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证人席上/《大量流出》
1
娇蕊道:“不是够不够的问题。一个人,学会了一样本事,总舍不得放着不用。”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有些学术理论比刚上市的comme des garcons中性香水还具时尚意识。挑逗突然有了根据。某种神秘力量,有恃无恐,像第一天性,像某种吃了会变聪明的药。
时尚是什么?如果把张小虹放在“雅痞必读”里,那就成了时尚。umberto eco拿来命名的一种柑橘系的香水不好吗?时尚不是天母西路的房地产广告。时尚不只是新一代3快打旋风新电玩。没有什么比一个有趣的概念更挑逗的了。牛奶箱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神出鬼没的街头艺廊。一个见习艺妓同时也玩玩朋克摇滚不可以吗?一个上了the face或dazed&confused杂志封面的市长。我喜欢“too fast to leave,too young to die”这个服饰店的名字的程度不亚于我喜欢peter carey的短篇小说。我不知道这些东西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宿命的关联,或者它们暴露了我的某种拜物倾向什么的,我只知道它们同时是我的香水、我的鸦片,也是我的毛语录。
我当然知道martin margiela是谁。这是我最擅长知道的事物之一。我还知道给他一些旧毛袜,他可以改造成一件具可穿性的毛衣。毛袜在脚踝弯曲的部位恰恰好就落在胸部隆起的地方,肩部还留着一个不服贴的小丘,具有立体剪裁的效果。我并不想故作深奥,但是,我还可以告诉你:女人穿丧服的时候最美。九四年的流行重点是苏格兰格子妮人造毛皮及荧光色系。流行的就是某种族群互相辨识的密码暗号。田山淳朗。小野纷塚zhong秋良。渡边淳弥。藤x良观。与其说我喜欢他们的衣服,不如说我喜欢他们所说的话。购买可以是业务的。
2
服装,在整个消费仪式中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完成一件衣服的美学体验中,衣服甚至于是次要的,附属的;你甚至不知道服装店(空间设计、陈列美学、灯光家具、店员造型)和服装谁才是主体。作为商品陈列的那件衣服是无法通过日常穿着复制出那种形象的。脱离了摄影技巧作为媒介、脱离了展示会上那种表演的气氛、脱离了炮弹般的身材的“诠释”、脱离了美术性“加引号”的那件衣服,在“现实”中会变成另外的一样东西。
额头的宽度应该占全脸的三分之一。用眼影而非眉笔来画眉毛,所能得到的自然效果是无与伦比的。什么叫自然美?什么叫写实主义?街道上装置着一些凝固的娃娃装。把蜜粉扑得很透很透,透到它完全融进你的皮肤里,这就是写实主义。当然或许你会觉得它不够四零年代。四零年代的写实就是张曼玉在《阮玲玉》里面的那种造型。什么叫写实主义?如果有人除了上床睡觉以外的任何时候都得穿着高跟鞋,那就是她得天生高度的写实主义。对外表不遗余力进行改造得最高境界就是写实主义。
3
poet with a few bobs(手头不太宽裕的艺术创作者)——paul smith
流行是一种惊人的“浪费”与“重复”。这里所谓的“浪费”是一种古典的物理性使用价值的观点。当你“投资”一件衣服,必然预期某种优于金钱价值的回收,或许是对现实饿调情,或许是对现存秩序的默认,或许是不必然是情欲中心的。总之,这种“浪费”是一种分期付款或是买保险的观念。而“流行”本身就是它自己最充分、最坚强的存在理由。
我在这一季买的白衬衫或许在九三年已经买过一件一模一样的,那又怎样?“当季”就是一种合法。我从不试图矫正流行的”合理性“。流行本身就有可能是坏品味集大成、搞笑、滑冰运动、哥特式建筑、流浪艺人......流行就是一种合法的坏品味。坏品味也可以有很多诠释。是谁的坏品味?是”大陆同胞“的坏品味还是王菲的坏品味?或是川久保玲的坏品味?在流行的光环之下,坏品味就是好品位。为什么我现在看到宽腰带、垫肩西装、黑眼线回觉得低俗不堪?为什么我现在认为细眉毛、娃娃装、透明薄纱很chic?我当然可以认为是我的品味”进步“了,我也可以认为是我对流行是”选择性“的挪用,然而,流行始终摆出一种专断独裁的告知性。流行是穿着美学里的霸权文化。
