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我的日子,别来无恙
二十天没回广州,竟然雨还是停了又下,下完又停的节奏。下飞机鼻子就开始塞,默默叹气,糟糕的空气,我回来了。坐上大巴就开始采访,接连三四天,再熬了半个通宵,总算把回来第一单活儿干完了。虽然到现在还没了解,对方也一度磨磨唧唧,但想想,毕竟还是报销了我人生第一张商务舱的机票,还有几千大洋的稿费,也就忍了。
为了评刊,难得从头到尾看完了一期杂志,真是不忍卒读。没想到贵刊已经烂到了这种地步,当然不能以没有自己的稿子为理由批评,但确实没有一篇稿子让我有看下去的欲望。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一直觉得贵刊的编辑十分不给力,不仅仅在业务水平上,选题的把控与寻找,操作和呈现,好像都欠很多。偏偏还有种自以为很有权利的高度自high,压制记者,臆想内容。大忌。这么一想,某位老师只做到改错别字和盯流程,好想还是不错的。
喜欢的老师一个个离开了,身边重要的人也一个个离开了,其实早就预料到这一天的。氛围明显已经不对了,欢声笑语减少只是表象,内里是对世界的好奇缺失了,对选题的探索不上心了,对内容本身没兴趣了。那心思都去哪儿了?邢老师说当有了利益,就产生纠葛。共患难的情谊始终敌不过贪念与欲望。依我对那几位大神的了解,出现这类事情一点都不奇怪。连一个新人都看出来了,老人们还有不懂的吗。但为什么都没有作为,任其发展?不是不爱了,是失望了。我曾经多么喜爱这个平台,却发现它带给我的东西正在不断的消失。我很恐惧,怕热忱渐灭,最终变成双目无光面如死灰的无趣大人。满脑权势,一心宫斗。这确实是周围的环境。
所以,当听见三位老同学纷纷辞职,两位投身报纸,一位正计划投身报纸时,心中一阵惊愕。臻儿扔下中石化的工作跑回广州,一头栽进机动部的苦海。雷哥离开太平洋保险,转投21世纪经济报的怀抱。健哥哥也告别了那份海洋杂志的闲职,酝酿着找机会进入广州新闻部。
我坚信最终他们还是会失望的,如果他们仍是我认识的那三个对新闻仍有热诚的少年。日报比起贵刊,好像混杂些,而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日报给不了。当然,不排除这个过程中人为物变,他们再也不是我所知道的模样。但这也正常,
作为广州同学里最后一个知道这一系列事情的人,其实是需要好好检讨下自己的。尤其是还不是当事人亲口告诉,而是从梅梅嘴里听说,同时鸡姐已经早就知道的情况下。心会凉,怎么就被扔的这么远了。要是我不问,这事儿过个一年半载,到我辞职了再知道也不奇怪吧。
这又回到我自己的问题。向来不合群,非得在一起是也是应付。总觉话不投机半句多,懂你的就那么几个。一切应付都是浪费时间。因为各种诡异的原因,小学、初中、高中班上几乎都没有过同学会,虽然即使有我也不会去。小团体的聚餐倒是想方设法一年也至少要有一次。总不能名媛范儿的天天约,每次最痛苦的就是放假,日日宅,不过也好,乖乖看书。
那到了大学呢。其实还以为自己似乎好了点。有些疏离的亲密关系似乎更适合我。不过这种相处形式随着更像临时的存在,随着大学毕业迅速断裂。此时如果没有更深厚的感情,一些关系也是说断就断了。这么一想,自以为彼此关系要好的朋友连近况都不让我知道也没有什么奇怪了。路都是自己的,彼此无悔就好。
周日看到北京小分队聚会,许久未见的一张脸,又大又圆,腰宽背阔的,还是原来的模样。一群人唱着青春修炼手册,开怀的让人羡慕。脑袋里不知怎的就想到了红尘作伴,策马奔腾,人世繁华。心里跑过一串标题,这才是青春啊。反观自己,这半年来除去和梅梅依旧保持沟通,几乎没有与旧友联络。陌生的终是昨日某某。心酸心寒,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了沟壑,不断拉大,站成了两方悬崖。
还是因为在意,所以会深究。但投入的感情不对等,所以没人在意。那好像深究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感情最后都是这么淡掉的吧。
在异地的人反而聚拢抱团,出门在外,同窗就成了骨血,紧密起来,黏腻不可分。广州的反倒觉得都是主场,各自为政,聚不聚好像也没什么区别。
越想越乱了,打住吧。
总之一系列的事情让我最近单曲循环张惠妹的我最亲爱的,想听的也就第一句,很想知道你近况,我听人说还不如你自己讲。都是好好的,可好像都不关我的事。这么一想也是心塞。偶尔看到了最想见的人,尽管只是照片,但相貌无改的样子,还是当初那个逗逼又严肃的货色。笑容里看不出苦痛,这一年必定还是好的。眉宇间不见沧桑,彼岸的阳光总是治愈的。心又安了一些。
跟爬楼党聊天,北北晚上十二点以后买了顶安全帽翻过东塔的墙,爬了110多层拍一张夜景。好像当初为了一篇稿子什么都不在乎的自己。又跟王锐聊,说自己已经老了,好像爬楼不会再有什么刺激了。忽觉自己是不是正处于两个过程中,不可逆的往前走?后来补充采访,北北说厌倦不会,因为每天都是瞬息万变,云层的样子都不同,怎么会厌倦。不知该理解成少不更事还是如何,希望他永葆这种心性,他也是,我也是。
偶尔会觉得现在的生活茫然不可期,成就感在减少,刺激在减少,梦想在路上,成长在路上。好像生活缺了好大一块,却又不知用什么去填补。放任自流,结果是多了几十斤肥肉。从来没这么厌弃过现在的自己。
那些有为青年们在干什么呢?是不是该做出一些改变了呢?可是应该怎么变呢?
