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ILANO 巴罗洛大师班:以传统之名
导语:
“这个酒庄好有气势,一次开这么多瓶Barolo” --现场某位贵宾
“我劝勃艮第的粉丝们不要轻易尝试Barolo,你会陷得很深……” -- Guido Damilano 庄主
“我的酒里,只有家乡传统的味道,没有法国味儿,绝不!我宁可舍弃葡萄,也不玷污酒的圣名。” -- Bruno Giacosa 传统派Barolo领袖
DAMILANO(达米拉诺酒庄)早已红遍了北美的葡萄酒市场。DAMILANO家族决心要让皮埃蒙特的明珠不再被埋没,并在意大利之外获得应有的声誉。40年前,他们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今天,在西海岸的加州和华盛顿州,在东海岸的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from coast to coast,从比弗利山庄到硅谷,从佛州的海滩到华尔街:哪里有会享受生活的美国人,哪里就有DAMILANO Barolo(巴罗洛葡萄酒)的资深爱好者。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传奇,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就像一颗葡萄果子,在漫长的生长期里,从青涩走向甜蜜,不疾不徐。
“这个酒庄好有气势,一次开这么多瓶Barolo” — 现场某位贵宾
6月28日的北京天气闷热,好似蒸笼。DAMILANO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Guido Damilano先生的到来并没有给京城的酒圈带来一丝的清凉,而是加了一把烈火,直到沸腾。当天下午的大师班自然是座无虚席,20余位业内人士和爱好者齐聚意大利中心的CruItaly展厅,京城最挑剔的鼻子和味蕾要和皮埃蒙特山脚下的佳酿来一次亲密接触。所谓酒会,以酒会友,Guido先生祭出了5款Barolo,前两款为08年的“卡努比”和“五味红”,后三款为05年的“卡努比”、“李斯特”和“布鲁内特卡努比”,在水平与垂直之间体会不同地块和年份是怎样雕刻了同一个单一品种 -- 内比奥罗葡萄。
“我劝勃艮第的粉丝们不要轻易尝试Barolo,你会陷得很深……” — Guido Damilano 庄主
一般的认识是:波尔多的爱好者会偏向托斯卡纳,而勃艮第的支持者会爱上Barolo。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混酿与单一品种之争,那么两拨爱好者会在一款酒上取得交集,那就是“卡努比”。当天大师班的酒友之中不乏法国酒的资深铁杆,阅酒无数,但是DAMILANO家的Barolo,尤其是“卡努比”,从“集中度”和“优雅性”这两个似乎难以互相兼容的方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体验。这种感觉很难描述,唯有英文中的“mind numbing”一词最为贴切:酒体不重,酸度清新,单宁丝滑,似乎身体先是变得轻飘飘的,但是忽然发觉脚下的地板开始下坠,被卷入了樱桃和李子香味的漩涡中,随后烟草、可可、干玫瑰纷纷飘落,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
“我的酒里,只有家乡传统的味道,没有法国味儿,绝不!我宁可舍弃葡萄,也不玷污酒的圣名。” — Bruno Giacosa 传统派Barolo领袖
上世纪70年代,远在意大利皮埃蒙特的一场“巴罗洛战争”如今早已尘埃落地了。2014年,一部纪录片《巴罗洛男孩》算是对这段往事的回忆,也算是对传统与革新这两派人物的致敬。当年的叛逆男孩Elio Altare偷师勃艮第,破天荒地把法国小桶引入了皮埃蒙特,发誓要一改Barolo酒的陈旧面貌,随后掀起了一系列酿酒工艺的实验和改革。Elio是当年的革命者,如今也收获了名誉、财富和自己的品牌,当然也没有人能否定他在开拓美国市场时对巴罗洛,甚至是皮埃蒙特的功绩。但是,当革命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包括Elio在内的巴罗洛人开始了对革命的再反思。
说起来其实也简单:如果模仿勃艮第就是巴罗洛的革命了,那还怎么定义巴罗洛呢?是活在勃艮第阴影下的模仿者吗?要革命,固然是需要勇气的;但是要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不革命,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那个年代,当英国和美国的酒评家,甚至意大利的葡萄酒指南都在对过度萃取、过度橡木的Barolo和Barbaresco趋之若鹜,不革命的酒庄就成了冷门儿。
DAMILANO家族当时就坚持不革命,固执地守护着最传统的巴罗洛。他们坚持使用斯洛文尼亚大桶,凸显内比奥罗葡萄的品种特征—水果香气和陈年带来的优雅气息,而不是浓妆艳抹的新潮货色。如果你需要体会一下这个味道,我还是推荐“卡努比”:James Suckling曾评论这块田“虽然只有15公顷,但放眼全世界来看,也是最好的”(关于卡努比的更多内容请参阅《DAMILANO,卡努比之王》一文)。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目睹了传统派巴罗洛的强势回归,这可以告慰那些皮埃蒙特山区的顽固分子了吧?最近酒评女王Jancis Robinson预言巴罗洛将成为下一个最热门的产区,似乎是在暗示“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巴罗洛走到舞台的中央”。但是传统的巴罗洛人宁愿这么想:无论消费者的口味变还是不变,懂我还是不懂我,巴罗洛就在这里,从未离开,比如:DAMILANO(达米拉诺酒庄)。
