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帅 何谓虚无主义: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
何谓虚无主义: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争辩
发布时间:2014-06-08
作者:孙帅
摘要: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把现代性的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并将这一危机的病根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然而他们二人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和克服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基于对“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的深入分析,主要呈现了海德格尔和尼采就虚无主义所展开的“争辩”。
关键词:尼采;海德格尔;虚无主义;权利意志;存在的遗忘
一、引言
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把现代性的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并将这一危机的病根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而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中,海德格尔正是想通过阐释尼采的“虚无主义”来提出“虚无主义之本质的问题”。[1]尼采认为,如果基于权力意志来“重估一切价值”,领悟“同一个东西的永恒轮回”,就能够克服“最高价值”的设定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就能够完全颠倒和超越柏拉图主义(或形而上学),从而彻底打破形而上学加在生命之上的“谎言”,无条件肯定生成世界。然而海德格尔却告诉我们,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所谓“克服”恰恰是本真的虚无主义的完成,他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也只不过是一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完全把存在变成了“保存和提高”权力意志的条件,变成人设定出的价值。结果,存在不但没有涌现,反而根本就“不在场”,存在本身一无所“是”;人不但没有置身于存在的真理之中,反而“被存在抛弃”(seinsverlassenheit),成为赤裸裸的“主体”,彻底遗忘存在。然而,为什么海德格尔的“阐释”与尼采本人的思想意图之间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根源何在?
从根本上来说,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目的无非都是要“解除”形而上学的“神话”,肯定生成世界或存在本身。尼采从“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出发,企图根据“权力意志”进行价值重估,来肯定生命的“永恒轮回”,肯定生成或存在,这正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意图。既然如此,在海德格尔的思想视域之中,为什么尼采不但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更深的虚无主义?尼采试图通过颠倒形而上学来克服形而上学,为什么这种颠倒不但不是克服,反而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尼采终其一生都在揭露“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对存在的遮蔽,何以这种揭露仍然是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不但没有发生存在本身的真理,反而导致对存在的彻底遗忘?尼采试图让人从“超感性世界”的幻灭所产生的悲观主义中,转而直接投入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海德格尔何以认为这不仅没有让人回到存在的掌握之中,反而使人被连根拔起,被抛向自我的虚无深渊?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尼采的思想没有得到“纯正的思考”,因为“披着尼采的伪装出现的,是海德格尔的思想”。[2]不过,这一针对海德格尔“六经注我”的批评却早已为海德格尔提前化解。海德格尔一再强调,他对尼采的阐释并非是“空洞地重复报告”,[3]或者“传播一种对尼采哲学的介绍”,[4]这样根本就无法切中尼采所思考的“同一个东西”。因为一种本质性的阐释不但要从文本中获取事实(Sache)内容,也必然“不明言地”把它自己的事实内容加给文本,但这种添加并不是门外汉所声称的穿凿附会和任意独断。[5]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对尼采的本质性阐释意味着一种与尼采的“争辩”(Aus-einander-setzung)。但这种争辩并不是“对某个‘观点’提出另一种相反的‘观点’,用另一种‘立场’来驳斥一种‘立场’”,[6]也不是与尼采“这个人”、与“这个人”的著作和观点的争辩,而是与其思想的“事情”(Sache)的争辩。在海德格尔看来,这首先是“一种对虚无主义的争辩,一种首先把虚无主义的本质揭示出来的争辩”。[7]同时,对尼采的阐释,在本质上还是为“存在者之权力与存在之真理之间的争辩”作准备,此乃海德格尔阐释尼采的“最远目标”。[8]换句话说,与尼采的争辩,不但是与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虚无主义的争辩,而且还是为西方历史的第二次开端而展开的“准备性的思”。这一争辩之思决定了海德格尔的阐释与尼采的思想之间的张力。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的解读,来展现两位哲学家在虚无主义问题上的争辩及其意义。
二、尼采的虚无主义:最高价值的贬值
海德格尔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尼采反思虚无主义的关键词:“上帝死了”,且深知这句话的形而上学意义。他指出,“尼采用‘上帝’和‘基督教上帝’的名称一般指超感性世界。”[9]作为超感性世界的“上帝”,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基督教的上帝、笛卡尔的“我思”等形而上学的本体,它们代表着真实世界,是感性世界的目标、意义和真理。而“上帝死了”则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有作用了。它没有任何生命力了”。[10]因此,虚无主义之虚无就是指“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的不在场”。超感性世界的在场曾导致生命遭到否定和贬抑,使生成变成虚假的世界,而如今虽然超感性世界丧失了建构历史的力量,生命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肯定,感性世界也没有变成真实世界。换句话说,只要形而上学人为地制造出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对立,无论前者在场还是不在场,生命或存在自身的意义都得不到肯定。而尼采之所以着重强调“上帝之死”所导致的虚无主义,是因为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使生命的“无意义”真相彻底暴露出来。生命本来就没有超验的目标、意义和真理,一切存在都不过是万古不变的生成、流变和轮回。超感性世界被当成生命的意义,就如同人们围绕一个“幻想的太阳”旋转,直到有一天,这个太阳突然消失了,而人自身并没有变成“现实的太阳”,却陷入没有光照的黑暗之中。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必然意味着生成世界能够无条件自我肯定。因此虚无主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失去超感性世界以后,人如何才能真正肯定赤裸裸的生命。
在这个意义上,虚无主义根本不是某种观点或学说,不是一个既定的历史现象,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无信仰,而是一场历史性运动。作为一场历史性运动,虚无主义乃是一个持续的“重大事件”,是整个欧洲文明的命运,是西方历史的“内在法则”和“内在逻辑”。所以海德格尔说,“虚无主义的本质领域和发生领域是形而上学本身。”[11]
海德格尔很清楚,“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只是尼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的形式规定性,其实质规定性则表现为“最高价值的贬值”,就是说,“没有目的;没有关于‘为什么’的答案。”[12]尼采把超感性世界看成“最高价值”,结果所谓理念、上帝、我思等都不再是“自在”的存在,而是人设定出的价值,并服从“有效原则”。因为,“价值”在本质上仅仅是一个“观点”,是“知觉和欲望”的生命自身所设定的“保存和提高”自己的条件。[13]所以,把形而上学的本体思考为最高价值不是对它们的提升,而是对它们的彻底贬抑。一旦形而上学被证明是价值形而上学,“最高价值”注定要遭到不断贬值的命运。[14]