4
能够理性而严肃地写出《衣服的精神分析》或the fashion system《流行体系》这类学术论文的人,如果不是对穿着打扮毫不在意就是太过迷恋。像roland barthes这种人到底擦不擦香水?什么牌子的香水呢?在the fashion system这本书里,他一丝不苟地列了一个清单,照字母顺序排列,从accessory、belt、blous、ensemble到sweater、waistline,简直像一种新的服饰专业术语词典,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知性对身体感官的报复。
流行并不是因为你洞悉了它的阴谋诡计而变得乏味。注意穿着,进而发展出对时尚的敏锐嗅觉,进而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个人穿着美学,这是”身体意识“的一种,这个身体是文化结构下的身体,有些身体狂热地贡献给衣服,有些身体对衣服疏离冷淡,有些身体被衣服隐形了,有些身体极度炫耀。
大部分对“流行”的反省都是道德的、禁欲的、清教徒的、对身体的表现欲严密看管。对流行时尚的不屑与嘲讽其实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尤其是男性),表面上摆出一副崇尚穿着上一种等而下之的小道姿态,爱漂亮几乎就是无知、没有大脑的同义词,化妆产业是父权复制、女体被宰制的资本阴谋。这也是某种贬低女性的刻板指控。
5
关于穿着,duras说过一段很可爱的话。她说:“我无需精心穿着打扮,因为我是一个作家。”她还说:“男人喜欢写作的女人,虽然他们并不如此宣称,作家就是一个异国。”duras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不懂得穿衣服的人该何去何从呢?努力拯救一首烂诗吗?
娇蕊道:“不是够不够的问题。一个人,学会了一样本事,总舍不得放着不用。”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有些学术理论比刚上市的comme des garcons中性香水还具时尚意识。挑逗突然有了根据。某种神秘力量,有恃无恐,像第一天性,像某种吃了会变聪明的药。
时尚是什么?如果把张小虹放在“雅痞必读”里,那就成了时尚。umberto eco拿来命名的一种柑橘系的香水不好吗?时尚不是天母西路的房地产广告。时尚不只是新一代3快打旋风新电玩。没有什么比一个有趣的概念更挑逗的了。牛奶箱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神出鬼没的街头艺廊。一个见习艺妓同时也玩玩朋克摇滚不可以吗?一个上了the face或dazed&confused杂志封面的市长。我喜欢“too fast to leave,too young to die”这个服饰店的名字的程度不亚于我喜欢peter carey的短篇小说。我不知道这些东西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宿命的关联,或者它们暴露了我的某种拜物倾向什么的,我只知道它们同时是我的香水、我的鸦片,也是我的毛语录。
我当然知道martin margiela是谁。这是我最擅长知道的事物之一。我还知道给他一些旧毛袜,他可以改造成一件具可穿性的毛衣。毛袜在脚踝弯曲的部位恰恰好就落在胸部隆起的地方,肩部还留着一个不服贴的小丘,具有立体剪裁的效果。我并不想故作深奥,但是,我还可以告诉你:女人穿丧服的时候最美。九四年的流行重点是苏格兰格子妮人造毛皮及荧光色系。流行的就是某种族群互相辨识的密码暗号。田山淳朗。小野纷塚zhong秋良。渡边淳弥。藤x良观。与其说我喜欢他们的衣服,不如说我喜欢他们所说的话。购买可以是业务的。
2