唉。
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7.28
为了评刊,难得从头到尾看完了一期杂志,真是不忍卒读。没想到贵刊已经烂到了这种地步,当然不能以没有自己的稿子为理由批评,但确实没有一篇稿子让我有看下去的欲望。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一直觉得贵刊的编辑十分不给力,不仅仅在业务水平上,选题的把控与寻找,操作和呈现,好像都欠很多。偏偏还有种自以为很有权利的高度自high,压制记者,臆想内容。大忌。这么一想,某位老师只做到改错别字和盯流程,好想还是不错的。
喜欢的老师一个个离开了,身边重要的人也一个个离开了,其实早就预料到这一天的。氛围明显已经不对了,欢声笑语减少只是表象,内里是对世界的好奇缺失了,对选题的探索不上心了,对内容本身没兴趣了。那心思都去哪儿了?邢老师说当有了利益,就产生纠葛。共患难的情谊始终敌不过贪念与欲望。依我对那几位大神的了解,出现这类事情一点都不奇怪。连一个新人都看出来了,老人们还有不懂的吗。但为什么都没有作为,任其发展?不是不爱了,是失望了。我曾经多么喜爱这个平台,却发现它带给我的东西正在不断的消失。我很恐惧,怕热忱渐灭,最终变成双目无光面如死灰的无趣大人。满脑权势,一心宫斗。这确实是周围的环境。
所以,当听见三位老同学纷纷辞职,两位投身报纸,一位正计划投身报纸时,心中一阵惊愕。臻儿扔下中石化的工作跑回广州,一头栽进机动部的苦海。雷哥离开太平洋保险,转投21世纪经济报的怀抱。健哥哥也告别了那份海洋杂志的闲职,酝酿着找机会进入广州新闻部。
我坚信最终他们还是会失望的,如果他们仍是我认识的那三个对新闻仍有热诚的少年。日报比起贵刊,好像混杂些,而他们所追求的东西,日报给不了。当然,不排除这个过程中人为物变,他们再也不是我所知道的模样。但这也正常,
作为广州同学里最后一个知道这一系列事情的人,其实是需要好好检讨下自己的。尤其是还不是当事人亲口告诉,而是从梅梅嘴里听说,同时鸡姐已经早就知道的情况下。心会凉,怎么就被扔的这么远了。要是我不问,这事儿过个一年半载,到我辞职了再知道也不奇怪吧。
这又回到我自己的问题。向来不合群,非得在一起是也是应付。总觉话不投机半句多,懂你的就那么几个。一切应付都是浪费时间。因为各种诡异的原因,小学、初中、高中班上几乎都没有过同学会,虽然即使有我也不会去。小团体的聚餐倒是想方设法一年也至少要有一次。总不能名媛范儿的天天约,每次最痛苦的就是放假,日日宅,不过也好,乖乖看书。
那到了大学呢。其实还以为自己似乎好了点。有些疏离的亲密关系似乎更适合我。不过这种相处形式随着更像临时的存在,随着大学毕业迅速断裂。此时如果没有更深厚的感情,一些关系也是说断就断了。这么一想,自以为彼此关系要好的朋友连近况都不让我知道也没有什么奇怪了。路都是自己的,彼此无悔就好。
周日看到北京小分队聚会,许久未见的一张脸,又大又圆,腰宽背阔的,还是原来的模样。一群人唱着青春修炼手册,开怀的让人羡慕。脑袋里不知怎的就想到了红尘作伴,策马奔腾,人世繁华。心里跑过一串标题,这才是青春啊。反观自己,这半年来除去和梅梅依旧保持沟通,几乎没有与旧友联络。陌生的终是昨日某某。心酸心寒,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了沟壑,不断拉大,站成了两方悬崖。
还是因为在意,所以会深究。但投入的感情不对等,所以没人在意。那好像深究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感情最后都是这么淡掉的吧。
在异地的人反而聚拢抱团,出门在外,同窗就成了骨血,紧密起来,黏腻不可分。广州的反倒觉得都是主场,各自为政,聚不聚好像也没什么区别。
越想越乱了,打住吧。
总之一系列的事情让我最近单曲循环张惠妹的我最亲爱的,想听的也就第一句,很想知道你近况,我听人说还不如你自己讲。都是好好的,可好像都不关我的事。这么一想也是心塞。偶尔看到了最想见的人,尽管只是照片,但相貌无改的样子,还是当初那个逗逼又严肃的货色。笑容里看不出苦痛,这一年必定还是好的。眉宇间不见沧桑,彼岸的阳光总是治愈的。心又安了一些。
跟爬楼党聊天,北北晚上十二点以后买了顶安全帽翻过东塔的墙,爬了110多层拍一张夜景。好像当初为了一篇稿子什么都不在乎的自己。又跟王锐聊,说自己已经老了,好像爬楼不会再有什么刺激了。忽觉自己是不是正处于两个过程中,不可逆的往前走?后来补充采访,北北说厌倦不会,因为每天都是瞬息万变,云层的样子都不同,怎么会厌倦。不知该理解成少不更事还是如何,希望他永葆这种心性,他也是,我也是。
偶尔会觉得现在的生活茫然不可期,成就感在减少,刺激在减少,梦想在路上,成长在路上。好像生活缺了好大一块,却又不知用什么去填补。放任自流,结果是多了几十斤肥肉。从来没这么厌弃过现在的自己。
那些有为青年们在干什么呢?是不是该做出一些改变了呢?可是应该怎么变呢?
唉。
那就,从现在开始吧。
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