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play
Bolet: today's pianist
they play every notes perfectly, every passage perfectly without any fault
they dont dare do a Forte if score writes P
they have no idea how to project sounds in a concert hall
they can only play in the studio
they play of boredum, bore to death
这是博列特Bolet当时给当时的一些钢琴家的评语,十分尖锐的批评。他说的这段话,我觉得其实很适合给现在学院派的演奏作为标注,而不幸的是这种演奏因为种种原因却越来越成为范本,在现在蔓延开去成为主流。不冷不淡,不温不火,这是古典作品演绎时,学院派给我的印象。无独有偶,在论坛上有人去学院内考核了一次钢琴作品,结果考核完成后,学院评委的评语十分简短“you overplayed, but i let you pass”同时那位坛友放出了平时弹的一些录音供试听感受他的演奏。听过的人中,有一个的评论很有意思“对于演奏会来说underplay,对于考试来说overplay。”我听完他这自己平时练习的录音也觉得其实并不overplay,触键的力度适中,节奏也是浪漫派的处理方式,如果这也算overplay的话,那前苏联那批钢琴家可都是要被扣上这种帽子的了。参考一下前苏联的钢琴家里赫特Richter的演奏或德国钢琴家巴克豪斯Backhaus的演奏,那种触键的力度,如不是那般强力,又怎有豪情万丈,估计这两位如果生在当下,看到这种overplay的评价又该是什么样的表情。
学院派现在的这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不即兴不夸张的风格,实在是成为了一种弊端,就如我说过的,如果我只要求弹的精准,为何我不去听自动钢琴?弹得准确而不混乱,音色漂亮,这些都是必须的,但如果只要求这些,忽视了精准之外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却是大遗憾。但这遗憾也是无奈,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上的表现和当下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演奏者磨练了自己的技术后,生活的经历会驱使他们自然地选择自己的演奏方式。俄罗斯学派的钢琴家们的技术训练十分扎实,现在能被我们所记住的名字,其技术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同样是俄罗斯学派出身,尤金娜和霍洛维茨的风格可是大相径庭,旅美而居的霍洛维茨Horowitz一直走在炫技的道路上,直到老年演奏风格才返璞归真。同时留在苏联,忍受着苏联国内高压与迫害,然而仍我行我素的尤金娜Yudina,甚至直接挑衅过斯大林,她的演奏,力大无穷富有力量感,而绝无女性演奏家的阴柔之态。他们的演奏里,技术只是基础,而风格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听着尤金娜Yudina又怎能不想到她所经受的磨难,与她那高压下顽强的生命力。同样的,在听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时,我迷上的一位意大利演奏家Fiorentino,又是弹得如此洒脱自如。他的生活也是如他弹奏的风格一样,淡泊豁达,在录音后常与录音师就在路边吃汉堡聊天,没有任何架子。他们的风格,透露出的是他们的生活,并不需要强行复合演奏和生活的联系,而是这两者本就是水乳交融,生活的影子总会在演奏中浮现出来。
可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又怎么强调生活体验的重要性?社会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筛选的路子越来越窄,除了比赛还是比赛,而把演绎来评分本来就很不可思议,换句话说,很多以前流传下来的演绎家压根就不可能出头了,试问Sam Francois的醉醺醺的肖邦,那种音色的弹法,那种随意的断句,这怕是连比赛的座次都摸不到了。比赛是比赛,总需要有可以评分的地方,那就是技术,就是难度,比赛要求的是精确无误,但艺术本就是因为不是如此精确才耐人寻味,以精确来度量艺术,其结果是一批又一批钢琴狂人,技术超人的出现,可是艺术却越来越远。而且没有生活体验,和与其升华出来的个人领悟,情感只能是浅薄而做作的,就如听朗朗的演绎,听着他把每一段每一段都肢解得很华丽,然后当他把这一段段合在一起时,实话说那种感觉真的很别扭。但可惜的是,现在除了比赛又哪里有另一条路呢?以前有前辈可以引见,可以从沙龙里出名,现在却只有比赛这一条路了,而真的艺术又哪里可以通过比赛来排出座次呢?
