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出1
艺术家还是简单点好
“北方艺术群体”的创立者,亦为“85美术新潮”中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一切都是巧合
生命的富足与迷失
我想让所有东西边缘柔软
信仰者的遗产
导语
王广义的名字,几乎代表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
他受到赞誉,以及批判。他保持“失语者”的姿态,
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之间的地带,期盼着一番对话。
天井一角
百善镇十分偏远,离德胜门尚有20多公里路。位于北京的北郊,那里是京郊第一的“草莓镇”,北倚燕山山脉,南濒温榆河,水静河飞。在村民开着拖拉机突突驶过时,扬起的尘土间还能看到几颗被车轮轧瘪过的新初熟的草莓在无风的艳阳下冒着一股草莓香。
再往里走是一个院子。坦白说从入口进去时,这个并没有任何特别,红砖墙,水泥门汀,锈蚀的自行车,周围似乎还散落着几户毫无生气的农户,有一种凋敝感。位于院子的腹心是一种老厂房,打开它工作室的那扇黑铁门,突然冒起一种充实的森然,那里充满着。。画作。。、、、正好位于这座院子的腹心。
而此时正好是中午十二点。我来得有些早,采访时间是一点,我在想他应该会迟到一些,但他却意外的守时,整点到达。。
他打开半扇铁门走进去,工作室内粉刷得雪白,。。。除了一张的书桌、书架和衣帽架,偌大的空间里再没有别的家具,只有一张乒乓球台蓝得发亮。
刘野最爱说自,但他只是有点慢。慢板气质使他离这个激进的艺术大时代产生距离,也使他得以将独特的稚像与老成展露无遗。
在这间海。。灰蓝色气质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著名的画作,画面中那个将醒未醒、似梦非梦的男孩沉浸在酣畅的意境中,在人造的宁静中,仿佛有一种缓慢的、无时间性的燃烧。的确,王广义。。。。
画过笑的人,也从未画过真正衰老的人,同在一个画面中的几个人似乎没有真实的关系,只是出神地等待别人帮他们安排位置。这些人工的终极世界沉醉在自己的美学形式中,带着迷人的中断,边界明确,激情并不混乱。他们仿佛在向每个参观者透露永远年轻的秘密:记忆,是用来被忘却的。
李晓东的办公室里则没有什么偶像崇拜的肖像照片,有人说他爱穿唐装,今天却并没有,墙上密密麻麻粘满你儿时玩“东南西北”游戏的折纸,另一面墙是许多羽毛球组成的矩阵,让人觉得一切人物都化入了思想的逻辑链里,如果找到了思想的钥匙,谁都可以成为大师。
相悖的是,王广义本人并不喜欢太生感性的东西,那些讲述个人喜怒哀乐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比较肤浅的,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他的个人生活,但是能看到他一脉相承的。。。的精神
工作室里特别安静。一直都以为搞艺术的人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室里。。。
喜欢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装套很好的音响,让弥漫的音乐激发自己稀薄的灵感。他不需要。工作时,他需要安静,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他才能全神贯注地思考。他不是一个感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从来都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艺术创作对他来说,是件极其严肃的事,需要严肃的态度,因此他不能在工作室里安置任何享受的成分。音乐也不需要。他爱喝咖啡,喝得也讲究,但当妻子金枝要给工作室也买台跟家里一样的咖啡机时,他拒绝了。一想到咖啡机的嗡嗡声,他就会觉得自己没了工作的心思。六百多平米的工作室,除了沙发桌椅便是他的那些画,西北角那间四十多平米的大厨房内,除了几盒速溶咖啡,空无一物。
只要在北京,王广义每天午后都会开车前往位于昌平的工作室。由两套别墅打通的工作室陈设极其简单,工作的时候,没有音乐。王广义说,他不喜欢充满文艺腔调的工作环境,一如他理性严肃甚至冰冷的作品。工作室远离市区,周围很安静。之所以不去艺术家扎堆儿的宋庄买地盖房子,也是为了保持孤独感。用王广义的话说,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今天真正能交流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孤独感并非一件坏事,而是可以享受、陶醉,可以让自己清醒的部分。如果一个艺术家放弃了这种孤独,变成所谓的“明星”,到处交际到处曝光,反而挺让艺术家蒙羞的。
工作室远离市区,周围很安静。之所以不去艺术家扎堆儿的宋庄买地盖房子,也是为了保持孤独感。用王广义的话说,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今天真正能交流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孤独感并非一件坏事,而是可以享受、陶醉,可以让自己清醒的部分。如果一个艺术家放弃了这种孤独,变成所谓的“明星”,到处交际到处曝光,反而挺让艺术家蒙羞的。
(大部分作品都被运
大部分作品都运到深圳展出了,墙上的草书是新写的。乒乓球台后面,靠墙立着三幅画,是邱振中用水墨临摹的明代木刻版《西厢记》插图,“另外一组是马蒂斯的绘画,我也临摹成这一类风格。年底两组放在一起在上海做个展。整个展览的标题就叫’临摹——从西厢记到马蒂斯’”。
(工作室内部画作 :大批判, 冷战,东风)
,他一边给我们看收藏品,一边畅谈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情愫。
王广义在北京昌平的一个别墅区买了两栋房子,打通后作为自己的工作室,门前草地上摆放着他的雕塑《唯物主义者》系列,铸铁,锈迹斑斑的工农形象,个个浓眉大眼,踌躇满志,顶天立地,誓将日月换新天的精气神,都像刚从“文革”的海报上走下来。据说物业开始不让摆放这些废铜烂铁,觉得有碍环境,后来知道这是一著名艺术家的著名作品,才态度陡变,说这么摆着挺好。
也许这一切对于王广义来说,都是现实文艺化的潜意识,故意要沉溺于一种在陈旧的环境里,既孤独又安定的情绪。
“现在我主要的任务是画画。”王广义,他起身走向窗台点了根烟,。。
王广义的脸上有的是思想者的严肃,却没有历经沧桑的艺匠的沧桑,清贫的代价是盖他想盖的房子时的神清气爽。但即使是这样,他总是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