不过尼采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对以往最高价值的否定只是一个前奏,生命的无意义状态也只是一个“中间状态”,更根本的乃是对以往最高价值的颠倒和重估,对新的价值设定的肯定。所以尼采的虚无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最高价值的贬值”,一是“重估一切价值”。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虚无主义“一方面指以往最高价值的单纯贬值,但同时它又意味着对贬值的绝对反动。”[15]如果只停留在“最高价值的贬值”,则不仅会导致对以往最高价值的否定,还会导致对生命本身的否定,就像尼采眼中的佛教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一样。这依然是一种“弱者的、消极的虚无主义”,它的论调就是:“一个教条出现了,一个信仰随之流行:‘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相同,一切都曾有过。’”[16]最高价值曾像“鸦片”一样对人们起到麻醉作用,使他们在“幻想的太阳”的光照下忍受流变无常的生成世界,但而今价值彻底消失了,他们却无法围绕自身旋转,生命本身对人们来说成了最无法忍受、最致命的东西。其次,对“新的价值设定”的肯定又不等于“不完全的虚无主义”,后者只是在“上帝”的位置上放上新的价值和替代品,诸如“世界幸福学说”、“社会主义”和“瓦格纳的音乐”,超感性领域作为一个“位置”依然保存着,生命依然是最高价值的“表象”。这些“世俗”价值看起来是要肯定生命,赋予生命以意义,实则是对生命的否定和复仇,与“死亡的说教者”基督教毫无二致。不完全的虚无主义者就是查拉图斯特拉所批判的“末人”。作为“末人”的现代人在杀死基督教的上帝之后,重新“引进新神”,诸如自我保存、安全与和平、民主、平等、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敢承受残酷的生命真相。总之,用德勒兹的话说,弱者的虚无主义和不完全的虚无主义之所以没有克服虚无,是因为存在着本质与表象的对立,生命被转化为表象。尽管本质遭到否定,表象却依然保留着,生命依然只是一种表象。[17]只要生命是“表象”,就是虚无主义。只有把生命自身变成自身的“本质”,才能克服虚无。
“重估一切价值”与“弱者的、消极的虚无主义”和“不完全的虚无主义”不同,它不仅意味着彻底否定和颠倒以往的最高价值,从而清除超感性领域的位置,而且还意味着新的价值设定,即要求无条件肯定生命本身,肯定流变不息的生成世界。这并不是赋予生命超验的意义和价值,而正是由于看到了生命本身的无常流变和永恒轮回,所以才无条件肯定整个生成世界。尼采的价值“重-估”(Um-wertung)不再对生命进行否定和复仇,不再于生成世界之上设定一个实为谎言的“真实世界”,而是要达到生命有意识的自我肯定。用海德格尔的话说,“重估并不只是用新价值代替旧价值。重估变成对价值评价的本质和方式的颠倒。”[18]因此“重估一切价值”可谓是一种“强者的、积极的虚无主义”,一种“完全的、古典的虚无主义”。不过此时已经无所谓虚无与否,因为价值重估已经颠覆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分,超越了形而上学的思想,从而能够克服虚无主义。
然而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认为尼采进行的“颠倒”不但没有克服形而上学,反而陷入形而上学的本质之中。他说,“建立重估一切价值的新原则,就是对一切形而上学的颠倒。尼采把这种颠倒看成是对形而上学的克服。然而,任何一种这样的颠倒,都只是自欺欺人地卷入那种已变得不可知的同一者之中。”[19]换句话说,尼采不但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更深的虚无主义。要理解海德格尔这样说的根据和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尼采的一个核心概念:权力意志。只有理解了“权力意志”,才能明白尼采价值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明白尼采是否克服了虚无主义。
三、权力意志与形而上学
之所以说一切形而上学的真理、目标和意义都是哲学家设定出的价值,都是加在生成世界之上的“谎言”,是因为生命就是设定价值的“权力意志”。正如已经领悟“权力意志”思想的查拉图斯特拉第二次下山时所言,“在我发现生命的地方,我就发现权力意志;甚至在仆人的意志中,我也发现了做主人的意志。”[20]权力意志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是海德格尔阐释尼采的关键所在。权力意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设定“条件”即价值,以保证自身的“保存和提高”,并出于自我超越的需要而不断克服既定的价值。所以,“最高价值”的设定和贬值就是必然的,虚无主义就是必然的。因为事实证明一切都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生命永远处在“生成和毁灭”的轮回之中,根本就没有永恒的意义或价值。然而,这样的“权力意志”学说难道不是要导致更深的虚无主义吗?尼采又怎么可能用它来克服虚无主义呢?此乃“权力意志”学说最为吊诡之处。
海德格尔首先指出,我们不能从心理学上的“匮乏感”出发来解释尼采的“权力意志”,从而把“意愿”理解为“对尚未占有的东西的欲求”,把“权力”理解为“统治权和暴力的实行”。[21]对权力意志之本质的阐释属于形而上学。作为命令的意志所意愿的并不是自身之外的他物,而是它的意愿,即意志意愿自身。这就是说,意志在对自身的意愿中不断超越和克服自身。用尼采的话说,“意愿等于变得更强的意愿,等于生长的意愿。”(粗体为原作者所加)海德格尔指出,“更强”指“更多权力”,就是说,意志对自身的意愿就是对“更多权力”的意愿。而权力的本质“就是成为支配已达到的权力水平的主人。只有当权力是权力之提高,并受命于‘更多权力’,权力才是权力”。[22]换句话说,权力必须从自身出发来征服自己,以自我超越的方式回到自身,在克服自身的过程中成为权力。但是必须注意,意志和权力并不是两个东西,意志就是权力,权力就是意志,意志对自身的意愿就是对更多权力的意愿。权力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
由此可见,权力意志本身根本就没有“目的”,它总是处于走向自己的途中,处于“保存和提高”的过程之中。为了克服和超越自己,权力意志必须设定“保存和提高”自身的条件,即设定价值,这样的意志才是意愿自身的意志。海德格尔准确地指出,“按照其本质来看,权力意志就是设定价值的意志。”因此作为权力意志的生命必然在“保存和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回到自身,而没有终极目的和意义。生命就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毁灭的过程,权力意志的一切创造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在这个意义上,权力意志就必然意味着永恒轮回。一旦这一点被洞察到,人们就可能对生命产生极端的厌倦感和空虚感:“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相同,一切都曾有过。”正是对“永恒轮回”的厌恶(特别是小人的轮回)使“永恒轮回的教师”查拉图斯特拉“大病”七天。[23]如此看来,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确实面临着虚无主义的深渊。然而,这只是权力意志学说的否定性一面。
尼采用权力意志否定了一切形而上学真理,否定了加在生命之上的“最高价值”,目的在于无条件肯定生命自身,而不是使生命陷入彻底的无意义状态。“正因为生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所以它才能够清醒地拒绝一切‘永恒真理’之类的谎言,拒绝用这种谎言来对自己的时间和‘过去’进行‘复仇’,并且由此得到了最高程度的自我肯定。”[24]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超人,而按照尼采的说法,“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25]即拒绝一切超感性世界的真理,而能够用权力意志直接肯定生成世界的人。具体而言,如果说在生成的长河之中,一切都将变成“过去”,一切都会被时间吞噬,那么,对生命的肯定即对生命的“拯救”,就意味着把一切“过去如此”变为“我愿意如此”,而不再用一个永恒的彼岸世界对生命进行否定和“复仇”。如果说一切“过去如此”都是“碎块、谜语和残酷的偶然”,那么,对生命的肯定就意味着创造的意志对它说,“可是,我愿意如此!”[26]如果说一切生成都是“偶然”,“万物之上高悬偶然之天空、无辜之天空、意外之天空、骄纵之天空,”那么,对生命的肯定就意味着生命“以偶然之脚跳舞”,[27]把生成的“偶然”变成权力意志的“必然”,用意志积极肯定生成的偶然。[28]
总而言之,对生命的肯定就是权力意志无条件肯定生命的生成与流转,肯定生命的“永恒轮回”。这也是权力意志的自我肯定,因为生命就是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就是权力意志的轮回。尽管一切都将在“永恒轮回”的深渊中生成并毁灭,生命依然能够克服这个“深渊般的思想”,依然有“勇气”说:“这就是曾经的生命吗?那好吧!再来一次!”[29]永恒轮回是生命的“深渊”,但对这个“深渊”的完全肯定将使它成为生命的“巅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尔蒂则才说,“永恒轮回观念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勇气和生命的最终考验,因为它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能否肯定生命,肯定我们此时此地的生命;此间是尼采的绝对命令——人迄今所面对的最恐怖和最畏然的问题,因为他呼唤一种完全肯定的行动。”[30]
通过权力意志对生命的无条件肯定,生成和存在就彻底摆脱了形而上学的否定和贬抑,也摆脱了“最高价值的贬值”所导致的无意义状态,更摆脱了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学说所可能带来的虚无主义。而且,只有基于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就是设定价值的权力意志,才能洞察一切形而上学的真理都不过是权力意志设定出的价值,这些价值都必将面临贬值的命运。同时,权力意志又是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它彻底颠倒和克服“以往最高价值”对生命的否定和复仇,克服生命的无意义状态,从而为生成的无辜辩护。在权力意志对永恒轮回的绝对肯定之下,“大地自己呈现”,从而获得自身的意义,被以往最高价值遮蔽的生成世界或存在本身得以自由地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尼采基于权力意志思想彻底颠覆了价值评价的原则,从而把生命本身变成“最高价值”。生命作为“最高价值”诚然也是一种“应该存在”(ought to be),但这一“应该存在”不再超越于“存在”(to be)或“生成”(becoming),不再是一个“存在者”(being),而就是存在或生成本身,所以它意味着生命本身的自我肯定和意愿。这样说来,权力意志一旦达到最高的自我意识,就会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于是就会“顺应”存在,而不是创造各种“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来遮蔽生成世界。然而,这难道不是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意图完全一致吗?为什么他反而认为尼采使存在遭到彻底的遮蔽?
