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孔寺(Bakong)
曾经处于高棉帝国统治下的吴哥地区,位于今天柬埔寨暹粒(Siem Reap)附近。巴孔寺(Bakong)是这里的第一座砂岩制寺庙山式建筑。在公元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它成为了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的国庙。它位于诃里诃罗洛耶(Hariharalaya)古城中,该地区现在被称作罗洛士(Roluos)。
巴孔寺为阶梯式金字塔结构。这种早期高棉寺庙的建筑形式通常被称为“寺庙山”。巴孔寺与爪哇岛的婆罗浮屠寺(Borobudur)在建筑细节上——甚至是入口大门和通往上层平台的台阶——都惊人地相似,这似乎暗示了婆罗浮屠就是巴孔寺的原型。在高棉帝国和爪哇夏连特拉王国(Sailendras)之间肯定有旅者往来,把婆罗浮屠的理念、技术和建筑细节,包括建造拱门和枕梁的方法,带到了柬埔寨。
一、历史
公元802年,吴哥第一任国王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宣布柬埔寨独立。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他建都于诃里诃罗洛耶。几十年后,他的继任者们逐步建造了巴孔寺——吴哥地区的第一座砂岩寺庙山。石碑上的K.826号铭文显示,公元881年,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将该寺庙献给湿婆神(Shiva),并将其核心宗教形象——名为“斯里·因陀雷斯婆罗(Sri Indresvara)”的林伽(lingam)尊为圣物。这尊林伽的名字是国王自己的名字和代表湿婆的后缀“-esvara”(湿婆又被称为“Iśvara”)的结合。乔治·赛代斯(George Coedès)认为,神王崇拜(devarāja cult)是维系神圣王权思想的法律和皇权手段,但之后的作者们称,这种崇拜并不需要涉及统治者的肉身。
虽然巴孔寺的吴哥国庙地位只维持了短短几年,但12、13世纪对其进行的后续加盖证明它并没有被废弃。9世纪末,因陀罗跋摩一世的儿子和继承者耶输跋摩一世从诃里诃罗洛耶迁都到今暹粒以北的吴哥地区,并在巴肯山(Bakheng)附近修建了新都城耶琐陀罗补罗(Yaśodharapura)。
二、遗址
巴孔寺长900米,宽700米,由三条同心回廊和两条将回廊隔断开来的护城河组成,主轴东-西走向。外层回廊既没有墙也没有门楼,它的边界就是外护城河(如今只有一部分可见)。柬埔寨6号国道(NH6)的支线可通往第二层回廊的边缘。内护城河包围了长400米,宽300米的地界,还有依稀可见的红土墙和四个十字形门楼。一条宽阔的土制引桥横跨内护城河,两边有七首蛇神那伽(nāga),算是那伽桥的原始形式。在外护城河与内护城河之间,有22座砖制卫星寺庙的遗迹。内层回廊有红土墙围绕,长160米,宽120米,包含了中央寺庙金字塔和八座砖制庙塔,每个方向上两座。回廊内还有不少其它小型建筑。如今在东门楼外修建了一座现代佛教寺庙。
金字塔共有五层。底座宽65米,长67米。它于1930年代由莫里斯·格雷兹(Maurice Glaize)带队,以原物归位的方法重建。金字塔顶部有一座独立的庙塔,它的建造时间应该远远晚于整个巴孔寺,而且建筑风格也不同于9世纪的诃里诃罗洛耶寺庙,而是与12世纪的庙城吴哥窟(Angkor Wat)类似。
尽管巴孔寺金字塔上曾经刻满了泥灰浅浮雕,但如今仅有小部分残存。从一块阿修罗(asura)混战的戏剧性场景碎片来看,其雕刻水平之高可见一斑。在金字塔的下面三层,巨大的石象被作为守卫放置在四角处。狮子雕像则用来守卫台阶。
(完)
巴孔寺为阶梯式金字塔结构。这种早期高棉寺庙的建筑形式通常被称为“寺庙山”。巴孔寺与爪哇岛的婆罗浮屠寺(Borobudur)在建筑细节上——甚至是入口大门和通往上层平台的台阶——都惊人地相似,这似乎暗示了婆罗浮屠就是巴孔寺的原型。在高棉帝国和爪哇夏连特拉王国(Sailendras)之间肯定有旅者往来,把婆罗浮屠的理念、技术和建筑细节,包括建造拱门和枕梁的方法,带到了柬埔寨。
![]() |
巴孔寺 |
一、历史
公元802年,吴哥第一任国王阇耶跋摩二世(Jayavarman II)宣布柬埔寨独立。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他建都于诃里诃罗洛耶。几十年后,他的继任者们逐步建造了巴孔寺——吴哥地区的第一座砂岩寺庙山。石碑上的K.826号铭文显示,公元881年,国王因陀罗跋摩一世将该寺庙献给湿婆神(Shiva),并将其核心宗教形象——名为“斯里·因陀雷斯婆罗(Sri Indresvara)”的林伽(lingam)尊为圣物。这尊林伽的名字是国王自己的名字和代表湿婆的后缀“-esvara”(湿婆又被称为“Iśvara”)的结合。乔治·赛代斯(George Coedès)认为,神王崇拜(devarāja cult)是维系神圣王权思想的法律和皇权手段,但之后的作者们称,这种崇拜并不需要涉及统治者的肉身。
虽然巴孔寺的吴哥国庙地位只维持了短短几年,但12、13世纪对其进行的后续加盖证明它并没有被废弃。9世纪末,因陀罗跋摩一世的儿子和继承者耶输跋摩一世从诃里诃罗洛耶迁都到今暹粒以北的吴哥地区,并在巴肯山(Bakheng)附近修建了新都城耶琐陀罗补罗(Yaśodharapura)。
二、遗址
巴孔寺长900米,宽700米,由三条同心回廊和两条将回廊隔断开来的护城河组成,主轴东-西走向。外层回廊既没有墙也没有门楼,它的边界就是外护城河(如今只有一部分可见)。柬埔寨6号国道(NH6)的支线可通往第二层回廊的边缘。内护城河包围了长400米,宽300米的地界,还有依稀可见的红土墙和四个十字形门楼。一条宽阔的土制引桥横跨内护城河,两边有七首蛇神那伽(nāga),算是那伽桥的原始形式。在外护城河与内护城河之间,有22座砖制卫星寺庙的遗迹。内层回廊有红土墙围绕,长160米,宽120米,包含了中央寺庙金字塔和八座砖制庙塔,每个方向上两座。回廊内还有不少其它小型建筑。如今在东门楼外修建了一座现代佛教寺庙。
金字塔共有五层。底座宽65米,长67米。它于1930年代由莫里斯·格雷兹(Maurice Glaize)带队,以原物归位的方法重建。金字塔顶部有一座独立的庙塔,它的建造时间应该远远晚于整个巴孔寺,而且建筑风格也不同于9世纪的诃里诃罗洛耶寺庙,而是与12世纪的庙城吴哥窟(Angkor Wat)类似。
![]() |
中央金字塔周围的砖塔与诃里诃罗洛耶寺庙类似 |
尽管巴孔寺金字塔上曾经刻满了泥灰浅浮雕,但如今仅有小部分残存。从一块阿修罗(asura)混战的戏剧性场景碎片来看,其雕刻水平之高可见一斑。在金字塔的下面三层,巨大的石象被作为守卫放置在四角处。狮子雕像则用来守卫台阶。
![]() |
金字塔台阶旁的石狮子守卫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