,有几分修行者的清瘦,说话逻辑清晰,对外行会用很简单却周详的语言表述一个抽象观点,口气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往往像独白,仿佛没有在听别人说话,但往往说过半句之后,突然停下来,做出有点滞后的反应:“。。。。’
在众人面前,他总是礼貌得体,像一个老绅士,但把自己的内心包裹得密不透风,满脸的皱纹也如同一根根紧绷的弦,时不时透出警觉与冰冷。。。。
他
淡化了他人生中严肃的一面。而且他几乎是纵容任何人都可理直气壮地去打扰他,
他目前的生活相当规律。早晨9点起,晚上12点睡。每天午饭后,从大望路的家驱车开往百善镇的工作室。晚上,再从工作室返回。这样一来一去,虽然耗费很长,但。。。家是家,工作室是工作室。他喜欢这种二五分离的感觉。
整个冬天,他都在家里画画。进度很慢,大概1个月才有一张新画出来,有点像半冬眠的动物。不过这几天,他正在忙为7月底在西班牙的回顾画展
王广义的画数量想来不多,每次拿出来展览都可以全数卖掉。
英雄般自信的20岁
王广义起身点了根烟,慢慢地开始把话题转到个人的成长中去,让我渐渐了解是怎样的时光使他从一个。。顽童成长为华人的骄傲。
哈维尔曾说,20岁的十年是艺术家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你将收获进展、英雄般自信、相对勇敢及乐观主义。如果说达·芬奇的20岁已经是是韦罗基奥艺术作坊里的红人,一边与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人文学者们谈天说地,一边用画笔和刻刀在艺术赞助人那里找到了金饭碗;而拉斐尔的20岁也已经名声大噪,成为佩鲁贾的首席画师。 然而王广义应该的20岁,也许经历的却是苦闷的20岁,冲动的20岁,一无所有的20岁。
王广义结束了象牙塔里的学习。。。。当时,社会上正涌动着“下海”的风潮,他也未能免俗。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当什么艺术家,而是当一名像父亲那样为国家修铁路的工人,稳定且光荣。1977年,经历了3年下乡当知青后,他如愿以偿,顶替父亲,成为了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的一名筑路工人,扛枕木,做着“正经”糊口的工作营生。平时里因为从小爱好画画,就常常在。。
但很快他发现每日的生活却仅仅如此,未来的世界沦陷在浑浊的空气那头,遥不可及,难以望见。
他开始试图改变。如同大部分天才艺术家都难免晚来投神的命运,王广义最终经历了4年几乎走在绝望边缘的落榜与复读,最终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
对于这个厚积薄发的人,我仍然回到那个老问题:“。。。。”
如今他倒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坏。
外界的“不安”
从最早期有感于北方静谧、空旷的自然景观所带来的一种族群原始图腾的震撼的《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到对西方古典主义名画进行“图式修正”的《后古典》系列,以及作为其成名作的重塑毛主席形象的《理性》系列,确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在他的作品里,他令许多经验磅礴地闪回,致使单幅照片的信息量变得密实。他还故意使得画面内的信息“自我增殖”起来——使一个个雷同的意象,不厌其烦地不断出现,即便这样场面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营造,他也乐得投入。
他辨识度极强的画面很容易让人一眼难忘,反复品味其大胆的色彩运用及个人特色的图景。1959 年,当霍克尼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时,当时盛行的抽象主义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反而在他的画面中充满象征主义。而后,他又专攻肖像画,颠覆了英国传统肖像画的风格,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伦敦文化的先锋人物。1964 年,霍克尼迁居好莱坞创作了著名的“游泳池”系列。
王广义看起来也不崇拜任何老一辈,尽管中国营造纪念馆就在楼下。他给人的整个印象是极度清楚自己要什么,甚至也极度清楚自己的作品会给别人怎样的感受,这也许是他一直想寻求的“客观”。
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时我也会想,当我们批判这些新事物的浮躁和肤浅,其中总有一些会沉淀下来,成为未来社会中的“古典之物”,自有其持续的生命,当然,这需要杰出的想象力。
,
访谈是从(某一个作品开始)大批判
这本书所收的通信开始的,若把这些书信当作艺术家的一个源头,抽丝剥茧,看到的不仅仅是川美77、78级“老哥萨克们”的命运线,还有每个国家都具有的某种历史的宿命。“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
王广义的天才与野心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他为人谦和低调,然而,一旦进入想象的世界,他便会变得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王广义的成名作《大批判》,曾经让东西方世界都震惊不已,。。闭门整整一年的造字,
从1984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艺术至今已差不多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来,他的个展几乎都是在国外,他在国内只参加过一些联展,他觉得联展比较简单,不必为请谁不请谁而烦恼。他怕麻烦。而且,他觉得艺术家频繁地做个展也不是什么好事。而这三十年间,没人知道他做了如此众多的作品。大家似乎只记得《大批判》。媒体们可能最多爱聊《大批判》,无数次采访中。。。。
。。。艺术家都有这样的阶段,某一作品成功了,大家都在谈论它。艺术家也都会享受这成功带来的乐趣,唯一不同的,只是享受时间的长短。享受自己成果的欲望,这是人的惰性。《大批判》也让王广义产生了惰性。把这标签撕掉,做新的东西是很难的。这需要一种自我否定能力,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这一关又必须要过,如果新作品大家不认可,或是很快被忽略掉,那就不算是好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他一件《大批判》都没有放。尽管作为回顾展,很多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他还是觉得多此一举。对于那些来看他展览的人,《大批判》已经在他们脑海里了。如果人们把它忘了,说明它并不重要,如果人们在看这个展览时,脑袋里偶尔会浮现《大批判》的形象,更说明它是一件不需要展览别人就能看到的好作品。
