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照相馆》
《八月照相馆》,一听就感觉是特小文艺小清新的傻傻青春爱情,实则被灌了满满一碗鸡汤,本次的主题是“死亡”。
该片1998年1月就上映了,数数至今也有17年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一部老片,那我便以为电影中出现的那些胶片感是导演刻意为之呢。对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不懂,也不去管这种浓浓鸡汤味的写实怀旧胶片感是刻意为之也罢,倒是这种色彩的处理与本片的基调很搭,暖暖的很温馨,又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挥之不去的苍凉无奈感。
本片从未刻意渲染死亡,但我们知道这都无可避免。永元在影片一开始就是自己独自去医院复查病情,等待过程中还跟对面椅子上的小朋友逗乐,这种乐观坚强、笑对人生的态度着实很打动我。影片还多次借由他人的嘴说出了永元的感受,一是他独自参加好友父亲的葬礼,亲友哭闹成一片乱,有人便说道“请大家保持安静,他走了,但我们得活着”。然后便是永元独自坐在树下的思考,他会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接着他回到了照相馆,开始了与多琳的相遇。初次见面并不美好,此时的永元还带着对死亡的沉重感,因此并无过多心思帮助多琳,但当他看见多琳一脸沮丧在门口那颗树下等待洗印的照片时,他拿了两支冰棍走了过去,逗开心了一脸不高兴的多琳。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我想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吧,尽管自己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仍然要尽量留给这个世界多一份美好。
二是一家人过来照全家福,末了儿子留下老太太独自照一张,老太想说晚点再过来照,但拗不过儿子,便单独照了一张。晚上下起了雨,永元独自在照相馆里发呆(也许是思考人生),老太推门进来,换了一身鲜艳的衣服,想要把白天的独照重新照一遍,她对着镜子反复梳理头发,坐在镜头前不断调整表情,她说,这张照片一定要照好,因为这就是她最后一张照片了啊。永元很有感触也很配合,帮老太一遍一遍调整角度,还答应了老太市井的讨价还价,这张照片绝对不再收钱,不禁让人在这样沉重的气氛下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只要活着,生活便是要继续的。有一个片段是永元刚喝完药,叹口气,回头看看洗水池里的碗,便默默走过去收拾的干净。
看这部电影总有一种孤单的感觉,因为镜头里永元总是一个人,他在独自想着心事,对周围人隐藏起自己的病情,那种对求生的渴望在他的眼神和表情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在周围没人的时候,他才会放肆的大哭。雷雨的夜里他睡不着,打开灯坐起来裹上被子,觉得周围是那么空旷,然后小心翼翼去了父亲的房间钻进父亲的被窝。对于父亲并未做过多渲染,只是在他一遍又一遍想要教会父亲放录像带,但父亲却像孩子般的总也学不会时,一向好脾气的他变得暴躁起来,回到房里在纸上写下了录像带的播放说明,这一幕真是看得让人泪崩。在所剩无多的日子里,他默默准备着一切,给照相馆里的机器都拍了照写了使用说明,最后连同那封没有给多琳寄出去的信和多琳的照片,还有初恋芝咏的照片,一并封存在了纸盒里。他做这些的时候如此淡然,总让我觉得他就只是要出一趟远门而已。最后在自己的照相馆他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小心的扣好大衣纽扣,在计时快门的最后一刻露出了标志性的暖男笑容。
影片的灯光和布景处理的很好,当他和多琳坐在照相馆里那油光发亮的巴洛克式的长条沙发上吃小零食时,时不时有街上路过的汽车灯照进来,发黄的灯光一闪而过,像极了小时候在妈妈的诊所的晚上,洗完澡看电视的时候,每当大街上有大车路过,屋里便会闪过一片光亮。导演广泛采用了长镜头的延时摄影法,在单一镜头下记录时间的变化,有多琳在照相馆门口焦急的等待,也有火葬场前人物的位置变化。题名《八月照相馆》,片中倒是多次出现照相这一主题,无论是小孩子叽叽喳喳萌芽的喜欢,还是一家人的合影,都无时无刻不在透出生活的气息,记录着岁月的变迁,看完这部片子我又喜欢上了胶片摄影的感觉,那会儿柯达还是老大。
影片中对于亲情和爱情都没有直接的渲染,总是淡淡的,但你知道,他们就在那里,这就是生活。在饭桌上,姐姐就跟闲聊似的让永元明天去医院后找她,永元则提醒姐姐注意别让女儿吃太多糖,他这个病应该是不能碰太多甜食的。但是在跟多琳的相处中他并不想多琳知道,他跟多琳一起分享冰淇淋,喝掉多琳递过来的可乐。他的爱是隐忍的,因为知道没有未来,所以没有过多奢求,也没有表明心意,只是最后隔着带水汽的玻璃偷偷见了多琳最后一面。
