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记录
上了门佩玛·丘卓的禅修网课(金刚乘向),昨天结课了。记录些关键的和有意思的点。
·关于自我(self):自我抗拒无常,认为自己是坚实、孤立和不变的。《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里有一章用猴子来比喻自我,讲它是如何由于无明(ignorance)而把自己和空性(openness)隔绝开,从而被困在自己的囚室里永无休止地与墙壁斗争——当然这一切都是然并卵……挣扎越厉害,墙壁就会变得越坚实。
·关于无明:无明并不是单纯的愚蠢,课上用的词是non-recognizing,也就是没有认清事物原本的清明。有时候无明可以是非常聪明的。
·关于五蕴(five skandhas):即色、受、想、行、识。以对某一刺激物的反应为例,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外观(form),随后本能反应产生(pleasant/unpleasant/neutral response),接着是对它的看法(perception),再接着是由过去的经验和情绪而升起的一整套应对模式(conditioned response),最后这一经验被整合进对自我的定义中(consciousness)。
·关于惯常模式/习性(habitual response):人有各种自动的反应模式,由于缺乏觉察而不断累积。用神经科学的话来说,某个特定的想法对应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它的结构会随着使用加强。
·关于暂停(pausing):课上让我们做的一个练习是尝试在蕴和蕴之间找到空隙,暂停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如此便是削弱习性而不是加强它。方法是觉察和安住于当下,需要大量、大量的练习……
·关于暂停的时机:越接近开始时越容易停下,而当habitual response发展到即将付诸行动的程度时,要停下是非常困难的。佩玛引用了一句寂天的话,"Remain like a log of wood"。开始不是很能意会,以为只是消极的抑制,但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顺从自动化反应、不去累积(not escalating或deescalating)。刚开始时我大概只能在第四蕴的地方停下,现在一般是在第二和第三蕴之间,有时在第二蕴出现时就能停止了。
·关于执著(Shenpa/hooked):一切痛苦的根源。事物本身是无好坏的,甚至人对事物原本的偏好也是无好坏的,然而在偏好的驱使下产生了欲求和执念,那就是"getting hooked"了。在这当中搞鬼的就是自我意识(第七识)。有节课让我们做的练习是在一些简单的行动中排除“我”的意识,比如"hearing without a hearer","tasting without a taster"等等,也就是将意识稳定在第六识的状态。我想最后的目标应该是达到"acting without an actor",这样便是从我执中解放了吧。
·关于阿赖耶识(Alaya vijnana):第八识,也是我觉得八识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用到的比喻是堆满了种子的谷仓,种子就是所有潜在的习性。一个比较治愈的点是,在觉察状态下,培养和削弱哪些习性可以完全取决于你自己(Sakyong Mipham: Like dyeing a piece of cloth, you can dye it either way),并且每一个当下都是改变的时机。有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
·关于六道(six realms):课上说的六道完全指人的心理状态。比如人道的特点是欲望、智性和对确定性的渴求,畜生道是固执和死脑筋——虽然那可以是老练而富于机巧的。
·关于无明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co-emergent ignorance,co-emergent指的是它和openness/basic goodness相伴而生,因为没有辨认出openness所以才叫ignorance。也就是说,有它的地方就有根本智的存在。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对做什么会累积痛苦、做什么会减少痛苦的无知。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痛苦而做出的行为,都不过是在加深痛苦而已。
·关于十二因缘(twelve nidanas):课上给出了一张十二因缘的轮回(samsara)图示。特意说明了画成环状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实际每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interdependent co-arising。以及,轮回指的是精神上的活动,而不是前世今生意义上的轮回。
拄拐的盲人:无明
陶匠:心所(mental formations);制陶工具还象征了惯常反应的自动性——一旦轮子开始转动,就会一直转下去
猴子:意识
船上坐着的五个人:五蕴
房子上的六扇窗户:六感
拥抱的男人和女人:接触
眼睛中箭的人:感觉
喝茶的人:渴求
摘水果的人:紧抓/贪婪
带着孩子的女人:形成/发生
生孩子的女人:出生/下一刻的诞生/习性的结果(动词),但这一刻并不是新的,而是过往的重复
扛着尸体的男人:死亡/一次轮回的结束,同样是陈旧的(end up in exactly the same place)
整个轮回并没有特定的起点,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延续,而每一次轮回都加强了Shenpa/我执和痛苦……好消息是在轮回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被截断。一旦在某一位置断开,整个轮回就不复存在了。在每一个当下都可以选择强化它还是削弱它,方法依然是觉察和安住。Thich Nhat Hanh提供的思路是,这一轮回可以是开悟的轮回而不是相反——比如处在无明的状态下,下一刻可以是formation,也可以通过觉察转化成nowness。每个位置都有对应的转化方式。一个可以值得提倡的态度就是将每一个障碍看成导师,当你觉得自己被"hooked"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有可以work on的地方。