思想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无论好和坏,他的艺术都只能如此呈现。他希望这次展览能全面地呈现他在绘画之外的另一个领域。对于这个展览,普通人的评价他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在乎的人的看法。没有艺术家是绝对自信的,他们的自信都来源于在乎的人的肯定。
一星期没看见放在墙边的那些《大批判》了,他感觉有点新鲜。尽管多数时候,他只是把它们当作自己完工后的作品看待,但偶尔他也会对它们产生陌生感。
创作《大批判》时,从没想过要批判什么,但在别人的阐释中,却一直被误读着。他并不去解释。误读能增强作品含义的复杂性,也挺好。而且,他没办法阻止别人的误读。他一直试图坚持自己的中性立场,既不批评谁,也不表扬谁。但当时取了这么个“顺口”的名字后,《大批判》就被大家越叫越响,导致人们不知道他还做了其他的很多作品。
最早初他们那拨人搞艺术时,还真不是满脑子想着钱,即便有人想了,也不好意思讲出来。艺术虽和钱相关,但它存在的最本质理由还是和思想相关。他们那时都争着谈本质的东西。。。
从1984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艺术至今已差不多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来,他的个展几乎都是在国外,他在国内只参加过一些联展,他觉得联展比较简单,不必为请谁不请谁而烦恼。他怕麻烦。而且,他觉得艺术家频繁地做个展也不是什么好事。而这三十年间,没人知道他做了如此众多的作品。大家似乎只记得《大批判》。媒体们可能最多爱聊《大批判》,无数次采访中。。。。
。。。艺术家都有这样的阶段,某一作品成功了,大家都在谈论它。艺术家也都会享受这成功带来的乐趣,唯一不同的,只是享受时间的长短。享受自己成果的欲望,这是人的惰性。《大批判》也让王广义产生了惰性。把这标签撕掉,做新的东西是很难的。这需要一种自我否定能力,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这一关又必须要过,如果新作品大家不认可,或是很快被忽略掉,那就不算是好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他一件《大批判》都没有放。尽管作为回顾展,很多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他还是觉得多此一举。对于那些来看他展览的人,《大批判》已经在他们脑海里了。如果人们把它忘了,说明它并不重要,如果人们在看这个展览时,脑袋里偶尔会浮现《大批判》的形象,更说明它是一件不需要展览别人就能看到的好作品。
思想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无论好和坏,他的艺术都只能如此呈现。他希望这次展览能全面地呈现他在绘画之外的另一个领域。对于这个展览,普通人的评价他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在乎的人的看法。没有艺术家是绝对自信的,他们的自信都来源于在乎的人的肯定。
一星期没看见放在墙边的那些《大批判》了,他感觉有点新鲜。尽管多数时候,他只是把它们当作自己完工后的作品看待,但偶尔他也会对它们产生陌生感。
创作《大批判》时,从没想过要批判什么,但在别人的阐释中,却一直被误读着。他并不去解释。误读能增强作品含义的复杂性,也挺好。而且,他没办法阻止别人的误读。他一直试图坚持自己的中性立场,既不批评谁,也不表扬谁。但当时取了这么个“顺口”的名字后,《大批判》就被大家越叫越响,导致人们不知道他还做了其他的很多作品。
最早初他们那拨人搞艺术时,还真不是满脑子想着钱,即便有人想了,也不好意思讲出来。艺术虽和钱相关,但它存在的最本质理由还是和思想相关。他们那时都争着谈本质的东西。。。
书写,乃至最终从中文过渡到英文字母,开发软件系统,徐冰平静地将这场几乎具有颠覆人类文明意味的艺术变革,延续至今。
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噱头……他喜欢创造一个个视觉悬念,在人们还来不及猜到谜底时又将它们打破。他希望自己是那种充满力量但又无法捉摸的艺术家。他希望人们记住的不是他的某件作品,而是他的学术思想,他关于“冷战美学”的学术思想。
从2003年起,《冷战美学》就成为了他新的系列作品。这个“大型的视觉方案”
他考虑了两年,以上世纪60年代冷战高潮时期在中国发生的一项全民性军事备战事件为背景,展开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视觉幻想。《冷战美学》和《大批判》其实是一类的。他的艺术一直在寻找某种相对立的东西。
调用的色彩艳丽而浓稠、编排的造型夸张而俗气、挤压到大画幅中的信息庞杂且密集,这便是王庆松的作品,它们激烈地刺激观看者的眼睛。种种局内人熟视无睹的人与事,被领进画幅,沉浮其中,大肆泛滥,荡出光怪陆离,再敛成一层覆膜,油腻腻地,返照出社会现实中的诸样现实。初见它们,及它们底下所积压、叠置着的故事,观看者或许会难以招架,会心生惶恐、手足无措,会像目击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真实且又不堪的场面一样,紧张地转开目光。
艺术是颗危险炸弹
我要声明,我不是一个艺术商人。我不喜欢“市场”和买卖“这类的字眼。
王广义厌倦讨论所有关于钱的话题,但这事儿不太容易闪过去。在当代艺术之花绽放在金钱山上时,近几年中国明星艺术家过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不断得到掌声与倾慕,而最终成为有身份的人。然而在这些背后难免。。
今夜如此美丽。观众看见的,都是天上繁星,却不留意只有背后的黑暗,才衬托出它的光芒。对王广义来说,无数不成功或者没法实现的作品,正是天空的黑夜,却同样重要。完成了的作品,遗留下一大堆纪录,不久,这些纪录逐渐取替了作品本身。而那些不能实现的作品,吊诡得反而活得更长命。
这十年,中国的明星艺术家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收获天价、成为有身份的人,亦不断得到掌声和倾慕。从技术上来说,他们已经和西方同行做得一样好。但叛逆已被抽空,传统锁在柜中,他们还没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的艺术语言。
我认为,人探索自我的道路是有限的,当到达某一个极点之后,再多的用力,都不过是徒劳重复和原地转圈,不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能触及的范围,一定是有局限性的,阅读和思考,是深度的增加而非广度。王尔德说女人不是用来理解而是用来爱的,世界也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就还相信它。现在廖一梅踩在这条界线上了。
