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婆
打我记事起,我的邻居,满婆,一个寡妇,家族的长辈,辈份大着呢,是我曾祖母辈。她和小儿子生活,还有一个儿子系前夫她所生,住在同一个村子,因为疲于生活的奔波,很少来往,后来小儿子也外出了讨生活了。而后,大儿子的女儿来到了满婆的身边,陪伴着寂寞的奶奶,这个孙女最后也成了她晚年的慰藉和温暖。
满婆其实是有名有姓的,谢四梅,很女人的名字。满婆一生坎坷,她嫁了两个老公,两个都早死,一个死于战乱,一个死于贫困。她生了十一个孩子,存活两个,一个老公一个。满婆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从小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的我,她,在我心中是一个祖母的存在。
童年时,满婆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留一份给我们姐弟,有时是一把新鲜的蔬菜,有时是一碗糍粑,有时是几颗大白兔奶糖。最令我向往的是,夏天纳凉,冬天取暖时,她给我们孩子们猜谜、讲故事。她的谜语都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农业工具有关,通俗易懂,谜面很多,记忆模糊,但有一个印象深刻:园里一棵草,草上一个屌,屌上一爿毛。打一物。当时,在场的大人,听了诡秘的笑,说满婆教唆孩子学坏,但满婆高深莫测的沉默,也不争辩。孩子们兴致盎然的猜,时而作冥思苦想状,时而恍然大悟地喊出答案,被否定后,那种失望的表情,成人后都时时在眼前浮现••••••
平淡安静的日子缓缓的过着,家乡在改革大潮中,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人也在变化、成长。有一天,满婆的小儿子,带回一个姑娘,彻底打破了一个小山村的平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自从姑娘来过后,我老是听见满婆在家中压抑的哭声,后来,从大人们的言谈中得知,满婆的小儿子,要做上门女婿!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有失体面的事,几乎整个家族的人都反对。
但是,又有谁会明白,对于一个相信爱情的人来说,眼泪、哭闹、甚至以死相逼,都不会妥协、永不妥协。满婆的儿子,陪着那个姑娘,撇下老母,决然地去了女方家,大人们说,是在女方做苦力。有谁知道,万丈红尘中,或因爱,坚持;或因爱,倔强坚持,最后满婆的儿子以他的执着、勤劳、善良、真心,还有睡了几年的门板床,打动了身边人,最后,双方家族进行摊牌谈判,签订协议:比如,夫妻生的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随父姓等等。
儿子的事情圆满了,满婆是不舍的,是伤心的。后来,我老是看见她偷偷地流泪••••••她觉得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和贫穷,儿子才选择做上门女婿。那时的山村,有谁会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呢?有谁又会去关注那男孩注视着那女孩子时,那满满的柔情呢?闭塞的乡村需要的是一副副伪装的面具!
满婆和孙女过着简单的日子,后来我和她孙女同时发蒙上学,上学后,我才真正认识满婆,她好像除了汉语拼音不会,其它的我们不会的,她好像什么都懂,会认很多字,当学校开了书法课,她会教我们练字,到我们学珠算时,她噼噼啪啪的操起算盘,就像玩魔术一样神奇。还有,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听她讲“走日本鬼子”的事,她亲眼目睹过鬼子的暴行,讲起来,就更吸引人。我们这些孩子对日本的复杂情绪,最早就是从满婆的故事中滋长的,而不是在课堂。
后来,我到外地读书、工作、结婚、生孩子,回家的次数少了,见过几次面,每一次她都很高兴,总想拿出一点东西招待我。年老后就和大儿子一家住一起。婆媳之间,磕磕碰碰的,日子过得很纠结。有一次,回家,母亲告诉我,她媳妇整天打牌,不归家,老了,干不动了,吃饭都成问题了。她儿子家,在村子的尽头,独门独栋的房子,没有邻居,有时村里的人,干农活经过,进去看看她,她会战战兢兢捋起衣袖,让村里人看看一块块淤青,我想如果不是忍无可忍,这种暗藏在乡村的罪恶,是会被刻意掩藏的。年老体衰,无力反抗,悲剧的序曲拉开,厄运悄悄上演••••••
不久后,妈说满婆走了,活了八十多,本来身体还可以,自己还可以弄点吃的,得了一场感冒,起不了床,媳妇还骂她懒,赖床,在大冬天里,用冷水泼在她的棉被里,最后饭也没得吃了,村里人,去看她时,她哭泣,其声悲戚,村人除了说些安慰的话语,只有陪着流泪,有正义感的族人,对她的媳妇,最多批评几句,终是无能为力。
有时候,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老到走不动的一天,一个人走到生命的最后,其实他什么也不能带走,唯一想带走的,也许是那一份人间味吧? 曾经带给我无限温情的满婆,您想带走的会是什么呢?
