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大秦帝国为什么如此凶猛?
本文由傅碧霄根据每周一读的录音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笔记,欢迎大家赏阅、批评指教。
本期发言人:
许静天、枫叶、易系词、小妮子、莽昆仑
林世芳、Super璇、刘强、程振兴、大雁飞
改变历史的大变革往往始自边缘。
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深圳的改革开放……这些在后世看来牛逼哄哄的事件都没有选择在世界的中心发生,旧的中心于是被取代。
秦国兴起的过程正是这样,野蛮生长,反扑中心。虽然在一些文人史家的笔下留了个暴秦的名声,但是抹掉那一层表面的血腥,直观那场助秦国逆袭成功的变法,却不得不承认,秦史虽短,却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卷册扎扎实实地写了一篇序言。
一股所向披靡横扫六国的势力,不是简简单单的“暴秦”二字就能概括的刻板形象。
秦军强大到怎样一种可怕的程度
秦军的战斗力在今天我们看来绝对是超现实的。比如说秦军可以打败魏武卒。
魏国前有吴起,后又庞涓的魏国,实行武卒制。魏武卒全副武装狂奔100里地,然后还能打仗,关键还能打赢。这就分分钟碾压需要海陆空跟运补寄的海豹陆战队。其实实力真的是不差的,但就是比秦军还差一点点,这个原因我们待会儿再说。咱们先感受一下秦军到底可怕到什么程度。
秦军当时主要分为南北两大军团,这两大军团野蛮的血液并没有稀释在历史长河之中,比如一统北方的苻坚一族就是北方军团的后裔,对了,他们家的王朝叫什么来着?前秦,没错,不用解释了吧。
南方军团就更传奇,据说是去了越南,娶了一群越南新娘,然后繁衍出了现在的越南人。所以越南人特别能打,特别不好惹,特别……
在这样神一般存在的衬托下,我们习惯性地同情弱者,或者说习惯性地把秦的对手视为弱者。其实,被虐和弱小是两回事。你很猛,对方比你更猛,你一样被虐。
总之,你知道秦军真的是很强大就是了,那么秦军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
物质刺激是最有效的刺激
最基本的道理往往很简单,而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好使。想让人为你拼命,就发个大大的红包砸晕他准没错。
财产权的赋予,极大地调动了将士的战斗积极性。百世皆行秦代法,这一招在新近的天朝历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想当初秋收起义打了败仗后,革命的队伍溃散了一半,到后来就剩了几百人,于是毛主席做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是思想工作,再就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立刻就被发动起来了。对比之前井冈山时期征收农民的土地再召集农民来种的政策,直接把土地分给农民显然更符合人性。
当时在解放区的控制范围内,总共八万人就有两万人参军,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所有健全的成年男子都当兵了,这些人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剩700多,其中有50多位将军。
解放战争中也是一样,为什么那么多国军投降,而且投降过来军装都来不及换就调转枪口,真是立场比衣服换得还快,就是因为国家的财产许诺。其实当时除了四大家族,国民党中下级军官的日子很不好过,就更不用说普通小兵了,整体经济环境不好,当局腐败,有产者也没有财产安全感,哪还能有心情打仗?