越来越不想劝他人该如何,因为自己是一路被人“劝”过来的,知道这是多么蛋疼的事儿。劝这个词本身就有外力阻挠的意味,也代表着别人自我的制约,而很多事根本不是劝就能解决的,对方也未必会听劝,所以还是该干嘛干嘛,不撞南墙不回头,那等撞了南墙再说吧,每个人都有自己因缘际会,外人外力阻挠不得
王广义说
有钱又能怎么样?可能你早晨起来还是喝稀粥!如果我死了之后,人们说我就是个画很值钱的艺术家,我觉得很失败,我不能做这样的艺术家。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从来不会想那么多,他们是凭自己的潜意识。如果说艺术品有思想,那这个思想也是很模糊的;如果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和批评家的想法一致了,那么这个作品也没什么太大价值了。
——王广义
展览
—“时代肖像”展尽其所能收集到了各种各样证据,有的,甚至跟艺术无关。一些艺术家等于在做个人小型回顾展,你会在不同单元里碰上他们多个阶段的作品:有的是让他们一夜成名的里程碑,有的是成名之后变得更加犹豫或者更加恣意的实验品。这是一个趣味宽泛、五味杂陈的大展。
在这一个展览中可以完全体现:写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照相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所有消化不良、正常吸收以及超水平发挥济济一堂。。。
但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1981年“美国名画原作展”、1984年“美国艺术三百年”、1985年法国20世纪印象派画展和劳申伯格展,对心理和视觉的冲击空前激烈,人们的过度反应和超常放大再自然不过了,何况此前的西方艺术史阅读,又是在充满误解和印刷不准确的情境下进行。今天,任何展览也再不会激起那样的波澜。国际间交流和参观博物馆展览已经成为日常,如果真的存在日常奇迹,对于周遭的一切不感到厌倦也许是唯一的奇迹,昨天还引起我们注意和激情的作品,今天则处于一种绝对的语言无菌状态之中。
“在整体的感觉上,包括观念注入的方式,视觉的出人意料的配合和变化,整个就是一个纯属意外的作品。一看,哇,没见过。”
我从没搅和在现实的泥潭里
王广义从来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没有预设的立场,却蕴含惊人的能量和人性光芒,与此同时,他个人最本质的东西也在其中展露无遗——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尽管他看上去已经足够自由)。对自由和个体的尊重是寇德卡一贯的行为准则,因此他对谈论自己的照片毫无兴趣,你愿意怎么看它们就怎么看,他“感兴趣的是不同的人在照片中看到的不同故事”。
容易看懂的故事,让人看得吃惊,让人情愿看不懂;拍出种种“疯狂”场面的人,曾陷入到不可动弹的困境中——世事如此,其因果承续、表里间的折转,往往显露出古怪的模样:“我曾是个不愿说话的人,其实现在也是。有一段时间,我只能匍匐着走,连蹲着走,都不行。”王广义说。
我总觉得他是孤独的,冒昧地这样想。
我熟悉的东西跟城市的知识分子,城市的调子比较不一样。老实讲,我不喜欢一些庞大的社交盛会,我觉得那都太虚伪,太作态。。。
我心里哽咽一下,。。地发问:“那……您会觉得孤独吗?”
他嘿嘿一笑:“自然。会,也会觉得孤单啊。人,总是需要交流的,对吧……”
大家认为艺术家相对而言人生都会比较飘忽,这是一个偏见。但在王广义认为艺术家也是特别现实的,
“要想把自己的时代看清楚,必须站得远些进行观察。要站多远呢?很简单,远到看不清克里奥芭特拉的鼻子就行了。”
——加塞特
结尾
拍照的时候,王广义拒绝做任何“被设计”的动作,他只要安静地站着,因为这“最像我的性格”。他说“艺术家一定要固执”,。。。
眼下,在涉及了庞杂的社会议题后,他试图将焦点转到自己的内心一次。他要酝酿一个电影,它的主题将和“交谈”有关。他坦言,关于“谈话”的影像创作,是对他长期“失语”的一次回应,只有把这做完,他才能够安心;才能在外部的浮泛中,继续保持自我。运作中,人们的生活在狂欢中显示出不安。另一方面,艺术界的小圈子中开始呈现新的风潮,油画等常规形式的命运继续不被人看好,摄影等新兴手段,开始被艺术家悦纳。伴随摄影的可能性被不断开发,以及其他诸多观念艺术门类的树立,传统艺术界内泾渭分明的体系遭到破解,预备实现艺术理想的人们由此陷入激动之中,也连带产生了诸多不安。
下午的斜阳
有名没有任何意义,要看是谁能让世界真正改变。在一些特定领域,人们毫无疑问都很清楚,有影响力的很可能是一个看不见的老师。
去更远处探路。放歌,征服,超越。
随心所欲的优雅博物者,在踩下油门的那一刻,听见了自己的呐喊。
坚实的能力在草地、沙砾、雪地或泥沼之中,自信灵活地操控,得心应手地体验。
外在,以及内在的力量,在抵达意想不到的远方时,完成最动人心魄的艺术表达。
或者混沌纷扰的暴力世界里头,蔡国强叫我们仍抱有一刹那掠过的希望花火。烟花散落黑暗过后,天空,依然晴朗。
杂碎的欲念被降服了,在她的文字里,像最本分的章回体小说那样毫无悬念。她像草原上最优雅的酋长那样,静守最干净的领地,虽然她看起来总是像校园里最安分的学生。
像是一次秘密成长,像麦田里的一束倒刺,像闻风不动的稻草人,像山谷里的第一块落石,像海水在曝晒后析出的粗盐,李娟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面,过分平实的名字,像是生怕谁记住了她。
从一扇窗户看到的北京,逼仄拥挤,线条坚硬。吴念真把工作室设在台北城里,居住在郊区。他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几年,远多于他早年在九份矿村生活的时间,但他没有办法把台北当做家乡。
常态生活过久了,他偶尔也会外出一下,去国外参加展览,去外地看看朋友,或是去三亚的海边晒晒太阳。他喜欢享受生活,并不认为清贫潦倒的艺术家就值得尊重。但他不习惯待在国外。欧洲,他去了无数次,十年前,那些城市是那样,十年后,还是那样。在国外办展览时,从开幕式到之后的媒体访问,最多一周,他就得马上离开,回到中国,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他51岁了,他喜欢北京。在他眼里,这城市尽管乱而庞杂,却是有活力的。他喜欢有活力的地方。
”他们多少像蝴蝶的早期生物蛰伏于黑暗的密室,在各种印着国家单位名称的信纸上不知疲倦地写字,在卡夫卡的鼓舞下,把痛苦合理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或者添加骄傲做成勋章,通过邮筒夹带在信封里寄给远方。隔着纯粹的距离,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超真实的乌托邦,里面有饥肠辘辘的饱足和愁肠百结的狂喜,有极其单调的丰富以及被晒得焦头烂额的清凉。
