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林洙谎言考之六
通读林洙的所有回忆文字,最大的特点有二:
1,去林徽因化-----她完全有意识地忽视或无视林徽因在梁思成学术上的参与和贡献(尽管这是梁思成本人数次公开强调的,他们周围的同事朋友学生都认可的),也尽量抹去林徽因在梁生活中的痕迹。 2004年出版的回忆录《梁思成林徽因和我》是特殊个案,是林洙在市场经济面前无奈却又不甘的退让------当年,林徽因以自身的才情学识以及身后所联系的一众民国知识精英,在世纪之交成为耀眼的文化热点,林洙及时修改调整了回忆录,在其中加入公众主流已成定论的对林徽因的赞美,以期借着纪念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的东风,把自己的名字吹遍神州大地。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很成功。
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先搁置不谈。来说第二点
2,林洙和梁思成结婚的10年(1962-1972),梁思成在学术上基本没有成就,在文革中的表现也没亮点(比如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等等),这样一个老年的被政治运动裹挟的梁思成,如何彰显后妻的存在感?所以,林洙在回忆文字中刻意经营着自己做为一个好妻子的形象。文革中的梁思成越惨,越能体现后妻的重要性。几乎所有林洙的文字,都会提到文革,其他人同样经历过文革,只要不是吴晗吴宓这种境遇,如今基本几笔带过,或者根本不说。但林洙不是,她总是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如祥林嫂般的一再诉说。
她对梁思成晚年的照料,对梁思成文稿的保存整理,是如今最被人夸赞之处(这两点10年前我也认可,如今,根据新披露的资料和信息,持保留意见)。但显然,林洙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她还有一个诉求:做为妻子,与梁思成在精神上的良好沟通,平等共鸣。(暗错错地想,这算是跟林徽因别苗头伐?)------偏偏在这一点上,梁思成和她之间的交流,乏善可陈。
既要突出自己作为妻子的重要行,又要彰显自己与梁思成的珠联璧合,尤其是精神境界上。林洙需要修饰,需要加工,甚至不惜无中生有,就像PS软件对照片画面的处理,林洙在文字上,细节上,为自己和梁思成的关系加工着:
关于拆除西直门时梁思成让后妻去拍照
之前,林洙这么写:(以下简略称“引文一”)
梁思成听说拆西直门时发现城墙里还包着一个元代的小城门,十分感兴趣。
“你看他们会保留这个元代的城门吗?”他怀着侥幸的心情对我说,“你能不能到西直门去看看,照一张相片回来给我?”他像孩子般地恳求我。
“干吗?跑到那里去照相,你想让人家把我这个‘反动权威’的老婆揪出来示众吗?咱们现在躲都躲不过来,还自己送上去挨批吗?”我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忽然,我看到他的脸痛苦地痉挛了一下。
我马上改变语气,轻松地说:告诉你,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我那个亲爱的丈夫的健康,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想。”我俯下身,在他的头上吻了一下。
但是晚了,他像一个挨了龇儿的孩子一样默默地长久地坐在那里
林洙自己回忆说,她说完这话就很悔恨。她说当时她对梁思成的理解还很不够。“如果当时有现在的认识,我会勇敢地跑到西直门去,一定会去的。”
----------------------------分割线-----------------------
后来,林洙这么写:(以下简略称“引文二”)
1969年拆西直门时拆出了一个元代小门———六合门。明城墙里包含元代城门,令人惊喜。
梁公希望我去拍一张照片,可我没去。那时正是冬春之交,我们所住的清华园北院14号(25平方米)没有暖气,年逾六旬的梁公晚上常被拉出去批斗,你推我搡中,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不断感冒,他的肺气肿一天比一天厉害,呼吸困难,不能走。对一个妻子来说,那一时刻,丈夫的生命似乎更重要,我必须留在家里照看、陪护他。而对梁公来讲,古建筑是他的生命,为此,当时他的脸痛苦地痉挛了。
-----------------------------引用完毕的分割线---------------------
注意到两段文字的区别了吗?
