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存仁“改写”陶亢德文章
![]() |
柳存仁《人物谭》书影。 |
柳存仁(雨生)有几本著作似乎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香港大公书局1952年9月出版的《人物谭》就是其中之一。之前我翻看《道苑缤纷录:柳存仁教授八十五岁祝寿论文集》(李焯然、陈万成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版)时,见卷末附录的“和风堂著述选目”中列有专书14种,《人物谭》却在被遗漏之列。谢其章先生曾写过一篇《柳雨生〈人物谭〉》(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4年11月9日),是我所见论及此书较为深入的专文。
《人物谭》我也有一册,当初购下的理由跟谢先生一样,也是“心里盘算着这书里会出现上海沦陷时期的人物和秘闻”。但很可惜,也正应了谢先生所说的,“柳存仁好像有一条准绳,可以谈沦陷区生活的人(如董康、周作人),但绝不涉及沦陷区具体之事”。不过,细加品读,还是能在《人物谭》里寻摸出一些跟沦陷时期沾边的蛛丝马迹,今撷出一例稍作分析。
《人物谭》中《鼎堂和知堂》一文,所写的郭沫若(鼎堂)和周作人(知堂)两位“新文坛的山斗”已在题中标明,实际上写的是“三堂”,还要加上林语堂。据柳存仁说,撰文时林语堂已客居巴黎,“上一个月”曾投函给纽约论坛报谈“近来见解”,“当时曾载各报”。《顾维钧回忆录》曾谈及1950年9月8日纽约《先驱论坛报》刊登了林语堂从巴黎发去的探讨台湾问题的文章(见第八分册),朱立文编《林语堂著译及其研究资料系年目录》(厦门大学碧海斋2007年12月版)也已著录1950年9月25日林有《论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一文发表于台湾《全民日报》,林当时尚远在海外,此文应是转载,想来当时港台中文报纸转载仍多,果然“当时曾载各报”,而为柳存仁所见。柳文又提及周作人在上海《亦报》发表的短稿中“有一部分旧诗还找的丰子恺作画”,这当指1950年陆续发表的《儿童杂事诗》。故柳文写于1950年,殆无疑义。
柳文先谈“三堂”近况,大略是语堂“寄人篱下”,知堂“颇不寂寞”,鼎堂“最红”,“不用赘说”云云。然后却笔锋一转:“我们这里略叙一段三堂之间的往事,系以鼎堂和知堂为主体的逸话,虽非正传,也是信史,或许,关心文坛消长的人,看了也不无兴感吧!”于是谈起1933年林语堂和陶亢德等在上海创办《人间世》时,向郭沫若约稿。因不合用,林语堂先婉拒之。后来林、陶等人另办《宇宙风》,又约郭沫若写《海外十年》,慕稿心切的陶亢德动用了宇宙风股本的五分之一法币一百元汇去,才博得郭文登载在《宇宙风》创刊号上。但时隔不久,郭沫若竟突然在某篇小说的序文里臭骂起幽默和小品了,《宇宙风》方面看到自然不大高兴,林语堂写了文章想要反唇相讥,陶亢德也给郭写信欲问个究竟。而郭沫若的回信虽有责难,但“并没有什么杀气腾腾的气息”,之后他更写信向林语堂表示缓和,痛言国事之亟,劝不再作意气之争,据说其中还有周作人的一些转圜之力。以上便是柳存仁《鼎堂和知堂》所谈的故实了。