对周围的人来说,这个光与影交织缠绕的境域,显得既美丽,又陌生。
初夏,红砖墙前的树绿得发亮,茂盛的灌木扑到窗口上。
。。而王广义似乎就是喜欢这样僻静而安定的处所。。
对于已经55岁的马未都来说,他现在心里最重要的只有“观复博物馆”。“这是我接下来的人生里惟一想做的事,我只想把它做好。”他说。
我们的对话总是。。。,间或闲言碎语地笑一下,心情松弛、眼神涣散,分别进入一种自顾自的状态。那个时候,却又不觉得是无礼。
“北方艺术群体”的创立者,亦为“85美术新潮”中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一切都是巧合
生命的富足与迷失
我想让所有东西边缘柔软
信仰者的遗产
导语
王广义的名字,几乎代表着对中国当代艺术的。。
他受到赞誉,以及批判。他保持“失语者”的姿态,
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之间的地带,期盼着一番对话。
天井一角
百善镇十分偏远,离德胜门尚有20多公里路。位于北京的北郊,那里是京郊第一的“草莓镇”,北倚燕山山脉,南濒温榆河,水静河飞。在村民开着拖拉机突突驶过时,扬起的尘土间还能看到几颗被车轮轧瘪过的新初熟的草莓在无风的艳阳下冒着一股草莓香。
再往里走是一个院子。坦白说从入口进去时,这个并没有任何特别,红砖墙,水泥门汀,锈蚀的自行车,周围似乎还散落着几户毫无生气的农户,有一种凋敝感。位于院子的腹心是一种老厂房,打开它工作室的那扇黑铁门,突然冒起一种充实的森然,那里充满着。。画作。。、、、正好位于这座院子的腹心。
而此时正好是中午十二点。我来得有些早,采访时间是一点,我在想他应该会迟到一些,但他却意外的守时,整点到达。。
他打开半扇铁门走进去,工作室内粉刷得雪白,。。。除了一张的书桌、书架和衣帽架,偌大的空间里再没有别的家具,只有一张乒乓球台蓝得发亮。
刘野最爱说自,但他只是有点慢。慢板气质使他离这个激进的艺术大时代产生距离,也使他得以将独特的稚像与老成展露无遗。
在这间海。。灰蓝色气质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那些著名的画作,画面中那个将醒未醒、似梦非梦的男孩沉浸在酣畅的意境中,在人造的宁静中,仿佛有一种缓慢的、无时间性的燃烧。的确,王广义。。。。
画过笑的人,也从未画过真正衰老的人,同在一个画面中的几个人似乎没有真实的关系,只是出神地等待别人帮他们安排位置。这些人工的终极世界沉醉在自己的美学形式中,带着迷人的中断,边界明确,激情并不混乱。他们仿佛在向每个参观者透露永远年轻的秘密:记忆,是用来被忘却的。
李晓东的办公室里则没有什么偶像崇拜的肖像照片,有人说他爱穿唐装,今天却并没有,墙上密密麻麻粘满你儿时玩“东南西北”游戏的折纸,另一面墙是许多羽毛球组成的矩阵,让人觉得一切人物都化入了思想的逻辑链里,如果找到了思想的钥匙,谁都可以成为大师。
相悖的是,王广义本人并不喜欢太生感性的东西,那些讲述个人喜怒哀乐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比较肤浅的,我们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他的个人生活,但是能看到他一脉相承的。。。的精神
工作室里特别安静。一直都以为搞艺术的人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室里。。。
喜欢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装套很好的音响,让弥漫的音乐激发自己稀薄的灵感。他不需要。工作时,他需要安静,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他才能全神贯注地思考。他不是一个感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从来都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艺术创作对他来说,是件极其严肃的事,需要严肃的态度,因此他不能在工作室里安置任何享受的成分。音乐也不需要。他爱喝咖啡,喝得也讲究,但当妻子金枝要给工作室也买台跟家里一样的咖啡机时,他拒绝了。一想到咖啡机的嗡嗡声,他就会觉得自己没了工作的心思。六百多平米的工作室,除了沙发桌椅便是他的那些画,西北角那间四十多平米的大厨房内,除了几盒速溶咖啡,空无一物。
只要在北京,王广义每天午后都会开车前往位于昌平的工作室。由两套别墅打通的工作室陈设极其简单,工作的时候,没有音乐。王广义说,他不喜欢充满文艺腔调的工作环境,一如他理性严肃甚至冰冷的作品。工作室远离市区,周围很安静。之所以不去艺术家扎堆儿的宋庄买地盖房子,也是为了保持孤独感。用王广义的话说,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今天真正能交流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孤独感并非一件坏事,而是可以享受、陶醉,可以让自己清醒的部分。如果一个艺术家放弃了这种孤独,变成所谓的“明星”,到处交际到处曝光,反而挺让艺术家蒙羞的。
工作室远离市区,周围很安静。之所以不去艺术家扎堆儿的宋庄买地盖房子,也是为了保持孤独感。用王广义的话说,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今天真正能交流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孤独感并非一件坏事,而是可以享受、陶醉,可以让自己清醒的部分。如果一个艺术家放弃了这种孤独,变成所谓的“明星”,到处交际到处曝光,反而挺让艺术家蒙羞的。
(大部分作品都被运
大部分作品都运到深圳展出了,墙上的草书是新写的。乒乓球台后面,靠墙立着三幅画,是邱振中用水墨临摹的明代木刻版《西厢记》插图,“另外一组是马蒂斯的绘画,我也临摹成这一类风格。年底两组放在一起在上海做个展。整个展览的标题就叫’临摹——从西厢记到马蒂斯’”。
(工作室内部画作 :大批判, 冷战,东风)
,他一边给我们看收藏品,一边畅谈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情愫。
王广义在北京昌平的一个别墅区买了两栋房子,打通后作为自己的工作室,门前草地上摆放着他的雕塑《唯物主义者》系列,铸铁,锈迹斑斑的工农形象,个个浓眉大眼,踌躇满志,顶天立地,誓将日月换新天的精气神,都像刚从“文革”的海报上走下来。据说物业开始不让摆放这些废铜烂铁,觉得有碍环境,后来知道这是一著名艺术家的著名作品,才态度陡变,说这么摆着挺好。
也许这一切对于王广义来说,都是现实文艺化的潜意识,故意要沉溺于一种在陈旧的环境里,既孤独又安定的情绪。
“现在我主要的任务是画画。”王广义,他起身走向窗台点了根烟,。。
王广义的脸上有的是思想者的严肃,却没有历经沧桑的艺匠的沧桑,清贫的代价是盖他想盖的房子时的神清气爽。但即使是这样,他总是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
