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所有的“欢迎光临”,都不只是一句客套而已
朋友Z从上海跳槽来杭州工作,在滨江太阳城租了套一居室,超大的阳台望出去,是成功人士才配得上的17楼风景。然而他并不满意,觉得位置太偏,“附近连个全家都没有”。
我被sky view深深吸着,回了一句,“那我和你换啊”。
家乡的小城没有全家,连像样的便利店都没有,我们那边叫“小卖部”,看过几部香港电影、在店名上愿意费点心思的,会叫“士多店”,当然招牌也都和城市长久衰退的楼市一样,斑驳得看不太清楚了。本科就读的海滨小城,多是光顾贩卖开架水果的学校超市,饭后散步的那一种。
直到大二在台湾交流的时候,24小时便利店才开始和我产生一些联系。从学校回宿舍总会经过学生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二楼,有一家全家便利店。悦耳的开门声,热情得有些假的店员,永远明亮的灯光和目不暇接的饮料。再后来,在这家小小的便利店,我取过周杰伦小巨蛋的门票、学校电影节的套票、充过手机话费,甚至在离开台湾的前一晚,把半年来攒下的发票整理好,投到他们门口的回收箱里。“二次开奖”,好像在期待我不日归来。
因为台湾的便利店多得令人发指,所以“全家陪着我走过台湾的每个地方”并不如字面上来得矫情,还挺真切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兰屿的前一晚,我和小胖坐着大巴到台东,等着第二天早上坐船。两个人到福冈码头的时候,经历了丢钱包被司机送回来的戏码,饥肠辘辘又人生地不熟,听着海浪骑着机车,在暗礁浮动的海岸线上意兴阑珊。也是那么一家全家,给了我们一些熟悉的温暖,当然还有胃部的踏实。那一刻突然觉得连锁商店这一种被后现代讨伐的商业模式是多么符合人性,你仿佛走进了学校的活动中心,买完东西出来闭着眼睛都能走回宿舍的自然。
我们买了很多吃的还有啤酒,回到民宿看了一晚上无聊的政论节目和康熙来了,吃得只剩下袋子,然后第二天在飘荡的船上翻江倒海。
之后到杭州读研,我还会骑着自行车故意跑到全家来,听着进门音乐,好像自己还在那个不愿醒来的梦里,只是买瓶水记忆就可以蔓延开一整个冰柜。套用最恶心的段子,我买的不是水,是眼泪。
再后来便利店开遍大江南北,连家乡都开始仿照这种模式,xx士多店也开始在马路的东西两头有了连锁分店。读研的后期去香港参加研会,街头711多如牛毛,全家的注意力开始被分散,情感的寄托渐渐被洗白,那种对便利店的专一险些被711的冻柠茶淹没。
这次从日本回来后,中毒已深的我,又一头扎进了全家。asahi的啤酒,三得利的乌龙茶,躺着的龙角散和男梅,零星碎片的日本印象在这家日本连锁里重组,我像一个疯子上了时空机,在冰柜的汉字上穿梭游荡。
在新宿的那一晚,以为能hold住东京地铁的我,在问了工作人员、研究地图和观察乘客行为的综合分析上还是输了,最终错过末班车。天价的东京出租车坐不起,于是我在12点半的东京,步行2小时,9km,从西北穿过千代田回到港区的住所。就是十步一个的便利店,给了我并不寂寞的旅程。忙着整理货架的女店员像白天一样地标准服务,丝毫没有察觉我这个落单旅客的寂寞心事。走了大半路,我才想起来把新买tshirt的标签剪掉,于是进到一家全家,比手画脚地告诉店员我的意图。他微笑着帮我翻出脖子后面的标签,剪过后自然地放到了自己手中,要帮我丢掉。我没有买任何商品,走出门的时候他却还是笑着目送,仿佛我的剪标签带给他一个不大的惊喜,一次异域来客的打扰终成为漫漫长夜最值得回味的插曲。
回来后我开始理解Z的那种感慨,我们在标准化商业连锁里找到的情感寄托并不是没来由的,而是落足于只身一人和都市生活间一种情感的复制和移植。同样的一瓶水一碗面,全家就能给你一种亲切,哪怕它真的没有隔壁手工作坊的好吃和地道。以前我只注意到统一,现在又多了三得利和asahi,记忆的货架被标签填满,你好像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庸俗和标准化。可是,精致打造的咖啡馆能给你带来多少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和愉悦享受呢?想象的载体就在一镜之隔的玻璃后头,不去看产地,它就是目的地。我们反思这种生活方式,想要让自己变得个性而高级,却反复陷入复制高级和泛滥个性的陷阱,却不懂得在面目相似、毫无特点的商品上建立私人化的连接。说到底,是你的经历和体验,赋予你日常所见的想象力。
我走进全家,听到熟悉的开门声,想起我曾伤心的异地恋、台湾的交换岁月、台东夜里的陌生海港、新宿街头的温暖笑容,然后买下一瓶无糖乌龙,喝出我自己才体会得到的味道。她已经不是离我家只有200米的那个连锁超商,而是我可以轻易找到回忆的地标。
