegories are, in the realm of thoughts, what ruins are in the realm of things.’
而这栋Kelham Island上小小的房子,正是旧工业遗迹上的,一个动人的“寓言”(Allegory)
———————————————————————————————————
Yuxin Wu, 1st year,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最终得分:A+, 作品获得 The First Year Prize
相册链接: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14368544/
我选择的客户是一位青年家具设计师。他经营的厂牌 Metal & Dust,使用回收的工业木材和钢材制作家具。哲学遵从Walter Benjamin,设计上视Donald Judd为榜样。另一个隐藏客户,是设计师的女儿,5岁,全色盲患者。肉眼所见只有黑白灰,对光极为敏感,但夜视能力强。
![]() |
客户在利用废弃金属制作家具 |
我挑选的场地,是一处位于Kelham Island 以及Shalesmoor交界处的滨河三角区域。根据最新的市政规划,Shalesmoor将与Kelham Island两区联动,建立起一个新兴的艺术家社区。两区交界处,恰为敏感地带,同时作为Neepsend Rolling Mill旧址以及为数不多的Crucible Furnace遗址,该场地还有非常多的考古价值有待发掘。
![]() |
我的设计概念是——“联”(Link),通过建筑,在家具设计师父亲,全色盲女儿以及这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场地之间,构建多重的联系。建筑本身不仅要尊重历史,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也成为三者的纽带。旧钢铁区如何为设计师提供灵感?包括我客户在内的设计师艺术家,如何带动周边社区的活力?父亲如何在工作之余照看女儿?女儿如何通过父亲的家具制作过程来认知世界?
正式的设计开始之前,我花了两周的时间,奔走于大学的考古系,市档案馆,梳理了整个Kelham Island大场地的历史,以及我所选择的小场地背后的历史价值。
![]() |
![]() |
Kelham Island及谢菲尔德钢铁工业历史调研 |
![]() |
Mapping the history |
从19世纪开始,200年间,由农业向重工业转型,直到如今,钢铁工业辉煌不再。交通工具从船只,到铁路,到公路。工厂沿河向周边扩散,院落从外院发展为内院。大批工人及家属因工业衰败搬离,人口大批减少。
![]() |
![]() |
1:500 Context模型 |
这块沿河的三角形场地,属于曾经辉煌一时工业大厂的Neepsend Rolling Mill,其旧址上新建了现代化的公寓楼,唯独这一小块地,因为打地基时挖出了工业时代Crucible Furnace(一种罕见炼钢熔炉)以及其他工业遗迹,得以保存至今。
![]() |
![]() |
Kelham Island地区曾经历两次大洪水,从遗迹的沿河立面可以看出每经历一次洪水,房屋的底层就被抬高1至1.5米,而两次洪水的时期刚好伴随着建造科技的更新,从sandstone 到工业时代盛行的红砖,不同材料的界线可以清晰地读出当年的洪水线。紧贴河面的门,是曾经船只送铁矿石的入口,窗户则是熔炉的通风口,如今都被封死。
![]() |
考古遗址调研测绘地图以及笔记 |
![]() |
收集记忆:Kelham Island的记忆盒 |
地下的工业遗址将打造成半开放的空间,除了作为考古遗址参观教育的功能之外,可作为作品展示区,室外作坊,以及pop-up艺术市场。旧结构将按其历史价值有选择地保留。在这里,新材料,新结构将与“旧”对话。熔炉的石基将被取出,置入新的地基——半开放的shear wall,围合的内部空间讲成为参观遗址的游览通道。为了不破坏原结构,参考Joao Luis Carrilho da Graca的做法,墙体由轻钢挑起,仿佛“漂浮”在遗址之上。向客户的偶像Donald Judd致敬,墙体外部贴铝 (Milled Aluminium),打磨后的铝在弱光下,有磨砂镜面的质感。出于对其患病女儿的考量,这种材料将达到一种“变化中”的灰度的视觉体验。同样,铜作为另一材料将被引入,附着在原有结构,如门、窗、以及楼梯外侧,凸显历史。
![]() |
1:50 模型:地下遗址 |
![]() |
材料案例:铝,Donald Judd |
![]() |