服装,在整个消费仪式中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完成一件衣服的美学体验中,衣服甚至于是次要的,附属的;你甚至不知道服装店(空间设计、陈列美学、灯光家具、店员造型)和服装谁才是主体。作为商品陈列的那件衣服是无法通过日常穿着复制出那种形象的。脱离了摄影技巧作为媒介、脱离了展示会上那种表演的气氛、脱离了炮弹般的身材的“诠释”、脱离了美术性“加引号”的那件衣服,在“现实”中会变成另外的一样东西。
额头的宽度应该占全脸的三分之一。用眼影而非眉笔来画眉毛,所能得到的自然效果是无与伦比的。什么叫自然美?什么叫写实主义?街道上装置着一些凝固的娃娃装。把蜜粉扑得很透很透,透到它完全融进你的皮肤里,这就是写实主义。当然或许你会觉得它不够四零年代。四零年代的写实就是张曼玉在《阮玲玉》里面的那种造型。什么叫写实主义?如果有人除了上床睡觉以外的任何时候都得穿着高跟鞋,那就是她得天生高度的写实主义。对外表不遗余力进行改造得最高境界就是写实主义。
3
poet with a few bobs(手头不太宽裕的艺术创作者)——paul smith
流行是一种惊人的“浪费”与“重复”。这里所谓的“浪费”是一种古典的物理性使用价值的观点。当你“投资”一件衣服,必然预期某种优于金钱价值的回收,或许是对现实饿调情,或许是对现存秩序的默认,或许是不必然是情欲中心的。总之,这种“浪费”是一种分期付款或是买保险的观念。而“流行”本身就是它自己最充分、最坚强的存在理由。
我在这一季买的白衬衫或许在九三年已经买过一件一模一样的,那又怎样?“当季”就是一种合法。我从不试图矫正流行的”合理性“。流行本身就有可能是坏品味集大成、搞笑、滑冰运动、哥特式建筑、流浪艺人......流行就是一种合法的坏品味。坏品味也可以有很多诠释。是谁的坏品味?是”大陆同胞“的坏品味还是王菲的坏品味?或是川久保玲的坏品味?在流行的光环之下,坏品味就是好品位。为什么我现在看到宽腰带、垫肩西装、黑眼线回觉得低俗不堪?为什么我现在认为细眉毛、娃娃装、透明薄纱很chic?我当然可以认为是我的品味”进步“了,我也可以认为是我对流行是”选择性“的挪用,然而,流行始终摆出一种专断独裁的告知性。流行是穿着美学里的霸权文化。
4
能够理性而严肃地写出《衣服的精神分析》或the fashion system《流行体系》这类学术论文的人,如果不是对穿着打扮毫不在意就是太过迷恋。像roland barthes这种人到底擦不擦香水?什么牌子的香水呢?在the fashion system这本书里,他一丝不苟地列了一个清单,照字母顺序排列,从accessory、belt、blous、ensemble到sweater、waistline,简直像一种新的服饰专业术语词典,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知性对身体感官的报复。
流行并不是因为你洞悉了它的阴谋诡计而变得乏味。注意穿着,进而发展出对时尚的敏锐嗅觉,进而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个人穿着美学,这是”身体意识“的一种,这个身体是文化结构下的身体,有些身体狂热地贡献给衣服,有些身体对衣服疏离冷淡,有些身体被衣服隐形了,有些身体极度炫耀。
大部分对“流行”的反省都是道德的、禁欲的、清教徒的、对身体的表现欲严密看管。对流行时尚的不屑与嘲讽其实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尤其是男性),表面上摆出一副崇尚穿着上一种等而下之的小道姿态,爱漂亮几乎就是无知、没有大脑的同义词,化妆产业是父权复制、女体被宰制的资本阴谋。这也是某种贬低女性的刻板指控。
5
关于穿着,duras说过一段很可爱的话。她说:“我无需精心穿着打扮,因为我是一个作家。”她还说:“男人喜欢写作的女人,虽然他们并不如此宣称,作家就是一个异国。”duras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不懂得穿衣服的人该何去何从呢?努力拯救一首烂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