每个玩家都能通关升级的游戏才最好玩
看一下秦国的牛人名单不难发现,其中出身底层,以及来自国外的人非常多,比如百里奚、商鞅、李斯、韩非、吕不韦……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得到秦国的绿卡要比北京户口容易很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秦国的用人机制。
其实任何变革的核心都是利益的调整,让能干的人畅通无阻地上升、心满意足地分钱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人才从来不稀缺,稀缺的是领导察人的眼光、容人的胸怀与用人的魄力。
这就牵扯出秦国在当时看来简直天马行空大逆不道的一项制度——军爵制,凭战功来定军衔。具体的操作方法据说是打完仗回来数一数大家都砍了多少敌人的脑袋,可以想象画面还是很清新的。
这在今天看来挺正常,谁考的分数高谁就当学习委员呗。但在当时,春秋战国是最典型的贵族时代,大家不仅要拼爹,还要拼爹的爹,爹的爹的爹……屌丝想要逆袭,除了下辈子好好投胎之外没有别的路径。
所以,你定个规矩说谁砍的人头多谁就可以当将军,就可以指挥某大院里的大人物的孙子,这在其他奉行世袭制的国家看来肯定是个挺三俗的制度。
至少搞了个五卒制的魏国就没能迈出这一步,选拔来选拔去,还是在精英主义的贵族思维里转不出来,于是这些战斗精英被杀光了,也就没有了。但商鞅的方法不是从平民中选出精英,而是将平民塑造成精英,战斗力在秦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杀完一茬,又补上来一拨,真是想想就吓尿。
商鞅制定的新的游戏规则,给了每个玩家通关升级的希望,大家玩得爽,打得上瘾,宁愿不吃不睡也舍不得下线,6个boss就这样被干掉了。
亡秦之过,非因暴政 商君虽死,其政长存
秦国的灭亡,不能说是因为暴政,而是没有由乱世法制转变成和平法制。乱世的制度严酷、专注、目的性强,有利于国家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但到了需要谋求稳定发展的时期,就不再适用。
比如说秦国法律规定,服徭役的进京务工人员要在20天内要到咸阳,否则后果比收容劳教还可怕,这在秦国还只是一个西部小国的时候还说得通,毕竟当时国道上也不堵车,但统一了天下以后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天下啊(陈道明写这两个字都好大的有木有),如果从任何一个地点出发都能保证在20天内到达一个并不位于其几何中心的城市,那这面积能对得起这俩字吗?于是就有后来刘邦的造反。
整体配套式的改革最为困难,本就不是一个容易的转型,何况商鞅、韩非子、嬴政这些人死得都早,于是乱世之法就变出了暴虐不仁的嘴脸,最终导致帝国彻底崩塌。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商鞅的变法并不是失败的,虽然商君死的很惨,但他的政策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继承了下来。作为正统的儒家就像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是出来见人的装逼神器,能撑场面,能上台面,而法家则像是一条贴身底裤,又脏又臭,你不会跟别人明说你正穿着它,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它的存在乃是生活的必须。温文尔雅的汉宣帝私下里也要提醒自己的儿子不能一味奉行儒术——你要真当个好人就只有收好人卡的份儿了好伐!果不其然,这位储君继位后立刻被宦官和外戚给控制了。
如果你对线下读书活动感兴趣,欢迎关注每周一读公众号:meizhouyidu。所有的读书活动都会在这里发布。期待有才的你来分享,有组织能力的你来与大家一起玩耍。
本期发言人:
许静天、枫叶、易系词、小妮子、莽昆仑
林世芳、Super璇、刘强、程振兴、大雁飞
改变历史的大变革往往始自边缘。
比如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深圳的改革开放……这些在后世看来牛逼哄哄的事件都没有选择在世界的中心发生,旧的中心于是被取代。
秦国兴起的过程正是这样,野蛮生长,反扑中心。虽然在一些文人史家的笔下留了个暴秦的名声,但是抹掉那一层表面的血腥,直观那场助秦国逆袭成功的变法,却不得不承认,秦史虽短,却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卷册扎扎实实地写了一篇序言。
一股所向披靡横扫六国的势力,不是简简单单的“暴秦”二字就能概括的刻板形象。
秦军强大到怎样一种可怕的程度
秦军的战斗力在今天我们看来绝对是超现实的。比如说秦军可以打败魏武卒。
魏国前有吴起,后又庞涓的魏国,实行武卒制。魏武卒全副武装狂奔100里地,然后还能打仗,关键还能打赢。这就分分钟碾压需要海陆空跟运补寄的海豹陆战队。其实实力真的是不差的,但就是比秦军还差一点点,这个原因我们待会儿再说。咱们先感受一下秦军到底可怕到什么程度。
秦军当时主要分为南北两大军团,这两大军团野蛮的血液并没有稀释在历史长河之中,比如一统北方的苻坚一族就是北方军团的后裔,对了,他们家的王朝叫什么来着?前秦,没错,不用解释了吧。
南方军团就更传奇,据说是去了越南,娶了一群越南新娘,然后繁衍出了现在的越南人。所以越南人特别能打,特别不好惹,特别……
在这样神一般存在的衬托下,我们习惯性地同情弱者,或者说习惯性地把秦的对手视为弱者。其实,被虐和弱小是两回事。你很猛,对方比你更猛,你一样被虐。
总之,你知道秦军真的是很强大就是了,那么秦军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
物质刺激是最有效的刺激
最基本的道理往往很简单,而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好使。想让人为你拼命,就发个大大的红包砸晕他准没错。
财产权的赋予,极大地调动了将士的战斗积极性。百世皆行秦代法,这一招在新近的天朝历史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想当初秋收起义打了败仗后,革命的队伍溃散了一半,到后来就剩了几百人,于是毛主席做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是思想工作,再就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立刻就被发动起来了。对比之前井冈山时期征收农民的土地再召集农民来种的政策,直接把土地分给农民显然更符合人性。
当时在解放区的控制范围内,总共八万人就有两万人参军,这是什么概念,就是所有健全的成年男子都当兵了,这些人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剩700多,其中有50多位将军。
解放战争中也是一样,为什么那么多国军投降,而且投降过来军装都来不及换就调转枪口,真是立场比衣服换得还快,就是因为国家的财产许诺。其实当时除了四大家族,国民党中下级军官的日子很不好过,就更不用说普通小兵了,整体经济环境不好,当局腐败,有产者也没有财产安全感,哪还能有心情打仗?
