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和故多——《詩經》筆記之《周南·螽斯》
《周南·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音終。詵,音申。)
毛詩序: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
當我們承認《詩經》的意義主要在於詩教之後,依然有些考驗等待我們突破。我們感受和學習自然萬物的各自可貴品質,也有通過它們來反省自身的。只是有時,這些物象與我們對於它們的印象不甚相合。《蝃蝀》之彩虹竟然是天地之淫氣,故而反映世間之淫氣。還有這篇,蟈蟈的美德。
“螽斯羽,詵詵兮”。螽斯,即蟈蟈。羽,張翅貌。詵詵,眾多貌。妒忌不僅是人類的缺點,也是很多動物的特點。而妒忌最常見的地方,便在繁衍。古人發現,蟈蟈是一種無妒忌心的蟲子,所以它們繁衍快,子孫眾多。當然,我們承認,不妒忌是一種很高的修養和美德,但我們又護衛著自己的妒忌心,或者說佔有慾。上古多野合,以其質樸少慾也;而今須禮法之教,以今人心曲而多私也,所以防閑也。一個理想社會,位越高的修養越高,私慾越少,因此“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諸侯是一娶九女,其一為嫡,其八為媵;大夫乃一妻二妾;士則一妻一妾;庶民則一對一,所謂匹夫匹婦也。“宜爾子孫,振振兮”。振振,仁厚也。因為,后妃仁厚不妒忌,所以君子多子。據說文王百子,而其中太姒所生者十。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薨薨,眾多貌。繩繩,戒慎也。人未為圣時,說不妒忌者,并非無一毫妒忌之心,以其戒慎不敢為也,當下息滅也。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揖揖,會聚貌。蟄蟄,和睦相集也。人往往不會妒忌自己的父母、子女、夫妻賺錢多的,一般也沒工夫對一個毫無關聯的人妒忌,卻最容易對親戚、同事、朋友、兄弟產生妒忌心。第一種情況是因為它近乎一個整體的概念,你好就是我好,你好所以我好;第二種情況因其距離太遠,在乎不起來;第三種情況,則既距離近,又非一個整體,故易比較,有比較,則生傲慢或妒忌的心態。一個有修養的后妃,要對君子的嬪妾的美貌或個優點不妒忌,唯一的法門就是盡可能消除人我的對立衝突,你好就是我好,你好所以我好。“宜爾子孫”,不僅在多,更在於和樂。如現在社會,有的家裡兄弟姊妹眾多,最後為爭父母的遺產鬧得不可開交,能算是“宜爾子孫”嗎?
那麼,現代人都是匹夫匹婦啦,毛詩的這種教化的解讀,於當今社會似乎無甚意義。實則不然,經典所以為經典,以其直指人性也,制度易變,人性卻不易變。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是否有在一天之中,我未曾對他人產生一絲一毫的妒忌之心?當我們見到自己不喜歡的或放不下的人優越于己的時候,能真心隨喜而不妒忌嗎?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螽,音終。詵,音申。)
毛詩序:后妃子孫眾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則子孫眾多也。
當我們承認《詩經》的意義主要在於詩教之後,依然有些考驗等待我們突破。我們感受和學習自然萬物的各自可貴品質,也有通過它們來反省自身的。只是有時,這些物象與我們對於它們的印象不甚相合。《蝃蝀》之彩虹竟然是天地之淫氣,故而反映世間之淫氣。還有這篇,蟈蟈的美德。
“螽斯羽,詵詵兮”。螽斯,即蟈蟈。羽,張翅貌。詵詵,眾多貌。妒忌不僅是人類的缺點,也是很多動物的特點。而妒忌最常見的地方,便在繁衍。古人發現,蟈蟈是一種無妒忌心的蟲子,所以它們繁衍快,子孫眾多。當然,我們承認,不妒忌是一種很高的修養和美德,但我們又護衛著自己的妒忌心,或者說佔有慾。上古多野合,以其質樸少慾也;而今須禮法之教,以今人心曲而多私也,所以防閑也。一個理想社會,位越高的修養越高,私慾越少,因此“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諸侯是一娶九女,其一為嫡,其八為媵;大夫乃一妻二妾;士則一妻一妾;庶民則一對一,所謂匹夫匹婦也。“宜爾子孫,振振兮”。振振,仁厚也。因為,后妃仁厚不妒忌,所以君子多子。據說文王百子,而其中太姒所生者十。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薨薨,眾多貌。繩繩,戒慎也。人未為圣時,說不妒忌者,并非無一毫妒忌之心,以其戒慎不敢為也,當下息滅也。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揖揖,會聚貌。蟄蟄,和睦相集也。人往往不會妒忌自己的父母、子女、夫妻賺錢多的,一般也沒工夫對一個毫無關聯的人妒忌,卻最容易對親戚、同事、朋友、兄弟產生妒忌心。第一種情況是因為它近乎一個整體的概念,你好就是我好,你好所以我好;第二種情況因其距離太遠,在乎不起來;第三種情況,則既距離近,又非一個整體,故易比較,有比較,則生傲慢或妒忌的心態。一個有修養的后妃,要對君子的嬪妾的美貌或個優點不妒忌,唯一的法門就是盡可能消除人我的對立衝突,你好就是我好,你好所以我好。“宜爾子孫”,不僅在多,更在於和樂。如現在社會,有的家裡兄弟姊妹眾多,最後為爭父母的遺產鬧得不可開交,能算是“宜爾子孫”嗎?
那麼,現代人都是匹夫匹婦啦,毛詩的這種教化的解讀,於當今社會似乎無甚意義。實則不然,經典所以為經典,以其直指人性也,制度易變,人性卻不易變。我們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是否有在一天之中,我未曾對他人產生一絲一毫的妒忌之心?當我們見到自己不喜歡的或放不下的人優越于己的時候,能真心隨喜而不妒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