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小说家的肖像
一位青年小说家的肖像
一
前几天登录脸书,青年小说家掷给我他新近创作的一个短篇,题目很狗血,叫“该死的二十四岁”。周五读过一遍,连连皱眉头。相比其他同龄小说家,他的写作进度算是很慢的了,但谁知他周日晚上又掷来一篇新作,真是可喜可贺,但题目依旧很狗血,这次叫“治愈术”。昨晚我给他写了《该死的二十四岁》的反馈信,言辞严苛,近乎谴责:
整篇小说的氛围酝酿得有点过头了,以至于结尾处倒有了心灵鸡汤的味道。这样子的“文章”,我读到过的,焦桐、杨照他们早写过了。
当然,作为他的读者,我也知道他的好,毫不夸张地说,他小说的语言就算放诸整个当代华语文坛也是毫不逊色的,而且,他对小说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到位——至少,目前来看,他已谙熟讲故事的艺术。因此,我在反馈信的结尾写道:
总之,加油写吧!珍惜你的才华,认真发挥它。我坚信,你具备写出伟大小说来的潜质。我期待着。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谁知道呢,也许过几天你就给我传来了杰作。
“你具备写出伟大小说来的潜质”,这是我反复对他说起的,尤其在他懈怠的时候。谁知道呢,根本不用过几天,甚至,在我预言“过几天”的前一晚,他已经掷来了一篇杰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治愈术》。
这篇小说还是初稿,但已近乎完美。昨晚我把PDF版放入便携阅读机,预备今早上通勤时看。以往坐在公交车上读会儿书我就犯困,《治愈术》这个16页短篇却越读越兴奋。下车后,还有两页没读完,我又边走路边读。小说的结尾就一句话,干净利落,但却萦绕不绝:
我在深春的监狱里一页页地读起诗来。
读诗的“我”是前来探监的人,而诗是因车祸离世之人的遗作。关于这些诗,小说中有交待:
他从离婚后几年开始写诗,可能是在她的鼓舞下,终于萌生想要出版的念头。
据青年小说家说,逝者的女儿亲口讲过,这些诗是不会出版的了。小说中并没有说明不出版的缘由,或者,只因为这些诗是一种治愈术的产物吧,甚至就是治愈术本身。
二
青年小说家最近有好几篇稿子要赶。我猜想,可能是台湾一年一度的几个重要文学奖征稿的截止日期快到了吧,但也可能是迫于生计,毕竟他现在正处于休学状态。
青年小说家今年24岁,家住台北。24岁了,他本科尚未结业,这跟他数次转学、休学有关。频繁转学、休学的原因,我以前也问过他,得到的回复也一点不稀奇,大致就是于创作有妨害;但又不能断然退学,跟来自家庭的阻力和社会的压力不无关系。其实,这和大陆一些徘徊在校园内的年轻作者所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
他两度获得国立中央大学“金笔奖”小说组首奖,去年入选《联合文学》新秀,又曾两度进入“台北文学奖”的决审。他给我看过评委会的决审意见,忘了骆以军给予他的是夸赞还是差评。在台湾创作文学,摘取到那几个重要奖项就像是拿到了入场券,这一点基本上已成为不成文的共识,虽则近些年大家对文学奖的反思已越来越深刻,而且“《联合报》文学奖”率先改革,从去年开始已由鼓励新人转变为奖励已成就的作家,小说家陈列尝到了第一枚果实。