海德格尔承认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但这仅仅是指他颠倒了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地位,从而终结和完成了形而上学,穷尽了它的本质可能性。因此,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只不过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而没有克服柏拉图主义。所不同的是,尼采以前的形而上学肯定超感性世界,尼采的形而上学转而肯定感性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通过尼采所完成的颠倒,还只是倒转为它的非本质状态。超感性领域变成感性领域的一种非持存的产品。”[31]如果虚无主义的发生领域和本质领域是形而上学,那么,“颠倒的柏拉图主义”作为终结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必然意味着更深的虚无主义,而不是对虚无的克服。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而且是极端的价值形而上学。因为在他看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恰恰构成一套关于“存在者整体”之真理的形而上学。[32]具体而言,“权力意志”回答了“什么存在”(Was-sein),即存在者之本质(essentia),“永恒轮回”回答了“如何存在”(Daβ-sein),即存在者之实存(existentia)。[33]这两个方面在根本上是完全统一的。因为权力意志作为意志的本质就是对自身的意愿和克服,它必然永远向着自身生成、超越和返回,必然是“同一个东西的永恒轮回”,而不可能指向一个外在的目标。鉴于权力意志本质上就是设定价值和进行价值评价的意志,权力意志形而上学就是一套价值形而上学。结果,存在不但没有发生,反而变成了权力意志为“保存和提高”自身而设定出的价值。
而且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所建构的不但是一种形而上学,而且还是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它代表了现代这个时代(形而上学时代)的终结和完成。为了论证这一点,海德格尔把尼采定位在了由笛卡尔和莱布尼兹共同开创的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传统之中。具体而言,在笛卡尔那里,“我思”(ego cogito)第一次成为持续在场者,成为存在者之存在的“根据”(hupokheimenon),或者说“一般主体”(subiectum)。换言之,“我成了一般主体,主体成了自我意识。主体的主体性取决于自我意识的确定性。”[34]伴随着人成为根据和主体,存在者成为对象,即成为被表象、被摆置的存在者。而莱布尼兹则道出了现代形而上学的另一个主题,在他看来,存在者的本质规定性其实是“知觉”(perceptio)和“欲求”(appetitus),这种表象性的欲求力争把存在者整体表象(vorstellen)出来,并且通过表象来把握存在者之存在。[35]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正是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共谋”:任何“我思”或认识的背后都是“欲求”或意志在起作用;自我认识的本质就是自我意愿,主体的主体性之本质就是意志。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形而上学完美地贯彻了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精神,因为他把权力意志当作“我思”之确定性的根据,把作为确定性的真理当成权力意志设定的必然价值。权力意志因此达到最高的自我意识。结果,“一般主体的在场(ousia)变为自我意识的主体性,而自我意识则把其本质揭示为求意志的意志。”[36]随着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特征被思考为权力意志,存在者之存在变成权力意志之“保存和提高”的条件,存在变成价值。基于自我对自我意愿的保证,人通过“表象” 把存在者变成对象,即变成主体控制和统治的对象,存在本身则被彻底遗忘。海德格尔指出,尼采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完成导致两个极端的可能性,也就是,“人成为主体”,和“世界成为图像”。[37]结果,人类通过“技术”展开对存在者的“制作”(machenschaft),展开对大地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人类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统治和制作,根本就没有终极目的和更高的约束,只是为了人自身的自我保证,只是为了意志对自身的意愿和克服。既然权力意志的在场方式是永恒轮回,那么,人对大地的统治也将以“永恒轮回”的方式史无前例地进行,这正是虚无主义的历史。所以,尼采从权力意志和价值思想出发,并没有克服虚无主义,而只是完成了虚无主义,因为生成世界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被权力意志设定出的价值彻底遮蔽,成为人类利用、造作和表象的对象。
可见,海德格尔和尼采一样,认为虚无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形而上学对生成或存在本身的否定和遮蔽,从而导致存在本身之意义的缺失。不过,海德格尔既不同意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界定,即“最高价值的贬值”,也不同意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即通过权力意志来“重估一切价值”,从而无条件肯定生命本身。在他看来,正是对虚无主义的错误界定,导致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仍然“处在形而上学传统未被打破的道路之中”,依然是完成了的、古典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之所以对尼采进行这样的阐释和争辩,在于他对虚无主义的界定,即存在的遗忘。
四、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存在的遗忘
海德格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他对尼采的阐释始终保持在《存在与时间》的基本经验之内,这一经验就是人类对“存在”的“双重遗忘”:不仅遗忘存在,还遗忘了对存在的遗忘,从而不再提出存在问题。这是决定西方历史的神秘“事件”(Ereignis)。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形而上学这门研究“存在”问题的最高科学,不仅“宣称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而且还认可了对这个问题的耽搁”,[38]因而无法经验“存在的遗忘”这一神秘“事件”。虽然海德格尔前后期的思想有巨大的变化,但无不是围绕“存在的遗忘”而展开。所以,他才一再强调,“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上,人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存在来思考存在者,但存在的真理始终未被思考。它作为可能的经验不仅向思想隐瞒起来了,而且西方思想自身(恰恰以形而上学的方式)特别地、但却一无所知地掩盖了这一隐瞒事件。”[39]既然根本问题在于“存在的遗忘”,而不是“价值”或价值的贬值,那么,追问“虚无主义之本质的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存在”而不是“价值”。对海德格尔来说,追问虚无主义的“出发点”至关重要,他阐释尼采的任务正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一旦从“存在的遗忘”出发来重提虚无主义问题,虚无主义之“虚无”就不是“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而是“存在的不在场”,即“根本就没有存在”,“存在本身就是虚无”。[40]海德格尔也承认,只要虚无主义仅仅被理解为最高价值的贬值,而权力意志被理解为根据一种新的价值设定而重估一切价值的原则,那么,权力意志就是一种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虚无的本质并不是“最高价值的贬值”,而是“存在的遗忘”。因此试图通过“权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来肯定存在本身,就注定不会克服虚无主义。
从价值出发不但不会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虚无主义的完成。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因为,根据权力意志进行的价值之思,不仅杀死了超感性世界的自在存在者,把它们变成“最高价值”,而且还杀死了存在本身,把存在变成了价值,变成人设定出来的东西。作为价值的存在根本就不是自在的存在,根本就不“存在”。存在只是权力意志为自身的“保存和提高”而设定出的条件,只是作为“应该存在”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尼采的哲学与以往的形而上学所导致的后果完全一致:都是基于存在来思考存在者,而从不思考存在的真理。因此海德格尔才认为,尼采的价值思想必然导致对存在的遗忘,它“根本就不允许存在本身涌现出来,即进入其本质之生命力之中。根据价值来思想,先行阻止存在本身进入其真理中的本质性在场”。[41]这应该是尼采的思想和海德格尔的阐释之间的最大悖谬:在尼采根据权力意志进行新的价值设定,从而肯定和承受存在之时,海德格尔却认为他不但没有思考和肯定存在,反而使本真的虚无主义才得以完成。海德格尔承认尼采认识到了虚无主义的某些特征,但却对之进行了虚无主义的解释,从而掩盖了它们的本质。通过把存在设定为价值,不但没有思考存在本身,反而使所有对存在的追问都变得多余,仿佛存在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仿佛由于把存在评价为价值,就是以最值得称赞的方式思考了存在。”正是这一对存在的“双重遗忘”使尼采不仅无法克服虚无主义,甚至都无法经验虚无主义,因为“把虚无主义经验为最高价值的贬值,也仍然是虚无主义”。[42]
这样,海德格尔对尼采的争辩最终显露为对整个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争辩,显露为对整个存在史的争辩。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之历史始于“存在之被遗忘状态”,也即始于虚无主义。存在本身在其真理之中未被思考,并不是权力意志形而上学的错误,而是“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的责任”。[43]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乃是本真的虚无主义。”[44]但形而上学对存在问题的“双重遗忘”并不是出于对存在问题的忽视,也不是一种错误。并非哪个哲学家主动遗忘和耽搁了对存在的追问,而是存在自行隐匿。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只是人类“被存在抛弃”的结果。遗忘存在,并非“人事”所为,而是“天命”如此。因为形而上学作为存在本身之历史的一个时代,乃是从存在本身而来发生的,是存在之命运的“馈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虚无主义的本质就不在于形而上学,而在于存在本身的历史。“存在本身自行隐匿入其真理之中。它在其真理中庇护自身,并在这一庇护中遮蔽自身。”[45]只有揭示“存在的隐匿”,虚无主义作为一场历史性运动的本质内涵才显现出来,相反,如果只着眼于“最高价值的贬值”,或者只是追究哲学家的责任,都永远不能理解虚无的本质,反而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五、结语