Z受够了没有全家的滨江,前段时间搬到了成都。我希望他的住所附近,有一家全家,可以24小时播放开门音乐,陪他度过他想要的生活。
愿所有的“欢迎光临”,都不只是一句客套而已。
我被sky view深深吸着,回了一句,“那我和你换啊”。
家乡的小城没有全家,连像样的便利店都没有,我们那边叫“小卖部”,看过几部香港电影、在店名上愿意费点心思的,会叫“士多店”,当然招牌也都和城市长久衰退的楼市一样,斑驳得看不太清楚了。本科就读的海滨小城,多是光顾贩卖开架水果的学校超市,饭后散步的那一种。
直到大二在台湾交流的时候,24小时便利店才开始和我产生一些联系。从学校回宿舍总会经过学生活动中心,活动中心的二楼,有一家全家便利店。悦耳的开门声,热情得有些假的店员,永远明亮的灯光和目不暇接的饮料。再后来,在这家小小的便利店,我取过周杰伦小巨蛋的门票、学校电影节的套票、充过手机话费,甚至在离开台湾的前一晚,把半年来攒下的发票整理好,投到他们门口的回收箱里。“二次开奖”,好像在期待我不日归来。
因为台湾的便利店多得令人发指,所以“全家陪着我走过台湾的每个地方”并不如字面上来得矫情,还挺真切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兰屿的前一晚,我和小胖坐着大巴到台东,等着第二天早上坐船。两个人到福冈码头的时候,经历了丢钱包被司机送回来的戏码,饥肠辘辘又人生地不熟,听着海浪骑着机车,在暗礁浮动的海岸线上意兴阑珊。也是那么一家全家,给了我们一些熟悉的温暖,当然还有胃部的踏实。那一刻突然觉得连锁商店这一种被后现代讨伐的商业模式是多么符合人性,你仿佛走进了学校的活动中心,买完东西出来闭着眼睛都能走回宿舍的自然。
我们买了很多吃的还有啤酒,回到民宿看了一晚上无聊的政论节目和康熙来了,吃得只剩下袋子,然后第二天在飘荡的船上翻江倒海。
之后到杭州读研,我还会骑着自行车故意跑到全家来,听着进门音乐,好像自己还在那个不愿醒来的梦里,只是买瓶水记忆就可以蔓延开一整个冰柜。套用最恶心的段子,我买的不是水,是眼泪。
再后来便利店开遍大江南北,连家乡都开始仿照这种模式,xx士多店也开始在马路的东西两头有了连锁分店。读研的后期去香港参加研会,街头711多如牛毛,全家的注意力开始被分散,情感的寄托渐渐被洗白,那种对便利店的专一险些被711的冻柠茶淹没。
这次从日本回来后,中毒已深的我,又一头扎进了全家。asahi的啤酒,三得利的乌龙茶,躺着的龙角散和男梅,零星碎片的日本印象在这家日本连锁里重组,我像一个疯子上了时空机,在冰柜的汉字上穿梭游荡。
在新宿的那一晚,以为能hold住东京地铁的我,在问了工作人员、研究地图和观察乘客行为的综合分析上还是输了,最终错过末班车。天价的东京出租车坐不起,于是我在12点半的东京,步行2小时,9km,从西北穿过千代田回到港区的住所。就是十步一个的便利店,给了我并不寂寞的旅程。忙着整理货架的女店员像白天一样地标准服务,丝毫没有察觉我这个落单旅客的寂寞心事。走了大半路,我才想起来把新买tshirt的标签剪掉,于是进到一家全家,比手画脚地告诉店员我的意图。他微笑着帮我翻出脖子后面的标签,剪过后自然地放到了自己手中,要帮我丢掉。我没有买任何商品,走出门的时候他却还是笑着目送,仿佛我的剪标签带给他一个不大的惊喜,一次异域来客的打扰终成为漫漫长夜最值得回味的插曲。
回来后我开始理解Z的那种感慨,我们在标准化商业连锁里找到的情感寄托并不是没来由的,而是落足于只身一人和都市生活间一种情感的复制和移植。同样的一瓶水一碗面,全家就能给你一种亲切,哪怕它真的没有隔壁手工作坊的好吃和地道。以前我只注意到统一,现在又多了三得利和asahi,记忆的货架被标签填满,你好像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庸俗和标准化。可是,精致打造的咖啡馆能给你带来多少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和愉悦享受呢?想象的载体就在一镜之隔的玻璃后头,不去看产地,它就是目的地。我们反思这种生活方式,想要让自己变得个性而高级,却反复陷入复制高级和泛滥个性的陷阱,却不懂得在面目相似、毫无特点的商品上建立私人化的连接。说到底,是你的经历和体验,赋予你日常所见的想象力。
我走进全家,听到熟悉的开门声,想起我曾伤心的异地恋、台湾的交换岁月、台东夜里的陌生海港、新宿街头的温暖笑容,然后买下一瓶无糖乌龙,喝出我自己才体会得到的味道。她已经不是离我家只有200米的那个连锁超商,而是我可以轻易找到回忆的地标。
Z受够了没有全家的滨江,前段时间搬到了成都。我希望他的住所附近,有一家全家,可以24小时播放开门音乐,陪他度过他想要的生活。
愿所有的“欢迎光临”,都不只是一句客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