·关于菩提心(Bodhichitta):这是困扰我比较久的一个概念。后来我发现其实还用不着去考虑悲悯、爱之类的东西,只从觉察和接纳开始就可以了(课上对菩提心给出的定义就是awakened heart/mind)。全然接纳空性的一刻,菩提心会自然产生。至于其它的……我要考虑的事已经够多了所以再说好了…
=================================
一些关于冥想的体会:
有的体悟就是必须通过冥想才能获得,看书和脑补都无法代替。比如有些冥想的指导语看着是很简单的,实际做的时候,得到的感受比字面上丰富得多。比如有个安住(stay)的冥想练习,就是在情绪上来的时候抛开念头和想法,用全部的注意力直接去感受那股情绪能量本身(事实上当你用全部的注意力去感受的时候,自然就会心无杂念了)。这几乎是反人性的,因为人碰到不舒服的情绪第一反应不是逃避就是压抑,所以开始会有点不习惯。然而这样做的获益也相当大,尤其是当你耐心地体会到情绪之下的情绪,或是沿着自己的反应模式溯游而上抽丝剥茧到最初的那个点的时候,那种感觉差不多是完成了一次自己对自己的治愈。
有些概念也是必须通过冥想才能领悟。比如之前佩玛提到过“根本智”(basic wisdom)的概念,如果是以前,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瞎扯什么XX淡……但是冥想了一段时间以后,尤其是做了open presence冥想之后,确实能感受到意识中心有这样一种东西——全然接受、不带任何偏见的清澈的平等心,也能体会到想法和情绪并不等同于自我,甚至我现在已经差不多接受了这种可能性,即并不存在自我这种东西。
=================================
关于修行的体会:
修行过程中对自己的gentleness和patience很重要,或者说,它们才是修行的关键。对于很多人(包括我)来说,朝向自己的gentleness简直会导致身心过敏……但修行从来都不是容易的。耐心地给自己留出空间和弹性,比起自虐般的练习更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心量。而且能够宽容自己后,也会更容易推己及人地去宽容他人。
=================================
关于整门课程的体会:
知识架构合理,氛围也不错。讲的东西基本没超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范围,只不过是词汇体系不同。课上的同学有无神论的、东正教的、天主教的、印度教的,还有种种我没听说过的不知名教的,身份也从学生、社工到咨询师、研究者不一而同,都没觉得有什么世界观方面的障碍。倒是更明显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不管信仰、年龄、职业为何,不管生活中具体碰到了什么问题,不管各自有着怎样不同的痛苦——人们面对的最深层问题实在是同源的。
=================================
附:
课程信息:http://www.shambhala.com/pemacourse
部分阅读书目:http://www.douban.com/doulist/40772600/
·关于自我(self):自我抗拒无常,认为自己是坚实、孤立和不变的。《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里有一章用猴子来比喻自我,讲它是如何由于无明(ignorance)而把自己和空性(openness)隔绝开,从而被困在自己的囚室里永无休止地与墙壁斗争——当然这一切都是然并卵……挣扎越厉害,墙壁就会变得越坚实。
·关于无明:无明并不是单纯的愚蠢,课上用的词是non-recognizing,也就是没有认清事物原本的清明。有时候无明可以是非常聪明的。
·关于五蕴(five skandhas):即色、受、想、行、识。以对某一刺激物的反应为例,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外观(form),随后本能反应产生(pleasant/unpleasant/neutral response),接着是对它的看法(perception),再接着是由过去的经验和情绪而升起的一整套应对模式(conditioned response),最后这一经验被整合进对自我的定义中(consciousness)。
·关于惯常模式/习性(habitual response):人有各种自动的反应模式,由于缺乏觉察而不断累积。用神经科学的话来说,某个特定的想法对应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它的结构会随着使用加强。
·关于暂停(pausing):课上让我们做的一个练习是尝试在蕴和蕴之间找到空隙,暂停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如此便是削弱习性而不是加强它。方法是觉察和安住于当下,需要大量、大量的练习……
·关于暂停的时机:越接近开始时越容易停下,而当habitual response发展到即将付诸行动的程度时,要停下是非常困难的。佩玛引用了一句寂天的话,"Remain like a log of wood"。开始不是很能意会,以为只是消极的抑制,但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顺从自动化反应、不去累积(not escalating或deescalating)。刚开始时我大概只能在第四蕴的地方停下,现在一般是在第二和第三蕴之间,有时在第二蕴出现时就能停止了。
·关于执著(Shenpa/hooked):一切痛苦的根源。事物本身是无好坏的,甚至人对事物原本的偏好也是无好坏的,然而在偏好的驱使下产生了欲求和执念,那就是"getting hooked"了。在这当中搞鬼的就是自我意识(第七识)。有节课让我们做的练习是在一些简单的行动中排除“我”的意识,比如"hearing without a hearer","tasting without a taster"等等,也就是将意识稳定在第六识的状态。我想最后的目标应该是达到"acting without an actor",这样便是从我执中解放了吧。
