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史学名著》
第十六页
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
第五十一页
研究任何一代的历史,都有这几个项目,如天文,地理,家族氏姓,制度,人物,军事,外交,食货经济,社会礼俗,中国与四裔(蛮夷戎狄)关系。
可参见清初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第六十一页
中国人一句话脱口而出就是一句话,可是这句话也可颠扑不破。此所谓¨立言¨。
第七十九页
事情的复杂性,变化性,定要从编年里去看,才懂得这事之本末与流变。
第八十六页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这是说诗人所歌的便是历史了。后来直到唐代,韩昌黎《平淮西碑》,李义山诗极称之,谓其:¨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第九十五页
中国史学演进之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纪事,第二阶段是分年,第三阶段是分人立传。
我读到古人书,却如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般。
第一百零一页
史学有三种:一是¨考史¨,遇到不清楚的便要考。二是¨论史¨,史事利害得失,该有一个评判。三是¨著史¨,历史要能有人写出来。
第一百四十九页
王官之学,百家之言。
第一百五十五页
《隋书·经籍志》史学十三类题目: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章实斋讲《汉书·艺文志》。
第一百六十九页
历史记载要表现出当时历史上的一个特点,也可说是历史上一个极重要的特性。
第一百七十三页
史书记载“史情”,应具“史意”。
第一百八十九页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清 《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至明代。
清《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皇朝通典》《通志》《通考》)
清乾隆至光绪《通考》
合成《十通》。
第一百九十二页
每一制度,每一仪法,如各有一条线承管而下。
我们研究制度,则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而起。此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须“通彼此”。
第二百零五页
杜佑通典: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先养而后教“,”先礼而后刑“,”安内以驭外“。
第二百二十六页
欧阳修《新五代史》上法《春秋》。
第二百四十四页
善读《通鉴》者,正贵能在其删去处、添进处注意,细看他删与添之所以然,才能了解到《通鉴》一书之大处与深处。
第二百五十页
《通鉴》为后人批评的地方:一,许多事删除不入《通鉴》;二,《通鉴》正统观;三,年号记载。
第二百五十五页
王船山《读通鉴论》。
第二百九十二/三页
中西学术不同,则分类亦该不同...书目分得好,便可使读者因书目分类而懂得学术大体。如讲经学,郑樵说:
谶纬之学,盛于东都;音韵之书,传于江左;传注起于汉魏,义疏成于隋唐。睹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
又说:
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
故曰:
古人编书,必究本末。上有源流,下有沿袭。
第三百零一页
文,典籍也;献,贤者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第三百二十页
讲历史本有多种讲法,一种是讲通史,一种是讲专门史。如我们讲《通典》《通考》,这是讲政治制度的一种专门史。《明儒学案》则是讲学术思想的一种专门史。
第三百二十六页
黄梨洲:
古人因病立方,原无成局。
通其变,使人不倦,故教法日新。理虽一而不得不殊。入手虽殊,而要归未尝不一。
第三百五十页
章实斋:《六经》皆史。
第三百五十一页
章实斋:
法显而易守,书吏所存之掌故,实国家制度所存,亦即尧舜以来因革损益之实迹。苟有志于学,则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常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
第三百五十三页
”心之所好“。
第三百七十二页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家法不明,著作之所以日下。部次不精,学术之所以日散。
第三百七十五页
史学不独立成为史学。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七日读讫。
我们读文史方面每一书,必定要读到此书背后之人。
第五十一页
研究任何一代的历史,都有这几个项目,如天文,地理,家族氏姓,制度,人物,军事,外交,食货经济,社会礼俗,中国与四裔(蛮夷戎狄)关系。
可参见清初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第六十一页
中国人一句话脱口而出就是一句话,可是这句话也可颠扑不破。此所谓¨立言¨。
第七十九页
事情的复杂性,变化性,定要从编年里去看,才懂得这事之本末与流变。
第八十六页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这是说诗人所歌的便是历史了。后来直到唐代,韩昌黎《平淮西碑》,李义山诗极称之,谓其:¨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第九十五页
中国史学演进之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纪事,第二阶段是分年,第三阶段是分人立传。
我读到古人书,却如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般。
第一百零一页
史学有三种:一是¨考史¨,遇到不清楚的便要考。二是¨论史¨,史事利害得失,该有一个评判。三是¨著史¨,历史要能有人写出来。
第一百四十九页
王官之学,百家之言。
第一百五十五页
《隋书·经籍志》史学十三类题目: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章实斋讲《汉书·艺文志》。
第一百六十九页
历史记载要表现出当时历史上的一个特点,也可说是历史上一个极重要的特性。
第一百七十三页
史书记载“史情”,应具“史意”。
第一百八十九页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清 《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至明代。
清《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皇朝通典》《通志》《通考》)
清乾隆至光绪《通考》
合成《十通》。
第一百九十二页
每一制度,每一仪法,如各有一条线承管而下。
我们研究制度,则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无可凭空而起。此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须“通彼此”。
第二百零五页
杜佑通典: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
”先养而后教“,”先礼而后刑“,”安内以驭外“。
第二百二十六页
欧阳修《新五代史》上法《春秋》。
第二百四十四页
善读《通鉴》者,正贵能在其删去处、添进处注意,细看他删与添之所以然,才能了解到《通鉴》一书之大处与深处。
第二百五十页
《通鉴》为后人批评的地方:一,许多事删除不入《通鉴》;二,《通鉴》正统观;三,年号记载。
第二百五十五页
王船山《读通鉴论》。
第二百九十二/三页
中西学术不同,则分类亦该不同...书目分得好,便可使读者因书目分类而懂得学术大体。如讲经学,郑樵说:
谶纬之学,盛于东都;音韵之书,传于江左;传注起于汉魏,义疏成于隋唐。睹其书,可以知其学之源流。
又说:
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
故曰:
古人编书,必究本末。上有源流,下有沿袭。
第三百零一页
文,典籍也;献,贤者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第三百二十页
讲历史本有多种讲法,一种是讲通史,一种是讲专门史。如我们讲《通典》《通考》,这是讲政治制度的一种专门史。《明儒学案》则是讲学术思想的一种专门史。
第三百二十六页
黄梨洲:
古人因病立方,原无成局。
通其变,使人不倦,故教法日新。理虽一而不得不殊。入手虽殊,而要归未尝不一。
第三百五十页
章实斋:《六经》皆史。
第三百五十一页
章实斋:
法显而易守,书吏所存之掌故,实国家制度所存,亦即尧舜以来因革损益之实迹。苟有志于学,则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常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
第三百五十三页
”心之所好“。
第三百七十二页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家法不明,著作之所以日下。部次不精,学术之所以日散。
第三百七十五页
史学不独立成为史学。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七日读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