不管怎样,我倒是蛮期待他拿到那些渐已贬值的入场券。也许,这可以有效减缓他的焦虑症和拖延症。“毕竟都已经二十几岁了啊!”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或许是这个原因,他最近的几篇小说里主人公的年龄差不多都被设定在二十四五岁,而且常常被“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或“我们在炎热与抑郁的夏天,无法停止抽烟”的氛围包绕,显得精疲力竭。这是不是当下台湾年轻人的某种常态呢?我无法为此盖棺。
去年冬天在中央大学,青年小说家和我经常约在宿舍楼前的乌龟池夜聊。中央大学位于山腰,入夜风大,校园里植有几百株松树,我们便在阵阵松涛中聊天。除了交换彼此携带的文学干粮,我们聊得最多的便是未来,尤其是离开学校后如何延续写作激情的种种构想。青年小说家的计划是开一间独立书店,我当时已经想好要进出版社。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书业都是个失魂落魄的行当,出版社是这样,书店自然也脱不开这厄运。但正因为这行当的“萧条”,反而给予了从业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动力,正所谓使出浑身解数。对于一个在这时代从事书业的年轻写作者来说,或许还有保障有效写作时间的意义。这是我们当时的愿景。
那些夜晚,风不止息地把星星越吹越亮。青年小说家呼出一缕幽蓝的烟,谈起他近期的写作计划。但往往,最后都会提及他正在念研究所的女友。
三
我至今未见过青年小说家的女友。但透过他的诗作,可以略略想象到那或许是个经常被逗笑的女孩子,因为他聪明的幽默。
对了,青年小说家也写诗。他写诗时用笔名,徐漾;写小说则用本名,李牧耘。这两个名字颇值得玩味,我以前跟他开玩笑说,既“牧”且“耘”,乃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完美结合;“徐漾”的来源考我尚未做,或许其中蕴含着私人的某种情结也未可知,但至少看得出来,闷骚味十足,闹趣的价值方得以彰显,记得他说过他有要扫除文艺界各种矫情病的志向,取这个笔名也许正是因为它具有十足反讽的意味吧。
青年小说家的诗作也得过一些奖,包括前面提及的“金笔奖”。但我不大喜欢他写诗的路数。他自承喜欢稍年长于他的台湾诗人叶觅觅的作品。在我尚不知叶觅觅这位诗人时,他便给我推荐过她的名作《越车越远》,兹引一节:
她蒐集各色空瓶,腌泡不同年份的黄瓜。按时用星期七的碎沫浇花。家里有牛,有男人和砚台一枚。常常在院子里打斜线。有时不小心跨过一些猫脸。爆炸也无所谓,就算锅子里有狗吠。喜欢写虫卵般的字,一粒一粒地写。肚子里养了一碟婴儿屑,像玻璃弹珠那么艳。
在台湾,很多人将叶觅觅归到夏宇那路诗风里去。青年小说家则表示夏宇的作品他读得太多,并未有太多的兴趣。
前几天他掷给我最近写的一些短诗,我看了下,很不以为然,比如这首:
真好啊
你知道嗎
當我坐在街上觀看
女學生的大腿、屁股和胸部
其實我心底是在想
那是我的大腿
那是我的屁股
那是我的胸部
當女生真他媽的好啊
我当时读完真有种要穿越脸书的时空过去把他掐死的决心!这不是赤裸裸的乌青体么!我立马私信他:
你不要再這樣子寫詩了,給你推薦一位叫“烏青”的大陸詩人,你去看看他的詩,就知道我這樣子說的原因了。對了,他們還有個詩歌團體叫“廢話詩派”。大陸80年代後期就有人開始這樣子寫了。我更更更更更期待你寫出偉大的小説來!
