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是枝裕和,亞洲導演們的Bitter Sweet。(完)
![]() |
記得前兩回「內在聲響」講座談伍迪艾倫(Woody Allen),或德法新浪潮的電影,皆以導演風格、配樂家代表性的畫外音為基調;今次《亞洲導演們的Bitter Sweet》除了繼續分享王家衛、是枝裕和等亞州導演的電影視角、觀點,亦首次以導演的「選樂」來討論對白以外,影像最具引導性的語言–音樂。
王家衛的電影出現於八零年代,多數評論家認為那是一九八九年事件在香港塵埃落定後的「後現代」現象;究竟八九後與九七後的王式電影風格改變多大?究竟改了什麼?甚至說了什麼?皆由影評、影迷兀自對號入座。從《阿飛正傳》開始建立起的時代刻痕,那種曖昧不明的尋根,以及對於未來何去何從的迷惘,導演、影迷是否同樣了然於心?亦或只是建立在精準、浮誇的台詞底下,世人皆寂寞的內心獨白。
王家衛電影的大鳴大放,九零年代,主體性可以設在香港,亦可以遠去阿根廷、吳哥窟等著名觀光勝地;再用迂迴與纏繞的方式令命脈呼之欲出。至於電影的音樂環節,王家衛也同樣擁有孤高、信手捻來的聽寫能力;無論是古巴風流才子Xavier Cugat,還是阿根廷探戈音樂大師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總能毫秒無差的落入電影懷舊風潮的底蘊裏頭。猶記得某回王家衛在談論麥可葛拉索(Michael Galasso)的音樂運用時,直率的性格溢於言表;用與不用皆在他的準繩之中。
是枝裕和又如何呢?深受侯孝賢導演啟蒙的是枝裕和,擅長透過電影的視角來探討人性與親情的對位關係;悲劇不需要劍拔怒張,溫馨也不需要感人肺腑,音樂的選擇與運用相對雖來的保守,卻意外地營造了屬於自我風格的定向。如民謠音樂團體Gontiti變成「橫山家」的日常配樂,團團轉樂團直接與電影《奇蹟》對照;又或者早年受侯導影響,登門拜訪陳明章,只為了讓《幻之光》擁抱侯導電影的吉光片羽。
明晚七點,「內在聲響」之《亞洲導演們的Bitter Sweet》,來聽聽王家衛、是枝裕和如何在角色的靜默時刻,給予如經典台詞般的音樂「填充」。
主題:誰的藍莓夜
簡介:王家衛、是枝裕和,亞洲導演們的Bitter Sweet。
時間:2015年7月3日星期五晚上19:00-20:00
地點:有咖啡(830 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292號之1)
票價:NT.150/人(紅茶/咖啡/果汁擇一、當期小字一本。)
講師:(OR)伊森(前「破報」、「小字」自由誌創辦人)
客席:克萊歐.H(小字專欄作家、可萊歐掌門人)
推薦曲:https://youtu.be/fIgU9aNpb9k
主題:誰的藍莓夜
簡介:王家衛、是枝裕和,亞洲導演們的Bitter Sweet。
時間:2015年7月3日星期五晚上19:00-20:00
地點:有咖啡(830 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292號之1)
票價:NT.150/人(紅茶/咖啡/果汁擇一、當期小字一本。)
講師:(OR)伊森(前「破報」、「小字」自由誌創辦人)
客席:克萊歐.H(小字專欄作家、可萊歐掌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