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事五:孟买
本来不打算单独写城市的,孟买(Mumbai)没有科钦难忘的瑜伽课,也没有瓦拉纳西惊人的灵性,更没有在乌代浦无可取代的奇遇,喜欢孟买,单纯因为它是孟买,不知这个理由是否充分呢。
上次提到的“英雄”司机把我们送到旅店已是晚上11点,老区中心依旧灯火通明,饭馆食客饕餮正酣,突突摩托敏捷地呼啸穿梭,摊主排排闪亮的首饰在女人们脸上映出兴奋的光,流浪的孩子在地上打闹,阿猫阿狗已经在路旁舒服地开启躺尸模式。旅店经理一个身材魁梧,有点大舌头,但和气有礼,总是很耐心地给我解答问题。另一个戴着眼镜,眉头紧锁,尤其是每次我去找他要求换房间的时候,满脸不爽,只有我们不找“麻烦”,经过前台和他打招呼时,才瞬间会在脸上绽出一个花一样的笑容回应,我们离开后马上再恢复到之前冷若冰霜的表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真正的大boss只露过两次面,一次穿着白色长袍头戴白帽,坐在前台旁边的的办公室里,办公室狭小拥挤,满是书、文件以及boss和大人物的合影。门帘挡住了他,人们从办公室进进出出,大概是来谈生意的,他坐在办公桌后,威严又神秘。另外一次见他是白色西装裤,骚情的大红色衬衫,闪亮的银色手表,满脸笑意地和我们攀谈,问我们是来做生意还是旅游的。
孟买的市内交通十分发达,从我们住的地方到西部的宝莱坞电影公司,到东部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ion of technology,简称IIT),都可以乘城市火车到达,每个站名在地图上也有清晰标注。火车上有携枪的警察,有叫卖的商贩,还有狡黠的小乞丐,就是不查票,站台与道路相通,不设任何安检和检票装置,买票全凭自觉。这仅是我们坐的孟买城市火车,印度境内的长途火车还是有人查票的,就是都没有安检和检票。大家熟知的“挂票”,其实是火车上的门可以随意打开(城市火车直接没有门),在飞驰的列车上做“追风骚年”还是挺美妙的。好多人在快开车时才撒丫子跑来,在火车加速的瞬间纵身一跃,紧握门边把手,一个华丽转身,妥妥地挂在门边,这随性和激情,绝了。
城市铁轨两旁有在建的单元房,更多的是破败的贫民窟,一家老小挤在用几块破塑料布和木桩搭建的简陋棚子下,锅碗瓢盆随意散落在地上,孩子们瘦骨嶙峋,光着脚跑来跑去。我们经过了Dharavi区——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之一。小说《Q&A》的主人公就居住在这里。( 《Q&A》 ,Vikas Swarup著,曾被改编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与之相反,沿着“皇后项链”的海滨大道(Marine Drive),都是豪华的五星酒店和高档住宅,日落时分有不少人悠闲赏景,跑步健身。不仅孟买,在许多大城市,如新德里(New Delhi)、加尔各答(Kolkata)、钦奈(Chennai),贫富差距随处可见。只是孟买更加极致。
因对信教者的尊重,在印度,酒只能在特定商店才能买到。在海滨大道突然想喝啤酒,左逛右逛找不到卖酒的商店,只好硬着头皮求助。一个年轻的外国女孩在印度到处打听哪里有酒卖,还是蛮尴尬的。先遇到一个酒店门卫,听不太懂英语,他马上叫来了另一个门卫,第二个倒是听懂了,但不知道哪儿有,第二个门卫问路过的服务生,服务生又跑回去找大堂经理,最后一群人围着听大堂经理给我指路,经理细致到第几个路口怎么拐。也许这在孟买是平常事,看来自己开始还真是想多了。第二天,在地图上看见卡马提普拉(Kamathipur)——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红灯区之一——离我们的住处很近,决定去看看。这次依旧是独行,谷歌地图虽然在印度很是通畅,但缓慢的网速和错综的街道很快让我迷路了。怎么办?问呗。你好,请问红灯区怎么走?不,卡马提普拉。我尽量挑面相纯良的小哥大叔问路,还是掩盖不住自己囧囧有神的表情。事实证明,这次我又想多了。你要去哪条街?那里有十条街呢!啊?那就去第一条吧。他们认真严肃地给我指路,全然没有我预想的惊讶或者睥睨。我们在印度的公共场合总能引来直勾勾的注视,无论男女老少,可能他们见的东亚面孔不是很多吧,而孟买的目光更加肆无忌惮,而且主动搭讪的人更多,但以上两次情况他们的反映和平时的好奇和不靠谱截然相反,真是有趣。
