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是交易、货币和词汇
爱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容易,而“什么是爱?”就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我喜欢研究简单而没有人研究的东西。
Beatles有首歌叫《Love》,Love is real, love is touching, so on. 不,这不够现代,更没有批判的眼光,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因爱是交易、货币和词汇”。
交易和货币应当拿在一起说,货币是等值物,完成交易的手段,两者有何不同之处能在爱上体现,我并不清楚。爱是交易总是没错的,“我爱你”通常都是期待着“你爱我”,很少有毫无希望的爱。因为我去你才来,听到这里就一阵心寒,我不希望通过交易来换取相处,这毫无乐趣可言。曾经我身处一个完全不对等的交易当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痛。如今,我觉得放弃希望真的可以令自己更舒服。
关于对等,我期望是像萨特和波伏娃一样,他们在我眼中就是对等的典范,要求不能太严,否则没人能做到。不过爱情当中总有一方是受牵制的,这个量越少越好,而通常来说,这个量是维系一段关系的重要因素,需要充分大。于是对等往往难以相处,那就不已通常的观点来相处,做到这点只要双方都能认同一种新的模式,他们自造的或者是已有的模式,发自内心,如同我看到的萨特和波伏娃。
爱是词汇,长久以来我们都太轻视语言的力量了,它不再单纯是沟通的工具,它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爱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不知道,但是身份是,妻子、丈夫、男女朋友。这里我不谈焦虑或者异化,只是说没有身份的爱是如何可能的。身份这一点对当代人是至关重要的,相信很多人在剥去了工作、家庭、血缘身份后将无所适从。身份是非常适合资本主义的产物,精英化,高效率。异化,但是异化,要时刻警惕着,因为身份毕竟是被赋予的,它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束缚。在工作上,使人们成为更专业化的机器零件,在爱上的身份,使人们成为符合道德规范的管制单位。反叛的不是普遍道德,而是道德的神话,各类生活的神话。
词汇,这里狭义地认为是确定身份的语汇,是表白、求婚、分手等等。因为更为广义的词汇在爱情当中还是太复杂了。其中一个有趣的事就是分界线的问题,例如表白往往作为交往的一个分界线,前面可能还是保持着一定距离,之后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因此会有“垒”这个奇怪的概念。同理还有一些身体上的词汇:牵手、拥抱等等,作为标志着关系的界碑,这样的不连续性是很有趣的,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亚洲人或者中国年轻人特有的,这在我眼中看起来非常奇怪,有种打游戏时进度条的感觉,这里要多一句废话:我所说的爱情的游戏并不是这个意思,我强调的是乐趣,而不是固定的模式。我从没有接触过有着超越这种想法的人(消解了词汇定义的身份,从这样的身份中得到的关系)。萨特和波伏娃,我不清楚。
所以我设想有没有一种流动的、连续的关系,我想应该是有的。电影,这个上个世纪改变人类生活模式的东西,我想它的影响力完全被低估了,相当多的电影给出了一种不需要想象力的模式:见面约会应当是怎样?浪漫应当是怎样?做爱应当是怎样?作为传媒,它的影响力之强简直可以用皮下注射理论来解释。书籍无论写得多么详实,也是需要读者自己的想象,照片需要想的虽然少了,但是时间上的补充还是必要的。所以电影作为宣传和煽动的工具是十分强有力的,这一点参见里芬斯塔尔,煽动,狂热,再理性的人也会受到鼓动。这同样也是神话。通过电影的论述,我其实是想说明当前对爱情的很多理解都是来自电影,通常是规范内的不明确的内容和规范本身的强化,简单地说,前者是约会要带一枝花,男生要付钱,约会的流程是吃饭闲逛看电影开房睡觉,后者是你不能找小三,男女之间没有纯洁的友谊之类。我又要插一句,电影不是那么单一化的,要么德勒兹的理论怎么会有那么多拥簇,只是在审查面前,摆到大多数普通人面前的都是较为单一的,说没有审查的,其实根本不需要审查,异类总是处于边缘,你看的第一部电影已经是历史的巨大雪球了。
其实可能是我长期地厌恶单调的“学校爱情”,对这种模式我可以找到每个细节的所有要点,怎样的情况可以更进一步,尤其是重复的自习,实在太无趣了。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那样的。可是这又是一个难以复制的美好模式,两个人只需要消耗自己的时光。