,有几分修行者的清瘦,说话逻辑清晰,对外行会用很简单却周详的语言表述一个抽象观点,口气不带什么感情色彩,往往像独白,仿佛没有在听别人说话,但往往说过半句之后,突然停下来,做出有点滞后的反应:“。。。。’
在众人面前,他总是礼貌得体,像一个老绅士,但把自己的内心包裹得密不透风,满脸的皱纹也如同一根根紧绷的弦,时不时透出警觉与冰冷。。。。
他
淡化了他人生中严肃的一面。而且他几乎是纵容任何人都可理直气壮地去打扰他,
他目前的生活相当规律。早晨9点起,晚上12点睡。每天午饭后,从大望路的家驱车开往百善镇的工作室。晚上,再从工作室返回。这样一来一去,虽然耗费很长,但。。。家是家,工作室是工作室。他喜欢这种二五分离的感觉。
整个冬天,他都在家里画画。进度很慢,大概1个月才有一张新画出来,有点像半冬眠的动物。不过这几天,他正在忙为7月底在西班牙的回顾画展
王广义的画数量想来不多,每次拿出来展览都可以全数卖掉。
英雄般自信的20岁
王广义起身点了根烟,慢慢地开始把话题转到个人的成长中去,让我渐渐了解是怎样的时光使他从一个。。顽童成长为华人的骄傲。
哈维尔曾说,20岁的十年是艺术家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你将收获进展、英雄般自信、相对勇敢及乐观主义。如果说达·芬奇的20岁已经是是韦罗基奥艺术作坊里的红人,一边与当时著名的艺术家、人文学者们谈天说地,一边用画笔和刻刀在艺术赞助人那里找到了金饭碗;而拉斐尔的20岁也已经名声大噪,成为佩鲁贾的首席画师。 然而王广义应该的20岁,也许经历的却是苦闷的20岁,冲动的20岁,一无所有的20岁。
王广义结束了象牙塔里的学习。。。。当时,社会上正涌动着“下海”的风潮,他也未能免俗。他最初的理想并不是当什么艺术家,而是当一名像父亲那样为国家修铁路的工人,稳定且光荣。1977年,经历了3年下乡当知青后,他如愿以偿,顶替父亲,成为了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的一名筑路工人,扛枕木,做着“正经”糊口的工作营生。平时里因为从小爱好画画,就常常在。。
但很快他发现每日的生活却仅仅如此,未来的世界沦陷在浑浊的空气那头,遥不可及,难以望见。
他开始试图改变。如同大部分天才艺术家都难免晚来投神的命运,王广义最终经历了4年几乎走在绝望边缘的落榜与复读,最终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
对于这个厚积薄发的人,我仍然回到那个老问题:“。。。。”
如今他倒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坏。
外界的“不安”
从最早期有感于北方静谧、空旷的自然景观所带来的一种族群原始图腾的震撼的《凝固的北方极地》系列到对西方古典主义名画进行“图式修正”的《后古典》系列,以及作为其成名作的重塑毛主席形象的《理性》系列,确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在他的作品里,他令许多经验磅礴地闪回,致使单幅照片的信息量变得密实。他还故意使得画面内的信息“自我增殖”起来——使一个个雷同的意象,不厌其烦地不断出现,即便这样场面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营造,他也乐得投入。
他辨识度极强的画面很容易让人一眼难忘,反复品味其大胆的色彩运用及个人特色的图景。1959 年,当霍克尼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时,当时盛行的抽象主义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反而在他的画面中充满象征主义。而后,他又专攻肖像画,颠覆了英国传统肖像画的风格,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伦敦文化的先锋人物。1964 年,霍克尼迁居好莱坞创作了著名的“游泳池”系列。
王广义看起来也不崇拜任何老一辈,尽管中国营造纪念馆就在楼下。他给人的整个印象是极度清楚自己要什么,甚至也极度清楚自己的作品会给别人怎样的感受,这也许是他一直想寻求的“客观”。
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时我也会想,当我们批判这些新事物的浮躁和肤浅,其中总有一些会沉淀下来,成为未来社会中的“古典之物”,自有其持续的生命,当然,这需要杰出的想象力。
,
访谈是从(某一个作品开始)大批判
这本书所收的通信开始的,若把这些书信当作艺术家的一个源头,抽丝剥茧,看到的不仅仅是川美77、78级“老哥萨克们”的命运线,还有每个国家都具有的某种历史的宿命。“每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
王广义的天才与野心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他为人谦和低调,然而,一旦进入想象的世界,他便会变得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王广义的成名作《大批判》,曾经让东西方世界都震惊不已,。。闭门整整一年的造字,
从1984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艺术至今已差不多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来,他的个展几乎都是在国外,他在国内只参加过一些联展,他觉得联展比较简单,不必为请谁不请谁而烦恼。他怕麻烦。而且,他觉得艺术家频繁地做个展也不是什么好事。而这三十年间,没人知道他做了如此众多的作品。大家似乎只记得《大批判》。媒体们可能最多爱聊《大批判》,无数次采访中。。。。
。。。艺术家都有这样的阶段,某一作品成功了,大家都在谈论它。艺术家也都会享受这成功带来的乐趣,唯一不同的,只是享受时间的长短。享受自己成果的欲望,这是人的惰性。《大批判》也让王广义产生了惰性。把这标签撕掉,做新的东西是很难的。这需要一种自我否定能力,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这一关又必须要过,如果新作品大家不认可,或是很快被忽略掉,那就不算是好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他一件《大批判》都没有放。尽管作为回顾展,很多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他还是觉得多此一举。对于那些来看他展览的人,《大批判》已经在他们脑海里了。如果人们把它忘了,说明它并不重要,如果人们在看这个展览时,脑袋里偶尔会浮现《大批判》的形象,更说明它是一件不需要展览别人就能看到的好作品。
