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厨房
6月回家,江南梅雨,潮湿氤氲的空气就像每一个过往暑假的开端,慵懒而散漫。早餐桌上是外婆亲手包的端午粽子,梅干菜肉陷的,清甜糯香的味道解救了被街头巷尾嘉兴粽腻到的味蕾,二十多年的味道又成为近在眼前的思念,由此生发的关于外婆的味觉记忆铺陈开,恍惚间也好似点亮整个夏天。
印象中的外婆最爱说“我们家的小孩个个都只爱吃家里做的菜,真是古怪。“曾经的我只把这当做她的标榜不以为然,直到多年后陆续辗转外市外省外国,尝过天南海北的佳宴小吃,读到张公子写他外婆的名言”生的啥个角落,吃啥个饭”,才深深明白, 珍馐美馔尽是补益身体,而外婆的厨房于我,才是补益灵魂。
外婆在浙南山区的林间地头长大,是勤劳智慧能干持家的林场女职工;外公是外地来的林校高材生,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毕业,火红的时代让他的毕业分配从某大城市的林业局变成了外婆所在的那个不知名林场。就像那个年代里无数的爱情脚本一样,年轻的书生爱上了善良能干的本地姑娘,拥有了一个朴素幸福的小家庭和四个孩子。故事的后来是那四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大家庭有了第三代,是最受外婆厨艺恩泽的五个小朋友。
作为家中长女的外婆从小就忙碌在厨房,精通一切家常菜式和本地点心,更牢记家里每一个人的口味喜恶。一直觉得外婆才是真正的resource utilization的高手,每一顿家宴的资源调配和得到的超高满意度,在爱和手艺的意味里足以超越所有大厨。有关外婆家吃食的记忆绵长,最鲜活的当属每一次节日。
清明果和艾草,粽子与箸叶,饺子和汤圆。每一个佳节到来的时候总会被妈妈领着去外婆家从事“集体劳动”。外婆像一个总指挥备齐材料并安排工序,家里的女士们则一一就位开始创造食粮。作为围观的小朋友偶尔也会捏成一个面团并在外婆面前骄傲地领赏,亦或是作为品鉴师尝到第一轮热气腾腾出锅的美食。欢乐而温情的记忆里外婆永远是慈祥而勤劳的模样,小时候深深埋下的关于佳节美食的记忆,也就这样在我心里默默地把节日和特定的味道绑定在一起。
而过年自然又是一场更盛大的仪式。从小年即开始忙碌的外婆会按照本地风俗开始打糖糕,炸排骨,泡肉丸豆腐丸。糖糕即是红糯米蒸糕,包裹了红枣、芝麻、花生等等五谷杂食,传统的寓意大约是五谷丰登、甜甜蜜蜜。从小不嗜甜的我一度对糖糕的存在理解不能,直到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在同乡姐姐家吃到久违了的超市包装的糖糕,咬下那一口黏牙的滋味,才无限思念起外婆做的糖糕,和它背后所代表的一切深意。除夕前的若干个晚上,外婆都会忙碌在厨房里炸她做好的丸子和加工完的排骨,从小不被允许多碰油炸食品的我在这几天里格外愿意去探望外婆,牢牢盯住锅里滋滋作响的食物,总会被外婆给予眼馋的犒赏。小孩子大约都最盼望过年,而一年忙到头的外婆忙碌值也是在这时候达到了巅峰。大年夜一早就开始热闹的厨房里弥漫了鸡鸭鱼肉和各色蔬菜的香气,大大小小的盘叠摆满一桌,筷箸汤馔间,觥筹交错间是外婆浓浓的爱和期盼。她在不大的餐室里摆上体积客观的餐桌,为了能坐下十五个人的位置,并准备了能把年过圆满的十五天的食物,为了多一些团聚的光景。外婆是最“不怕麻烦”的贤惠主妇,她所带给我的有关团聚和食物的记忆,也在若干年后看《舌尖上的中国》时有了更深的共鸣。中国人对于“家和万事兴”的执念,大约也都在那每一顿团圆饭里了吧。
如今的我离开家已十年,对缺失了外婆的味道的餐桌慢慢习以为常。每一次回家都匆匆像个过客,但也必定留出时间去外婆家吃饭。外婆必定会惦记给我做藕和虾,也时时记得我想吃不带汤的鲜咸鲫鱼。外婆像个老小孩爱跟我争论拌嘴,也会默默感叹说下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呀,一个人要好好照顾自己该吃吃该穿穿千万不要省。我摆摆手说知道了这都多少年了,外婆就会叹一口气说是啊那么小就离开父母被送去那么远的地方真是可怜。
75岁的外婆依然硬朗能干,是每日广场舞的生力军。可是渐渐地她也会忘记做菜放盐,过年不再有精力去准备齐全所有的辅食。老爸说“粽子没有多好吃,但是我知道你要吃意义。” 回忆那么长,在每一个夏天开始的时候闭上眼睛尽是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每一个暑假,老式的花木床,外婆外公轻轻摇动蒲扇吹来的风,午睡过后清凉的绿豆汤和西瓜。
