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 | 《石渠宝笈》中的徐渭
![]() |
徐渭 |
艺术史是一部精神史,《石渠宝笈》中的书画是一部帝王品味的书画史,书画史本来就是人类艺术精神的精神史。徐渭是一座丰碑,《石渠宝笈》中的徐渭,在帝王品味中同样是一座丰碑。徐渭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徐渭的精神史,是带有悲剧色彩的精神史,正是这种悲剧色彩,才造就了“大泼墨”,才造就了徐渭精神史的辉煌,而恰恰是这种辉煌才赢得了帝王的青睐,而恰恰是这种帝王的青睐,才有《石渠宝笈》中的徐渭的存在,有了《石渠宝笈》中的徐渭的存在,本次讨论才变得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6月21日14:00-17:00,相约蜜蜂书店,让我们与张建华、吴十洲、李文儒、黄岩、李铁军一起聊《石渠宝笈》中的徐渭。
嘉宾:
张建华(艺术家、学者)
吴十洲(社科院文博中心主任)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李铁军(艺术家、策展人)
黄岩(艺术家)
以下摘录自张建华《<石渠宝笈>中的徐渭》一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作品,代表一种帝王品味,更多的为乾隆品味。正统绘画所谓,即为皇家宫廷正脉、正系之书画风格、品味、格调、趣味。如本朝四王吴恽、董邦达、邹一桂、张宗苍、郎世宁、王致诚等等。列朝如二王、顾恺之、颜柳欧褚、吴道子、王维、宋徽宗赵佶及其院体派画家、宋四家、赵孟頫、董其昌等等。非正统绘画即反之,有一定的反叛性与批判性,野逸与疯狂的风格。如本朝的四僧、扬州八怪等等。列朝的如南宋梁楷、牧溪、元四家、吴门四家、青藤白阳、陈老莲等等。
徐渭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巅峰代表,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嬉笑怒骂于酣畅淋漓之中,借《四声猿》用文字对严嵩之流的怒骂,实际是黑暗的社会的痛斥,借墨戏对家国的担忧,一个典型的生命真性的流露。乾隆作为一个文治武功的帝王,具有非凡的文人气质与品位,包容性与宽容性,共同性,他与徐渭是一个异世同轨之人,所以,《石渠宝笈》著录的许多徐渭书画作品,在列朝书画目录中,被列为上等。
正统非正统之分,在作为文人的乾隆眼里已经模糊了,只要是好的画作,乾隆一概为己有,都统统进入乾隆的视野,都统统收进《石渠宝笈》,都统统进入皇家宫殿,都统统盖上鉴赏章,都统统题上御制诗。
▶徐渭的书法与沉闷的明代前期书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徐渭的生命轨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其书法演变过程也随着这三个阶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风格,下面我们从不同的阶段来研究其书法风格的演变。
![]() |
《初进白鹿表小楷册》 |
▶1、徐渭的书法的演变受晋唐的影响,首先受其师杨珂的影响很大,杨珂从王阳明学,善书,被乡里成为“今之右军”。从《白鹿表》可证明法从晋出,杨珂“多作狂书”与后来徐渭其书极其相似,想必受到当年书坛“时风”的影响,《初进白鹿表小楷册》,隽秀遒媚,严谨超迈,确有二王、苏东坡、赵孟俯诸贤小楷秀逸之气。
![]() |
《蜀道难》局部 草书卷 徐渭 |
▶2、嘉靖四十五---隆庆六年,这七年是他壹生的悲居,也是他书法艺术的第二个高潮,我们在这个时期会发现徐渭在作品中颇有不自然的歪斜字行,现实生活中可以用“忍”、“疑”、“狂”、“酒”四个字来形容,其实真正能缓冲他这壹段精神与情感冲动的确是书法,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均达到了书法艺术创造的壹个高峰期,用书法来呻吟歌唱,舒缓精神高压,典型的作品如李白《蜀道难》草书卷,应该为他这个时期愤疾无奈的真实写照,借李白之“酒”用草书宣泄胸中苦闷,从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出其书风来自米芾,落追王献之,宋人尚意,宋四家是典型代表,徐渭其时的心情用宋人意的笔法与自己的“狂”的书风完美的结合。
![]() |
《天瓦庵等四首诗体卷》 |