思想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无论好和坏,他的艺术都只能如此呈现。他希望这次展览能全面地呈现他在绘画之外的另一个领域。对于这个展览,普通人的评价他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在乎的人的看法。没有艺术家是绝对自信的,他们的自信都来源于在乎的人的肯定。
一星期没看见放在墙边的那些《大批判》了,他感觉有点新鲜。尽管多数时候,他只是把它们当作自己完工后的作品看待,但偶尔他也会对它们产生陌生感。
创作《大批判》时,从没想过要批判什么,但在别人的阐释中,却一直被误读着。他并不去解释。误读能增强作品含义的复杂性,也挺好。而且,他没办法阻止别人的误读。他一直试图坚持自己的中性立场,既不批评谁,也不表扬谁。但当时取了这么个“顺口”的名字后,《大批判》就被大家越叫越响,导致人们不知道他还做了其他的很多作品。
最早初他们那拨人搞艺术时,还真不是满脑子想着钱,即便有人想了,也不好意思讲出来。艺术虽和钱相关,但它存在的最本质理由还是和思想相关。他们那时都争着谈本质的东西。。。
从1984年大学毕业开始从事艺术至今已差不多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三十年来,他的个展几乎都是在国外,他在国内只参加过一些联展,他觉得联展比较简单,不必为请谁不请谁而烦恼。他怕麻烦。而且,他觉得艺术家频繁地做个展也不是什么好事。而这三十年间,没人知道他做了如此众多的作品。大家似乎只记得《大批判》。媒体们可能最多爱聊《大批判》,无数次采访中。。。。
。。。艺术家都有这样的阶段,某一作品成功了,大家都在谈论它。艺术家也都会享受这成功带来的乐趣,唯一不同的,只是享受时间的长短。享受自己成果的欲望,这是人的惰性。《大批判》也让王广义产生了惰性。把这标签撕掉,做新的东西是很难的。这需要一种自我否定能力,要冒很大的风险。但这一关又必须要过,如果新作品大家不认可,或是很快被忽略掉,那就不算是好作品,在这次展览中,他一件《大批判》都没有放。尽管作为回顾展,很多人认为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他还是觉得多此一举。对于那些来看他展览的人,《大批判》已经在他们脑海里了。如果人们把它忘了,说明它并不重要,如果人们在看这个展览时,脑袋里偶尔会浮现《大批判》的形象,更说明它是一件不需要展览别人就能看到的好作品。
思想是一段接着一段的,无论好和坏,他的艺术都只能如此呈现。他希望这次展览能全面地呈现他在绘画之外的另一个领域。对于这个展览,普通人的评价他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在乎的人的看法。没有艺术家是绝对自信的,他们的自信都来源于在乎的人的肯定。
一星期没看见放在墙边的那些《大批判》了,他感觉有点新鲜。尽管多数时候,他只是把它们当作自己完工后的作品看待,但偶尔他也会对它们产生陌生感。
创作《大批判》时,从没想过要批判什么,但在别人的阐释中,却一直被误读着。他并不去解释。误读能增强作品含义的复杂性,也挺好。而且,他没办法阻止别人的误读。他一直试图坚持自己的中性立场,既不批评谁,也不表扬谁。但当时取了这么个“顺口”的名字后,《大批判》就被大家越叫越响,导致人们不知道他还做了其他的很多作品。
最早初他们那拨人搞艺术时,还真不是满脑子想着钱,即便有人想了,也不好意思讲出来。艺术虽和钱相关,但它存在的最本质理由还是和思想相关。他们那时都争着谈本质的东西。。。
书写,乃至最终从中文过渡到英文字母,开发软件系统,徐冰平静地将这场几乎具有颠覆人类文明意味的艺术变革,延续至今。
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噱头……他喜欢创造一个个视觉悬念,在人们还来不及猜到谜底时又将它们打破。他希望自己是那种充满力量但又无法捉摸的艺术家。他希望人们记住的不是他的某件作品,而是他的学术思想,他关于“冷战美学”的学术思想。
从2003年起,《冷战美学》就成为了他新的系列作品。这个“大型的视觉方案”
他考虑了两年,以上世纪60年代冷战高潮时期在中国发生的一项全民性军事备战事件为背景,展开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视觉幻想。《冷战美学》和《大批判》其实是一类的。他的艺术一直在寻找某种相对立的东西。
调用的色彩艳丽而浓稠、编排的造型夸张而俗气、挤压到大画幅中的信息庞杂且密集,这便是王庆松的作品,它们激烈地刺激观看者的眼睛。种种局内人熟视无睹的人与事,被领进画幅,沉浮其中,大肆泛滥,荡出光怪陆离,再敛成一层覆膜,油腻腻地,返照出社会现实中的诸样现实。初见它们,及它们底下所积压、叠置着的故事,观看者或许会难以招架,会心生惶恐、手足无措,会像目击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真实且又不堪的场面一样,紧张地转开目光。
艺术是颗危险炸弹
我要声明,我不是一个艺术商人。我不喜欢“市场”和买卖“这类的字眼。
王广义厌倦讨论所有关于钱的话题,但这事儿不太容易闪过去。在当代艺术之花绽放在金钱山上时,近几年中国明星艺术家过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不断得到掌声与倾慕,而最终成为有身份的人。然而在这些背后难免。。
今夜如此美丽。观众看见的,都是天上繁星,却不留意只有背后的黑暗,才衬托出它的光芒。对王广义来说,无数不成功或者没法实现的作品,正是天空的黑夜,却同样重要。完成了的作品,遗留下一大堆纪录,不久,这些纪录逐渐取替了作品本身。而那些不能实现的作品,吊诡得反而活得更长命。
这十年,中国的明星艺术家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收获天价、成为有身份的人,亦不断得到掌声和倾慕。从技术上来说,他们已经和西方同行做得一样好。但叛逆已被抽空,传统锁在柜中,他们还没找到属于当代中国人的艺术语言。
我认为,人探索自我的道路是有限的,当到达某一个极点之后,再多的用力,都不过是徒劳重复和原地转圈,不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是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人所能触及的范围,一定是有局限性的,阅读和思考,是深度的增加而非广度。王尔德说女人不是用来理解而是用来爱的,世界也一样,我们没有办法理解这个世界,于是我们就还相信它。现在廖一梅踩在这条界线上了。
越来越不想劝他人该如何,因为自己是一路被人“劝”过来的,知道这是多么蛋疼的事儿。劝这个词本身就有外力阻挠的意味,也代表着别人自我的制约,而很多事根本不是劝就能解决的,对方也未必会听劝,所以还是该干嘛干嘛,不撞南墙不回头,那等撞了南墙再说吧,每个人都有自己因缘际会,外人外力阻挠不得
王广义说
