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观后记
潜伏豆瓣页面
在看到最后一集之前,整体评分我相信还不会那么高的。之前的所有情节,在间谍片中,只能算中规中矩,并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但是最后一集,真是点睛,改变了一切认知;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让男女主人公过上他们希望的快乐和平的生活。
解放了,面对的是更可怕的未来。
当余则成要在城破前,乘坐飞机前往台湾时,机场意外的遭遇本已应死了的翠平时,那是感动的一幕,明明爱人就在眼前却要故作平静,不能相认。也彰显了残酷的现实,动荡的时代,一切都身不由己。这是最终残酷现实的一个伏笔。
如果他们不见那一面,在余则成心中,翠平是死了的,那么即使为了更好的潜伏下去,再次应组织要求娶妻,也不会有心理负担;在翠平的心里也一样,解放后见不到余则成,可能会认为他已经光荣殉国了。这样,在那样的时代,他们都还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继续的走下去。但是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他们见了那一面,感动了很多人,而这感动,在稍候的剧情转折中就变的更为残酷了。
意外的到达台湾,在当时的局面下,余则成是不可能离开台湾到大陆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妻子翠平,而翠平也带着新出生的孩子在大山中等待他的归来。他们捐出了一切,所有的资产,27根金条。在政府的安排下,翠平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在大山深处隐藏。而余则成的存在,成了一个比解放前更加重要的棋子。因为在台湾,很难再发展出他那种核心的卧底,能够提供最核心的情报。同样他的存在,本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在那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每个人都可能被遗忘在无知的角落。
于是,解放了,但是潜伏在台湾的余则成并没有解放,他需要继续潜伏下去。而夫妻二人在彼此寻找着,利用组织的关系。他们相信组织,但是组织作为国家运作的发动机,不会考虑个人情感问题的,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于是,组织并不为他们去寻找彼此,甚至在刻意的去避免他们发现彼此的痕迹。因为余的生命是组织的,他要继续付出,为组织贡献。
1950年在香港的那一幕,我以为余则成已经从商了,如同自己的老站长那样,然而并不是,依旧在执行任务。想想也是,他没有自己老站长那样的条件,他不可能退出来经商。在2边看来,他都是得力干将,不会放他离开,共产党方面更是如此。担着那样的身份,他不可能回国,翠平没死,但却必须死在他的心理。因为组织已经挑明了,他们不可能一起生活,所以他必须接受组织新的安排,重新结婚。而这个婚姻的对象,也是喜剧的安排,晚秋,这个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最终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对象。其实很悲哀,尤其对余则成。
身边的女人,爱过的,死了的,没死的,都必须要过去,他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悲哀的机会。看 着新的结婚照,他的眼中留下了泪水,内心的感情不崩溃,他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泪?!
如今的社会节奏快了,都说3个月不联系,情人关系就自动解除;5个月不联系,朋友关系就冷淡。在他们那个时代,3年不见,感情总会淡的,5年不见,你思念的那个人就只能是个幻影了。所以如果这个故事继续下去,对余则成而言,结局也是注定了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最可能的情况就是他被发现,然后被秘密处死。毕竟环境变了,在台湾那个小地方,间谍不会有那么多的,而作为高层的他,能够获得核心消息,查起来也相对容易。
如果运气足够好,活下去。不到老,他是无法退休的,也不可能转行去经商,毕竟那是特殊的时代。所以他只能等待几十年后两岸开放能够探亲,可以回大别山看看。只是那时,老母已故,而前妻翠平也许还在等他,他们能否相见都难说,即便见了,又能如何呢,他已有新家,而几十年不见,都已经是垂垂老年,徒增伤悲而已。
退一万步讲,假设余则成和翠平彼此依旧念念不忘,余则成讨回去找到翠平,相信他们依然过不了70年代那场浩劫,甚至死的更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结局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至少,他们都还能活着,心中都还有一个希望!