现在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说,“一种恰当的阐释从不会比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好,虽然它是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必定是这样的,即它切中了被阐释的文本所思考的同一个东西。”[46]就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而言,“同一个东西”就是“虚无主义”,而“理解上的差异”则指二人对虚无主义的不同理解,即“最高值价的贬值”和“存在的遗忘”。“理解上的差异”致使尼采试图通过建构一种“未来哲学”(“权力意志哲学”)来克服虚无主义,致使海德格尔把克服的希望放在了“存在的第二次开端”。[47]也正因此,海德格尔才认为尼采并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虚无主义的完成,因为他“对形而上学的颠倒”依然是一种“颠倒的形而上学”。然而,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尼采确实克服了虚无主义,不过并不是以一种“价值形而上学”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实验哲学”的方式,因为尼采和海德格尔一样认为形而上学是虚无主义的病根。事实上,尼采的哲学远不是一种海德格尔所说的传统形而上学理论,而是一种充满开放性和可能性的“思想试验”。在《超善恶》(第36节)中,尼采明确把“权力意志”表述为一个假言判断,一种假设的可能性。[48]而在集中表达“永恒轮回”的段落中(比如,《快乐的科学》第341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幻影与谜”和“痊愈者”),尼采要么是借“精灵”之口说出这一思想,且以“假言”形式出现,要么是呈现一个“思想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论”。[49]可见,尼采的哲学根本不是一种封闭的、系统的形而上学理论,而是带有生存论色彩的思想尝试,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和开放性。“权力意志”不是一种传统本体论,“永恒轮回”也不是一种古典式的宇宙论。在这个意义上,尼采的“实验哲学”恰恰是一种海德格尔本人所说的“准备性的思”。无论是尼采的“实验哲学”还是海德格尔的“准备性的思”,在根本上都指向克服虚无主义的“未来历史”,也就是无条件肯定生成或存在的历史。虽然在尼采那里,未来属于“超人”,即能够无限肯定生成或存在本身的人,而在海德格尔这里,未来属于存在的再次馈赠,但其实质却是“同一个东西”。正是出于对未来命运的准备,海德格尔才和尼采一样对现代性的虚无主义危机展开了反思。
我们认为,正是与尼采的争辩,最终使海德格尔的阐释和尼采的思想走在了一起,虽然其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存在着思想之间的重叠、交叉与分歧,但这些并不构成对尼采哲学的“报告”,也不构成与尼采“这个人”的“观点”或“立场”之争。毋宁说,尼采和海德格尔是存在的田野上的“共同思考”(Mitdenken)者,他们各自在存在所指定的“道路的踪迹中来回行走”,[50]与虚无主义进行争辩。
What is Nihilism: The Aus-einander-setzung between Heidegger and Nietzsche
Abstract: Both Nietzsche and Heidegger underst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s nihilism, and think western metaphysics as its origin. But with regard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quering of nihilism, they separate and go different ways. Basing o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Heidegger’s Nietzsche’s Word: “God Is Dead”, this article mainly unfolds the “Aus-einander-setzung” between Heidegger and Nietzsche about nihilism.
Keywords: Nietzsche, Heidegger, nihilism, will to power, oblivion of being
--------------------------------------------------------------------------------
[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ed. & trans. by Julian Young and Kenneth Hayn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57. 本文凡引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内容,均是笔者从《林中路》的英译本翻译而来,同时参考了孙周兴先生的中译本(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 洛维特:《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所未明言》,冯克利译,成官泯校,载《墙上的书写——尼采与基督教》,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8.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33页。
[4] 海德格尔:《尼采》,第965页。
[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0.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894页。
[6] 海德格尔:《尼采》,第733页。
[7] 海德格尔:《尼采》,第971页。
[8] 海德格尔:《尼采》,第894页。
[9]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2.
[1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2.
[1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5.
[12]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6.
[1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0-171.
[14] 海德格尔:《尼采》,第910页。
[1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8.
[1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本文对此中译本的引用在必要时将参照英译本(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trans. by R. J. Hollingdale, Maryland: Penguin Books, 1967)而作适当的改动。
[17]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18]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9.
[19]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3.
[2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4.
[2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4.
[22]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4.
[23]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75-182、256-264页。
[24] 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2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7页。
[2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57-163页。
[27]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90页。
[28] 我们之所以说“如果”,是因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学说本来就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实践公设”,而不具有实在论性质。权力意志不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永恒轮回也不是斯多亚主义式的宇宙论。我们在下文会看到,海德格尔恰恰把尼采的这两个学说阐释成一种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29]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78页。
[30] 阿尔蒂则,《永恒轮回与上帝国》,陈建洪译),载《墙上的书写——尼采与基督教》,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3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7.
[32] 在《尼采》一书中,海德格尔对照构成一般形而上学之本质结构的五个基本环节,即存在者之本质、存在者之实存、真理之本质、真理之历史、人类,详细勾勒出了尼采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具体而言,“权力意志”对应存在者之本质,“永恒轮回”对应存在者之实存,“正义”对应真理之本质,“虚无主义”对应真理之历史,“超人”对应人类。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889-963页。
[3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7.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453、650-651、918页。
[34]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8.
[3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0-171.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740、1074-1094页。
[36]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p. 176-177.
[37]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p. 57-85.
[38]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9]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9.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892页。
[4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8.
[4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6.
[42]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4.
[4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p. 196-197.
[44] 海德格尔:《尼采》,第973页。
[4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7.
[46]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0.
[47] 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第162-164页。
[4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152页。
[49] 陈君华:《深渊与巅峰: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8页。
[5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8.