不过,柳文所记述的这“以鼎堂和知堂为主体的逸话”,陶亢德在沦陷时期却早已有过记述。而陶亢德所撰的文章,题目与柳文几乎相同,就叫做《知堂与鼎堂》!此文刊载于《古今》第二〇、二一期合刊(1943年4月16日出版),陶亢德从周作人写给他的信里抄出“涉及鼎堂者的二封”略加考释,谈到自己和林语堂当初如何向郭沫若约稿、郭又怎样臭骂幽默和小品等事,可比柳文早了好几年。仔细比勘两篇文章的结论是:柳文笔锋一转之后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上是因袭陶文的,只不过略加“改写”、稍事“润色”而已。
比如陶文写道:
后来办《人间世》,有一次冰莹来信说起鼎堂在日本经济不大宽裕,《人间世》
《论语》能不能请他撰文(其时冰莹也在日本)。约人撰稿本来是我的事,语堂
也决不会反对,鼎堂的文章求之无方罢了,现在既有冰莹作介,我就立刻复信请
她代为恳切求稿。后来鼎堂来信,说是有一部《离骚》的白话译稿,不知要否。
和语堂一商量,大家觉得恐怕太长,而且既是诗,出版者方面也许不大称心,于
是回他一信,婉请撰惠别的文章。结果也就没有下文。
关于这一情节,柳文的写法则是:
其时,谢冰莹也在日本,有信寄给亢德说郭先生在日本经济状况不大充裕,何不
邀他撰文。语堂他们听了,正中下怀。不过求之无方罢了,既有冰莹作介,便立
刻回信请她代恳惠稿。不久,鼎堂先生第一次给语堂来信,说有一部《离骚》的
白话诗稿,不知道《人间世》要不要?(时《人间世》正出版新诗专号,还常登
载废名的诗论。)经语堂等向出版者(良友图书公司)商量,因为是诗,又要优
予稿费,出版者颇有难色。于是语堂回信给郭,婉辞请他别撰他作。结果也就没
有下文。
由此可略窥柳文是怎样因袭的——— 整体的故事架构沿用自陶文,先变动人称,再添添改改。如《人间世》出过什么专号、登过什么、出版者是哪家,显然是柳存仁就自己所知“润色”上去的,而有时补述得太生灵活现,又往往失却了原意。如陶文只说他“和语堂一商量”,觉得“出版者方面也许不大称心”,才不采用郭作;柳文却记作林语堂等人去跟出版者良友图书公司商量,是“出版者颇有难色”,这可有些走样了。
有时柳文反而因为误信陶文而导致了错误,这类情况可说是柳文“改写”陶文的铁证。如陶文有云:
天下事往往难于逆料,我们虽以一番诚心十分力量请鼎堂撰文,谁知《海外十年》
登了没有多少字之后,他竟在一篇什么小说书(只记得书名中有个铁字)的序文
中把我们臭骂了一顿,说幽默和小品之类是四马路上的卖笑妇。
柳文述这段情节,则说:
后来,鼎堂先生不知怎样,在一篇小说的序文里,开始臭骂幽默和小品之类是上
海四马路上的卖笑妇。
两人都言之凿凿地称郭沫若骂的是“四马路上的卖笑妇”,但郭沫若的这篇序文是为天虚(张天虚)所著长篇小说《铁轮》(东京文艺刊行社1936年12月1日出版)所写,遍查这篇序文,压根找不到“四马路上的卖笑妇”这几个字,相近的提法只有序文开头所讥的“野鸡的卖笑”,原话这么说:“天虚这部《铁轮》,对于目前在上海市场上泛滥着和野鸡的卖笑相仿佛的所谓‘幽默小品’,是一个烧荑弹式的抗议。”倘若不是“改写”,又怎会巧而又巧地把“野鸡的卖笑”同样地误记成“四马路上的卖笑妇”呢?
柳文因袭陶文的水准不定,有时不免制造些疑惑。如陶文谈及郭沫若写给林语堂劝不再作意气之争的信时说:
这封信是教我转的,当时读了很为感动,字迹和信纸样子也历历如在目前。只是
此信今日我处固然不见,即语堂赴美前托我保存的“有不为斋书简”中亦无其踪影,
假如尚在人间的话,真是后人写中国文坛史的绝好资料,同时也可见鼎堂为人之
如何可敬可爱。
而柳文“改写”此段,则作:
后来,郭先生又寄过一封信给语堂,痛言国事之亟,文士们不该再作意气之争,
要团结对外。原函颇长,听说现在仍为某君保藏着,认为是中国文坛的绝好史料。
此信陶亢德虽见过,却不在他处,已不知所在。那么柳文所言保藏此信的“某君”又是何人,柳又从何得知呢?大概这只是柳文的故弄狡狯?