而青年小说家给出的回复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烏青啊,我知道他的,我倒是對他一見如故。這樣講,我看過烏青的詩集了,看過就想說:“我去
,怎麼有人跟我那麼像!”只是他寫詩,我不寫詩。所以我倒是還好,畢竟詩不是我的本行。不過我能懂你的話。
虽然青年小说家说诗不是自己的本行,但他确也写过一些值得一读的诗,比如那首得了奖的《杞人忧天也忧胸罩》(见附录)。
四
青年小说家确实是个多面手,除了本业写小说、业余写诗之外,他也画画(据说是自学成才),当然了,他也写随笔。他的随笔常贴在脸书上,文笔老练,读来也有趣,只是常常笔头打滑,一写就收不住。说到他的随笔,就不得不提及他喜欢的小说家王小波。青年小说家来过大陆一回,那次他专心购书,其中就有王小波的文集。王小波的随笔我也很喜欢,从青年小说家的随笔中能看出王小波随笔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王小波的小说直接影响到了青年小说家的小说。也是去年冬天在中央大学乌龟池畔夜聊,他谈及了那些影响他创作的前辈,除了王小波,还有鲁迅、钱钟书。他应该提到了一些外国作家的名字,但我现在毫无印象了,只还记得我们聊到了波赫斯(大陆译为“博尔赫斯”)和马奎斯(大陆译为“马尔克斯”)。把耳朵贴近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便能听到这些名字及与之相关联的那些作品的回响。
毫不意外,青年小说家提到过韩寒。我在台湾认识的许多同龄写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过韩寒。对于许多人来说,韩寒的影响更多来源于其作为一个行为和姿态的标本所可能赋予的东西。但对于青年小说家而言,韩寒行文的风格也给他带来了影响。更准确地说,这种影响带有钱钟书、王小波之影响的遗绪,但太过于微弱了,缺乏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此,这种影响之影响没能持续太久。根本上说来,韩寒不是小说家,青年小说家则是。
五
青年小说家第一次跟我表达他在创作上的焦虑也是在乌龟池畔。他说自己起步太晚,读得还不够多,认真写小说是从大学开始的。听完他那番话,我真是恨不得捡起地上的鹅卵石砸死他。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造星的时代给我们货真价实的天才带来了太多的时间方面的压力,人人都把“只争朝夕”当成了座右铭,他不会不受到影响。
青年小说家的兴趣比较广泛,这本身对小说家来说是件好事,至少有助于拓宽视野,但如果不能收住,则可能漫漶成拖延症。这也是青年小说家在接下来需要克服的难题。
最近,他的写作计划排得很满:
一篇一萬字的小說(已完成,即前面提到的《治愈术》)
一篇五千字的小說
一篇三千字的散文
一篇四千字的散文
一首詩
作为他的读者,我自然是很窃喜他能如此勤奋。只是希望他可以把这些计划安排妥当,尽力一一完成。当然,主线依旧是小说。
我期待着他第一篇伟大小说的降临。这样的期待,源于我最初读到他《当掉那个台北人》和《小城之春》时的惊喜。也正因为这不期然的惊喜,才带来了经久的希望。
青年小说家本科还没有毕业,也尚未毅然决然地退学,他的独立书店也还没开起来,我则慢慢步入出版业,这个暑假开始做一名见习编辑。庆幸的是,他一直在坚持创作,坚持迈步向那些等待着他去呈现的伟大小说。我也等待着,以一名可能的编辑的身份等待着他的第一部小说(集)。
六
最后再说说青年小说家的一个癖好。
不知他从哪个跳蚤市场淘得一个白雪猪头面具(其实是张天使脸孔)。他曾郑重地告诉我,只有在他认为特别重要的场合,他才会戴上这个面具留影。这当然不能算“文艺界的矫情病”,因为对于一位青年小说家来说,这具有一种与小说相关的仪式感,或者说,这本身即是一则私人的传奇。
有图为证:
最近,青年小说家换面换得过于厉害,竟至于把脸书的封面也换了:
比起前面那张戴白雪猪头面具的留影,这幅图中那个幽约的外星人模样的形影更接近于青年小说家本人的肖像。青年小说家的道路不正是这样么。那伟大的小说将在积雪覆盖之际幽幽到临。我等待着。