孙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原载于世纪孔子网(confucious2000)。
发布时间:2014-06-08
作者:孙帅
摘要: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把现代性的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并将这一危机的病根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然而他们二人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和克服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基于对“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的深入分析,主要呈现了海德格尔和尼采就虚无主义所展开的“争辩”。
关键词:尼采;海德格尔;虚无主义;权利意志;存在的遗忘
一、引言
尼采和海德格尔都把现代性的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并将这一危机的病根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而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中,海德格尔正是想通过阐释尼采的“虚无主义”来提出“虚无主义之本质的问题”。[1]尼采认为,如果基于权力意志来“重估一切价值”,领悟“同一个东西的永恒轮回”,就能够克服“最高价值”的设定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就能够完全颠倒和超越柏拉图主义(或形而上学),从而彻底打破形而上学加在生命之上的“谎言”,无条件肯定生成世界。然而海德格尔却告诉我们,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所谓“克服”恰恰是本真的虚无主义的完成,他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也只不过是一种“颠倒的柏拉图主义”。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完全把存在变成了“保存和提高”权力意志的条件,变成人设定出的价值。结果,存在不但没有涌现,反而根本就“不在场”,存在本身一无所“是”;人不但没有置身于存在的真理之中,反而“被存在抛弃”(seinsverlassenheit),成为赤裸裸的“主体”,彻底遗忘存在。然而,为什么海德格尔的“阐释”与尼采本人的思想意图之间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根源何在?
从根本上来说,尼采和海德格尔的目的无非都是要“解除”形而上学的“神话”,肯定生成世界或存在本身。尼采从“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出发,企图根据“权力意志”进行价值重估,来肯定生命的“永恒轮回”,肯定生成或存在,这正是海德格尔的思想意图。既然如此,在海德格尔的思想视域之中,为什么尼采不但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更深的虚无主义?尼采试图通过颠倒形而上学来克服形而上学,为什么这种颠倒不但不是克服,反而是形而上学的完成?尼采终其一生都在揭露“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对存在的遮蔽,何以这种揭露仍然是一种主体性形而上学,不但没有发生存在本身的真理,反而导致对存在的彻底遗忘?尼采试图让人从“超感性世界”的幻灭所产生的悲观主义中,转而直接投入永恒轮回的生成世界,海德格尔何以认为这不仅没有让人回到存在的掌握之中,反而使人被连根拔起,被抛向自我的虚无深渊?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尼采的思想没有得到“纯正的思考”,因为“披着尼采的伪装出现的,是海德格尔的思想”。[2]不过,这一针对海德格尔“六经注我”的批评却早已为海德格尔提前化解。海德格尔一再强调,他对尼采的阐释并非是“空洞地重复报告”,[3]或者“传播一种对尼采哲学的介绍”,[4]这样根本就无法切中尼采所思考的“同一个东西”。因为一种本质性的阐释不但要从文本中获取事实(Sache)内容,也必然“不明言地”把它自己的事实内容加给文本,但这种添加并不是门外汉所声称的穿凿附会和任意独断。[5]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对尼采的本质性阐释意味着一种与尼采的“争辩”(Aus-einander-setzung)。但这种争辩并不是“对某个‘观点’提出另一种相反的‘观点’,用另一种‘立场’来驳斥一种‘立场’”,[6]也不是与尼采“这个人”、与“这个人”的著作和观点的争辩,而是与其思想的“事情”(Sache)的争辩。在海德格尔看来,这首先是“一种对虚无主义的争辩,一种首先把虚无主义的本质揭示出来的争辩”。[7]同时,对尼采的阐释,在本质上还是为“存在者之权力与存在之真理之间的争辩”作准备,此乃海德格尔阐释尼采的“最远目标”。[8]换句话说,与尼采的争辩,不但是与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虚无主义的争辩,而且还是为西方历史的第二次开端而展开的“准备性的思”。这一争辩之思决定了海德格尔的阐释与尼采的思想之间的张力。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的解读,来展现两位哲学家在虚无主义问题上的争辩及其意义。
二、尼采的虚无主义:最高价值的贬值
海德格尔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尼采反思虚无主义的关键词:“上帝死了”,且深知这句话的形而上学意义。他指出,“尼采用‘上帝’和‘基督教上帝’的名称一般指超感性世界。”[9]作为超感性世界的“上帝”,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基督教的上帝、笛卡尔的“我思”等形而上学的本体,它们代表着真实世界,是感性世界的目标、意义和真理。而“上帝死了”则意味着“超感性世界没有作用了。它没有任何生命力了”。[10]因此,虚无主义之虚无就是指“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的不在场”。超感性世界的在场曾导致生命遭到否定和贬抑,使生成变成虚假的世界,而如今虽然超感性世界丧失了建构历史的力量,生命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肯定,感性世界也没有变成真实世界。换句话说,只要形而上学人为地制造出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对立,无论前者在场还是不在场,生命或存在自身的意义都得不到肯定。而尼采之所以着重强调“上帝之死”所导致的虚无主义,是因为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使生命的“无意义”真相彻底暴露出来。生命本来就没有超验的目标、意义和真理,一切存在都不过是万古不变的生成、流变和轮回。超感性世界被当成生命的意义,就如同人们围绕一个“幻想的太阳”旋转,直到有一天,这个太阳突然消失了,而人自身并没有变成“现实的太阳”,却陷入没有光照的黑暗之中。形而上学的终结,并不必然意味着生成世界能够无条件自我肯定。因此虚无主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失去超感性世界以后,人如何才能真正肯定赤裸裸的生命。
在这个意义上,虚无主义根本不是某种观点或学说,不是一个既定的历史现象,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无信仰,而是一场历史性运动。作为一场历史性运动,虚无主义乃是一个持续的“重大事件”,是整个欧洲文明的命运,是西方历史的“内在法则”和“内在逻辑”。所以海德格尔说,“虚无主义的本质领域和发生领域是形而上学本身。”[11]
海德格尔很清楚,“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只是尼采意义上的虚无主义的形式规定性,其实质规定性则表现为“最高价值的贬值”,就是说,“没有目的;没有关于‘为什么’的答案。”[12]尼采把超感性世界看成“最高价值”,结果所谓理念、上帝、我思等都不再是“自在”的存在,而是人设定出的价值,并服从“有效原则”。因为,“价值”在本质上仅仅是一个“观点”,是“知觉和欲望”的生命自身所设定的“保存和提高”自己的条件。[13]所以,把形而上学的本体思考为最高价值不是对它们的提升,而是对它们的彻底贬抑。一旦形而上学被证明是价值形而上学,“最高价值”注定要遭到不断贬值的命运。[14]
不过尼采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对以往最高价值的否定只是一个前奏,生命的无意义状态也只是一个“中间状态”,更根本的乃是对以往最高价值的颠倒和重估,对新的价值设定的肯定。所以尼采的虚无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最高价值的贬值”,一是“重估一切价值”。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虚无主义“一方面指以往最高价值的单纯贬值,但同时它又意味着对贬值的绝对反动。”[15]如果只停留在“最高价值的贬值”,则不仅会导致对以往最高价值的否定,还会导致对生命本身的否定,就像尼采眼中的佛教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一样。这依然是一种“弱者的、消极的虚无主义”,它的论调就是:“一个教条出现了,一个信仰随之流行:‘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相同,一切都曾有过。’”[16]最高价值曾像“鸦片”一样对人们起到麻醉作用,使他们在“幻想的太阳”的光照下忍受流变无常的生成世界,但而今价值彻底消失了,他们却无法围绕自身旋转,生命本身对人们来说成了最无法忍受、最致命的东西。其次,对“新的价值设定”的肯定又不等于“不完全的虚无主义”,后者只是在“上帝”的位置上放上新的价值和替代品,诸如“世界幸福学说”、“社会主义”和“瓦格纳的音乐”,超感性领域作为一个“位置”依然保存着,生命依然是最高价值的“表象”。这些“世俗”价值看起来是要肯定生命,赋予生命以意义,实则是对生命的否定和复仇,与“死亡的说教者”基督教毫无二致。不完全的虚无主义者就是查拉图斯特拉所批判的“末人”。作为“末人”的现代人在杀死基督教的上帝之后,重新“引进新神”,诸如自我保存、安全与和平、民主、平等、大多数人的幸福,而不敢承受残酷的生命真相。总之,用德勒兹的话说,弱者的虚无主义和不完全的虚无主义之所以没有克服虚无,是因为存在着本质与表象的对立,生命被转化为表象。尽管本质遭到否定,表象却依然保留着,生命依然只是一种表象。[17]只要生命是“表象”,就是虚无主义。只有把生命自身变成自身的“本质”,才能克服虚无。
