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者手记 -存在感是矛盾的核心?
存在感是矛盾的核心?
今天和心理咨询师聊了,说到最后如此疲惫只能躺下。和她聊我的焦虑和迷失,她指出(我非常同意),我的存在感在于和他人的比较中,唯有超过别人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断挑战更新更难的环境,我已经无法每次都从这样的比较中获胜了,就像这次,在这个部门中。年纪轻是我之前经常使用的借口,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暂时不优秀的状态:因为我是在学习,我的优秀在未来。而现在,年纪也已经不能给我更多安慰了;我比周围人都要年长,已经获得了最高的学位,却无法做的比他们更好,我的未来不存在继续进修而优秀的可能了,我注定失败。
于是我开始用其他的方法来挽回存在感。我开始叛逃,用消极怠工的状态来惩罚这份工作。我申明不喜欢这份它,我迟到早退旷工,仿佛是我自己选择不愿意好好工作,仿佛这无关我的能力和优秀,而只是一种我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叛逆。我是如此渴望一个理由,仿佛把这颗甜蜜的奶嘴塞到哇哇啼哭的存在感的婴儿的嘴,它就会安静,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就在刚才,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个答案。又或者,哪怕找到了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我笨拙地试图用一张脆弱的胶带去固定一幢快要倒塌的房子,然而,一些哪怕是最细微的影响,一缕清风,一阵细雨,老房子里木板的一声爆裂,都会让这所房子失去平衡再次面临倒塌的危机。
我也想到过逃避,逃离开到一个没有人的环境,比如说学习一门技艺,比如说怀孕休假。但是心理咨询师说的对,逃避会让我更加丧失价值感,在一个没有比较没有社交的场合,我失去了比较的对象,更加容易迷失在自我放逐和贬低中。之前在香港的三个月自由而痛苦的生活便是先例。
那应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怎么会没有答案呢?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你无法得到所有,只能和矛盾相伴。
这样强烈的寄身于比较的存在感是怎样产生的?回到20多年前,我看到,那个懵懂的刚进入小学的女孩子,每次无论她考试得了多少分,妈妈都会说,这是第几名?为什么没有考到第一名呢?你要记住,还有人做的比你更好。唯有得了第一名,她才能得到爸妈的认可,老师的表扬,她才是安全的,是自信的,是快乐的。
记得《肖申克的救赎》么?Morgan Freeman演的老囚犯,在监狱中度过了大半辈子。他习惯了做事前先请示,习惯了胆小甚微地面对任何领导;他囚犯的顺从和精明让他在监狱中成为了一个大家尊敬的人物:他是有用的,被人接受爱戴的,他是有存在价值的。而离开了监狱之后,他反而不会生活了,之前为他赢来生存空间的一切技能在狱外的世界只为他带来了白眼和轻视。他为什么还活着?又老又有前科,没有任何人需要他,他似乎丧失了一切活下去的理由。他的前房客和狱友,早他出狱的监狱图书馆管理员,面对同样的境遇,选择了自杀。他几乎是在同样的位置准备上吊,却在死前的最后一刻想起了那个传奇的伙伴。后来的情节貌似童话,他找到了伙伴留给他的钱,前往全新的世界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个小女孩曾经也生活在监狱一样的环境中:她顺从听话,她努力学习,她在争取第一的道路上无畏无情,不留时间给任何除了竞争以外的事。她把一路上遇到的人分成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利用或打败。哪怕是学习心理学,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延伸自己的潜力,而不是为了真正地去关心别人。这是一个监狱么?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然而这个小女孩在这里居住了超过20年,就像老Morgan, 哪怕是监狱,这里已经变成了她最安全最舒服的家,她,还能走出来么?
今天和心理咨询师聊了,说到最后如此疲惫只能躺下。和她聊我的焦虑和迷失,她指出(我非常同意),我的存在感在于和他人的比较中,唯有超过别人才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断挑战更新更难的环境,我已经无法每次都从这样的比较中获胜了,就像这次,在这个部门中。年纪轻是我之前经常使用的借口,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暂时不优秀的状态:因为我是在学习,我的优秀在未来。而现在,年纪也已经不能给我更多安慰了;我比周围人都要年长,已经获得了最高的学位,却无法做的比他们更好,我的未来不存在继续进修而优秀的可能了,我注定失败。
于是我开始用其他的方法来挽回存在感。我开始叛逃,用消极怠工的状态来惩罚这份工作。我申明不喜欢这份它,我迟到早退旷工,仿佛是我自己选择不愿意好好工作,仿佛这无关我的能力和优秀,而只是一种我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叛逆。我是如此渴望一个理由,仿佛把这颗甜蜜的奶嘴塞到哇哇啼哭的存在感的婴儿的嘴,它就会安静,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就在刚才,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个答案。又或者,哪怕找到了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我笨拙地试图用一张脆弱的胶带去固定一幢快要倒塌的房子,然而,一些哪怕是最细微的影响,一缕清风,一阵细雨,老房子里木板的一声爆裂,都会让这所房子失去平衡再次面临倒塌的危机。
我也想到过逃避,逃离开到一个没有人的环境,比如说学习一门技艺,比如说怀孕休假。但是心理咨询师说的对,逃避会让我更加丧失价值感,在一个没有比较没有社交的场合,我失去了比较的对象,更加容易迷失在自我放逐和贬低中。之前在香港的三个月自由而痛苦的生活便是先例。
那应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说,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怎么会没有答案呢?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相,你无法得到所有,只能和矛盾相伴。
这样强烈的寄身于比较的存在感是怎样产生的?回到20多年前,我看到,那个懵懂的刚进入小学的女孩子,每次无论她考试得了多少分,妈妈都会说,这是第几名?为什么没有考到第一名呢?你要记住,还有人做的比你更好。唯有得了第一名,她才能得到爸妈的认可,老师的表扬,她才是安全的,是自信的,是快乐的。
记得《肖申克的救赎》么?Morgan Freeman演的老囚犯,在监狱中度过了大半辈子。他习惯了做事前先请示,习惯了胆小甚微地面对任何领导;他囚犯的顺从和精明让他在监狱中成为了一个大家尊敬的人物:他是有用的,被人接受爱戴的,他是有存在价值的。而离开了监狱之后,他反而不会生活了,之前为他赢来生存空间的一切技能在狱外的世界只为他带来了白眼和轻视。他为什么还活着?又老又有前科,没有任何人需要他,他似乎丧失了一切活下去的理由。他的前房客和狱友,早他出狱的监狱图书馆管理员,面对同样的境遇,选择了自杀。他几乎是在同样的位置准备上吊,却在死前的最后一刻想起了那个传奇的伙伴。后来的情节貌似童话,他找到了伙伴留给他的钱,前往全新的世界开始了新的生活。
那个小女孩曾经也生活在监狱一样的环境中:她顺从听话,她努力学习,她在争取第一的道路上无畏无情,不留时间给任何除了竞争以外的事。她把一路上遇到的人分成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利用或打败。哪怕是学习心理学,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延伸自己的潜力,而不是为了真正地去关心别人。这是一个监狱么?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这样,然而这个小女孩在这里居住了超过20年,就像老Morgan, 哪怕是监狱,这里已经变成了她最安全最舒服的家,她,还能走出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