有钱又能怎么样?可能你早晨起来还是喝稀粥!如果我死了之后,人们说我就是个画很值钱的艺术家,我觉得很失败,我不能做这样的艺术家。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从来不会想那么多,他们是凭自己的潜意识。如果说艺术品有思想,那这个思想也是很模糊的;如果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和批评家的想法一致了,那么这个作品也没什么太大价值了。
——王广义
展览
—“时代肖像”展尽其所能收集到了各种各样证据,有的,甚至跟艺术无关。一些艺术家等于在做个人小型回顾展,你会在不同单元里碰上他们多个阶段的作品:有的是让他们一夜成名的里程碑,有的是成名之后变得更加犹豫或者更加恣意的实验品。这是一个趣味宽泛、五味杂陈的大展。
在这一个展览中可以完全体现:写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照相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所有消化不良、正常吸收以及超水平发挥济济一堂。。。
但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1981年“美国名画原作展”、1984年“美国艺术三百年”、1985年法国20世纪印象派画展和劳申伯格展,对心理和视觉的冲击空前激烈,人们的过度反应和超常放大再自然不过了,何况此前的西方艺术史阅读,又是在充满误解和印刷不准确的情境下进行。今天,任何展览也再不会激起那样的波澜。国际间交流和参观博物馆展览已经成为日常,如果真的存在日常奇迹,对于周遭的一切不感到厌倦也许是唯一的奇迹,昨天还引起我们注意和激情的作品,今天则处于一种绝对的语言无菌状态之中。
“在整体的感觉上,包括观念注入的方式,视觉的出人意料的配合和变化,整个就是一个纯属意外的作品。一看,哇,没见过。”
我从没搅和在现实的泥潭里
王广义从来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没有预设的立场,却蕴含惊人的能量和人性光芒,与此同时,他个人最本质的东西也在其中展露无遗——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尽管他看上去已经足够自由)。对自由和个体的尊重是寇德卡一贯的行为准则,因此他对谈论自己的照片毫无兴趣,你愿意怎么看它们就怎么看,他“感兴趣的是不同的人在照片中看到的不同故事”。
容易看懂的故事,让人看得吃惊,让人情愿看不懂;拍出种种“疯狂”场面的人,曾陷入到不可动弹的困境中——世事如此,其因果承续、表里间的折转,往往显露出古怪的模样:“我曾是个不愿说话的人,其实现在也是。有一段时间,我只能匍匐着走,连蹲着走,都不行。”王广义说。
我总觉得他是孤独的,冒昧地这样想。
我熟悉的东西跟城市的知识分子,城市的调子比较不一样。老实讲,我不喜欢一些庞大的社交盛会,我觉得那都太虚伪,太作态。。。
我心里哽咽一下,。。地发问:“那……您会觉得孤独吗?”
他嘿嘿一笑:“自然。会,也会觉得孤单啊。人,总是需要交流的,对吧……”
大家认为艺术家相对而言人生都会比较飘忽,这是一个偏见。但在王广义认为艺术家也是特别现实的,
“要想把自己的时代看清楚,必须站得远些进行观察。要站多远呢?很简单,远到看不清克里奥芭特拉的鼻子就行了。”
——加塞特
结尾
拍照的时候,王广义拒绝做任何“被设计”的动作,他只要安静地站着,因为这“最像我的性格”。他说“艺术家一定要固执”,。。。
眼下,在涉及了庞杂的社会议题后,他试图将焦点转到自己的内心一次。他要酝酿一个电影,它的主题将和“交谈”有关。他坦言,关于“谈话”的影像创作,是对他长期“失语”的一次回应,只有把这做完,他才能够安心;才能在外部的浮泛中,继续保持自我。运作中,人们的生活在狂欢中显示出不安。另一方面,艺术界的小圈子中开始呈现新的风潮,油画等常规形式的命运继续不被人看好,摄影等新兴手段,开始被艺术家悦纳。伴随摄影的可能性被不断开发,以及其他诸多观念艺术门类的树立,传统艺术界内泾渭分明的体系遭到破解,预备实现艺术理想的人们由此陷入激动之中,也连带产生了诸多不安。
下午的斜阳
有名没有任何意义,要看是谁能让世界真正改变。在一些特定领域,人们毫无疑问都很清楚,有影响力的很可能是一个看不见的老师。
去更远处探路。放歌,征服,超越。
随心所欲的优雅博物者,在踩下油门的那一刻,听见了自己的呐喊。
坚实的能力在草地、沙砾、雪地或泥沼之中,自信灵活地操控,得心应手地体验。
外在,以及内在的力量,在抵达意想不到的远方时,完成最动人心魄的艺术表达。
或者混沌纷扰的暴力世界里头,蔡国强叫我们仍抱有一刹那掠过的希望花火。烟花散落黑暗过后,天空,依然晴朗。
杂碎的欲念被降服了,在她的文字里,像最本分的章回体小说那样毫无悬念。她像草原上最优雅的酋长那样,静守最干净的领地,虽然她看起来总是像校园里最安分的学生。
像是一次秘密成长,像麦田里的一束倒刺,像闻风不动的稻草人,像山谷里的第一块落石,像海水在曝晒后析出的粗盐,李娟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面,过分平实的名字,像是生怕谁记住了她。
从一扇窗户看到的北京,逼仄拥挤,线条坚硬。吴念真把工作室设在台北城里,居住在郊区。他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几年,远多于他早年在九份矿村生活的时间,但他没有办法把台北当做家乡。
常态生活过久了,他偶尔也会外出一下,去国外参加展览,去外地看看朋友,或是去三亚的海边晒晒太阳。他喜欢享受生活,并不认为清贫潦倒的艺术家就值得尊重。但他不习惯待在国外。欧洲,他去了无数次,十年前,那些城市是那样,十年后,还是那样。在国外办展览时,从开幕式到之后的媒体访问,最多一周,他就得马上离开,回到中国,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他51岁了,他喜欢北京。在他眼里,这城市尽管乱而庞杂,却是有活力的。他喜欢有活力的地方。
”他们多少像蝴蝶的早期生物蛰伏于黑暗的密室,在各种印着国家单位名称的信纸上不知疲倦地写字,在卡夫卡的鼓舞下,把痛苦合理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或者添加骄傲做成勋章,通过邮筒夹带在信封里寄给远方。隔着纯粹的距离,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超真实的乌托邦,里面有饥肠辘辘的饱足和愁肠百结的狂喜,有极其单调的丰富以及被晒得焦头烂额的清凉。
对周围的人来说,这个光与影交织缠绕的境域,显得既美丽,又陌生。
初夏,红砖墙前的树绿得发亮,茂盛的灌木扑到窗口上。
。。而王广义似乎就是喜欢这样僻静而安定的处所。。
对于已经55岁的马未都来说,他现在心里最重要的只有“观复博物馆”。“这是我接下来的人生里惟一想做的事,我只想把它做好。”他说。
我们的对话总是。。。,间或闲言碎语地笑一下,心情松弛、眼神涣散,分别进入一种自顾自的状态。那个时候,却又不觉得是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