“重估一切价值”与“弱者的、消极的虚无主义”和“不完全的虚无主义”不同,它不仅意味着彻底否定和颠倒以往的最高价值,从而清除超感性领域的位置,而且还意味着新的价值设定,即要求无条件肯定生命本身,肯定流变不息的生成世界。这并不是赋予生命超验的意义和价值,而正是由于看到了生命本身的无常流变和永恒轮回,所以才无条件肯定整个生成世界。尼采的价值“重-估”(Um-wertung)不再对生命进行否定和复仇,不再于生成世界之上设定一个实为谎言的“真实世界”,而是要达到生命有意识的自我肯定。用海德格尔的话说,“重估并不只是用新价值代替旧价值。重估变成对价值评价的本质和方式的颠倒。”[18]因此“重估一切价值”可谓是一种“强者的、积极的虚无主义”,一种“完全的、古典的虚无主义”。不过此时已经无所谓虚无与否,因为价值重估已经颠覆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分,超越了形而上学的思想,从而能够克服虚无主义。
然而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认为尼采进行的“颠倒”不但没有克服形而上学,反而陷入形而上学的本质之中。他说,“建立重估一切价值的新原则,就是对一切形而上学的颠倒。尼采把这种颠倒看成是对形而上学的克服。然而,任何一种这样的颠倒,都只是自欺欺人地卷入那种已变得不可知的同一者之中。”[19]换句话说,尼采不但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更深的虚无主义。要理解海德格尔这样说的根据和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尼采的一个核心概念:权力意志。只有理解了“权力意志”,才能明白尼采价值思想的真正内涵,才能明白尼采是否克服了虚无主义。
三、权力意志与形而上学
之所以说一切形而上学的真理、目标和意义都是哲学家设定出的价值,都是加在生成世界之上的“谎言”,是因为生命就是设定价值的“权力意志”。正如已经领悟“权力意志”思想的查拉图斯特拉第二次下山时所言,“在我发现生命的地方,我就发现权力意志;甚至在仆人的意志中,我也发现了做主人的意志。”[20]权力意志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是海德格尔阐释尼采的关键所在。权力意志的本质决定了它必然设定“条件”即价值,以保证自身的“保存和提高”,并出于自我超越的需要而不断克服既定的价值。所以,“最高价值”的设定和贬值就是必然的,虚无主义就是必然的。因为事实证明一切都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创造,生命永远处在“生成和毁灭”的轮回之中,根本就没有永恒的意义或价值。然而,这样的“权力意志”学说难道不是要导致更深的虚无主义吗?尼采又怎么可能用它来克服虚无主义呢?此乃“权力意志”学说最为吊诡之处。
海德格尔首先指出,我们不能从心理学上的“匮乏感”出发来解释尼采的“权力意志”,从而把“意愿”理解为“对尚未占有的东西的欲求”,把“权力”理解为“统治权和暴力的实行”。[21]对权力意志之本质的阐释属于形而上学。作为命令的意志所意愿的并不是自身之外的他物,而是它的意愿,即意志意愿自身。这就是说,意志在对自身的意愿中不断超越和克服自身。用尼采的话说,“意愿等于变得更强的意愿,等于生长的意愿。”(粗体为原作者所加)海德格尔指出,“更强”指“更多权力”,就是说,意志对自身的意愿就是对“更多权力”的意愿。而权力的本质“就是成为支配已达到的权力水平的主人。只有当权力是权力之提高,并受命于‘更多权力’,权力才是权力”。[22]换句话说,权力必须从自身出发来征服自己,以自我超越的方式回到自身,在克服自身的过程中成为权力。但是必须注意,意志和权力并不是两个东西,意志就是权力,权力就是意志,意志对自身的意愿就是对更多权力的意愿。权力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
由此可见,权力意志本身根本就没有“目的”,它总是处于走向自己的途中,处于“保存和提高”的过程之中。为了克服和超越自己,权力意志必须设定“保存和提高”自身的条件,即设定价值,这样的意志才是意愿自身的意志。海德格尔准确地指出,“按照其本质来看,权力意志就是设定价值的意志。”因此作为权力意志的生命必然在“保存和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回到自身,而没有终极目的和意义。生命就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毁灭的过程,权力意志的一切创造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在这个意义上,权力意志就必然意味着永恒轮回。一旦这一点被洞察到,人们就可能对生命产生极端的厌倦感和空虚感:“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相同,一切都曾有过。”正是对“永恒轮回”的厌恶(特别是小人的轮回)使“永恒轮回的教师”查拉图斯特拉“大病”七天。[23]如此看来,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确实面临着虚无主义的深渊。然而,这只是权力意志学说的否定性一面。
尼采用权力意志否定了一切形而上学真理,否定了加在生命之上的“最高价值”,目的在于无条件肯定生命自身,而不是使生命陷入彻底的无意义状态。“正因为生命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毁灭的过程,所以它才能够清醒地拒绝一切‘永恒真理’之类的谎言,拒绝用这种谎言来对自己的时间和‘过去’进行‘复仇’,并且由此得到了最高程度的自我肯定。”[24]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是超人,而按照尼采的说法,“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25]即拒绝一切超感性世界的真理,而能够用权力意志直接肯定生成世界的人。具体而言,如果说在生成的长河之中,一切都将变成“过去”,一切都会被时间吞噬,那么,对生命的肯定即对生命的“拯救”,就意味着把一切“过去如此”变为“我愿意如此”,而不再用一个永恒的彼岸世界对生命进行否定和“复仇”。如果说一切“过去如此”都是“碎块、谜语和残酷的偶然”,那么,对生命的肯定就意味着创造的意志对它说,“可是,我愿意如此!”[26]如果说一切生成都是“偶然”,“万物之上高悬偶然之天空、无辜之天空、意外之天空、骄纵之天空,”那么,对生命的肯定就意味着生命“以偶然之脚跳舞”,[27]把生成的“偶然”变成权力意志的“必然”,用意志积极肯定生成的偶然。[28]
总而言之,对生命的肯定就是权力意志无条件肯定生命的生成与流转,肯定生命的“永恒轮回”。这也是权力意志的自我肯定,因为生命就是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就是权力意志的轮回。尽管一切都将在“永恒轮回”的深渊中生成并毁灭,生命依然能够克服这个“深渊般的思想”,依然有“勇气”说:“这就是曾经的生命吗?那好吧!再来一次!”[29]永恒轮回是生命的“深渊”,但对这个“深渊”的完全肯定将使它成为生命的“巅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尔蒂则才说,“永恒轮回观念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勇气和生命的最终考验,因为它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能否肯定生命,肯定我们此时此地的生命;此间是尼采的绝对命令——人迄今所面对的最恐怖和最畏然的问题,因为他呼唤一种完全肯定的行动。”[30]
通过权力意志对生命的无条件肯定,生成和存在就彻底摆脱了形而上学的否定和贬抑,也摆脱了“最高价值的贬值”所导致的无意义状态,更摆脱了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学说所可能带来的虚无主义。而且,只有基于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就是设定价值的权力意志,才能洞察一切形而上学的真理都不过是权力意志设定出的价值,这些价值都必将面临贬值的命运。同时,权力意志又是新的价值设定的原则,它彻底颠倒和克服“以往最高价值”对生命的否定和复仇,克服生命的无意义状态,从而为生成的无辜辩护。在权力意志对永恒轮回的绝对肯定之下,“大地自己呈现”,从而获得自身的意义,被以往最高价值遮蔽的生成世界或存在本身得以自由地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尼采基于权力意志思想彻底颠覆了价值评价的原则,从而把生命本身变成“最高价值”。生命作为“最高价值”诚然也是一种“应该存在”(ought to be),但这一“应该存在”不再超越于“存在”(to be)或“生成”(becoming),不再是一个“存在者”(being),而就是存在或生成本身,所以它意味着生命本身的自我肯定和意愿。这样说来,权力意志一旦达到最高的自我意识,就会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权力,于是就会“顺应”存在,而不是创造各种“人性的、太人性的”价值,来遮蔽生成世界。然而,这难道不是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意图完全一致吗?为什么他反而认为尼采使存在遭到彻底的遮蔽?