附录:
杞人忧天也忧胸罩
by 徐漾
年轻的杞人
踏入社会
唯一的财产是他
趾头的霉
杞人曾在黑暗中
遇见一个笑着
流泪的姑娘
缓缓睁开她
被秋风吹干的眼睫
为他带来了——
无产阶级的希望与
中产阶级的爱情
他谢天谢地,赁居台北
可是山无林
海水肾衰竭
冬至围炉穿雨靴
他们顺势召开
一场国是会议
内容多次提及
富二代的愿景
他提供拥抱
她去买面包
他早起晨跑
她洗肥皂泡
他风华正茂
她投资得道
他将负责采购那些
幼兽的奶粉和整组的胸罩
只要时间继续百无聊赖
没人可以预防
谁的胸部下垂
忧天个屁
总得塌下来
生活一向是道
松垮的淡风景
不确定如何相爱
不清楚何时变老
变卖金融证券
换取两米挑高
工作不多
事情很少
老婆的胸罩松了
视若无睹就好
一
前几天登录脸书,青年小说家掷给我他新近创作的一个短篇,题目很狗血,叫“该死的二十四岁”。周五读过一遍,连连皱眉头。相比其他同龄小说家,他的写作进度算是很慢的了,但谁知他周日晚上又掷来一篇新作,真是可喜可贺,但题目依旧很狗血,这次叫“治愈术”。昨晚我给他写了《该死的二十四岁》的反馈信,言辞严苛,近乎谴责:
整篇小说的氛围酝酿得有点过头了,以至于结尾处倒有了心灵鸡汤的味道。这样子的“文章”,我读到过的,焦桐、杨照他们早写过了。
当然,作为他的读者,我也知道他的好,毫不夸张地说,他小说的语言就算放诸整个当代华语文坛也是毫不逊色的,而且,他对小说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到位——至少,目前来看,他已谙熟讲故事的艺术。因此,我在反馈信的结尾写道:
总之,加油写吧!珍惜你的才华,认真发挥它。我坚信,你具备写出伟大小说来的潜质。我期待着。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谁知道呢,也许过几天你就给我传来了杰作。
“你具备写出伟大小说来的潜质”,这是我反复对他说起的,尤其在他懈怠的时候。谁知道呢,根本不用过几天,甚至,在我预言“过几天”的前一晚,他已经掷来了一篇杰作,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治愈术》。
这篇小说还是初稿,但已近乎完美。昨晚我把PDF版放入便携阅读机,预备今早上通勤时看。以往坐在公交车上读会儿书我就犯困,《治愈术》这个16页短篇却越读越兴奋。下车后,还有两页没读完,我又边走路边读。小说的结尾就一句话,干净利落,但却萦绕不绝:
我在深春的监狱里一页页地读起诗来。
读诗的“我”是前来探监的人,而诗是因车祸离世之人的遗作。关于这些诗,小说中有交待:
他从离婚后几年开始写诗,可能是在她的鼓舞下,终于萌生想要出版的念头。
据青年小说家说,逝者的女儿亲口讲过,这些诗是不会出版的了。小说中并没有说明不出版的缘由,或者,只因为这些诗是一种治愈术的产物吧,甚至就是治愈术本身。
二
青年小说家最近有好几篇稿子要赶。我猜想,可能是台湾一年一度的几个重要文学奖征稿的截止日期快到了吧,但也可能是迫于生计,毕竟他现在正处于休学状态。
青年小说家今年24岁,家住台北。24岁了,他本科尚未结业,这跟他数次转学、休学有关。频繁转学、休学的原因,我以前也问过他,得到的回复也一点不稀奇,大致就是于创作有妨害;但又不能断然退学,跟来自家庭的阻力和社会的压力不无关系。其实,这和大陆一些徘徊在校园内的年轻作者所面临的困境是相似的。
他两度获得国立中央大学“金笔奖”小说组首奖,去年入选《联合文学》新秀,又曾两度进入“台北文学奖”的决审。他给我看过评委会的决审意见,忘了骆以军给予他的是夸赞还是差评。在台湾创作文学,摘取到那几个重要奖项就像是拿到了入场券,这一点基本上已成为不成文的共识,虽则近些年大家对文学奖的反思已越来越深刻,而且“《联合报》文学奖”率先改革,从去年开始已由鼓励新人转变为奖励已成就的作家,小说家陈列尝到了第一枚果实。
不管怎样,我倒是蛮期待他拿到那些渐已贬值的入场券。也许,这可以有效减缓他的焦虑症和拖延症。“毕竟都已经二十几岁了啊!”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或许是这个原因,他最近的几篇小说里主人公的年龄差不多都被设定在二十四五岁,而且常常被“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或“我们在炎热与抑郁的夏天,无法停止抽烟”的氛围包绕,显得精疲力竭。这是不是当下台湾年轻人的某种常态呢?我无法为此盖棺。