看过之前关于朱晓玫的争论,而朱晓玫的演奏,听过,有着她自己的体会,很温和平静,富有感情。虽然我对主办方的宣传还有演奏会前的屏幕展示有点意见,因为总有种过度宣传而在消费她的形象和过去倾向,可是如果要说她的演奏不符合巴赫的演奏,如果说她不能胜任演奏巴赫,如果说她演奏巴赫时感情太丰富,我只能说这也真是能吹毛求疵。巴赫的演奏,去听听古尔德Gould,去听听里赫特Richter,去听听古尔达Gulda,他们的演奏里会没有他们自己的影子?就平均律而言,里赫特Richter的平均律如此激烈浓重,却又张力十足,这种平均律就不是平均律?那为何他的平均律录音现在却仍然被一次又一次的再版发行?又难道演奏巴赫就只有学院派自己心中的巴赫,才能叫做演奏巴赫?这中有狭隘,也难怪单调了。朱晓玫的演奏,少有了,她的经历也不是现在的演奏家所有的,与其带着狭隘来批评,还不如多听听。人总会老去,待一个又一个名字化为灰暗,当琴声只在录音中回响,而现实中的琴声越来越机械时,那才是需要真的批评时。
they play every notes perfectly, every passage perfectly without any fault
they dont dare do a Forte if score writes P
they have no idea how to project sounds in a concert hall
they can only play in the studio
they play of boredum, bore to death
这是博列特Bolet当时给当时的一些钢琴家的评语,十分尖锐的批评。他说的这段话,我觉得其实很适合给现在学院派的演奏作为标注,而不幸的是这种演奏因为种种原因却越来越成为范本,在现在蔓延开去成为主流。不冷不淡,不温不火,这是古典作品演绎时,学院派给我的印象。无独有偶,在论坛上有人去学院内考核了一次钢琴作品,结果考核完成后,学院评委的评语十分简短“you overplayed, but i let you pass”同时那位坛友放出了平时弹的一些录音供试听感受他的演奏。听过的人中,有一个的评论很有意思“对于演奏会来说underplay,对于考试来说overplay。”我听完他这自己平时练习的录音也觉得其实并不overplay,触键的力度适中,节奏也是浪漫派的处理方式,如果这也算overplay的话,那前苏联那批钢琴家可都是要被扣上这种帽子的了。参考一下前苏联的钢琴家里赫特Richter的演奏或德国钢琴家巴克豪斯Backhaus的演奏,那种触键的力度,如不是那般强力,又怎有豪情万丈,估计这两位如果生在当下,看到这种overplay的评价又该是什么样的表情。
学院派现在的这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不即兴不夸张的风格,实在是成为了一种弊端,就如我说过的,如果我只要求弹的精准,为何我不去听自动钢琴?弹得准确而不混乱,音色漂亮,这些都是必须的,但如果只要求这些,忽视了精准之外的更为重要的东西,却是大遗憾。但这遗憾也是无奈,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上的表现和当下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演奏者磨练了自己的技术后,生活的经历会驱使他们自然地选择自己的演奏方式。俄罗斯学派的钢琴家们的技术训练十分扎实,现在能被我们所记住的名字,其技术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同样是俄罗斯学派出身,尤金娜和霍洛维茨的风格可是大相径庭,旅美而居的霍洛维茨Horowitz一直走在炫技的道路上,直到老年演奏风格才返璞归真。同时留在苏联,忍受着苏联国内高压与迫害,然而仍我行我素的尤金娜Yudina,甚至直接挑衅过斯大林,她的演奏,力大无穷富有力量感,而绝无女性演奏家的阴柔之态。他们的演奏里,技术只是基础,而风格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听着尤金娜Yudina又怎能不想到她所经受的磨难,与她那高压下顽强的生命力。同样的,在听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时,我迷上的一位意大利演奏家Fiorentino,又是弹得如此洒脱自如。他的生活也是如他弹奏的风格一样,淡泊豁达,在录音后常与录音师就在路边吃汉堡聊天,没有任何架子。他们的风格,透露出的是他们的生活,并不需要强行复合演奏和生活的联系,而是这两者本就是水乳交融,生活的影子总会在演奏中浮现出来。
可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又怎么强调生活体验的重要性?社会的速度在不断地加快,筛选的路子越来越窄,除了比赛还是比赛,而把演绎来评分本来就很不可思议,换句话说,很多以前流传下来的演绎家压根就不可能出头了,试问Sam Francois的醉醺醺的肖邦,那种音色的弹法,那种随意的断句,这怕是连比赛的座次都摸不到了。比赛是比赛,总需要有可以评分的地方,那就是技术,就是难度,比赛要求的是精确无误,但艺术本就是因为不是如此精确才耐人寻味,以精确来度量艺术,其结果是一批又一批钢琴狂人,技术超人的出现,可是艺术却越来越远。而且没有生活体验,和与其升华出来的个人领悟,情感只能是浅薄而做作的,就如听朗朗的演绎,听着他把每一段每一段都肢解得很华丽,然后当他把这一段段合在一起时,实话说那种感觉真的很别扭。但可惜的是,现在除了比赛又哪里有另一条路呢?以前有前辈可以引见,可以从沙龙里出名,现在却只有比赛这一条路了,而真的艺术又哪里可以通过比赛来排出座次呢?
看过之前关于朱晓玫的争论,而朱晓玫的演奏,听过,有着她自己的体会,很温和平静,富有感情。虽然我对主办方的宣传还有演奏会前的屏幕展示有点意见,因为总有种过度宣传而在消费她的形象和过去倾向,可是如果要说她的演奏不符合巴赫的演奏,如果说她不能胜任演奏巴赫,如果说她演奏巴赫时感情太丰富,我只能说这也真是能吹毛求疵。巴赫的演奏,去听听古尔德Gould,去听听里赫特Richter,去听听古尔达Gulda,他们的演奏里会没有他们自己的影子?就平均律而言,里赫特Richter的平均律如此激烈浓重,却又张力十足,这种平均律就不是平均律?那为何他的平均律录音现在却仍然被一次又一次的再版发行?又难道演奏巴赫就只有学院派自己心中的巴赫,才能叫做演奏巴赫?这中有狭隘,也难怪单调了。朱晓玫的演奏,少有了,她的经历也不是现在的演奏家所有的,与其带着狭隘来批评,还不如多听听。人总会老去,待一个又一个名字化为灰暗,当琴声只在录音中回响,而现实中的琴声越来越机械时,那才是需要真的批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