DAMILANO 酒庄 中文网站 英文网站
“这个酒庄好有气势,一次开这么多瓶Barolo” --现场某位贵宾
“我劝勃艮第的粉丝们不要轻易尝试Barolo,你会陷得很深……” -- Guido Damilano 庄主
“我的酒里,只有家乡传统的味道,没有法国味儿,绝不!我宁可舍弃葡萄,也不玷污酒的圣名。” -- Bruno Giacosa 传统派Barolo领袖
DAMILANO(达米拉诺酒庄)早已红遍了北美的葡萄酒市场。DAMILANO家族决心要让皮埃蒙特的明珠不再被埋没,并在意大利之外获得应有的声誉。40年前,他们敲开了美国市场的大门。今天,在西海岸的加州和华盛顿州,在东海岸的纽约和新英格兰地区,from coast to coast,从比弗利山庄到硅谷,从佛州的海滩到华尔街:哪里有会享受生活的美国人,哪里就有DAMILANO Barolo(巴罗洛葡萄酒)的资深爱好者。但是,这并不是一个传奇,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就像一颗葡萄果子,在漫长的生长期里,从青涩走向甜蜜,不疾不徐。
“这个酒庄好有气势,一次开这么多瓶Barolo” — 现场某位贵宾
6月28日的北京天气闷热,好似蒸笼。DAMILANO家族的第四代掌门人Guido Damilano先生的到来并没有给京城的酒圈带来一丝的清凉,而是加了一把烈火,直到沸腾。当天下午的大师班自然是座无虚席,20余位业内人士和爱好者齐聚意大利中心的CruItaly展厅,京城最挑剔的鼻子和味蕾要和皮埃蒙特山脚下的佳酿来一次亲密接触。所谓酒会,以酒会友,Guido先生祭出了5款Barolo,前两款为08年的“卡努比”和“五味红”,后三款为05年的“卡努比”、“李斯特”和“布鲁内特卡努比”,在水平与垂直之间体会不同地块和年份是怎样雕刻了同一个单一品种 -- 内比奥罗葡萄。
![]() |
“我劝勃艮第的粉丝们不要轻易尝试Barolo,你会陷得很深……” — Guido Damilano 庄主
一般的认识是:波尔多的爱好者会偏向托斯卡纳,而勃艮第的支持者会爱上Barolo。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混酿与单一品种之争,那么两拨爱好者会在一款酒上取得交集,那就是“卡努比”。当天大师班的酒友之中不乏法国酒的资深铁杆,阅酒无数,但是DAMILANO家的Barolo,尤其是“卡努比”,从“集中度”和“优雅性”这两个似乎难以互相兼容的方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体验。这种感觉很难描述,唯有英文中的“mind numbing”一词最为贴切:酒体不重,酸度清新,单宁丝滑,似乎身体先是变得轻飘飘的,但是忽然发觉脚下的地板开始下坠,被卷入了樱桃和李子香味的漩涡中,随后烟草、可可、干玫瑰纷纷飘落,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
![]() |
![]() |
![]() |
“我的酒里,只有家乡传统的味道,没有法国味儿,绝不!我宁可舍弃葡萄,也不玷污酒的圣名。” — Bruno Giacosa 传统派Barolo领袖
上世纪70年代,远在意大利皮埃蒙特的一场“巴罗洛战争”如今早已尘埃落地了。2014年,一部纪录片《巴罗洛男孩》算是对这段往事的回忆,也算是对传统与革新这两派人物的致敬。当年的叛逆男孩Elio Altare偷师勃艮第,破天荒地把法国小桶引入了皮埃蒙特,发誓要一改Barolo酒的陈旧面貌,随后掀起了一系列酿酒工艺的实验和改革。Elio是当年的革命者,如今也收获了名誉、财富和自己的品牌,当然也没有人能否定他在开拓美国市场时对巴罗洛,甚至是皮埃蒙特的功绩。但是,当革命的新鲜感逐渐褪去,包括Elio在内的巴罗洛人开始了对革命的再反思。
说起来其实也简单:如果模仿勃艮第就是巴罗洛的革命了,那还怎么定义巴罗洛呢?是活在勃艮第阴影下的模仿者吗?要革命,固然是需要勇气的;但是要在历史的洪流中坚持不革命,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而且还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那个年代,当英国和美国的酒评家,甚至意大利的葡萄酒指南都在对过度萃取、过度橡木的Barolo和Barbaresco趋之若鹜,不革命的酒庄就成了冷门儿。
DAMILANO家族当时就坚持不革命,固执地守护着最传统的巴罗洛。他们坚持使用斯洛文尼亚大桶,凸显内比奥罗葡萄的品种特征—水果香气和陈年带来的优雅气息,而不是浓妆艳抹的新潮货色。如果你需要体会一下这个味道,我还是推荐“卡努比”:James Suckling曾评论这块田“虽然只有15公顷,但放眼全世界来看,也是最好的”(关于卡努比的更多内容请参阅《DAMILANO,卡努比之王》一文)。在过去的15年中,我们目睹了传统派巴罗洛的强势回归,这可以告慰那些皮埃蒙特山区的顽固分子了吧?最近酒评女王Jancis Robinson预言巴罗洛将成为下一个最热门的产区,似乎是在暗示“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巴罗洛走到舞台的中央”。但是传统的巴罗洛人宁愿这么想:无论消费者的口味变还是不变,懂我还是不懂我,巴罗洛就在这里,从未离开,比如:DAMILANO(达米拉诺酒庄)。
![]() |
![]() |
DAMILANO 酒庄 中文网站 英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