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伊娃·格林电影《裂缝》 杂谈
这大概是第二次看电影主题有部分关于“小孩子”种种的电影。第一部是《伊甸湖》 当时心情非常不好,这部电影是特意搜来看的,内容主题也不用多说,因为事先看了简介,给我的冲击感不是很强,只是安抚了我当时的心情,只是为了绝望而绝望,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有单纯的绝望(可能还有一点小孩子的劣性)
但这次大不同。从看了伊娃·格林的美剧《低俗怪谈》(可能是剧中的气氛、台词、故事吸引了我)开始喜欢她。偶然在豆瓣翻伊娃·格林的剧照看见了秒人的《裂缝》中的一张剧照,但是我把它搁置在那里,直到今天才看。目的是让我自己思考。
《裂缝》的故事发生年代我不是很清楚,大概是英国十九世纪左右。在影片开头就展现了在这个学校的大环境下,(可能)在校内的画面上,D和G一起乘船,D对G的感情色彩。有人说是崇拜,但我看到更多的是D心中那种能与G(单独)在一起的幸福之感和她与G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以为这是只关于G的故事,结果在影片大约1/10处又出现了第三个主要角色F。从一个在任何开始时,坚持“颜,即是正义”的人角度来说,对F是有喜爱之情的。但我认为F顾虑于她的贵族身份,她坚信会有人来接她,所以她放不下身段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特别是当她发现G偷藏她的明信片时,她将心中的思念转变对G的刁难,这也是导致了她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她逼得G急跳墙,驱使D等人去欺负她自己。G为了保护自己,而让她去了更好的地方,天堂。
写到这里又想到了在豆瓣《低俗怪谈》的剧评中,洛丽藩引用的法国作者兰波《彩图集》注释中的一句话:“美到极致的事物,本身就孕育着死亡的种子。”这也适用于F,她的确近乎G理想的形象,但她的病也为她的死埋下了种子。但我还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G要与F发生关系。是觉得这之后,她们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影片有很多领导着人情绪变化的场景,比如众人为难F时会感到气愤,G苦恼她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时,也为她愁。F带领着大家办派对时,忽然又感叹道,孩子还只是孩子,虽然前面再怎么丑化,但还保有“童趣、童真”这个概念。
说道“纯真”,又想起曾在某期《推理世界》算是推荐导读的地方看见编辑部这样写道:“一直到读过一些书,走过一些路,看过一些花开花谢之后,才慢慢了悟心里那份渐渐清晰的对纯真的眷恋。纯真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属性,天然地成为人性美的标准之一,却被我们的人生在或纷繁或贫瘠的路上一点一点的遗失,遗憾之余,也庆幸渐获的通达,如此,人生或许会从纯粹走向平衡,又是一番境界。”
当我在看时,G苦恼,我也和她一起烦,因为想到我最近在学习上的情况很不好,即将要毕业,却变得更加浮躁。我总在上课的时候,仿佛看见一种土黄色的"气氛"弥漫在教室高温度的空气中。老师说要对中考认同,但我真的做到了吗?面对每天同样的刷题,上学期看似对英语的”灵感“现在没有了。瓶颈,瓶颈,我总在心中重复这个词。我觉得有个老师说得很好:”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很艰辛的。“(从这里似乎看出来,我看这个只是为了缓解我的情绪)
G确实不是个勇敢的人,她怕与外界接触,她到最后还是躲在她的幻想世界里(当然从影片结束,也可猜测她是否会开始上路,但她一直坚守桌上摆放的东西不得多于五件,但她又阻止了某个人要打断孩子们开派对)影片刚刚结束时,对G又爱又恨,但到现在,就只剩下模糊的概念了。我感慨,原来”感觉“来得如此之快,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有看见这样的评论,我很赞同:虽然D对G的敬爱最深,但她却是最先踏上自己旅途的人,她不仅有主见(在小团体中)而且有目标,她去实现G的理想。
现在回想起来最令我惊颤的是G在D发现她杀了F之后的眼神。无法用字词表达,因为只有在影片中与人物一起经历,然后当看见G的眼神时,心中会对G的内心有很多种理解。
突然又想到如果在我犯了重大错误被人发现时,我会做什么?心中惊恐?或是内心懊悔?面露焦虑?哭?还是用似乎像影片中G的眼神去注视发现者?我是个胆小的人,或许会把自己藏起来,或是去远行。
影片中G一件件华美的衣服也给人留下印象。
原来其中一个主题是人人都有”裂缝“,但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面对、修复它。思考这更多,我们才能获得更多提升。
