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刺绣》
最近在读新买的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刺绣》
由郑姗姗编著
做一个总结和记录,以及文中提到的一些技法
第一章:刺绣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分了六个时期介绍: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和近代
先秦
在记载中最早的刺绣活动是与服装紧密关联的,所以一般认为刺绣迟于纺织,是随着缝纫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最早发现的刺绣实物年代属于西周,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刺绣实物采用的是辫子股绣,先用黄色的丝线在染过颜色的丝绸上绣出纹样,再用颜料涂绘纹样,分别有红、黄、褐、棕四种颜色。
红—朱砂(硫化汞)
黄—黄石(三硫化二甲和硫化钾)
证明了早期刺绣是与绘染相结合的。
辫子股绣,锁绣的俗称。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绣纹效果似一根锁链,故名。因其外观呈辫子形,故俗称“辫子股针”。
绣法:第一针在纹样的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近旁,落针时将线兜成圈形。第二针在线圈中间起针,两针之间距离约半市分,随即将第一个圈拉紧,以后类推。
春秋战国时期的刺绣以服饰为主,价值昂贵,代表着高贵的身份地位,仅贵族或首领才能使用。河南信阳光山春秋早期黄国墓出土的刺绣残片也对辫子股绣,纹样造型类似蚕,空心钩边,被命名为“窃曲纹”。
战国中晚期最有代表性的刺绣出土于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场一号楚墓,共21件。
刺绣针法全部采用辫子股绣,许多绣地上还保留原来描绘的淡墨或朱砂笔迹。较大的纹样是多人合作,在成幅的绣地上绣好,然后再裁剪使用,靠近幅边的花纹一般比较简省。纹样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衣袍上纹样约50cm,衾面上的纹样最长的181cm。
纹样主题都是龙和凤鸟,但形态各异。
龙凤虎纹绣:
龙凤虎纹绣为罗地禅衣,灰白色罗地,其上图案长29.5厘米,宽21厘米。刺绣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沿四边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战国龙凤虎纹绣一龙一凤;中央绣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用红、黑两色相间绣出,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充满神奇色彩。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
除了刺绣服饰外,还出现了盛装什物并可随身佩带的刺绣小件,它们都是荷包的滥觞。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刺绣小品是战国中期的镜子袋,亦称镜衣,圆形,直径17cm,高5、缘宽3.2厘米,正面红棕娟绣凤鸟花卉纹,深黄绢衬里,边缘是条纹锦。
由郑姗姗编著
做一个总结和记录,以及文中提到的一些技法
第一章:刺绣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分了六个时期介绍: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和近代
先秦
在记载中最早的刺绣活动是与服装紧密关联的,所以一般认为刺绣迟于纺织,是随着缝纫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最早发现的刺绣实物年代属于西周,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刺绣实物采用的是辫子股绣,先用黄色的丝线在染过颜色的丝绸上绣出纹样,再用颜料涂绘纹样,分别有红、黄、褐、棕四种颜色。
红—朱砂(硫化汞)
黄—黄石(三硫化二甲和硫化钾)
证明了早期刺绣是与绘染相结合的。
辫子股绣,锁绣的俗称。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绣纹效果似一根锁链,故名。因其外观呈辫子形,故俗称“辫子股针”。
绣法:第一针在纹样的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近旁,落针时将线兜成圈形。第二针在线圈中间起针,两针之间距离约半市分,随即将第一个圈拉紧,以后类推。
![]()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刺绣以服饰为主,价值昂贵,代表着高贵的身份地位,仅贵族或首领才能使用。河南信阳光山春秋早期黄国墓出土的刺绣残片也对辫子股绣,纹样造型类似蚕,空心钩边,被命名为“窃曲纹”。
战国中晚期最有代表性的刺绣出土于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砖场一号楚墓,共21件。
刺绣针法全部采用辫子股绣,许多绣地上还保留原来描绘的淡墨或朱砂笔迹。较大的纹样是多人合作,在成幅的绣地上绣好,然后再裁剪使用,靠近幅边的花纹一般比较简省。纹样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衣袍上纹样约50cm,衾面上的纹样最长的181cm。
纹样主题都是龙和凤鸟,但形态各异。
龙凤虎纹绣:
![]() |
龙凤虎纹绣为罗地禅衣,灰白色罗地,其上图案长29.5厘米,宽21厘米。刺绣由两个对称的花纹单位,组成菱形图案。沿四边用褐色和金黄色彩线各绣战国龙凤虎纹绣一龙一凤;中央绣对向双龙和背向双虎,虎身斑纹用红、黑两色相间绣出,虎牙、眼、爪,用异色相嵌锁绣。整个图案表现出龙飞凤舞、猛虎腾跃的生动场景,充满神奇色彩。构图匀称,色泽华丽,绣工精细,表现了楚绣的高水平。
除了刺绣服饰外,还出现了盛装什物并可随身佩带的刺绣小件,它们都是荷包的滥觞。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刺绣小品是战国中期的镜子袋,亦称镜衣,圆形,直径17cm,高5、缘宽3.2厘米,正面红棕娟绣凤鸟花卉纹,深黄绢衬里,边缘是条纹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