每个玩家都能通关升级的游戏才最好玩
看一下秦国的牛人名单不难发现,其中出身底层,以及来自国外的人非常多,比如百里奚、商鞅、李斯、韩非、吕不韦……这一方面说明当时得到秦国的绿卡要比北京户口容易很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秦国的用人机制。
其实任何变革的核心都是利益的调整,让能干的人畅通无阻地上升、心满意足地分钱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人才从来不稀缺,稀缺的是领导察人的眼光、容人的胸怀与用人的魄力。
这就牵扯出秦国在当时看来简直天马行空大逆不道的一项制度——军爵制,凭战功来定军衔。具体的操作方法据说是打完仗回来数一数大家都砍了多少敌人的脑袋,可以想象画面还是很清新的。
这在今天看来挺正常,谁考的分数高谁就当学习委员呗。但在当时,春秋战国是最典型的贵族时代,大家不仅要拼爹,还要拼爹的爹,爹的爹的爹……屌丝想要逆袭,除了下辈子好好投胎之外没有别的路径。
所以,你定个规矩说谁砍的人头多谁就可以当将军,就可以指挥某大院里的大人物的孙子,这在其他奉行世袭制的国家看来肯定是个挺三俗的制度。
至少搞了个五卒制的魏国就没能迈出这一步,选拔来选拔去,还是在精英主义的贵族思维里转不出来,于是这些战斗精英被杀光了,也就没有了。但商鞅的方法不是从平民中选出精英,而是将平民塑造成精英,战斗力在秦国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杀完一茬,又补上来一拨,真是想想就吓尿。
商鞅制定的新的游戏规则,给了每个玩家通关升级的希望,大家玩得爽,打得上瘾,宁愿不吃不睡也舍不得下线,6个boss就这样被干掉了。
亡秦之过,非因暴政 商君虽死,其政长存
秦国的灭亡,不能说是因为暴政,而是没有由乱世法制转变成和平法制。乱世的制度严酷、专注、目的性强,有利于国家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但到了需要谋求稳定发展的时期,就不再适用。
比如说秦国法律规定,服徭役的进京务工人员要在20天内要到咸阳,否则后果比收容劳教还可怕,这在秦国还只是一个西部小国的时候还说得通,毕竟当时国道上也不堵车,但统一了天下以后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天下啊(陈道明写这两个字都好大的有木有),如果从任何一个地点出发都能保证在20天内到达一个并不位于其几何中心的城市,那这面积能对得起这俩字吗?于是就有后来刘邦的造反。
整体配套式的改革最为困难,本就不是一个容易的转型,何况商鞅、韩非子、嬴政这些人死得都早,于是乱世之法就变出了暴虐不仁的嘴脸,最终导致帝国彻底崩塌。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商鞅的变法并不是失败的,虽然商君死的很惨,但他的政策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继承了下来。作为正统的儒家就像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是出来见人的装逼神器,能撑场面,能上台面,而法家则像是一条贴身底裤,又脏又臭,你不会跟别人明说你正穿着它,但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它的存在乃是生活的必须。温文尔雅的汉宣帝私下里也要提醒自己的儿子不能一味奉行儒术——你要真当个好人就只有收好人卡的份儿了好伐!果不其然,这位储君继位后立刻被宦官和外戚给控制了。
如果你对线下读书活动感兴趣,欢迎关注每周一读公众号:meizhouyidu。所有的读书活动都会在这里发布。期待有才的你来分享,有组织能力的你来与大家一起玩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