在孟买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坐在旅店附近的Good Luck餐厅喝茶。这个繁忙的十字路每个角各有一个大餐厅,从早到晚人声鼎沸。邻座两个男人穿着稍正式,在全神贯注交谈,接着一人取出一块牌匾之类的东西给另一人查看,后者仔细端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最后两人握手,这才开始享用茶点。一个不到三十的小伙子似乎刚吃完晚饭,用手背随意抹了把嘴,提着大大的塑料袋,里面似乎装着什么货品,匆匆走到前台结账,之后大踏步走到夜色,汇入喧闹的人流中。这时穆斯林的祷告声又响起了,似洪厚响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孟买的夜空。我突然对身边的驴友说,我是爱上孟买了。曾在公交车上问路,一个戴着炫酷的花头巾,刺着纹身的好似摇滚明星的小哥说我们住的地方不太安全,提醒我们小心点。不知道他所说的不安全是指这个区域不可避免的宗教冲突,还是附近的红灯区,但我看见挎着长枪的警察在市中心的警署门口踱步聊天,收银台后的大胡子老爹被我们吃饭的方式逗乐,笑得前俯后仰......孟买正在降低它的“不安全”指数。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它,也许是包容,也许是多元,也许是步履匆匆希望满满的生意人,也许是那一点点的“不安全”。
孟买老城
“追风骚年”
Chawl,分间出租的宿舍,在孟买很常见。空间狭小,没有隐私。里面住满了不同宗教、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大多是移民。Chawl也是贫富差距的体现之一
孟买海滨大道
老城中心的清真寺
不知谁于2012年写在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前维多利亚终点站)旁的字,就当我送给孟买的吧!
上次提到的“英雄”司机把我们送到旅店已是晚上11点,老区中心依旧灯火通明,饭馆食客饕餮正酣,突突摩托敏捷地呼啸穿梭,摊主排排闪亮的首饰在女人们脸上映出兴奋的光,流浪的孩子在地上打闹,阿猫阿狗已经在路旁舒服地开启躺尸模式。旅店经理一个身材魁梧,有点大舌头,但和气有礼,总是很耐心地给我解答问题。另一个戴着眼镜,眉头紧锁,尤其是每次我去找他要求换房间的时候,满脸不爽,只有我们不找“麻烦”,经过前台和他打招呼时,才瞬间会在脸上绽出一个花一样的笑容回应,我们离开后马上再恢复到之前冷若冰霜的表情,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真正的大boss只露过两次面,一次穿着白色长袍头戴白帽,坐在前台旁边的的办公室里,办公室狭小拥挤,满是书、文件以及boss和大人物的合影。门帘挡住了他,人们从办公室进进出出,大概是来谈生意的,他坐在办公桌后,威严又神秘。另外一次见他是白色西装裤,骚情的大红色衬衫,闪亮的银色手表,满脸笑意地和我们攀谈,问我们是来做生意还是旅游的。
孟买的市内交通十分发达,从我们住的地方到西部的宝莱坞电影公司,到东部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ion of technology,简称IIT),都可以乘城市火车到达,每个站名在地图上也有清晰标注。火车上有携枪的警察,有叫卖的商贩,还有狡黠的小乞丐,就是不查票,站台与道路相通,不设任何安检和检票装置,买票全凭自觉。这仅是我们坐的孟买城市火车,印度境内的长途火车还是有人查票的,就是都没有安检和检票。大家熟知的“挂票”,其实是火车上的门可以随意打开(城市火车直接没有门),在飞驰的列车上做“追风骚年”还是挺美妙的。好多人在快开车时才撒丫子跑来,在火车加速的瞬间纵身一跃,紧握门边把手,一个华丽转身,妥妥地挂在门边,这随性和激情,绝了。
