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伊万这个人:“现在你往右,我向左。”
“听着,阿廖沙,”在对着弟弟发表完全部文学史(更确切的说是全部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长诗(《宗教大法官》)后,伊万用坚定的口气说,“……现在你往右,我向左。”
按照俄罗斯宗教神话的说法,右,代表的是光明与信仰。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着力塑造的“新人”,阿廖沙的圣徒形象自无疑义。
然而,伊万真的就是他自己口中的那个“魔鬼代言人”、注定要走向黑暗和宗教意义上的恶么?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伊万.菲奥多罗维奇,这个卡拉马佐夫家作为虚无主义知识分子形象出现的二公子一定不会以发疯作为自己的结局。
没错,您肯定想起了几乎同时代的尼采,那位对虚无主义作出精彩论述的德国哲人。用各位中学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他自命太阳,最后发疯而死。”
让我们来看看伊万的悲剧——不要用幸灾乐祸或者冷眼旁观的姿态——因为说的可能就是你我的悲剧。
表面上,伊万似乎并未继承卡拉马佐夫家族残暴的基因,他(应该)风度翩翩,有大学学位,为刊物撰写天才的评论,他“自尊心很强”,来找吝啬的父亲也“不是为了钱”,“对喝酒和玩女人毫无兴趣”,甚至天性冷漠木然的他还能跟臭名昭著的老卡拉马佐夫“相处融洽”。
然而,前程远大的二少爷内心并不平静。跟他伟大的塑造者一样,他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上帝是否存在。在那个昏暗的小酒馆里,伊万面对第一次深谈的弟弟阿廖沙自说自话的问道:“你亲爱的二哥信仰什么,靠什么活着?”
此前,伊万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过或者被他人转述过他的观点:如果上帝死了,那一切都是被允许的。(这个著名的观点,尼采在稍晚一些的《快乐的科学》中也提到过)
伊万精神上的“弑父”情结,被他的忠实粉丝、像臭虫一样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卡拉马佐夫家的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变成了现实。尽管在真相到来之前,当大哥德米特里被怀疑杀了父亲时,伊万还曾轻蔑的说是“一条爬虫吃掉另一条爬虫”,但当知道是自己理论的践行者弑父时,伊万终于崩溃了。
在小酒馆,伊万对见习修士阿廖沙强调说,“我相信上帝,但不相信上帝创造的世界。”伊万并非不愿意接受上帝,接受爱,只是他在尘世间看到的都是恶,看到的是父亲残暴淫荡吝啬的人性,看到的是处处的压迫和不人性。如果真有一个全能上帝,为什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心灵的魔鬼——那位垂垂老矣的宗教大法官、红衣主教粉墨登场,他告诉伊万,人根本不配得到自由,人需要的是秩序,世界本该是一台理性运行的机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哪怕牺牲一部分人、或者一代人的幸福也在所不惜。宗教大法官像引诱被捕的基督一样引导伊万说,人世间需要的不是神人耶稣,需要的是“人神”,将人类社会建立在“奇迹、秘密和威权之上”。在这样的社会,信仰和道德靠边站,一切都是被允许的。
伊万的“人神”思想,通过之后的“超人”学说,在尼采那里得到了伟大的回响。
然而矛盾是伊万的宿命。尽管以理性的无神论者自居,甚至与上流社会小姐的风流韵事也只限于“逻辑上的恋爱”,但他会满含深情的对阿廖沙表露说,“我珍爱黏糊糊的、春天发芽的叶片,珍爱蓝天,珍爱自己有时也不知道……”
于是我们看到,伊万和尼采的精神悲剧是相同的——非道德主义与个人的道德要求不相容。
别尔嘉耶夫说,人的生命中永远留存非理性的余孽,而生命之根就在其中。
而针对宗教大法官的指控,基督并未如同对方希冀的那样“说些什么,哪怕刺耳、可怕的话也行”,但他“忽然默默地走到老人(宗教大法官)跟前,在他没有血色的九旬嘴唇上轻轻吻了一下。这便是全部回答”。
跟人神或者超人不同,上帝无比珍视人的自由,所以基督拒绝用面包、奇迹和威权去引诱人、得到人的服从。他选择给人自己一条自由选择的道路。别尔嘉耶夫解释说:自由之路,或者把人引向人神,或者把人引向神人。
那么您,会选择什么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这部屹立于全部文学史最顶峰的宏大精神史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忘了去描述伊万.菲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的外貌。他真的忘了吗?不!因为,伊万不仅仅是伊万,他是我们每一个人。
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地下室人之口已经告诉我们:上帝与魔鬼交战,而战场,就是我们的心灵。