海德格尔承认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但这仅仅是指他颠倒了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地位,从而终结和完成了形而上学,穷尽了它的本质可能性。因此,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只不过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而没有克服柏拉图主义。所不同的是,尼采以前的形而上学肯定超感性世界,尼采的形而上学转而肯定感性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通过尼采所完成的颠倒,还只是倒转为它的非本质状态。超感性领域变成感性领域的一种非持存的产品。”[31]如果虚无主义的发生领域和本质领域是形而上学,那么,“颠倒的柏拉图主义”作为终结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必然意味着更深的虚无主义,而不是对虚无的克服。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从权力意志出发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而且是极端的价值形而上学。因为在他看来,“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恰恰构成一套关于“存在者整体”之真理的形而上学。[32]具体而言,“权力意志”回答了“什么存在”(Was-sein),即存在者之本质(essentia),“永恒轮回”回答了“如何存在”(Daβ-sein),即存在者之实存(existentia)。[33]这两个方面在根本上是完全统一的。因为权力意志作为意志的本质就是对自身的意愿和克服,它必然永远向着自身生成、超越和返回,必然是“同一个东西的永恒轮回”,而不可能指向一个外在的目标。鉴于权力意志本质上就是设定价值和进行价值评价的意志,权力意志形而上学就是一套价值形而上学。结果,存在不但没有发生,反而变成了权力意志为“保存和提高”自身而设定出的价值。
而且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所建构的不但是一种形而上学,而且还是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它代表了现代这个时代(形而上学时代)的终结和完成。为了论证这一点,海德格尔把尼采定位在了由笛卡尔和莱布尼兹共同开创的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传统之中。具体而言,在笛卡尔那里,“我思”(ego cogito)第一次成为持续在场者,成为存在者之存在的“根据”(hupokheimenon),或者说“一般主体”(subiectum)。换言之,“我成了一般主体,主体成了自我意识。主体的主体性取决于自我意识的确定性。”[34]伴随着人成为根据和主体,存在者成为对象,即成为被表象、被摆置的存在者。而莱布尼兹则道出了现代形而上学的另一个主题,在他看来,存在者的本质规定性其实是“知觉”(perceptio)和“欲求”(appetitus),这种表象性的欲求力争把存在者整体表象(vorstellen)出来,并且通过表象来把握存在者之存在。[35]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正是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共谋”:任何“我思”或认识的背后都是“欲求”或意志在起作用;自我认识的本质就是自我意愿,主体的主体性之本质就是意志。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形而上学完美地贯彻了笛卡尔和莱布尼兹的精神,因为他把权力意志当作“我思”之确定性的根据,把作为确定性的真理当成权力意志设定的必然价值。权力意志因此达到最高的自我意识。结果,“一般主体的在场(ousia)变为自我意识的主体性,而自我意识则把其本质揭示为求意志的意志。”[36]随着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特征被思考为权力意志,存在者之存在变成权力意志之“保存和提高”的条件,存在变成价值。基于自我对自我意愿的保证,人通过“表象” 把存在者变成对象,即变成主体控制和统治的对象,存在本身则被彻底遗忘。海德格尔指出,尼采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完成导致两个极端的可能性,也就是,“人成为主体”,和“世界成为图像”。[37]结果,人类通过“技术”展开对存在者的“制作”(machenschaft),展开对大地的绝对统治地位。而且,人类对作为图像的世界的统治和制作,根本就没有终极目的和更高的约束,只是为了人自身的自我保证,只是为了意志对自身的意愿和克服。既然权力意志的在场方式是永恒轮回,那么,人对大地的统治也将以“永恒轮回”的方式史无前例地进行,这正是虚无主义的历史。所以,尼采从权力意志和价值思想出发,并没有克服虚无主义,而只是完成了虚无主义,因为生成世界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反而被权力意志设定出的价值彻底遮蔽,成为人类利用、造作和表象的对象。
可见,海德格尔和尼采一样,认为虚无主义危机的根源在于形而上学对生成或存在本身的否定和遮蔽,从而导致存在本身之意义的缺失。不过,海德格尔既不同意尼采对虚无主义的界定,即“最高价值的贬值”,也不同意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即通过权力意志来“重估一切价值”,从而无条件肯定生命本身。在他看来,正是对虚无主义的错误界定,导致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仍然“处在形而上学传统未被打破的道路之中”,依然是完成了的、古典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之所以对尼采进行这样的阐释和争辩,在于他对虚无主义的界定,即存在的遗忘。
四、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存在的遗忘
海德格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指出,他对尼采的阐释始终保持在《存在与时间》的基本经验之内,这一经验就是人类对“存在”的“双重遗忘”:不仅遗忘存在,还遗忘了对存在的遗忘,从而不再提出存在问题。这是决定西方历史的神秘“事件”(Ereignis)。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形而上学这门研究“存在”问题的最高科学,不仅“宣称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而且还认可了对这个问题的耽搁”,[38]因而无法经验“存在的遗忘”这一神秘“事件”。虽然海德格尔前后期的思想有巨大的变化,但无不是围绕“存在的遗忘”而展开。所以,他才一再强调,“在西方思想的历史上,人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存在来思考存在者,但存在的真理始终未被思考。它作为可能的经验不仅向思想隐瞒起来了,而且西方思想自身(恰恰以形而上学的方式)特别地、但却一无所知地掩盖了这一隐瞒事件。”[39]既然根本问题在于“存在的遗忘”,而不是“价值”或价值的贬值,那么,追问“虚无主义之本质的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存在”而不是“价值”。对海德格尔来说,追问虚无主义的“出发点”至关重要,他阐释尼采的任务正是为了获得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一旦从“存在的遗忘”出发来重提虚无主义问题,虚无主义之“虚无”就不是“超感性世界的不在场”,而是“存在的不在场”,即“根本就没有存在”,“存在本身就是虚无”。[40]海德格尔也承认,只要虚无主义仅仅被理解为最高价值的贬值,而权力意志被理解为根据一种新的价值设定而重估一切价值的原则,那么,权力意志就是一种对虚无主义的克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虚无的本质并不是“最高价值的贬值”,而是“存在的遗忘”。因此试图通过“权力意志”和“重估一切价值”来肯定存在本身,就注定不会克服虚无主义。
从价值出发不但不会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虚无主义的完成。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因为,根据权力意志进行的价值之思,不仅杀死了超感性世界的自在存在者,把它们变成“最高价值”,而且还杀死了存在本身,把存在变成了价值,变成人设定出来的东西。作为价值的存在根本就不是自在的存在,根本就不“存在”。存在只是权力意志为自身的“保存和提高”而设定出的条件,只是作为“应该存在”的存在者,而不是“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尼采的哲学与以往的形而上学所导致的后果完全一致:都是基于存在来思考存在者,而从不思考存在的真理。因此海德格尔才认为,尼采的价值思想必然导致对存在的遗忘,它“根本就不允许存在本身涌现出来,即进入其本质之生命力之中。根据价值来思想,先行阻止存在本身进入其真理中的本质性在场”。[41]这应该是尼采的思想和海德格尔的阐释之间的最大悖谬:在尼采根据权力意志进行新的价值设定,从而肯定和承受存在之时,海德格尔却认为他不但没有思考和肯定存在,反而使本真的虚无主义才得以完成。海德格尔承认尼采认识到了虚无主义的某些特征,但却对之进行了虚无主义的解释,从而掩盖了它们的本质。通过把存在设定为价值,不但没有思考存在本身,反而使所有对存在的追问都变得多余,仿佛存在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仿佛由于把存在评价为价值,就是以最值得称赞的方式思考了存在。”正是这一对存在的“双重遗忘”使尼采不仅无法克服虚无主义,甚至都无法经验虚无主义,因为“把虚无主义经验为最高价值的贬值,也仍然是虚无主义”。[42]
这样,海德格尔对尼采的争辩最终显露为对整个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争辩,显露为对整个存在史的争辩。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之历史始于“存在之被遗忘状态”,也即始于虚无主义。存在本身在其真理之中未被思考,并不是权力意志形而上学的错误,而是“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的责任”。[43]这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说,“形而上学作为形而上学乃是本真的虚无主义。”[44]但形而上学对存在问题的“双重遗忘”并不是出于对存在问题的忽视,也不是一种错误。并非哪个哲学家主动遗忘和耽搁了对存在的追问,而是存在自行隐匿。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只是人类“被存在抛弃”的结果。遗忘存在,并非“人事”所为,而是“天命”如此。因为形而上学作为存在本身之历史的一个时代,乃是从存在本身而来发生的,是存在之命运的“馈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虚无主义的本质就不在于形而上学,而在于存在本身的历史。“存在本身自行隐匿入其真理之中。它在其真理中庇护自身,并在这一庇护中遮蔽自身。”[45]只有揭示“存在的隐匿”,虚无主义作为一场历史性运动的本质内涵才显现出来,相反,如果只着眼于“最高价值的贬值”,或者只是追究哲学家的责任,都永远不能理解虚无的本质,反而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五、结语