亲爱的外婆,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印象中的外婆最爱说“我们家的小孩个个都只爱吃家里做的菜,真是古怪。“曾经的我只把这当做她的标榜不以为然,直到多年后陆续辗转外市外省外国,尝过天南海北的佳宴小吃,读到张公子写他外婆的名言”生的啥个角落,吃啥个饭”,才深深明白, 珍馐美馔尽是补益身体,而外婆的厨房于我,才是补益灵魂。
外婆在浙南山区的林间地头长大,是勤劳智慧能干持家的林场女职工;外公是外地来的林校高材生,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毕业,火红的时代让他的毕业分配从某大城市的林业局变成了外婆所在的那个不知名林场。就像那个年代里无数的爱情脚本一样,年轻的书生爱上了善良能干的本地姑娘,拥有了一个朴素幸福的小家庭和四个孩子。故事的后来是那四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大家庭有了第三代,是最受外婆厨艺恩泽的五个小朋友。
作为家中长女的外婆从小就忙碌在厨房,精通一切家常菜式和本地点心,更牢记家里每一个人的口味喜恶。一直觉得外婆才是真正的resource utilization的高手,每一顿家宴的资源调配和得到的超高满意度,在爱和手艺的意味里足以超越所有大厨。有关外婆家吃食的记忆绵长,最鲜活的当属每一次节日。
清明果和艾草,粽子与箸叶,饺子和汤圆。每一个佳节到来的时候总会被妈妈领着去外婆家从事“集体劳动”。外婆像一个总指挥备齐材料并安排工序,家里的女士们则一一就位开始创造食粮。作为围观的小朋友偶尔也会捏成一个面团并在外婆面前骄傲地领赏,亦或是作为品鉴师尝到第一轮热气腾腾出锅的美食。欢乐而温情的记忆里外婆永远是慈祥而勤劳的模样,小时候深深埋下的关于佳节美食的记忆,也就这样在我心里默默地把节日和特定的味道绑定在一起。
而过年自然又是一场更盛大的仪式。从小年即开始忙碌的外婆会按照本地风俗开始打糖糕,炸排骨,泡肉丸豆腐丸。糖糕即是红糯米蒸糕,包裹了红枣、芝麻、花生等等五谷杂食,传统的寓意大约是五谷丰登、甜甜蜜蜜。从小不嗜甜的我一度对糖糕的存在理解不能,直到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在同乡姐姐家吃到久违了的超市包装的糖糕,咬下那一口黏牙的滋味,才无限思念起外婆做的糖糕,和它背后所代表的一切深意。除夕前的若干个晚上,外婆都会忙碌在厨房里炸她做好的丸子和加工完的排骨,从小不被允许多碰油炸食品的我在这几天里格外愿意去探望外婆,牢牢盯住锅里滋滋作响的食物,总会被外婆给予眼馋的犒赏。小孩子大约都最盼望过年,而一年忙到头的外婆忙碌值也是在这时候达到了巅峰。大年夜一早就开始热闹的厨房里弥漫了鸡鸭鱼肉和各色蔬菜的香气,大大小小的盘叠摆满一桌,筷箸汤馔间,觥筹交错间是外婆浓浓的爱和期盼。她在不大的餐室里摆上体积客观的餐桌,为了能坐下十五个人的位置,并准备了能把年过圆满的十五天的食物,为了多一些团聚的光景。外婆是最“不怕麻烦”的贤惠主妇,她所带给我的有关团聚和食物的记忆,也在若干年后看《舌尖上的中国》时有了更深的共鸣。中国人对于“家和万事兴”的执念,大约也都在那每一顿团圆饭里了吧。
如今的我离开家已十年,对缺失了外婆的味道的餐桌慢慢习以为常。每一次回家都匆匆像个过客,但也必定留出时间去外婆家吃饭。外婆必定会惦记给我做藕和虾,也时时记得我想吃不带汤的鲜咸鲫鱼。外婆像个老小孩爱跟我争论拌嘴,也会默默感叹说下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呀,一个人要好好照顾自己该吃吃该穿穿千万不要省。我摆摆手说知道了这都多少年了,外婆就会叹一口气说是啊那么小就离开父母被送去那么远的地方真是可怜。
75岁的外婆依然硬朗能干,是每日广场舞的生力军。可是渐渐地她也会忘记做菜放盐,过年不再有精力去准备齐全所有的辅食。老爸说“粽子没有多好吃,但是我知道你要吃意义。” 回忆那么长,在每一个夏天开始的时候闭上眼睛尽是小时候在外婆家度过的每一个暑假,老式的花木床,外婆外公轻轻摇动蒲扇吹来的风,午睡过后清凉的绿豆汤和西瓜。
亲爱的外婆,愿时光不老,我们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