用索洛维约夫的诗作结:
死亡和时间统治着大地,
你可不要称它们为至高无上的君王,
一切都会在黑暗中旋转着消逝。
凝然不动的惟有爱的太阳。
按照俄罗斯宗教神话的说法,右,代表的是光明与信仰。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着力塑造的“新人”,阿廖沙的圣徒形象自无疑义。
然而,伊万真的就是他自己口中的那个“魔鬼代言人”、注定要走向黑暗和宗教意义上的恶么?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伊万.菲奥多罗维奇,这个卡拉马佐夫家作为虚无主义知识分子形象出现的二公子一定不会以发疯作为自己的结局。
没错,您肯定想起了几乎同时代的尼采,那位对虚无主义作出精彩论述的德国哲人。用各位中学课本的注释来说就是,“他自命太阳,最后发疯而死。”
让我们来看看伊万的悲剧——不要用幸灾乐祸或者冷眼旁观的姿态——因为说的可能就是你我的悲剧。
表面上,伊万似乎并未继承卡拉马佐夫家族残暴的基因,他(应该)风度翩翩,有大学学位,为刊物撰写天才的评论,他“自尊心很强”,来找吝啬的父亲也“不是为了钱”,“对喝酒和玩女人毫无兴趣”,甚至天性冷漠木然的他还能跟臭名昭著的老卡拉马佐夫“相处融洽”。
然而,前程远大的二少爷内心并不平静。跟他伟大的塑造者一样,他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上帝是否存在。在那个昏暗的小酒馆里,伊万面对第一次深谈的弟弟阿廖沙自说自话的问道:“你亲爱的二哥信仰什么,靠什么活着?”
此前,伊万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过或者被他人转述过他的观点:如果上帝死了,那一切都是被允许的。(这个著名的观点,尼采在稍晚一些的《快乐的科学》中也提到过)
伊万精神上的“弑父”情结,被他的忠实粉丝、像臭虫一样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卡拉马佐夫家的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变成了现实。尽管在真相到来之前,当大哥德米特里被怀疑杀了父亲时,伊万还曾轻蔑的说是“一条爬虫吃掉另一条爬虫”,但当知道是自己理论的践行者弑父时,伊万终于崩溃了。
在小酒馆,伊万对见习修士阿廖沙强调说,“我相信上帝,但不相信上帝创造的世界。”伊万并非不愿意接受上帝,接受爱,只是他在尘世间看到的都是恶,看到的是父亲残暴淫荡吝啬的人性,看到的是处处的压迫和不人性。如果真有一个全能上帝,为什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心灵的魔鬼——那位垂垂老矣的宗教大法官、红衣主教粉墨登场,他告诉伊万,人根本不配得到自由,人需要的是秩序,世界本该是一台理性运行的机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哪怕牺牲一部分人、或者一代人的幸福也在所不惜。宗教大法官像引诱被捕的基督一样引导伊万说,人世间需要的不是神人耶稣,需要的是“人神”,将人类社会建立在“奇迹、秘密和威权之上”。在这样的社会,信仰和道德靠边站,一切都是被允许的。
伊万的“人神”思想,通过之后的“超人”学说,在尼采那里得到了伟大的回响。
然而矛盾是伊万的宿命。尽管以理性的无神论者自居,甚至与上流社会小姐的风流韵事也只限于“逻辑上的恋爱”,但他会满含深情的对阿廖沙表露说,“我珍爱黏糊糊的、春天发芽的叶片,珍爱蓝天,珍爱自己有时也不知道……”
于是我们看到,伊万和尼采的精神悲剧是相同的——非道德主义与个人的道德要求不相容。
别尔嘉耶夫说,人的生命中永远留存非理性的余孽,而生命之根就在其中。
而针对宗教大法官的指控,基督并未如同对方希冀的那样“说些什么,哪怕刺耳、可怕的话也行”,但他“忽然默默地走到老人(宗教大法官)跟前,在他没有血色的九旬嘴唇上轻轻吻了一下。这便是全部回答”。
跟人神或者超人不同,上帝无比珍视人的自由,所以基督拒绝用面包、奇迹和威权去引诱人、得到人的服从。他选择给人自己一条自由选择的道路。别尔嘉耶夫解释说:自由之路,或者把人引向人神,或者把人引向神人。
那么您,会选择什么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这部屹立于全部文学史最顶峰的宏大精神史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忘了去描述伊万.菲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的外貌。他真的忘了吗?不!因为,伊万不仅仅是伊万,他是我们每一个人。
多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地下室人之口已经告诉我们:上帝与魔鬼交战,而战场,就是我们的心灵。
用索洛维约夫的诗作结:
死亡和时间统治着大地,
你可不要称它们为至高无上的君王,
一切都会在黑暗中旋转着消逝。
凝然不动的惟有爱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