▶3、这个时期徐渭书法主要包括高头大轴和“仿四家书”两种基本范式,高头大轴是北方流行的壹种范式。 “仿四家书”徐渭的书法又达到了另壹个高潮,以《天瓦庵等四首诗体卷》为例,首段作文征明体,次段以米芾体,又以东坡体增其峥嵘拙厚气象,第三段作山谷体,最后以章草压卷,虽是四体杂书,大小兼施,却毫无做作浑然壹体,食古而化独到高致,对传统的晋唐而言,徐渭破坏了笔法,这里的破坏是对固有法模式的开拓与创新。
从徐渭的坎坷经历来探究他的书法演变及其渊源,徐渭早年学晋唐,法度严谨,后又吸收北碑质朴不追妖媚,因为政治的灾难导致他中年以后更加倾向于宋人之意,不以法而以天,臻玄达圣,以“狂”见长,予情绪于笔墨线条之中,使其书法不重书法而重书神,成为“侠客散圣”,成为后人敬仰膜拜的“壹代大师。”
▶乾隆与徐渭在书法脉络上的共同点,都取法晋唐,同喜二王,尚宋意,同喜米芾;不同
点是,乾隆秀雅,成馆阁体。徐渭个性,不重书法而重书神,成为“侠客散圣”。他们更大的渊源是《石渠宝笈》着录了徐渭三个书法作品,分别为:周兴嗣《千字文》、杜甫《秋兴八首》、徐渭《诗帖并书评》。
![]() |
周兴嗣《千字文》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 |
《春雨诗帖》局部 徐渭书 |
《石渠宝笈》著录中的徐渭书画作品,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主要为水墨写意画。而且由于徐渭的经历与性格使然,一生中基本上画的都是大泼墨写意的墨画。
![]() |
泼墨十二段卷之一 长卷 纸本 墨画《石渠宝笈》著录 |
梅花浸水处,无影但涵痕。
虽能避雪压,恐未免鱼吞。
乾隆题跋:
《梅溪鱼戏》
淡沲春波时,上有横斜枝。
落英贴波面,游鱼趋嘬之。
鳞类具卓识,爱此冰玉姿。
胜点寿阳额,徒然污粉脂。
▶画左上角一只老梅枝,几只小梅杈,染老枝勾小枝,中锋横扫会面,右上角徐渭题诗,中上乾隆小字跋文。
本来这是常见的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花”,文人们常常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借物言志,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真诚正直。高标独秀,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徐渭也把自己比作老梅树,老梅枝,老梅花,乱世的心酸与沧桑,借以抒怀。
![]() |
泼墨十二段卷之二 长卷 纸本 墨画 |
▶画面大树为一大团淡墨渲染,树叶用焦墨点点,一张石桌,石桌上一砚台,一笔筒,四支笔,用焦墨勾勒,大树下地面用更淡的泼墨,王羲之与道士两人物呼应站立,也用焦墨勾勒,羲之写罢,道士抱鹅奉上。整个构图都在左下角,右上徐渭题款,中上乾隆题跋。
画面勾勒潇洒,泼洒淋漓,一曲墨戏出风尘。徐渭以潇洒大气娴熟的晋唐风格的书法题款: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右军本来就是清纯真实,潇潇洒洒,风尘仆仆。山阴有一执扇的客人,是一个喜欢养鹅的人。优雅激情的写完一篇《道德经》,笔法精妙绝伦,出神入化,写完笼鹅就走了,好像主人不存在似的。文人雅士,衣带款款。欣然挥毫,风度翩翩。羲之如此,文长如此,乾隆如此。乾隆喜右军,独设“三希堂”。《山阴换鹅》图,来题徐文。曰:
写经毕便持鹅返,书圣千秋熟与同。
可笑献之太狂放,拟称跨灶胜斯翁。
写完《道德经》立即持鹅笼就回家了,书圣几千年来就是不一样!可笑啊!儿子献之太过狂妄,竟然夸口超过老子。乾隆本身更偏爱右军,对王献之有点不以为然,或许也有典故的影响,传说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徐渭鈐了一方印:“青藤道士(白文)”,因为曾经学道,以道士自居。
▶中国文人向来都追求个性自由之文人理想,所以对释道自然、逍遥、心性、虚无、特别偏爱,潇洒出风尘,如伯夷叔齐、屈原、竹林七贤、梁楷、法常、宋四家、元四家、吴门四家、青藤白阳、陈老莲、四僧、金农等等,宋明理学也崇尚心性之学,乾隆徐渭又崇尚宋明理学,追求自我心性,他们之对话,实际上是文人心性之对话,右军与道士心性之对话,徐渭与右军心性之对话,乾隆与右军心性之对话,乾隆与徐渭心性之对话,文人与文人心性之对话,理学与理学心性之对话,心性与心性之心性之对话。
……
阅读全文请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E4OTcxOQ==&mid=206982818&idx=1&sn=0367e1c4bc391425cef01506f3b24457#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