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前辈的幸福生活
小资前辈的幸福生活
一本书,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不逐名利,热爱自然,积极地享受。这样的生活,一直让人羡慕……
文/易水寒
一本清人的生活流水帐,本属于孤芳自赏、聊以自慰的东西,民国时期被林语堂、俞平伯等大腕发现,争先恐后地撰文介绍,使这本仅仅五万字的小书身价倍增,扶摇直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名门闺秀书房内的时尚典籍。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穷困潦倒的浪荡公子若是知道自己身后暴得如此大名,不知该作何感想,而那些一心希望通过文字流芳百世,忙碌了一辈子最终却连个名字都没留下的人,又该作何感想呢?
这书就是《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初苏州人,平素喜欢舞文弄墨,但没考上什么功名,一辈子靠给人当幕僚为生。
《浮生六记》共分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浪游记快”、“坎坷记愁”、“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后两卷已经失传。不过,后面的有与没有,意义不大,因为人们大多喜欢前两卷,即沈复和夫人陈芸那些生活故事,读起来让人心里痒痒的。
公子哥沈复倘若活在现在,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资。沈复没什么济世救民或者光宗耀祖的远大追求,有点信仰也基本属于享乐主义。所谓功名,在他只是过眼云烟,他肯花功夫的,是美食、美景和艳遇。
春暖花开之际,沈复会招呼一帮朋友去苏州郊区看花赏蝶,在当时没有保温杯、没有酒精炉的条件下,哥们儿绞尽脑汁都要喝上一杯热酒;夏天荷花长成的时候,晚上含苞早晨盛开,两口子用布袋装上点茶叶,晚上放在花心里,第二天早晨取出,用烧开的雨水来冲泡,据说是荷香扑鼻,别具一格。
沈复的小日子让人羡慕,沈复的妻子陈芸更让人羡慕。陈芸和沈复非常对撇子,两个人都爱玩,都喜欢小资的生活方式。沈复去吴江吊孝,陈芸听说途中要经过太湖,很想趁机与丈夫一起去游玩,但又受风俗礼仪的约束,不敢贸然行动。于是二人就商量了一个办法,一人先走,另外一个随后找借口出门,在约定地点会合。吊孝途中,二人饮酒作乐,尤为恶搞的是,陈芸还为丈夫找来一个妓女相陪。后来,有人告诉陈芸,你丈夫某日在船上招了两妓,陈芸笑嘻嘻地告诉人家,那其中就有我一个!至于女扮男装,和丈夫结伴上街,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与丈夫拉手调情,对陈芸来说就更是小case了。
碰到这样的小资老婆,实在是沈复的福分,他由着性子玩乐,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但也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人,生活会一塌糊涂到什么程度。在“坎坷记愁”一卷中,沈复记录了自己被父母赶出家门,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当然,他有自己的解释:都是缘于误会和坏人作祟。父母误解自己,弟弟弟媳误解自己,朋友请自己做保人借钱,然后卷钱逃跑。惟独妻子理解自己,能和自己相依为命。说到底,沈复在颠沛流离中得过且过、苦中找乐,是因为他无法主导自己的生活,也许,他根本就不愿主导自己的生活。
沈复很有才,文笔不错,描写彼时的一言一状,历历在目。那些信手拈来的小情小调,亦有许多可反复把玩之处。俞平伯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在我看来,《浮生六记》的好处,更多地是因为它大胆、露骨地描绘着自己的欲望而又不淫秽,火候拿捏得恰如其分。
今天的小资们最喜欢的也是这种痒痒的感觉。
《浮生六记》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布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舍、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一本书,一种超脱的生活方式。不逐名利,热爱自然,积极地享受。这样的生活,一直让人羡慕……
文/易水寒
一本清人的生活流水帐,本属于孤芳自赏、聊以自慰的东西,民国时期被林语堂、俞平伯等大腕发现,争先恐后地撰文介绍,使这本仅仅五万字的小书身价倍增,扶摇直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名门闺秀书房内的时尚典籍。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穷困潦倒的浪荡公子若是知道自己身后暴得如此大名,不知该作何感想,而那些一心希望通过文字流芳百世,忙碌了一辈子最终却连个名字都没留下的人,又该作何感想呢?
这书就是《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清初苏州人,平素喜欢舞文弄墨,但没考上什么功名,一辈子靠给人当幕僚为生。
《浮生六记》共分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浪游记快”、“坎坷记愁”、“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后两卷已经失传。不过,后面的有与没有,意义不大,因为人们大多喜欢前两卷,即沈复和夫人陈芸那些生活故事,读起来让人心里痒痒的。
公子哥沈复倘若活在现在,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资。沈复没什么济世救民或者光宗耀祖的远大追求,有点信仰也基本属于享乐主义。所谓功名,在他只是过眼云烟,他肯花功夫的,是美食、美景和艳遇。
春暖花开之际,沈复会招呼一帮朋友去苏州郊区看花赏蝶,在当时没有保温杯、没有酒精炉的条件下,哥们儿绞尽脑汁都要喝上一杯热酒;夏天荷花长成的时候,晚上含苞早晨盛开,两口子用布袋装上点茶叶,晚上放在花心里,第二天早晨取出,用烧开的雨水来冲泡,据说是荷香扑鼻,别具一格。
沈复的小日子让人羡慕,沈复的妻子陈芸更让人羡慕。陈芸和沈复非常对撇子,两个人都爱玩,都喜欢小资的生活方式。沈复去吴江吊孝,陈芸听说途中要经过太湖,很想趁机与丈夫一起去游玩,但又受风俗礼仪的约束,不敢贸然行动。于是二人就商量了一个办法,一人先走,另外一个随后找借口出门,在约定地点会合。吊孝途中,二人饮酒作乐,尤为恶搞的是,陈芸还为丈夫找来一个妓女相陪。后来,有人告诉陈芸,你丈夫某日在船上招了两妓,陈芸笑嘻嘻地告诉人家,那其中就有我一个!至于女扮男装,和丈夫结伴上街,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与丈夫拉手调情,对陈芸来说就更是小case了。
碰到这样的小资老婆,实在是沈复的福分,他由着性子玩乐,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但也可以想象,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人,生活会一塌糊涂到什么程度。在“坎坷记愁”一卷中,沈复记录了自己被父母赶出家门,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当然,他有自己的解释:都是缘于误会和坏人作祟。父母误解自己,弟弟弟媳误解自己,朋友请自己做保人借钱,然后卷钱逃跑。惟独妻子理解自己,能和自己相依为命。说到底,沈复在颠沛流离中得过且过、苦中找乐,是因为他无法主导自己的生活,也许,他根本就不愿主导自己的生活。
沈复很有才,文笔不错,描写彼时的一言一状,历历在目。那些信手拈来的小情小调,亦有许多可反复把玩之处。俞平伯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在我看来,《浮生六记》的好处,更多地是因为它大胆、露骨地描绘着自己的欲望而又不淫秽,火候拿捏得恰如其分。
今天的小资们最喜欢的也是这种痒痒的感觉。
《浮生六记》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布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舍、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