当然了,柳存仁倒也没有完全抹杀陶文的存在,毕竟他所引用的周作人书信可都是写给陶亢德的。行文到末尾,柳文引用一信时,终于交代说“知堂翁此信,一度曾引见于陶君所写文字内”,不过最终也没有坦白全文大部分都是“改写”自陶文的情况,回避掉了“改写”友人沦陷时期旧文的事实。
柳、陶二人在沦陷时期过从甚密,之后又先后锒铛入狱。根据《申报》的报道,1946年5月31日柳雨生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褫夺公权三年;同年6月29日陶亢德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褫夺公权三年。陶亢德后来改判一年三月,嗣又奉判缓刑,遂于1947年9月16日刑满出狱。而同年11月14日《申报》报道说:“上海监狱办理犯人假释事,经审慎之考核后,将品性优良,悛悔有据,有期徒刑执行期已逾二分之一之犯人,共十二名,开列名单,呈请司法行政部核示。顷奉司法行政部指令照准。”柳雨生即为这十二名犯人之一,他在同年11月20日假释出狱。《申报》翌日的报道《笑容满面恢复自由:柳雨生等首批七犯鞠躬接受假释证书》中更提及:“汉奸犯陶亢德前经保释,昨日亦赶来迎渠之好友柳雨生出狱。”这也是“患难”友谊的见证了。按谢其章先生撰《柳雨生移居香港的时间》(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3年6月2日)一文时,曾用《申报》上的资料考察柳存仁移居香港的“1946年”和“1948年”两说,认为前说不能成立。可惜他当时没有查出这条柳存仁出狱时间的直接证据,要不然“1946年”说早就不攻自破了。
移居香港还是留在内地,是柳存仁在历史变局面前的又一次抉择。知情人金性尧曾忆及,柳存仁其实当初曾问过陶亢德的意见,据扬之水《〈读书〉十年》1992年3月19日记,“讲到柳雨生和陶亢德,他(按:指金性尧)说,柳曾问陶:去不去香港?陶表示要留下来,于是柳出去了。几十年后,柳博士头衔得了好几个,如今已成大学者……而陶呢,运动中不断遭难,抑郁而终。同样的两个人(陶比柳且多通一外语),异地而处,遭际竟如此不同,金为此感慨不已”。徐訏也曾在1968年回忆道:“柳存仁则出狱后就来香港……来香港后他先在元朗一个中学教书,一面写点文章,以后自己进修,考伦敦大学研究汉学,得博士学位,任这里高等教育官,后来应征澳洲某国立大学高级讲师,现已升教授任该校中国语文系主任。美国新闻处的《今日世界》为之颂扬,作为青年的模范。而亢德则听说后来同周黎庵同到淮河劳动改造,现在不知在何处工作了。人生的际遇有如此的差别,使我无法相信人的才能和志愿,只觉得冥冥之中有命运在摆布似的。”(《从“金性尧的席上”说起》)今之视昔,当有些基于理解的感慨。■
(刊《南方都市报》2015年7月26日AII07〔GB15〕版,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5-07/26/content_3449089.htm?div=-1)
【附记】因失察,拙文前将柳文标题误写为《鼎堂与知堂》,刊出时遂误,按应作《鼎堂和知堂》。已在文中更正,特此向读者致歉。
宋希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陈垣没写全的“庭前垂柳” (45人喜欢)
- 新的一年,在书房一角继续得与读之旅 (4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