满婆其实是有名有姓的,谢四梅,很女人的名字。满婆一生坎坷,她嫁了两个老公,两个都早死,一个死于战乱,一个死于贫困。她生了十一个孩子,存活两个,一个老公一个。满婆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勤劳、善良,从小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的我,她,在我心中是一个祖母的存在。
童年时,满婆有什么好吃的,总会留一份给我们姐弟,有时是一把新鲜的蔬菜,有时是一碗糍粑,有时是几颗大白兔奶糖。最令我向往的是,夏天纳凉,冬天取暖时,她给我们孩子们猜谜、讲故事。她的谜语都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农业工具有关,通俗易懂,谜面很多,记忆模糊,但有一个印象深刻:园里一棵草,草上一个屌,屌上一爿毛。打一物。当时,在场的大人,听了诡秘的笑,说满婆教唆孩子学坏,但满婆高深莫测的沉默,也不争辩。孩子们兴致盎然的猜,时而作冥思苦想状,时而恍然大悟地喊出答案,被否定后,那种失望的表情,成人后都时时在眼前浮现••••••
平淡安静的日子缓缓的过着,家乡在改革大潮中,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人也在变化、成长。有一天,满婆的小儿子,带回一个姑娘,彻底打破了一个小山村的平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自从姑娘来过后,我老是听见满婆在家中压抑的哭声,后来,从大人们的言谈中得知,满婆的小儿子,要做上门女婿!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有失体面的事,几乎整个家族的人都反对。
但是,又有谁会明白,对于一个相信爱情的人来说,眼泪、哭闹、甚至以死相逼,都不会妥协、永不妥协。满婆的儿子,陪着那个姑娘,撇下老母,决然地去了女方家,大人们说,是在女方做苦力。有谁知道,万丈红尘中,或因爱,坚持;或因爱,倔强坚持,最后满婆的儿子以他的执着、勤劳、善良、真心,还有睡了几年的门板床,打动了身边人,最后,双方家族进行摊牌谈判,签订协议:比如,夫妻生的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随父姓等等。
儿子的事情圆满了,满婆是不舍的,是伤心的。后来,我老是看见她偷偷地流泪••••••她觉得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为力和贫穷,儿子才选择做上门女婿。那时的山村,有谁会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呢?有谁又会去关注那男孩注视着那女孩子时,那满满的柔情呢?闭塞的乡村需要的是一副副伪装的面具!
满婆和孙女过着简单的日子,后来我和她孙女同时发蒙上学,上学后,我才真正认识满婆,她好像除了汉语拼音不会,其它的我们不会的,她好像什么都懂,会认很多字,当学校开了书法课,她会教我们练字,到我们学珠算时,她噼噼啪啪的操起算盘,就像玩魔术一样神奇。还有,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听她讲“走日本鬼子”的事,她亲眼目睹过鬼子的暴行,讲起来,就更吸引人。我们这些孩子对日本的复杂情绪,最早就是从满婆的故事中滋长的,而不是在课堂。
后来,我到外地读书、工作、结婚、生孩子,回家的次数少了,见过几次面,每一次她都很高兴,总想拿出一点东西招待我。年老后就和大儿子一家住一起。婆媳之间,磕磕碰碰的,日子过得很纠结。有一次,回家,母亲告诉我,她媳妇整天打牌,不归家,老了,干不动了,吃饭都成问题了。她儿子家,在村子的尽头,独门独栋的房子,没有邻居,有时村里的人,干农活经过,进去看看她,她会战战兢兢捋起衣袖,让村里人看看一块块淤青,我想如果不是忍无可忍,这种暗藏在乡村的罪恶,是会被刻意掩藏的。年老体衰,无力反抗,悲剧的序曲拉开,厄运悄悄上演••••••
不久后,妈说满婆走了,活了八十多,本来身体还可以,自己还可以弄点吃的,得了一场感冒,起不了床,媳妇还骂她懒,赖床,在大冬天里,用冷水泼在她的棉被里,最后饭也没得吃了,村里人,去看她时,她哭泣,其声悲戚,村人除了说些安慰的话语,只有陪着流泪,有正义感的族人,对她的媳妇,最多批评几句,终是无能为力。
有时候,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老到走不动的一天,一个人走到生命的最后,其实他什么也不能带走,唯一想带走的,也许是那一份人间味吧? 曾经带给我无限温情的满婆,您想带走的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