去年冬天在中央大学,青年小说家和我经常约在宿舍楼前的乌龟池夜聊。中央大学位于山腰,入夜风大,校园里植有几百株松树,我们便在阵阵松涛中聊天。除了交换彼此携带的文学干粮,我们聊得最多的便是未来,尤其是离开学校后如何延续写作激情的种种构想。青年小说家的计划是开一间独立书店,我当时已经想好要进出版社。不管是台湾还是大陆,书业都是个失魂落魄的行当,出版社是这样,书店自然也脱不开这厄运。但正因为这行当的“萧条”,反而给予了从业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动力,正所谓使出浑身解数。对于一个在这时代从事书业的年轻写作者来说,或许还有保障有效写作时间的意义。这是我们当时的愿景。
那些夜晚,风不止息地把星星越吹越亮。青年小说家呼出一缕幽蓝的烟,谈起他近期的写作计划。但往往,最后都会提及他正在念研究所的女友。
三
我至今未见过青年小说家的女友。但透过他的诗作,可以略略想象到那或许是个经常被逗笑的女孩子,因为他聪明的幽默。
对了,青年小说家也写诗。他写诗时用笔名,徐漾;写小说则用本名,李牧耘。这两个名字颇值得玩味,我以前跟他开玩笑说,既“牧”且“耘”,乃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完美结合;“徐漾”的来源考我尚未做,或许其中蕴含着私人的某种情结也未可知,但至少看得出来,闷骚味十足,闹趣的价值方得以彰显,记得他说过他有要扫除文艺界各种矫情病的志向,取这个笔名也许正是因为它具有十足反讽的意味吧。
青年小说家的诗作也得过一些奖,包括前面提及的“金笔奖”。但我不大喜欢他写诗的路数。他自承喜欢稍年长于他的台湾诗人叶觅觅的作品。在我尚不知叶觅觅这位诗人时,他便给我推荐过她的名作《越车越远》,兹引一节:
她蒐集各色空瓶,腌泡不同年份的黄瓜。按时用星期七的碎沫浇花。家里有牛,有男人和砚台一枚。常常在院子里打斜线。有时不小心跨过一些猫脸。爆炸也无所谓,就算锅子里有狗吠。喜欢写虫卵般的字,一粒一粒地写。肚子里养了一碟婴儿屑,像玻璃弹珠那么艳。
在台湾,很多人将叶觅觅归到夏宇那路诗风里去。青年小说家则表示夏宇的作品他读得太多,并未有太多的兴趣。
前几天他掷给我最近写的一些短诗,我看了下,很不以为然,比如这首:
真好啊
你知道嗎
當我坐在街上觀看
女學生的大腿、屁股和胸部
其實我心底是在想
那是我的大腿
那是我的屁股
那是我的胸部
當女生真他媽的好啊
我当时读完真有种要穿越脸书的时空过去把他掐死的决心!这不是赤裸裸的乌青体么!我立马私信他:
你不要再這樣子寫詩了,給你推薦一位叫“烏青”的大陸詩人,你去看看他的詩,就知道我這樣子說的原因了。對了,他們還有個詩歌團體叫“廢話詩派”。大陸80年代後期就有人開始這樣子寫了。我更更更更更期待你寫出偉大的小説來!
而青年小说家给出的回复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烏青啊,我知道他的,我倒是對他一見如故。這樣講,我看過烏青的詩集了,看過就想說:“我去
,怎麼有人跟我那麼像!”只是他寫詩,我不寫詩。所以我倒是還好,畢竟詩不是我的本行。不過我能懂你的話。
虽然青年小说家说诗不是自己的本行,但他确也写过一些值得一读的诗,比如那首得了奖的《杞人忧天也忧胸罩》(见附录)。
四
青年小说家确实是个多面手,除了本业写小说、业余写诗之外,他也画画(据说是自学成才),当然了,他也写随笔。他的随笔常贴在脸书上,文笔老练,读来也有趣,只是常常笔头打滑,一写就收不住。说到他的随笔,就不得不提及他喜欢的小说家王小波。青年小说家来过大陆一回,那次他专心购书,其中就有王小波的文集。王小波的随笔我也很喜欢,从青年小说家的随笔中能看出王小波随笔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王小波的小说直接影响到了青年小说家的小说。也是去年冬天在中央大学乌龟池畔夜聊,他谈及了那些影响他创作的前辈,除了王小波,还有鲁迅、钱钟书。他应该提到了一些外国作家的名字,但我现在毫无印象了,只还记得我们聊到了波赫斯(大陆译为“博尔赫斯”)和马奎斯(大陆译为“马尔克斯”)。把耳朵贴近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便能听到这些名字及与之相关联的那些作品的回响。