中间还有一个情节,经组织研究决定,授予其中共党员身份。作了那么大的贡献,在解放后身份得到认可,然而只是个普通党员,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一切的付出似乎都被淹没了。作为一个秘密人员,那是他们的悲哀。活着不能被公开,即便死了也不会被怎么重视,因为他们的贡献同样不能公开。
付出生命,并不可怕,诸如那些死去的潜伏者,至少是种解脱;真正可怕的是,虽然还活着,已经如同死去,而这死去,是被组织死去,因为他们已经为组织付出了自己的灵魂。
在看到最后一集之前,整体评分我相信还不会那么高的。之前的所有情节,在间谍片中,只能算中规中矩,并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但是最后一集,真是点睛,改变了一切认知;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让男女主人公过上他们希望的快乐和平的生活。
![]() |
(可笑文章在观后评论区发送失败,说是违反了规定啊) |
解放了,面对的是更可怕的未来。
当余则成要在城破前,乘坐飞机前往台湾时,机场意外的遭遇本已应死了的翠平时,那是感动的一幕,明明爱人就在眼前却要故作平静,不能相认。也彰显了残酷的现实,动荡的时代,一切都身不由己。这是最终残酷现实的一个伏笔。
如果他们不见那一面,在余则成心中,翠平是死了的,那么即使为了更好的潜伏下去,再次应组织要求娶妻,也不会有心理负担;在翠平的心里也一样,解放后见不到余则成,可能会认为他已经光荣殉国了。这样,在那样的时代,他们都还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继续的走下去。但是为了剧情发展的需要,他们见了那一面,感动了很多人,而这感动,在稍候的剧情转折中就变的更为残酷了。
意外的到达台湾,在当时的局面下,余则成是不可能离开台湾到大陆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妻子翠平,而翠平也带着新出生的孩子在大山中等待他的归来。他们捐出了一切,所有的资产,27根金条。在政府的安排下,翠平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在大山深处隐藏。而余则成的存在,成了一个比解放前更加重要的棋子。因为在台湾,很难再发展出他那种核心的卧底,能够提供最核心的情报。同样他的存在,本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在那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渺小的,每个人都可能被遗忘在无知的角落。
于是,解放了,但是潜伏在台湾的余则成并没有解放,他需要继续潜伏下去。而夫妻二人在彼此寻找着,利用组织的关系。他们相信组织,但是组织作为国家运作的发动机,不会考虑个人情感问题的,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于是,组织并不为他们去寻找彼此,甚至在刻意的去避免他们发现彼此的痕迹。因为余的生命是组织的,他要继续付出,为组织贡献。
1950年在香港的那一幕,我以为余则成已经从商了,如同自己的老站长那样,然而并不是,依旧在执行任务。想想也是,他没有自己老站长那样的条件,他不可能退出来经商。在2边看来,他都是得力干将,不会放他离开,共产党方面更是如此。担着那样的身份,他不可能回国,翠平没死,但却必须死在他的心理。因为组织已经挑明了,他们不可能一起生活,所以他必须接受组织新的安排,重新结婚。而这个婚姻的对象,也是喜剧的安排,晚秋,这个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最终终于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对象。其实很悲哀,尤其对余则成。
身边的女人,爱过的,死了的,没死的,都必须要过去,他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悲哀的机会。看 着新的结婚照,他的眼中留下了泪水,内心的感情不崩溃,他这样的人怎么会有泪?!
如今的社会节奏快了,都说3个月不联系,情人关系就自动解除;5个月不联系,朋友关系就冷淡。在他们那个时代,3年不见,感情总会淡的,5年不见,你思念的那个人就只能是个幻影了。所以如果这个故事继续下去,对余则成而言,结局也是注定了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最可能的情况就是他被发现,然后被秘密处死。毕竟环境变了,在台湾那个小地方,间谍不会有那么多的,而作为高层的他,能够获得核心消息,查起来也相对容易。
如果运气足够好,活下去。不到老,他是无法退休的,也不可能转行去经商,毕竟那是特殊的时代。所以他只能等待几十年后两岸开放能够探亲,可以回大别山看看。只是那时,老母已故,而前妻翠平也许还在等他,他们能否相见都难说,即便见了,又能如何呢,他已有新家,而几十年不见,都已经是垂垂老年,徒增伤悲而已。
退一万步讲,假设余则成和翠平彼此依旧念念不忘,余则成讨回去找到翠平,相信他们依然过不了70年代那场浩劫,甚至死的更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结局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至少,他们都还能活着,心中都还有一个希望!
中间还有一个情节,经组织研究决定,授予其中共党员身份。作了那么大的贡献,在解放后身份得到认可,然而只是个普通党员,并没有授予相应的军衔,一切的付出似乎都被淹没了。作为一个秘密人员,那是他们的悲哀。活着不能被公开,即便死了也不会被怎么重视,因为他们的贡献同样不能公开。
付出生命,并不可怕,诸如那些死去的潜伏者,至少是种解脱;真正可怕的是,虽然还活着,已经如同死去,而这死去,是被组织死去,因为他们已经为组织付出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