借永元对给多琳的信作为结尾,“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
该片1998年1月就上映了,数数至今也有17年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一部老片,那我便以为电影中出现的那些胶片感是导演刻意为之呢。对电影摄影技术的发展史不懂,也不去管这种浓浓鸡汤味的写实怀旧胶片感是刻意为之也罢,倒是这种色彩的处理与本片的基调很搭,暖暖的很温馨,又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挥之不去的苍凉无奈感。
本片从未刻意渲染死亡,但我们知道这都无可避免。永元在影片一开始就是自己独自去医院复查病情,等待过程中还跟对面椅子上的小朋友逗乐,这种乐观坚强、笑对人生的态度着实很打动我。影片还多次借由他人的嘴说出了永元的感受,一是他独自参加好友父亲的葬礼,亲友哭闹成一片乱,有人便说道“请大家保持安静,他走了,但我们得活着”。然后便是永元独自坐在树下的思考,他会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接着他回到了照相馆,开始了与多琳的相遇。初次见面并不美好,此时的永元还带着对死亡的沉重感,因此并无过多心思帮助多琳,但当他看见多琳一脸沮丧在门口那颗树下等待洗印的照片时,他拿了两支冰棍走了过去,逗开心了一脸不高兴的多琳。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我想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吧,尽管自己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仍然要尽量留给这个世界多一份美好。
二是一家人过来照全家福,末了儿子留下老太太独自照一张,老太想说晚点再过来照,但拗不过儿子,便单独照了一张。晚上下起了雨,永元独自在照相馆里发呆(也许是思考人生),老太推门进来,换了一身鲜艳的衣服,想要把白天的独照重新照一遍,她对着镜子反复梳理头发,坐在镜头前不断调整表情,她说,这张照片一定要照好,因为这就是她最后一张照片了啊。永元很有感触也很配合,帮老太一遍一遍调整角度,还答应了老太市井的讨价还价,这张照片绝对不再收钱,不禁让人在这样沉重的气氛下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只要活着,生活便是要继续的。有一个片段是永元刚喝完药,叹口气,回头看看洗水池里的碗,便默默走过去收拾的干净。
看这部电影总有一种孤单的感觉,因为镜头里永元总是一个人,他在独自想着心事,对周围人隐藏起自己的病情,那种对求生的渴望在他的眼神和表情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有在周围没人的时候,他才会放肆的大哭。雷雨的夜里他睡不着,打开灯坐起来裹上被子,觉得周围是那么空旷,然后小心翼翼去了父亲的房间钻进父亲的被窝。对于父亲并未做过多渲染,只是在他一遍又一遍想要教会父亲放录像带,但父亲却像孩子般的总也学不会时,一向好脾气的他变得暴躁起来,回到房里在纸上写下了录像带的播放说明,这一幕真是看得让人泪崩。在所剩无多的日子里,他默默准备着一切,给照相馆里的机器都拍了照写了使用说明,最后连同那封没有给多琳寄出去的信和多琳的照片,还有初恋芝咏的照片,一并封存在了纸盒里。他做这些的时候如此淡然,总让我觉得他就只是要出一趟远门而已。最后在自己的照相馆他给自己拍了一张照片,小心的扣好大衣纽扣,在计时快门的最后一刻露出了标志性的暖男笑容。
影片的灯光和布景处理的很好,当他和多琳坐在照相馆里那油光发亮的巴洛克式的长条沙发上吃小零食时,时不时有街上路过的汽车灯照进来,发黄的灯光一闪而过,像极了小时候在妈妈的诊所的晚上,洗完澡看电视的时候,每当大街上有大车路过,屋里便会闪过一片光亮。导演广泛采用了长镜头的延时摄影法,在单一镜头下记录时间的变化,有多琳在照相馆门口焦急的等待,也有火葬场前人物的位置变化。题名《八月照相馆》,片中倒是多次出现照相这一主题,无论是小孩子叽叽喳喳萌芽的喜欢,还是一家人的合影,都无时无刻不在透出生活的气息,记录着岁月的变迁,看完这部片子我又喜欢上了胶片摄影的感觉,那会儿柯达还是老大。
影片中对于亲情和爱情都没有直接的渲染,总是淡淡的,但你知道,他们就在那里,这就是生活。在饭桌上,姐姐就跟闲聊似的让永元明天去医院后找她,永元则提醒姐姐注意别让女儿吃太多糖,他这个病应该是不能碰太多甜食的。但是在跟多琳的相处中他并不想多琳知道,他跟多琳一起分享冰淇淋,喝掉多琳递过来的可乐。他的爱是隐忍的,因为知道没有未来,所以没有过多奢求,也没有表明心意,只是最后隔着带水汽的玻璃偷偷见了多琳最后一面。
借永元对给多琳的信作为结尾,“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至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谢谢你,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