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忧患
![]() |
去四国的旅程始于两件事,日剧《迟开的向日葵》,以及春秋的廉航机票。往返日本只需一千多,这条件让人顿时有了行动力。曾经结伴去九州的三个人再次从三地动身,集结上海出发。
计划是用一周多乘火车沿着四国的海岸线兜一圈,原因是可玩的地方散落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迟开的向日葵》取景地四万十川在四国的西南角,我们落地是在东北方向的高松机场,旅程过半才到那儿。去之前就听说高知有道“敲鲣鱼”,是土佐的代表菜。看过松山城和道后温泉,坐过“伊予滩物语”观光列车,在宇和岛的老店吃过各色煮贝壳,到高松时,游兴和食欲酝酿到了一定的程度。尤其同伴小c和队长,每天晚饭至少吃两家店,有时三家。这么爱吃能吃的两人,却在遇到敲鲣鱼之后突然没了食欲。
敲鲣鱼并不真的敲打它。鲣鱼又名柴鱼,晒成鱼干,就是日料里刨成木刨花形状做各种高汤和调味料的原料。此鱼属于金枪鱼科,肉色殷红,切片后有几分像牛肉。把鲣鱼表面用炭火短暂熏烤,放凉后切厚块,浇上用橙醋调味的酱汁,撒上大量的生葱蒜,静置入味,便是敲鲣鱼。据说“敲”字源于烤时拍打鱼身,或是为了让酱汁渗入而用手指按摩鱼肉。现代的工序没有这两种动作,传承下来的是老店的稻草熏,以及必不可少的葱蒜。
总体来说我是个不吃生葱蒜的人,但就像汉堡包里的洋葱丝,遇到鲣鱼,便觉得有些调剂不可舍弃。鲣鱼肉厚,外层几毫米被烤熟,整体仍是半生的,烤的过程是为了让鱼肉更紧致和浓郁。烤前撒在外层的盐已渗入鱼身,配上微酸的酱汁,微辣的葱蒜,夹杂着紫苏、茗荷等新鲜香草的清气,加上鲣鱼独特的紧实肌理,虽然是鱼,却有种大口吃肉的爽利感。然而小c和队长尝了一块之后茫然相顾,皱眉表示“这玩意儿吃不了”,我不免诧异。要知道,她俩可是在下关的唐户市场堆起高高一摞寿司碟的主儿,还是在各自吃过一份海胆盖饭之后。
吃不惯就不吃吧。我独自开心地大嚼碟子里余下几片敲鲣鱼的时候,她们得出了统一的意见:这东西你们云南人吃得惯,我们江苏人没办法。我想起她们美滋滋吃生海胆而我只能在旁边吃炖杂鱼的场景,当时我可没用省份来做解释。食物难免有偏好,此人之药彼人之毒。
两名吃货陷入了吃的忧患,连四万十的美景都打了折扣,她们在离开高知县后表示,要再待下去就抓狂了——满街都是敲鲣鱼的招牌和广告画,土佐人民对这道菜的爱已成为偏执。我说以后要再来玩皮划艇,她们对望一眼,又露出面对鲣鱼那种茫然神色。
默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事物的名字 (52人喜欢)
- 钓客闲谈 (33人喜欢)
- 生活需要几分甜 (74人喜欢)
- 行走于天地之间——木斯塘纪行 (72人喜欢)
- 木斯塘徒步吃什么 (2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