现在我们终于能够理解为什么海德格尔说,“一种恰当的阐释从不会比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好,虽然它是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必定是这样的,即它切中了被阐释的文本所思考的同一个东西。”[46]就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而言,“同一个东西”就是“虚无主义”,而“理解上的差异”则指二人对虚无主义的不同理解,即“最高值价的贬值”和“存在的遗忘”。“理解上的差异”致使尼采试图通过建构一种“未来哲学”(“权力意志哲学”)来克服虚无主义,致使海德格尔把克服的希望放在了“存在的第二次开端”。[47]也正因此,海德格尔才认为尼采并没有克服虚无主义,反而是虚无主义的完成,因为他“对形而上学的颠倒”依然是一种“颠倒的形而上学”。然而,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尼采确实克服了虚无主义,不过并不是以一种“价值形而上学”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实验哲学”的方式,因为尼采和海德格尔一样认为形而上学是虚无主义的病根。事实上,尼采的哲学远不是一种海德格尔所说的传统形而上学理论,而是一种充满开放性和可能性的“思想试验”。在《超善恶》(第36节)中,尼采明确把“权力意志”表述为一个假言判断,一种假设的可能性。[48]而在集中表达“永恒轮回”的段落中(比如,《快乐的科学》第341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幻影与谜”和“痊愈者”),尼采要么是借“精灵”之口说出这一思想,且以“假言”形式出现,要么是呈现一个“思想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论”。[49]可见,尼采的哲学根本不是一种封闭的、系统的形而上学理论,而是带有生存论色彩的思想尝试,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和开放性。“权力意志”不是一种传统本体论,“永恒轮回”也不是一种古典式的宇宙论。在这个意义上,尼采的“实验哲学”恰恰是一种海德格尔本人所说的“准备性的思”。无论是尼采的“实验哲学”还是海德格尔的“准备性的思”,在根本上都指向克服虚无主义的“未来历史”,也就是无条件肯定生成或存在的历史。虽然在尼采那里,未来属于“超人”,即能够无限肯定生成或存在本身的人,而在海德格尔这里,未来属于存在的再次馈赠,但其实质却是“同一个东西”。正是出于对未来命运的准备,海德格尔才和尼采一样对现代性的虚无主义危机展开了反思。
我们认为,正是与尼采的争辩,最终使海德格尔的阐释和尼采的思想走在了一起,虽然其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存在着思想之间的重叠、交叉与分歧,但这些并不构成对尼采哲学的“报告”,也不构成与尼采“这个人”的“观点”或“立场”之争。毋宁说,尼采和海德格尔是存在的田野上的“共同思考”(Mitdenken)者,他们各自在存在所指定的“道路的踪迹中来回行走”,[50]与虚无主义进行争辩。
What is Nihilism: The Aus-einander-setzung between Heidegger and Nietzsche
Abstract: Both Nietzsche and Heidegger understand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as nihilism, and think western metaphysics as its origin. But with regard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nquering of nihilism, they separate and go different ways. Basing on a thorough analysis of Heidegger’s Nietzsche’s Word: “God Is Dead”, this article mainly unfolds the “Aus-einander-setzung” between Heidegger and Nietzsche about nihilism.
Keywords: Nietzsche, Heidegger, nihilism, will to power, oblivion of being
--------------------------------------------------------------------------------
[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ed. & trans. by Julian Young and Kenneth Hayn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157. 本文凡引用“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内容,均是笔者从《林中路》的英译本翻译而来,同时参考了孙周兴先生的中译本(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 洛维特:《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所未明言》,冯克利译,成官泯校,载《墙上的书写——尼采与基督教》,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8.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33页。
[4] 海德格尔:《尼采》,第965页。
[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0.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894页。
[6] 海德格尔:《尼采》,第733页。
[7] 海德格尔:《尼采》,第971页。
[8] 海德格尔:《尼采》,第894页。
[9]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2.
[1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2.
[1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5.
[12]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6.
[1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0-171.
[14] 海德格尔:《尼采》,第910页。
[1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8.
[1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本文对此中译本的引用在必要时将参照英译本(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trans. by R. J. Hollingdale, Maryland: Penguin Books, 1967)而作适当的改动。
[17]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页。
[18]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9.
[19]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3.
[2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4.
[2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4.
[22]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4.
[23]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75-182、256-264页。
[24] 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2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7页。
[2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57-163页。
[27]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90页。
[28] 我们之所以说“如果”,是因为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学说本来就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实践公设”,而不具有实在论性质。权力意志不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永恒轮回也不是斯多亚主义式的宇宙论。我们在下文会看到,海德格尔恰恰把尼采的这两个学说阐释成一种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29]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178页。
[30] 阿尔蒂则,《永恒轮回与上帝国》,陈建洪译),载《墙上的书写——尼采与基督教》,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3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7.
[32] 在《尼采》一书中,海德格尔对照构成一般形而上学之本质结构的五个基本环节,即存在者之本质、存在者之实存、真理之本质、真理之历史、人类,详细勾勒出了尼采形而上学的本质结构。具体而言,“权力意志”对应存在者之本质,“永恒轮回”对应存在者之实存,“正义”对应真理之本质,“虚无主义”对应真理之历史,“超人”对应人类。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889-963页。
[3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7.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453、650-651、918页。
[34]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8.
[3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70-171.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740、1074-1094页。
[36]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p. 176-177.
[37]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p. 57-85.
[38]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39]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9. 另可参见海德格尔:《尼采》,第892页。
[4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8.
[41]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6.
[42]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4.
[43]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p. 196-197.
[44] 海德格尔:《尼采》,第973页。
[45]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97.
[46]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60.
[47] 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第162-164页。
[4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宋祖良、程志民译,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152页。
[49] 陈君华:《深渊与巅峰:论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8页。
[50] Heidegger: Off the Beaten Track, p. 158.
孙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原载于世纪孔子网(confuciou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