我追求自由却作茧其中。以上都是胡扯。
Beatles有首歌叫《Love》,Love is real, love is touching, so on. 不,这不够现代,更没有批判的眼光,不是我要的,我要的是“因爱是交易、货币和词汇”。
交易和货币应当拿在一起说,货币是等值物,完成交易的手段,两者有何不同之处能在爱上体现,我并不清楚。爱是交易总是没错的,“我爱你”通常都是期待着“你爱我”,很少有毫无希望的爱。因为我去你才来,听到这里就一阵心寒,我不希望通过交易来换取相处,这毫无乐趣可言。曾经我身处一个完全不对等的交易当中,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痛。如今,我觉得放弃希望真的可以令自己更舒服。
关于对等,我期望是像萨特和波伏娃一样,他们在我眼中就是对等的典范,要求不能太严,否则没人能做到。不过爱情当中总有一方是受牵制的,这个量越少越好,而通常来说,这个量是维系一段关系的重要因素,需要充分大。于是对等往往难以相处,那就不已通常的观点来相处,做到这点只要双方都能认同一种新的模式,他们自造的或者是已有的模式,发自内心,如同我看到的萨特和波伏娃。
爱是词汇,长久以来我们都太轻视语言的力量了,它不再单纯是沟通的工具,它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爱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不知道,但是身份是,妻子、丈夫、男女朋友。这里我不谈焦虑或者异化,只是说没有身份的爱是如何可能的。身份这一点对当代人是至关重要的,相信很多人在剥去了工作、家庭、血缘身份后将无所适从。身份是非常适合资本主义的产物,精英化,高效率。异化,但是异化,要时刻警惕着,因为身份毕竟是被赋予的,它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束缚。在工作上,使人们成为更专业化的机器零件,在爱上的身份,使人们成为符合道德规范的管制单位。反叛的不是普遍道德,而是道德的神话,各类生活的神话。
词汇,这里狭义地认为是确定身份的语汇,是表白、求婚、分手等等。因为更为广义的词汇在爱情当中还是太复杂了。其中一个有趣的事就是分界线的问题,例如表白往往作为交往的一个分界线,前面可能还是保持着一定距离,之后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因此会有“垒”这个奇怪的概念。同理还有一些身体上的词汇:牵手、拥抱等等,作为标志着关系的界碑,这样的不连续性是很有趣的,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亚洲人或者中国年轻人特有的,这在我眼中看起来非常奇怪,有种打游戏时进度条的感觉,这里要多一句废话:我所说的爱情的游戏并不是这个意思,我强调的是乐趣,而不是固定的模式。我从没有接触过有着超越这种想法的人(消解了词汇定义的身份,从这样的身份中得到的关系)。萨特和波伏娃,我不清楚。
所以我设想有没有一种流动的、连续的关系,我想应该是有的。电影,这个上个世纪改变人类生活模式的东西,我想它的影响力完全被低估了,相当多的电影给出了一种不需要想象力的模式:见面约会应当是怎样?浪漫应当是怎样?做爱应当是怎样?作为传媒,它的影响力之强简直可以用皮下注射理论来解释。书籍无论写得多么详实,也是需要读者自己的想象,照片需要想的虽然少了,但是时间上的补充还是必要的。所以电影作为宣传和煽动的工具是十分强有力的,这一点参见里芬斯塔尔,煽动,狂热,再理性的人也会受到鼓动。这同样也是神话。通过电影的论述,我其实是想说明当前对爱情的很多理解都是来自电影,通常是规范内的不明确的内容和规范本身的强化,简单地说,前者是约会要带一枝花,男生要付钱,约会的流程是吃饭闲逛看电影开房睡觉,后者是你不能找小三,男女之间没有纯洁的友谊之类。我又要插一句,电影不是那么单一化的,要么德勒兹的理论怎么会有那么多拥簇,只是在审查面前,摆到大多数普通人面前的都是较为单一的,说没有审查的,其实根本不需要审查,异类总是处于边缘,你看的第一部电影已经是历史的巨大雪球了。
其实可能是我长期地厌恶单调的“学校爱情”,对这种模式我可以找到每个细节的所有要点,怎样的情况可以更进一步,尤其是重复的自习,实在太无趣了。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那样的。可是这又是一个难以复制的美好模式,两个人只需要消耗自己的时光。
我追求自由却作茧其中。以上都是胡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