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续
还是前几天那次的谈话。我为了调节气氛,故意调侃说,有人嘲笑“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分之二是日语。他似乎是关注过这个问题,非常认真地向我解释,“共和”一词在中文中原本就有,不过将“共和”与“国”合在一起作为“republic”的对译的确是日本人所为。
我问到日本人对于美国的印象,他给予了干净利落的回答:良い国(一个好国家)。而对于日本人喜爱美国的原因,他的解释是,在美国推行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下,日本和平地得到了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并通过贸易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区域。这一切都是二战前日本曾梦寐以求的,而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日本人没有通过战争就全得到了。再加上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日本人对于美国充满感激。我想起在Quora上看到一位网友说,他在东京街头问一个日本老头恨不恨作为战胜国的美国,老头回答说: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以为我们全都要去做奴隶,因为我们国家打败了,但是我们没有变成奴隶,反而有了饭吃,比过去过得更好了。
在聊日本近代作家的时候,他向我推荐了他最喜欢的日本作家:梶井基次郎。此人的代表作题为“檸檬”,似乎也是一个关于寂寥的内心对于自身所执着之美的追求,听起来总有种三岛由纪夫的感觉,而事实上,梶井确实受到身为三岛的老师川端康成的影响。这两天我恰好住在伯克利,于是今天就去光顾了位于旧金山的日文书店,顺便去找找梶井基次郎的书。不过买回来了后我才知道,因为梶井去世得早(去世时仅有31岁),他的作品可以在青空文库免费看到。反倒是比他大两岁的川端康成因为活得长很多,因此离他版权过期的日子还有十余年。
我原本的计划是就算掉一层皮也要把谷崎润一郎的“细雪”看完,然而,尽管“细雪”的正文部分并不难读,占据巨大篇幅的对话部分却全是关西方言。经过一番连蒙带猜的挣扎,我放弃了这个宏伟的计划。“细雪”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昭和初年,也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大阪一个没落家族的四姐妹的婚嫁故事。谈婚论嫁这类事情本身不是有意思的故事,不过,时代变化的暗流却使这个表现古典美的故事变得激烈起来。充满活力的四妹追求经济独立与自由恋爱,而作为古典美的化身的三妹雪子则直到三十岁不嫁,拒绝了每一个求婚者。古崎细致地刻画了关西风物与上流社会的生活,在一个特别的背景下尝试展现古典的美学。1983年的电影我看过两次,我认为值得一看。
既然放弃了“细雪”,至少要等到学点关西话之后,我决定选择更为通俗的读物,比如东野圭吾。对于东野圭吾,我知之甚少,作为新近的作家,希望会容易一些。白夜行应该是最为知名的作品,可是此书的长度几乎是其余的两倍,令人望而生畏。我一时冲动,买了好几本。
离开书店乘上公交车时,我被公交司机嘲弄了一番,其实我不明白他的意图,只是感受到他很欢乐,或许是马上要周末了的原因。这是我在美国常有的感觉。走在路上经常看到几个美国人毫无征兆地变得乐不可支,声音传遍大街小巷,也不明白他们是不是真的那么快乐。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名为“Empire Massage”的招牌,下面用中文写着“帝国按摩”,我觉得很讽刺。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清末的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实还有大量的人来到了西半球。帝国按摩是不是指离开大清帝国千里迢迢来到美利坚来为人按摩。记得在读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中国自称为帝国是清朝晚期的事,一开始是西方人称中国为Empire,并被对译为“帝国”(可能是传教士),后来中国人发现在外交场合自称帝国可以宣扬国威,于是欣然采用。在马关条约中,李鸿章就称清朝为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相对,力求塑造一种平等的印象。