毫不意外,青年小说家提到过韩寒。我在台湾认识的许多同龄写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过韩寒。对于许多人来说,韩寒的影响更多来源于其作为一个行为和姿态的标本所可能赋予的东西。但对于青年小说家而言,韩寒行文的风格也给他带来了影响。更准确地说,这种影响带有钱钟书、王小波之影响的遗绪,但太过于微弱了,缺乏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此,这种影响之影响没能持续太久。根本上说来,韩寒不是小说家,青年小说家则是。
五
青年小说家第一次跟我表达他在创作上的焦虑也是在乌龟池畔。他说自己起步太晚,读得还不够多,认真写小说是从大学开始的。听完他那番话,我真是恨不得捡起地上的鹅卵石砸死他。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造星的时代给我们货真价实的天才带来了太多的时间方面的压力,人人都把“只争朝夕”当成了座右铭,他不会不受到影响。
青年小说家的兴趣比较广泛,这本身对小说家来说是件好事,至少有助于拓宽视野,但如果不能收住,则可能漫漶成拖延症。这也是青年小说家在接下来需要克服的难题。
最近,他的写作计划排得很满:
一篇一萬字的小說(已完成,即前面提到的《治愈术》)
一篇五千字的小說
一篇三千字的散文
一篇四千字的散文
一首詩
作为他的读者,我自然是很窃喜他能如此勤奋。只是希望他可以把这些计划安排妥当,尽力一一完成。当然,主线依旧是小说。
我期待着他第一篇伟大小说的降临。这样的期待,源于我最初读到他《当掉那个台北人》和《小城之春》时的惊喜。也正因为这不期然的惊喜,才带来了经久的希望。
青年小说家本科还没有毕业,也尚未毅然决然地退学,他的独立书店也还没开起来,我则慢慢步入出版业,这个暑假开始做一名见习编辑。庆幸的是,他一直在坚持创作,坚持迈步向那些等待着他去呈现的伟大小说。我也等待着,以一名可能的编辑的身份等待着他的第一部小说(集)。
六
最后再说说青年小说家的一个癖好。
不知他从哪个跳蚤市场淘得一个白雪猪头面具(其实是张天使脸孔)。他曾郑重地告诉我,只有在他认为特别重要的场合,他才会戴上这个面具留影。这当然不能算“文艺界的矫情病”,因为对于一位青年小说家来说,这具有一种与小说相关的仪式感,或者说,这本身即是一则私人的传奇。
有图为证:
![]() |
最近,青年小说家换面换得过于厉害,竟至于把脸书的封面也换了:
![]() |
比起前面那张戴白雪猪头面具的留影,这幅图中那个幽约的外星人模样的形影更接近于青年小说家本人的肖像。青年小说家的道路不正是这样么。那伟大的小说将在积雪覆盖之际幽幽到临。我等待着。
附录:
杞人忧天也忧胸罩
by 徐漾
年轻的杞人
踏入社会
唯一的财产是他
趾头的霉
杞人曾在黑暗中
遇见一个笑着
流泪的姑娘
缓缓睁开她
被秋风吹干的眼睫
为他带来了——
无产阶级的希望与
中产阶级的爱情
他谢天谢地,赁居台北
可是山无林
海水肾衰竭
冬至围炉穿雨靴
他们顺势召开
一场国是会议
内容多次提及
富二代的愿景
他提供拥抱
她去买面包
他早起晨跑
她洗肥皂泡
他风华正茂
她投资得道
他将负责采购那些
幼兽的奶粉和整组的胸罩
只要时间继续百无聊赖
没人可以预防
谁的胸部下垂
忧天个屁
总得塌下来
生活一向是道
松垮的淡风景
不确定如何相爱
不清楚何时变老
变卖金融证券
换取两米挑高
工作不多
事情很少
老婆的胸罩松了
视若无睹就好
baiy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不信之歌 (5人喜欢)
- 多谢不阅丨个人2024年度阅读十佳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