材料案例:铜, Donald Judd |
![]() |
结构案例:漂浮的墙,Joao Luis Carrilho |
院(courtyard),是Kelham Island工业区常见的建筑类型,如今却濒临灭绝。无论是厂房还是工人宿舍,“院”成为工人休憩交谈娱乐的区域。随着工业发展的壮大,土地的短缺,“外院”逐渐发展为“内院”。按照历史文献,我在原址上trace出了当年用来休憩的一条南北过道,并打算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生活与工作的过度区域。于是,两个“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体量,和一条“半室内”坡道,围成了一个“半封闭”且“遮阳避光”的院子。
![]() |
Courtyard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濒临灭绝 |
![]() |
1:50模型:坡道成院 |
生活区与工作室分离,门位于坡道两侧。沿河生活区一层为客厅厨房,二层为两个卧室。一条过道连接沿街一侧的工作室。木头与钢铁作坊上下分离。因为坡道的抬升,位于半层的工作室主入口方便客户进入任意一个作坊。五边形的平面不仅出于历史的考量,同时也为了弥补工作室没有河景的遗憾,开窗角度经过计算,从生活区借阳光,借河景。
![]() |
![]() |
![]() |
![]() |
由于我本人坚信,父亲作为一名手艺人,一名工匠,是色盲女儿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工作坊一层的一处三角形的角落,利用高差,做成了一个座椅。女儿坐在这里,透过窗户便能看见做木工活的父亲。
无论是在沿街旧墙,还是地下的遗址,都为顾客设计了展柜。客户利用工业废料设计的椅子,将被钢架支起在旧砖之上。曾经,同样的钢架支起的是著名的Crucible Furnace的大烟囱。
![]() |
轴测图 |
![]() |
Level -1:地下遗迹平面 |
![]() |
Level 0:地上一层平面 |
![]() |
Leve 1:地上二层平面 |
![]() |
东西剖面,沿河生活区与沿街工作室 |
![]() |
南北剖面,坡道成院 |
沿河立面的设计以及室内空间的划分,参考了遗迹立面的对称性。以原河道大门为中心,一二层分别对应着客厅以及女儿的卧室。在河景与控光两者间纠结之后,我设计一种全新的“口袋门”(procket door)在不牺牲河景的同时,实现白天对日光的控制。白天女儿无论是在客厅或是卧室活动,两扇门都可以闭上。而“外门”底部的漏光缝则将微弱地照亮地面,以保障其他住户对光的需要。夜幕降临,内外门都可以打开,女儿可以尽情欣赏夜景。住户同时可以自行控制房间的私密度,是对传统落地窗的一种改良。
![]() |
1:10 口袋门模型 |
![]() |
口袋门的细节图 |
在主材料的选择上,因为客户的家具产品主要为木材与金属制品,所以为避免材料上的冲突,混泥土被选中。但纯色,干净的混泥土,与大场地的“脏”,“旧”的颓圮的工业气质不符。调研时,走访了周边正在拆迁的铁厂,无意发现了大量废弃的“木模”。旧时炼钢使用木头作为模具,钢铁高温冷却脱模之后,木头成为木炭。于是我尝试在白色混泥土中掺杂木炭碎屑,达到一种宛如星辰点点的视觉效果。这种肌理,无论是在正常人还是全色盲患者的眼中,都是触动人心的。虽然在建筑材料中没有使用钢铁,但是这些钢铁的反模将Kelham Island的历史“浇筑”进了建筑里。
![]() |
拆迁铁厂里废弃的“木模” |
![]() |
自浇的混泥土小样,不同的木炭屑配比 |
在这个方案里,面对历史,我所做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不是完好无损地将其用玻璃罩子罩住,供人观赏,而是在对历史充分理解之后,“把玩”历史。本雅明在《德国悲剧起源》里曾说: 'Allegories are, in the realm of thoughts, what ruins are in the realm of things.’
而这栋Kelham Island上小小的房子,正是旧工业遗迹上的,一个动人的“寓言”(Allegory)
———————————————————————————————————
Yuxin Wu, 1st year,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最终得分:A+, 作品获得 The First Year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