第一感觉,明显重点转移了。
梁思成之所以“像一个挨了龇儿的孩子一样默默地长久地坐在那里”,是因为林洙脱口而出的“干吗?跑到那里去照相,你想让人家把我这个‘反动权威’的老婆揪出来示众吗?咱们现在躲都躲不过来,还自己送上去挨批吗?”
出于世俗顾虑,林洙的话也没错,但作为梁思成来说,后妻的回答显然让他深感孤独-----连最亲近的人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孤独,所以,梁思成脸部痛苦地痉挛,之后长久的沉默。在那默然静坐的时候,梁思成会想到什么?
有读者看到这一段,感慨说:到底不是林徽因啊,如果换成林徽因,也许梁思成还没说,她自己就先想着要去拍照了。
梁思成的这种孤独显然是林洙不愿意看到的,尤其不愿意让外人看到,因为这意味着她对梁事业上的不理解,不认同,怎么印证她以80多岁的高龄,高调并反复宣称的“彼此心灵相通”?
所以,后来的回忆里,林洙悄悄转移了重点,说是出于对梁思成健康的考虑所以没去。但对照她之前说的“我说完这话就很悔恨。我当时对梁思成的理解还很不够。如果当时有现在的认识,我会勇敢地跑到西直门去,一定会去的。”
很明显不是因为健康原因啊,否则,有什么需要悔恨?就是因为自己当初对梁思成事业的不理解,本能反应的话让梁伤心了,给他打击,所以林洙才悔恨。如果真是因为健康原因,为什么有“现在的认识”就会勇敢地跑出拍照? 难道“现在的认识”是丈夫的健康不重要了?
再来对比梁思成年谱,这个年谱收入《梁思成全集》,正是林洙自己参与编写的,年谱3位编写者:王军,楼庆西,林洙
1968年 在高层关照下,11月27日梁思成住院治疗
1969年 全年住院
1970年 全年住院
1971年 全年住院
1972年1月9日 病逝
看看引文二中写的:“我们所住的清华园北院14号(25平方米)没有暖气,年逾六旬的梁公晚上常被拉出去批斗,你推我搡中,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不断感冒,他的肺气肿一天比一天厉害,呼吸困难,不能走……我必须留在家里照看、陪护他。”
单独看引文二,很感人有没有?这是回忆录中极具感染力的场景之一,引起无数读者的情绪高潮-------老年的疾病缠身的大学者,善良的坚贞伟大的小后妻,在整体大环境的恶劣下,艰难求生。--------很多人说,看了忍不住流泪。
请慢一点感动,先找找被林洙删减更改的事实(感谢林洙,自从看她的东西,检索能力突飞猛进)
拆除西直门是1969年,当时,梁思成全年在医院。哪里来的晚上常常被拉出去批斗?哪里来的你推我搡?哪里来的不断感冒,呼吸困难?哪里需要后妻留在家里照顾他?
据梁思成1969年的书信显示,放在文革这个背景下,他在医院的日子可以说相当不错:饮食合理,作息规律,医生负责。从信中看,梁思成的病情稳定,情绪也不错,当时,林洙每周去一趟医院给梁送东西,梁在信中说,要果酱,要收音机等等。
显然,1969年真实的梁思成状况无法为林洙的好妻子形象加分,所以,林洙不顾事实,刻意用文字渲染描述梁思成的凄凄惨惨切切,梁越惨,后妻的重要性就越出挑,只有当梁思成被所有人抛弃,后妻才能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光。
可惜,这是回忆录啊,不是小说创作,更不是戏剧编剧。细节场景不应该是虚构营造的,而是应该尽量还原历史真实------在这一点上,林洙做得很糟糕。
也许,当年再婚时引起的非议太过强烈,以至于数十年后,林洙仍然放不下心中的执念。她一再努力证明着自己和梁思成是幸福的,或者说,她想证明梁思成遇到她是幸福的。幸福于否是另一个话题,但最起码,她不能如此无中生有,混淆事实地为自己贴金。如此行为,算品质问题了,她的确很没品。
她也没有想通:真正的幸福,是不需要向外人证明的。把非常具有私密性的个人情感反复宣示于人前,反而证明她内心的苍白和不自信。
