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杭州
[转帖]段怀清老师“告别浙大”旧体诗十首 1、别浙大五首 华家池(之一) 江干僻住正十年,临别犹话十年前。 轻车一乘人三口,陋室半间书四边。 窗下锅碗瓢盆响,门口琴棋书画酣。 幸喜蜗伏两载后,池畔楼上望青天。 按:99年7月,余携妻女,雇一车自沪前来杭州谋生。初住华家池校区,陋室一间,室民三口,其拥塞困顿,可以想见。两年后搬迁进一两居室之单元楼,条件改善。后屡过初居,指点示女,心中竟无半点怨苦。 华家池(之二) 欲将心思付梦中,又恐梦醒两头空。 华家常蓄一池水,陋室偏过穿堂风。 暮色生处燕子斜,细雨过后秋色浓。 惆怅总是临别意,窗前频望谁人懂? 按:华家池校区因校区中间有一水面宽阔之水池而得名。此名得来传说久远,30年代为浙大农学院。抗战军兴,浙大西迁,此地为日军强占为军营。战后复校,仍为农学院。解放后浙大一分为四,此地辟为浙江农业大学。校区内有水稻基地、蔬菜基地、油料作物基地、水果基地以及养殖基地等,闹市之中,颇能得田园雅静。余每于饭后,与夫人在池边田塍闲走,谈笑之间,见日落星起…… 西 溪(之三) 西溪水断松木场,乌蓬过尽谁感伤? 秋雪庵外八十年,空剩芦花对斜阳。 按:西溪校区因濒临西溪而得名,但西溪水系已经被破坏。余读《胡适日记》,知其23年在杭修养,曾与高梦旦、徐志摩等在松木场买舟,沿西溪前往秋雪庵看柿树芦花。一路芦花翻飞,如同秋雪。唯此景今已不再。 玉 泉(之四) 玉泉原出苍翠中,半是天工半是空。 天工难解梦易醒,迄今与谁说竺翁。 按:玉泉校区为浙大西迁复校后校址所在,亦为后浙江大学总校址。历任校长惨淡经营,终成东南斯文一望。其中,竺可桢校长奉献尤多,至今为浙大铭记。 紫金港(之五) 有水无船亦称港,人生自此多守望。 总是山河江海梦,夜夜多情到钱塘。 按:99年浙大四校合并之后,余在紫金港校区授课渐多。习惯于课前在启真湖边闲走,伫足水边木桥之上,观水中小鱼戏水觅食,听草间树上虫叫鸟鸣,亦能得喜。 ——————————————————————————————————————————————————— 2、杭州杂咏五首 段怀清 过白堤(之一) 细雨和风五月天,游人如织柳如烟。 每过白堤总欲问,此湖山即彼湖山? 按:余在杭州电视台主讲一《最忆是杭州》节目,其中有“文人与杭州”部分,自唐白居易以下,宋明清历朝对杭州游历吟咏者多有涉及。尤其是白居易自长安来杭州一路上所成诗句,读后颇有感发。有人云:杭州巨美,得白、苏而益彰,信然。只是每到西湖,过白堤,内心终按捺不住想问,今之入吾目者,亦为当年入“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杭州太守之目者乎? 过白堤(之二) 锦带欲连断桥长,白堤过尽孤山旁。 圣因寺前蓬莱水,只是不见清二皇。 按:杭州十年,余屡到西湖孤山藏书楼(浙江图书馆孤山古籍部)看书。午间休息打尖,常在孤山一带游荡,屡过清杭州行宫旧址(今孤山中山公园,亦即圣因寺遗址)。余读明钱塘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尚无见几多有关孤山此景点记载,可见圣因寺一带,当为清入主江南后所辟建。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光临杭州,驻跸处甚多,但孤山圣因寺尤得宠幸。余读清钱塘人瞿灏《湖山便览·卷一·纪盛》,书中俨然已经将圣因寺列为西湖风景之中心。山河岁月,发人幽思…… 另,白堤上有断桥(靠近宝石山、钱塘门一侧)和锦带桥(靠近孤山一侧)。今人多识断桥而不知有锦带桥。其实在白居易、苏东坡等人吟咏西湖的诗句中,均可见锦带桥。 在九溪望滨江(之三) 左边山色右城新,一江水隔两江情。 富春钱塘入沧海,夜夜潮里听回声。 按:小女孟姝所在学校新校区,在六合塔外靠近富阳的转塘。近因为其转学事,两过九溪。钱江一水,将六合、九溪一带山光水色,与江对岸新开发的滨江新区隔开,并成两种景观。日前路过,感发当时,遂成此咏。 自桐庐返杭州(之四) 桐君结庐桐树下,水分两江始有家。 车出拂晓村渐远,抬头已见六合塔。 按:浙江大学哲学系张国清教授代邀余赴桐庐讲座,美意难拂,成“张爱玲及其文学写作”一讲,此为命题作文,但桐庐四边景色宜人,风光如画。又承主人雅意,带领四处观光。在桐君山拜桐君庙,并意外参观叶浅予故居。 灵 隐(之五) 九里松道万人行,只为天外有梵音? 太子湾里花千树,不及灵隐一月明。 按:杭州十年,只要未返乡探亲,余必携妻女于大年初二代吾母进香天竺、灵隐一线。沿途其时亦必人如潮涌。2004年大年初二,余一行刚出法镜寺(下天竺寺)前往中天竺途中,不想天气突变,转眼之间,鹅毛大雪铺天盖地,鹫岭一线,顷刻顿成银装素裹世界,庄严肃穆非常。而进香客浑然不为雪阻,尊礼如仪,朝拜焚香,诵经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