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秋时写的一篇关于吴瑭《解儿难》读书报告
吴瑭与岭南儿科——《温病条辨》读后感
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干隆二十三年,逝于道光十六年,享年七十九岁。吴瑭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习儒学,因19岁时父亲因病过世,备受打击,自感不知父亲死因而视之为极大的不孝,从而弃儒学医,勤习《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后因26岁时侄儿病夭,自觉应该向各派名医学习而上京,在京参加《四库全书》抄写工作时接触明朝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其“戾气说”影响,发觉伤寒与温病有异,并在抄写工作后期,翻看叶桂的《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从而深入思考温病的理论。
《温病条辨》成书于嘉庆三年,全书六卷,其中理、法、方、药俱全,为温病学重要著作之一。由于吴瑭受吴又可及叶桂的学术影响,本书承叶桂的温热病学说,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解释温病发生、发展、传变等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从中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吴氏接承吴又可、叶天士等人的思想,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两个病因病机相异的病,有绝对分明的届线,伤寒致之寒属寒邪主沉降,下伤人于下焦膀胱,所以病入膀胱经,由此传入肌表;温病之温属热邪主炎上,火克金伤于肺,从上窍入里。首伤于肺卫,随后传至气分、营分、血分。也可以产生逆传,如临床有的病人,一开始发烧就神志差,甚至昏迷,或者胡言乱语,这种症状,叶天士称之为“逆传心包”。有此类症状的发热病,可以从逆传中考虑。温热病家素有“膜原”一说,膜原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病邪滞于膜原,可于数天后涣散,并没有确切的发作时间。
吴瑭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此书中对儿科单独论述,另开一卷“解儿难”,卷中继承前人儿科各大家的理论,又根据温病学说的特点,发展出自己特有的理论,他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非盛阳也。书中言儿曷难有二,一为天变之难,一为人为之难。以下略说本人对两难的理解。
“天变之难”为何?自古素有小儿医,然医者并不喜又不善治小儿,甚至曾有戏语传至民间,其言医者素来“宁治十汉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皆因古代礼教森严,而医家普遍为男子,于是妇人即便有痛苦亦难诉与外,久之边又缠绵难愈。此为治妇人之难。而小儿者“人之初,气犹未定,疾为易感”。虽说生为天之大德,然而当母体孕育胎儿之时,或因个体差异,又或受当时岁运之戾气所影响,尽管天地间气运相制约而不能避免感受邪气。
“人为之难”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婴孩的父母及保养之人,另外一种为庸陋之医;或有人说,父母为儿女病痛难愈忧心忡忡,却成为两难之一,实在难以理解。小儿乃禀父母先天之精,顺天地四时五气于母胎中孕育40周,从而呱呱坠地,降于尘世。“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幼年之时不知冻饿,又无饱暖之感;又及父母常言“人生于温死于寒,人以食为天,饥则死。由此父母常忧心,忧心自家小儿穿衣不够,吃饭不饱,于是,喂养过多,寒衣过厚,从而引致脾土不安,肺卫不固,心阳外泄。吴瑭称之为“止之以慈为慈,不知以不慈为慈。”难于人为之二,一则天下之医,并非均为良医,水平高低各有参差;二则尽管为良医,也并不均以儿科为专长,何况自古儿科有哑科之称,全因小儿难治之故。人与自然相通,自然人之气与天地之气交融,难免感受岁气外邪等,何况小儿脏腑娇嫩,病灶传变迅速。故吴瑭在《医医夜话》一书中告诫后世医家,医工不精,切莫行医。此乃后话。
我院处于岭南湿热之地,用药奇特,及诊治均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由于岭南之地湿热邪重,此地医家自清代末期也开始深受温病学说影响,在治疗上使用当地特有的土药,以及根据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而自古沿用的用药规律,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流派,雅称岭南儿科。如宋太医钱乙“小儿纯阳,无须益火”,小儿一般味觉敏感,对于过分辛苦酸涩的药物难以下咽,在诊治用药方面,由于地域气候特点,医家受温病学说较深,在治疗上一般会使用性平味轻的药物,如清末的羊城儿科名家杨鹤龄,喜用花类以及轻清甘凉之品,以之表其轻透外邪、养阴清热,以及固护津液之意。他针对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等特点,从而柔肝补脾敛肺,对于过温燥的药品,他会选择其他同功但性味相对平缓的药品来取代,例如行气燥湿药厚朴,以其厚朴花代替;一般脾气烦燥的小儿,他鲜用白芍,而多选玫瑰花等柔肝敛肝气的相对性平味轻的药品;对于脾虚腹泻,会选用岭南本土药材火炭母、鸡蛋花以同利湿去肠热。