(这篇也是从我的新浪博客转过来的 本来想发表在豆瓣《裂缝》影评里,但看见已经有300+影评,那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笑 此文发表时间:2015-05-01 13:50:55)
但这次大不同。从看了伊娃·格林的美剧《低俗怪谈》(可能是剧中的气氛、台词、故事吸引了我)开始喜欢她。偶然在豆瓣翻伊娃·格林的剧照看见了秒人的《裂缝》中的一张剧照,但是我把它搁置在那里,直到今天才看。目的是让我自己思考。
《裂缝》的故事发生年代我不是很清楚,大概是英国十九世纪左右。在影片开头就展现了在这个学校的大环境下,(可能)在校内的画面上,D和G一起乘船,D对G的感情色彩。有人说是崇拜,但我看到更多的是D心中那种能与G(单独)在一起的幸福之感和她与G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以为这是只关于G的故事,结果在影片大约1/10处又出现了第三个主要角色F。从一个在任何开始时,坚持“颜,即是正义”的人角度来说,对F是有喜爱之情的。但我认为F顾虑于她的贵族身份,她坚信会有人来接她,所以她放不下身段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特别是当她发现G偷藏她的明信片时,她将心中的思念转变对G的刁难,这也是导致了她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她逼得G急跳墙,驱使D等人去欺负她自己。G为了保护自己,而让她去了更好的地方,天堂。
写到这里又想到了在豆瓣《低俗怪谈》的剧评中,洛丽藩引用的法国作者兰波《彩图集》注释中的一句话:“美到极致的事物,本身就孕育着死亡的种子。”这也适用于F,她的确近乎G理想的形象,但她的病也为她的死埋下了种子。但我还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G要与F发生关系。是觉得这之后,她们会有很多相似之处吗?
影片有很多领导着人情绪变化的场景,比如众人为难F时会感到气愤,G苦恼她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时,也为她愁。F带领着大家办派对时,忽然又感叹道,孩子还只是孩子,虽然前面再怎么丑化,但还保有“童趣、童真”这个概念。
说道“纯真”,又想起曾在某期《推理世界》算是推荐导读的地方看见编辑部这样写道:“一直到读过一些书,走过一些路,看过一些花开花谢之后,才慢慢了悟心里那份渐渐清晰的对纯真的眷恋。纯真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属性,天然地成为人性美的标准之一,却被我们的人生在或纷繁或贫瘠的路上一点一点的遗失,遗憾之余,也庆幸渐获的通达,如此,人生或许会从纯粹走向平衡,又是一番境界。”
当我在看时,G苦恼,我也和她一起烦,因为想到我最近在学习上的情况很不好,即将要毕业,却变得更加浮躁。我总在上课的时候,仿佛看见一种土黄色的"气氛"弥漫在教室高温度的空气中。老师说要对中考认同,但我真的做到了吗?面对每天同样的刷题,上学期看似对英语的”灵感“现在没有了。瓶颈,瓶颈,我总在心中重复这个词。我觉得有个老师说得很好:”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很艰辛的。“(从这里似乎看出来,我看这个只是为了缓解我的情绪)
G确实不是个勇敢的人,她怕与外界接触,她到最后还是躲在她的幻想世界里(当然从影片结束,也可猜测她是否会开始上路,但她一直坚守桌上摆放的东西不得多于五件,但她又阻止了某个人要打断孩子们开派对)影片刚刚结束时,对G又爱又恨,但到现在,就只剩下模糊的概念了。我感慨,原来”感觉“来得如此之快,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还有看见这样的评论,我很赞同:虽然D对G的敬爱最深,但她却是最先踏上自己旅途的人,她不仅有主见(在小团体中)而且有目标,她去实现G的理想。
现在回想起来最令我惊颤的是G在D发现她杀了F之后的眼神。无法用字词表达,因为只有在影片中与人物一起经历,然后当看见G的眼神时,心中会对G的内心有很多种理解。
突然又想到如果在我犯了重大错误被人发现时,我会做什么?心中惊恐?或是内心懊悔?面露焦虑?哭?还是用似乎像影片中G的眼神去注视发现者?我是个胆小的人,或许会把自己藏起来,或是去远行。
影片中G一件件华美的衣服也给人留下印象。
原来其中一个主题是人人都有”裂缝“,但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去面对、修复它。思考这更多,我们才能获得更多提升。
(这篇也是从我的新浪博客转过来的 本来想发表在豆瓣《裂缝》影评里,但看见已经有300+影评,那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笑 此文发表时间:2015-05-01 13: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