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老建筑
查看话题 >行走关中唐陵拾遗补——泾阳崇文塔、三原城隍庙、蒲城文庙
借浏览唐陵的机会,去了各陵所在县的部分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保单位有塔有庙,保护的相当不错,一般在县上的文保单位参观的人相对较少,在清净的环境下参观这些文物,更能细细品读出其中之美,也能调节整日浏览石翁仲和坟头的孤冷气氛,这篇小文是行走关中唐陵的拾遗补,还是凭着记忆按照纪实的方法写更为客观一些。 2014年3月14日早晨从家出发,驱车前往咸阳泾阳县唐崇陵,开启了关中唐陵之旅,我的第一站并非直接去的崇陵,而是先去的同在泾阳县的崇文塔。当车驶入高速公路泾阳县崇文乡段时,就能远远望见这座中国第一高砖塔。从高速公路下,由于不熟悉路开错了路段,跑到了崇文中学的门口,校门东侧有一座砖砌老建筑但绝不是文物,已经废弃不用,上面刻着“重修古刹铁佛崇文塔寺 ”证明和崇文塔必然有瓜葛。上车开到崇文塔处,周边为塔专门修了广场,收拾的干干净净,走入广场见此塔属楼阁式砖,根据八卦悬顶的古建筑原理设计,平面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周长72米,总高度87.218米,当天天气好,蓝天衬做背景,近看外观搭建错落有致,远看巍峨高耸,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绕塔一周要近几十步,在交代一下历史:崇文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泾阳崇文塔为倡导泾阳、三原、高陵三县学童努力向学而建。是在明刑部尚书、泾阳县人李世达倡导主持下,由南京镇江工匠官施工,历时12年方得以建成。李世达每年修一层,每层刻有捐资者姓氏。修至第九层时,李世达亡故。其女继承父志,续修至十三层,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建成。寺院被焚于清同治元年。 正因为年代久远此塔稍稍有些偏移,保存下来算不易,崇文塔每层一层的八面都有一座佛像,关于佛像还有一则故事,2002年,正逢塔会,有个顽皮的8岁多小女孩从崇文塔12层的防护栏钻出,不小心从塔上跌落下来,当时下边有超过一千人在下边逛塔会。就在小孩跌落的同时,崇文塔第二层西南方向的一个佛像伸手接住了小女孩。当时下面的人都吓坏了,只看见小孩一个劲的在这个佛像怀里哭闹。家里人把小孩接下来后却发现小孩安然无恙,连一点皮肤都没碰破。当时下边最少有100人说看见佛像伸手接住了孩子。但是那佛像都是石头做的,当时大家都很纳闷。此后许多老人还给那尊佛烧香。这个故事已被辟谣,但侧面反映出崇文塔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3月14日游览完泾阳县唐崇陵和贞陵,便前往三原县过夜,准备第二天游览三原的唐陵,经过一天的跑陵和夜路奔袭县道的紧张,到了三原随便吃了些东西便倒头睡了,遗憾未吃三原老黄家,第二天清早开车到慕名已久的三原城隍庙游览,我直观感觉是保存完好,明清样式,布局完整、建筑装饰复杂,每一处房子屋顶都有瑞兽装饰,牌坊、戏楼上画着关于尊老爱幼以及关于科举金榜提名的典故,其中第四道牌坊是全庙最大一座牌坊,上刻“明灵奠佑”,坊上斗拱重叠,奇巧精密,木雕满棱,有“八仙过海”、“圯桥纳覆”、“女娲补天”等典故,昂头上雕刻着58个童子,形制俊秀各异。 浏览城隍庙基本都仰着头细细观察房顶细节,总让我想到西安的化觉巷清真寺都是明初建筑,是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让我多少了解到明清时期关中寺庙建筑的特点,让我总结实在是才疏学浅不能乱说,从网上找到介绍城隍庙的官方介绍供了解: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位于三原县城东渠岸街中部。600多年来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五个廊院相套向纵深和两侧伸展。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三原县博物馆设在城隍庙内,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贵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岳飞书《出师表》和于佑任(三原人)书法真迹为世称颂。











































2014年4月6号清早从蒲城一家旅店醒来,收拾好东西,吃了早饭,准备浏览蒲城县的唐陵,在出城之前,我先造访了蒲城文庙,此文庙它初建于唐代贞观四年(630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陕西省较早建造的一座文庙。宋、元、明、清对该庙均有维修和扩建。现在成了蒲城县文化馆,到达目的地最先看到的是蒲城文庙的“六龙壁”,此壁是文庙的照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距今近四百年。做工精细、十分耐看。 陕西的文庙很多,蒲城文庙门口这座“六龙”照壁,为蒲城文庙增色不少, 此壁颜色是黄绿琉璃瓦铺面,正面为“六龙泳舞图”,分三组塑金龙六条,游于碧波之中。背面塑“龙狮舞蹈图”,代表和谐、升平的景象。也分三组。左右两组对称,上为二龙戏珠,下为双狮戏舞。中间一组正中为团龙图;两侧对称从上至下分列人物、凤凰和麒麟。照壁整体所塑龙狮、人物,色彩绚丽,栩栩如生。这个照壁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壁身两旁建有石牌坊,这种建造格式在全国是独此一处。在这两座牌坊的坊额上面书写有“文章祖”、“帝王师”两块匾额,每扇中间各有方孔九个,人称“石门九眼”。相传只有中了状元的人才有资格从石门经过,其他人只能绕道而行。(部分来自网络) 文庙里收集了一些本地的文物,碑刻较多,珍品都放置在一所小殿宇中,其中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同胞妹妹金仙公主的墓志铭和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神道碑记述了高力士的生平经历及身世,去的是时候做的功课太少,回来查阅才知道,其余较小碑刻、石刻均在文庙内左右两旁摆放,有一座陕西最大的经幢敬母寺经幢值得一看 建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在柱身东面下部刻有“大唐奉先县怀仁卿孜母村宿者郭令代等为国王太子下为文武百官群品等建造”“贞元五年岁次己巳八月庚午六日己亥建”等字。 文庙的后面有一座北宋宝塔,名为崇寿寺诸佛舍利宝塔,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青砖砌成,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现高三十八米,基层面积十平方米。塔下北面小庙内,有石刻佛像一尊,还有石牌两块,记载建塔历史。北寺宋塔是商人王信一人捐银五万两修建。因崇寿寺没有宝塔,寺僧景深发起建塔,知北乡延兴村商人王信好施,便请王布施五千两银子。王信问景深,修一塔共需多少银子,景深答共需五万两。王信便应由他一人承担,传为佳话。(摘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