===========================================
当年的我,很古板,很可爱……收尾不是我写的。老师说我写得太有水平,她看不懂。
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干隆二十三年,逝于道光十六年,享年七十九岁。吴瑭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习儒学,因19岁时父亲因病过世,备受打击,自感不知父亲死因而视之为极大的不孝,从而弃儒学医,勤习《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后因26岁时侄儿病夭,自觉应该向各派名医学习而上京,在京参加《四库全书》抄写工作时接触明朝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其“戾气说”影响,发觉伤寒与温病有异,并在抄写工作后期,翻看叶桂的《温热论》及《临证指南医案》,从而深入思考温病的理论。
《温病条辨》成书于嘉庆三年,全书六卷,其中理、法、方、药俱全,为温病学重要著作之一。由于吴瑭受吴又可及叶桂的学术影响,本书承叶桂的温热病学说,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解释温病发生、发展、传变等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从中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吴氏接承吴又可、叶天士等人的思想,认为伤寒与温病是两个病因病机相异的病,有绝对分明的届线,伤寒致之寒属寒邪主沉降,下伤人于下焦膀胱,所以病入膀胱经,由此传入肌表;温病之温属热邪主炎上,火克金伤于肺,从上窍入里。首伤于肺卫,随后传至气分、营分、血分。也可以产生逆传,如临床有的病人,一开始发烧就神志差,甚至昏迷,或者胡言乱语,这种症状,叶天士称之为“逆传心包”。有此类症状的发热病,可以从逆传中考虑。温热病家素有“膜原”一说,膜原处于半表半里之间,病邪滞于膜原,可于数天后涣散,并没有确切的发作时间。
吴瑭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此书中对儿科单独论述,另开一卷“解儿难”,卷中继承前人儿科各大家的理论,又根据温病学说的特点,发展出自己特有的理论,他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非盛阳也。书中言儿曷难有二,一为天变之难,一为人为之难。以下略说本人对两难的理解。
“天变之难”为何?自古素有小儿医,然医者并不喜又不善治小儿,甚至曾有戏语传至民间,其言医者素来“宁治十汉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皆因古代礼教森严,而医家普遍为男子,于是妇人即便有痛苦亦难诉与外,久之边又缠绵难愈。此为治妇人之难。而小儿者“人之初,气犹未定,疾为易感”。虽说生为天之大德,然而当母体孕育胎儿之时,或因个体差异,又或受当时岁运之戾气所影响,尽管天地间气运相制约而不能避免感受邪气。
“人为之难”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婴孩的父母及保养之人,另外一种为庸陋之医;或有人说,父母为儿女病痛难愈忧心忡忡,却成为两难之一,实在难以理解。小儿乃禀父母先天之精,顺天地四时五气于母胎中孕育40周,从而呱呱坠地,降于尘世。“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幼年之时不知冻饿,又无饱暖之感;又及父母常言“人生于温死于寒,人以食为天,饥则死。由此父母常忧心,忧心自家小儿穿衣不够,吃饭不饱,于是,喂养过多,寒衣过厚,从而引致脾土不安,肺卫不固,心阳外泄。吴瑭称之为“止之以慈为慈,不知以不慈为慈。”难于人为之二,一则天下之医,并非均为良医,水平高低各有参差;二则尽管为良医,也并不均以儿科为专长,何况自古儿科有哑科之称,全因小儿难治之故。人与自然相通,自然人之气与天地之气交融,难免感受岁气外邪等,何况小儿脏腑娇嫩,病灶传变迅速。故吴瑭在《医医夜话》一书中告诫后世医家,医工不精,切莫行医。此乃后话。
我院处于岭南湿热之地,用药奇特,及诊治均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由于岭南之地湿热邪重,此地医家自清代末期也开始深受温病学说影响,在治疗上使用当地特有的土药,以及根据小儿特有的生理特点而自古沿用的用药规律,从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流派,雅称岭南儿科。如宋太医钱乙“小儿纯阳,无须益火”,小儿一般味觉敏感,对于过分辛苦酸涩的药物难以下咽,在诊治用药方面,由于地域气候特点,医家受温病学说较深,在治疗上一般会使用性平味轻的药物,如清末的羊城儿科名家杨鹤龄,喜用花类以及轻清甘凉之品,以之表其轻透外邪、养阴清热,以及固护津液之意。他针对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等特点,从而柔肝补脾敛肺,对于过温燥的药品,他会选择其他同功但性味相对平缓的药品来取代,例如行气燥湿药厚朴,以其厚朴花代替;一般脾气烦燥的小儿,他鲜用白芍,而多选玫瑰花等柔肝敛肝气的相对性平味轻的药品;对于脾虚腹泻,会选用岭南本土药材火炭母、鸡蛋花以同利湿去肠热。
===========================================
当年的我,很古板,很可爱……收尾不是我写的。老师说我写得太有水平,她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