在快到地铁站的路口,看到一个衣着还算整齐的中年妇女在喋喋不休地自言自语。开始以为不过是在打电话,后来发现她似乎是在与一位想象中的人物争吵,而且十分激烈。她把左手轻松地搭在旅行箱的拉杆上,双目却凝神瞪视着马路对面的人群,就像那是阻隔一切的河流的对岸。每半分钟就会有一辆自行车飞速地横穿过马路,红灯的警示被视若无物。通行的白色指示灯还未亮起,人群就开始骚动,不少人已经踏上马路。高耸入云的楼房在碧蓝的天空下显得破败,呼啸的海风袭过街道,仿佛要将这座城市掏空一般。
我问到日本人对于美国的印象,他给予了干净利落的回答:良い国(一个好国家)。而对于日本人喜爱美国的原因,他的解释是,在美国推行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下,日本和平地得到了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并通过贸易深刻地影响了这个区域。这一切都是二战前日本曾梦寐以求的,而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日本人没有通过战争就全得到了。再加上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日本人对于美国充满感激。我想起在Quora上看到一位网友说,他在东京街头问一个日本老头恨不恨作为战胜国的美国,老头回答说: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以为我们全都要去做奴隶,因为我们国家打败了,但是我们没有变成奴隶,反而有了饭吃,比过去过得更好了。
在聊日本近代作家的时候,他向我推荐了他最喜欢的日本作家:梶井基次郎。此人的代表作题为“檸檬”,似乎也是一个关于寂寥的内心对于自身所执着之美的追求,听起来总有种三岛由纪夫的感觉,而事实上,梶井确实受到身为三岛的老师川端康成的影响。这两天我恰好住在伯克利,于是今天就去光顾了位于旧金山的日文书店,顺便去找找梶井基次郎的书。不过买回来了后我才知道,因为梶井去世得早(去世时仅有31岁),他的作品可以在青空文库免费看到。反倒是比他大两岁的川端康成因为活得长很多,因此离他版权过期的日子还有十余年。
我原本的计划是就算掉一层皮也要把谷崎润一郎的“细雪”看完,然而,尽管“细雪”的正文部分并不难读,占据巨大篇幅的对话部分却全是关西方言。经过一番连蒙带猜的挣扎,我放弃了这个宏伟的计划。“细雪”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昭和初年,也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大阪一个没落家族的四姐妹的婚嫁故事。谈婚论嫁这类事情本身不是有意思的故事,不过,时代变化的暗流却使这个表现古典美的故事变得激烈起来。充满活力的四妹追求经济独立与自由恋爱,而作为古典美的化身的三妹雪子则直到三十岁不嫁,拒绝了每一个求婚者。古崎细致地刻画了关西风物与上流社会的生活,在一个特别的背景下尝试展现古典的美学。1983年的电影我看过两次,我认为值得一看。
既然放弃了“细雪”,至少要等到学点关西话之后,我决定选择更为通俗的读物,比如东野圭吾。对于东野圭吾,我知之甚少,作为新近的作家,希望会容易一些。白夜行应该是最为知名的作品,可是此书的长度几乎是其余的两倍,令人望而生畏。我一时冲动,买了好几本。
离开书店乘上公交车时,我被公交司机嘲弄了一番,其实我不明白他的意图,只是感受到他很欢乐,或许是马上要周末了的原因。这是我在美国常有的感觉。走在路上经常看到几个美国人毫无征兆地变得乐不可支,声音传遍大街小巷,也不明白他们是不是真的那么快乐。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名为“Empire Massage”的招牌,下面用中文写着“帝国按摩”,我觉得很讽刺。这让我不禁联想起了清末的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实还有大量的人来到了西半球。帝国按摩是不是指离开大清帝国千里迢迢来到美利坚来为人按摩。记得在读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谈到中国自称为帝国是清朝晚期的事,一开始是西方人称中国为Empire,并被对译为“帝国”(可能是传教士),后来中国人发现在外交场合自称帝国可以宣扬国威,于是欣然采用。在马关条约中,李鸿章就称清朝为大清帝国,与大日本帝国相对,力求塑造一种平等的印象。
在快到地铁站的路口,看到一个衣着还算整齐的中年妇女在喋喋不休地自言自语。开始以为不过是在打电话,后来发现她似乎是在与一位想象中的人物争吵,而且十分激烈。她把左手轻松地搭在旅行箱的拉杆上,双目却凝神瞪视着马路对面的人群,就像那是阻隔一切的河流的对岸。每半分钟就会有一辆自行车飞速地横穿过马路,红灯的警示被视若无物。通行的白色指示灯还未亮起,人群就开始骚动,不少人已经踏上马路。高耸入云的楼房在碧蓝的天空下显得破败,呼啸的海风袭过街道,仿佛要将这座城市掏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