1,去林徽因化-----她完全有意识地忽视或无视林徽因在梁思成学术上的参与和贡献(尽管这是梁思成本人数次公开强调的,他们周围的同事朋友学生都认可的),也尽量抹去林徽因在梁生活中的痕迹。 2004年出版的回忆录《梁思成林徽因和我》是特殊个案,是林洙在市场经济面前无奈却又不甘的退让------当年,林徽因以自身的才情学识以及身后所联系的一众民国知识精英,在世纪之交成为耀眼的文化热点,林洙及时修改调整了回忆录,在其中加入公众主流已成定论的对林徽因的赞美,以期借着纪念林徽因诞辰100周年的东风,把自己的名字吹遍神州大地。事实证明这一做法很成功。
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先搁置不谈。来说第二点
2,林洙和梁思成结婚的10年(1962-1972),梁思成在学术上基本没有成就,在文革中的表现也没亮点(比如刚正不阿,坚贞不屈等等),这样一个老年的被政治运动裹挟的梁思成,如何彰显后妻的存在感?所以,林洙在回忆文字中刻意经营着自己做为一个好妻子的形象。文革中的梁思成越惨,越能体现后妻的重要性。几乎所有林洙的文字,都会提到文革,其他人同样经历过文革,只要不是吴晗吴宓这种境遇,如今基本几笔带过,或者根本不说。但林洙不是,她总是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如祥林嫂般的一再诉说。
她对梁思成晚年的照料,对梁思成文稿的保存整理,是如今最被人夸赞之处(这两点10年前我也认可,如今,根据新披露的资料和信息,持保留意见)。但显然,林洙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她还有一个诉求:做为妻子,与梁思成在精神上的良好沟通,平等共鸣。(暗错错地想,这算是跟林徽因别苗头伐?)------偏偏在这一点上,梁思成和她之间的交流,乏善可陈。
既要突出自己作为妻子的重要行,又要彰显自己与梁思成的珠联璧合,尤其是精神境界上。林洙需要修饰,需要加工,甚至不惜无中生有,就像PS软件对照片画面的处理,林洙在文字上,细节上,为自己和梁思成的关系加工着:
关于拆除西直门时梁思成让后妻去拍照
之前,林洙这么写:(以下简略称“引文一”)
梁思成听说拆西直门时发现城墙里还包着一个元代的小城门,十分感兴趣。
“你看他们会保留这个元代的城门吗?”他怀着侥幸的心情对我说,“你能不能到西直门去看看,照一张相片回来给我?”他像孩子般地恳求我。
“干吗?跑到那里去照相,你想让人家把我这个‘反动权威’的老婆揪出来示众吗?咱们现在躲都躲不过来,还自己送上去挨批吗?”我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忽然,我看到他的脸痛苦地痉挛了一下。
我马上改变语气,轻松地说:告诉你,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我那个亲爱的丈夫的健康,除此以外什么也不想。”我俯下身,在他的头上吻了一下。
但是晚了,他像一个挨了龇儿的孩子一样默默地长久地坐在那里
林洙自己回忆说,她说完这话就很悔恨。她说当时她对梁思成的理解还很不够。“如果当时有现在的认识,我会勇敢地跑到西直门去,一定会去的。”
----------------------------分割线-----------------------
后来,林洙这么写:(以下简略称“引文二”)
1969年拆西直门时拆出了一个元代小门———六合门。明城墙里包含元代城门,令人惊喜。
梁公希望我去拍一张照片,可我没去。那时正是冬春之交,我们所住的清华园北院14号(25平方米)没有暖气,年逾六旬的梁公晚上常被拉出去批斗,你推我搡中,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不断感冒,他的肺气肿一天比一天厉害,呼吸困难,不能走。对一个妻子来说,那一时刻,丈夫的生命似乎更重要,我必须留在家里照看、陪护他。而对梁公来讲,古建筑是他的生命,为此,当时他的脸痛苦地痉挛了。
-----------------------------引用完毕的分割线---------------------
注意到两段文字的区别了吗?