·关于阿赖耶识(Alaya vijnana):第八识,也是我觉得八识中最有意思的一个。用到的比喻是堆满了种子的谷仓,种子就是所有潜在的习性。一个比较治愈的点是,在觉察状态下,培养和削弱哪些习性可以完全取决于你自己(Sakyong Mipham: Like dyeing a piece of cloth, you can dye it either way),并且每一个当下都是改变的时机。有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意思。
·关于六道(six realms):课上说的六道完全指人的心理状态。比如人道的特点是欲望、智性和对确定性的渴求,畜生道是固执和死脑筋——虽然那可以是老练而富于机巧的。
·关于无明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co-emergent ignorance,co-emergent指的是它和openness/basic goodness相伴而生,因为没有辨认出openness所以才叫ignorance。也就是说,有它的地方就有根本智的存在。第二个层面指的是对做什么会累积痛苦、做什么会减少痛苦的无知。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痛苦而做出的行为,都不过是在加深痛苦而已。
·关于十二因缘(twelve nidanas):课上给出了一张十二因缘的轮回(samsara)图示。特意说明了画成环状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实际每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interdependent co-arising。以及,轮回指的是精神上的活动,而不是前世今生意义上的轮回。
![]() |
拄拐的盲人:无明
陶匠:心所(mental formations);制陶工具还象征了惯常反应的自动性——一旦轮子开始转动,就会一直转下去
猴子:意识
船上坐着的五个人:五蕴
房子上的六扇窗户:六感
拥抱的男人和女人:接触
眼睛中箭的人:感觉
喝茶的人:渴求
摘水果的人:紧抓/贪婪
带着孩子的女人:形成/发生
生孩子的女人:出生/下一刻的诞生/习性的结果(动词),但这一刻并不是新的,而是过往的重复
扛着尸体的男人:死亡/一次轮回的结束,同样是陈旧的(end up in exactly the same place)
整个轮回并没有特定的起点,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延续,而每一次轮回都加强了Shenpa/我执和痛苦……好消息是在轮回可以在任何一个位置被截断。一旦在某一位置断开,整个轮回就不复存在了。在每一个当下都可以选择强化它还是削弱它,方法依然是觉察和安住。Thich Nhat Hanh提供的思路是,这一轮回可以是开悟的轮回而不是相反——比如处在无明的状态下,下一刻可以是formation,也可以通过觉察转化成nowness。每个位置都有对应的转化方式。一个可以值得提倡的态度就是将每一个障碍看成导师,当你觉得自己被"hooked"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有可以work on的地方。
·关于菩提心(Bodhichitta):这是困扰我比较久的一个概念。后来我发现其实还用不着去考虑悲悯、爱之类的东西,只从觉察和接纳开始就可以了(课上对菩提心给出的定义就是awakened heart/mind)。全然接纳空性的一刻,菩提心会自然产生。至于其它的……我要考虑的事已经够多了所以再说好了…
=================================
一些关于冥想的体会:
有的体悟就是必须通过冥想才能获得,看书和脑补都无法代替。比如有些冥想的指导语看着是很简单的,实际做的时候,得到的感受比字面上丰富得多。比如有个安住(stay)的冥想练习,就是在情绪上来的时候抛开念头和想法,用全部的注意力直接去感受那股情绪能量本身(事实上当你用全部的注意力去感受的时候,自然就会心无杂念了)。这几乎是反人性的,因为人碰到不舒服的情绪第一反应不是逃避就是压抑,所以开始会有点不习惯。然而这样做的获益也相当大,尤其是当你耐心地体会到情绪之下的情绪,或是沿着自己的反应模式溯游而上抽丝剥茧到最初的那个点的时候,那种感觉差不多是完成了一次自己对自己的治愈。
有些概念也是必须通过冥想才能领悟。比如之前佩玛提到过“根本智”(basic wisdom)的概念,如果是以前,我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瞎扯什么XX淡……但是冥想了一段时间以后,尤其是做了open presence冥想之后,确实能感受到意识中心有这样一种东西——全然接受、不带任何偏见的清澈的平等心,也能体会到想法和情绪并不等同于自我,甚至我现在已经差不多接受了这种可能性,即并不存在自我这种东西。
=================================
关于修行的体会:
修行过程中对自己的gentleness和patience很重要,或者说,它们才是修行的关键。对于很多人(包括我)来说,朝向自己的gentleness简直会导致身心过敏……但修行从来都不是容易的。耐心地给自己留出空间和弹性,比起自虐般的练习更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心量。而且能够宽容自己后,也会更容易推己及人地去宽容他人。
=================================
关于整门课程的体会:
知识架构合理,氛围也不错。讲的东西基本没超出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范围,只不过是词汇体系不同。课上的同学有无神论的、东正教的、天主教的、印度教的,还有种种我没听说过的不知名教的,身份也从学生、社工到咨询师、研究者不一而同,都没觉得有什么世界观方面的障碍。倒是更明显地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不管信仰、年龄、职业为何,不管生活中具体碰到了什么问题,不管各自有着怎样不同的痛苦——人们面对的最深层问题实在是同源的。
=================================
附:
课程信息:http://www.shambhala.com/pemacourse
部分阅读书目:http://www.douban.com/doulist/40772600/
皮夹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禅定的特质——不是专注于一小点 (4人喜欢)
- 不要让别人殖民你的头脑 Br. Phap Dung's talk on COP26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