城市铁轨两旁有在建的单元房,更多的是破败的贫民窟,一家老小挤在用几块破塑料布和木桩搭建的简陋棚子下,锅碗瓢盆随意散落在地上,孩子们瘦骨嶙峋,光着脚跑来跑去。我们经过了Dharavi区——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之一。小说《Q&A》的主人公就居住在这里。( 《Q&A》 ,Vikas Swarup著,曾被改编为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与之相反,沿着“皇后项链”的海滨大道(Marine Drive),都是豪华的五星酒店和高档住宅,日落时分有不少人悠闲赏景,跑步健身。不仅孟买,在许多大城市,如新德里(New Delhi)、加尔各答(Kolkata)、钦奈(Chennai),贫富差距随处可见。只是孟买更加极致。
因对信教者的尊重,在印度,酒只能在特定商店才能买到。在海滨大道突然想喝啤酒,左逛右逛找不到卖酒的商店,只好硬着头皮求助。一个年轻的外国女孩在印度到处打听哪里有酒卖,还是蛮尴尬的。先遇到一个酒店门卫,听不太懂英语,他马上叫来了另一个门卫,第二个倒是听懂了,但不知道哪儿有,第二个门卫问路过的服务生,服务生又跑回去找大堂经理,最后一群人围着听大堂经理给我指路,经理细致到第几个路口怎么拐。也许这在孟买是平常事,看来自己开始还真是想多了。第二天,在地图上看见卡马提普拉(Kamathipur)——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红灯区之一——离我们的住处很近,决定去看看。这次依旧是独行,谷歌地图虽然在印度很是通畅,但缓慢的网速和错综的街道很快让我迷路了。怎么办?问呗。你好,请问红灯区怎么走?不,卡马提普拉。我尽量挑面相纯良的小哥大叔问路,还是掩盖不住自己囧囧有神的表情。事实证明,这次我又想多了。你要去哪条街?那里有十条街呢!啊?那就去第一条吧。他们认真严肃地给我指路,全然没有我预想的惊讶或者睥睨。我们在印度的公共场合总能引来直勾勾的注视,无论男女老少,可能他们见的东亚面孔不是很多吧,而孟买的目光更加肆无忌惮,而且主动搭讪的人更多,但以上两次情况他们的反映和平时的好奇和不靠谱截然相反,真是有趣。
在孟买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坐在旅店附近的Good Luck餐厅喝茶。这个繁忙的十字路每个角各有一个大餐厅,从早到晚人声鼎沸。邻座两个男人穿着稍正式,在全神贯注交谈,接着一人取出一块牌匾之类的东西给另一人查看,后者仔细端详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最后两人握手,这才开始享用茶点。一个不到三十的小伙子似乎刚吃完晚饭,用手背随意抹了把嘴,提着大大的塑料袋,里面似乎装着什么货品,匆匆走到前台结账,之后大踏步走到夜色,汇入喧闹的人流中。这时穆斯林的祷告声又响起了,似洪厚响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孟买的夜空。我突然对身边的驴友说,我是爱上孟买了。曾在公交车上问路,一个戴着炫酷的花头巾,刺着纹身的好似摇滚明星的小哥说我们住的地方不太安全,提醒我们小心点。不知道他所说的不安全是指这个区域不可避免的宗教冲突,还是附近的红灯区,但我看见挎着长枪的警察在市中心的警署门口踱步聊天,收银台后的大胡子老爹被我们吃饭的方式逗乐,笑得前俯后仰......孟买正在降低它的“不安全”指数。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它,也许是包容,也许是多元,也许是步履匆匆希望满满的生意人,也许是那一点点的“不安全”。
![]() |
孟买老城
![]() |
“追风骚年”
![]() |
Chawl,分间出租的宿舍,在孟买很常见。空间狭小,没有隐私。里面住满了不同宗教、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大多是移民。Chawl也是贫富差距的体现之一
![]() |
孟买海滨大道
![]() |
老城中心的清真寺
![]() |
不知谁于2012年写在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前维多利亚终点站)旁的字,就当我送给孟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