第一感觉,明显重点转移了。
梁思成之所以“像一个挨了龇儿的孩子一样默默地长久地坐在那里”,是因为林洙脱口而出的“干吗?跑到那里去照相,你想让人家把我这个‘反动权威’的老婆揪出来示众吗?咱们现在躲都躲不过来,还自己送上去挨批吗?”
出于世俗顾虑,林洙的话也没错,但作为梁思成来说,后妻的回答显然让他深感孤独-----连最亲近的人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孤独,所以,梁思成脸部痛苦地痉挛,之后长久的沉默。在那默然静坐的时候,梁思成会想到什么?
有读者看到这一段,感慨说:到底不是林徽因啊,如果换成林徽因,也许梁思成还没说,她自己就先想着要去拍照了。
梁思成的这种孤独显然是林洙不愿意看到的,尤其不愿意让外人看到,因为这意味着她对梁事业上的不理解,不认同,怎么印证她以80多岁的高龄,高调并反复宣称的“彼此心灵相通”?
所以,后来的回忆里,林洙悄悄转移了重点,说是出于对梁思成健康的考虑所以没去。但对照她之前说的“我说完这话就很悔恨。我当时对梁思成的理解还很不够。如果当时有现在的认识,我会勇敢地跑到西直门去,一定会去的。”
很明显不是因为健康原因啊,否则,有什么需要悔恨?就是因为自己当初对梁思成事业的不理解,本能反应的话让梁伤心了,给他打击,所以林洙才悔恨。如果真是因为健康原因,为什么有“现在的认识”就会勇敢地跑出拍照? 难道“现在的认识”是丈夫的健康不重要了?
再来对比梁思成年谱,这个年谱收入《梁思成全集》,正是林洙自己参与编写的,年谱3位编写者:王军,楼庆西,林洙
1968年 在高层关照下,11月27日梁思成住院治疗
1969年 全年住院
1970年 全年住院
1971年 全年住院
1972年1月9日 病逝
看看引文二中写的:“我们所住的清华园北院14号(25平方米)没有暖气,年逾六旬的梁公晚上常被拉出去批斗,你推我搡中,剧烈的疼痛几乎使他直不起腰 ,不断感冒,他的肺气肿一天比一天厉害,呼吸困难,不能走……我必须留在家里照看、陪护他。”
单独看引文二,很感人有没有?这是回忆录中极具感染力的场景之一,引起无数读者的情绪高潮-------老年的疾病缠身的大学者,善良的坚贞伟大的小后妻,在整体大环境的恶劣下,艰难求生。--------很多人说,看了忍不住流泪。
请慢一点感动,先找找被林洙删减更改的事实(感谢林洙,自从看她的东西,检索能力突飞猛进)
拆除西直门是1969年,当时,梁思成全年在医院。哪里来的晚上常常被拉出去批斗?哪里来的你推我搡?哪里来的不断感冒,呼吸困难?哪里需要后妻留在家里照顾他?
据梁思成1969年的书信显示,放在文革这个背景下,他在医院的日子可以说相当不错:饮食合理,作息规律,医生负责。从信中看,梁思成的病情稳定,情绪也不错,当时,林洙每周去一趟医院给梁送东西,梁在信中说,要果酱,要收音机等等。
显然,1969年真实的梁思成状况无法为林洙的好妻子形象加分,所以,林洙不顾事实,刻意用文字渲染描述梁思成的凄凄惨惨切切,梁越惨,后妻的重要性就越出挑,只有当梁思成被所有人抛弃,后妻才能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光。
可惜,这是回忆录啊,不是小说创作,更不是戏剧编剧。细节场景不应该是虚构营造的,而是应该尽量还原历史真实------在这一点上,林洙做得很糟糕。
也许,当年再婚时引起的非议太过强烈,以至于数十年后,林洙仍然放不下心中的执念。她一再努力证明着自己和梁思成是幸福的,或者说,她想证明梁思成遇到她是幸福的。幸福于否是另一个话题,但最起码,她不能如此无中生有,混淆事实地为自己贴金。如此行为,算品质问题了,她的确很没品。
她也没有想通:真正的幸福,是不需要向外人证明的。把非常具有私密性的个人情感反复宣示于人前,反而证明她内心的苍白和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