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堂吉诃德》有感
姓名:郑美玲
学号:222012308011015
班级:文学院汉教一班
读《堂吉诃德》有感
——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一、 作品简介
《堂吉诃德》这部作品被文学评论家们称为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瑰宝。许多人看待这部作品,更多的关注作品中那个始终不离的关键词“骑士精神”,不难从中读出对旧时骑士文学的讽刺,甚至是对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整个社会中对于形形色色人物尖锐、全面的批判。对这一时期西班牙封建制度的嘲讽。这是一部宏大的社会史诗。
二、 故事梗概
小说主人公沉迷骑士书籍,背井离乡,怀着想要复兴骑士精神的强烈愿望,游历四方。但却处处碰壁,他曾经三次出游皆无果而终。第一次他力求解救挨打的小牧童,但待堂吉诃德一走,小牧童的悲剧重演。而后因无法让商人承认他的杜尔西内娅是天下最美的女人,被打后由老乡用驴子拉回家;第二次与风车交战,释放囚徒反遭殴打;第三次与邻居化妆成的骑士战斗中失败,结束历程。
三、 文本分析
实则堂吉诃德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骑士精神”本身就代表着西欧民族尚武精神的一些积极因素,例如忠诚守信,英勇无畏,这都是高尚品质。然而骑士精神也包含着一些封建落后因素,例如过分的追求个人的优越感,过分地追求荣誉。堂吉诃德受骑士精神的影响,发生种种荒诞不羁的表现,在我看来原因有二:
(一) 过分追求形式主义上的骑士精神,对骑士精神的一切全盘接受。
堂吉诃德渴望成为真正的骑士在文本中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些形式主义道路。例如为自己,自己的意中人,自己的马取一个符合骑士氛围的名字。要厉行骑士精神,非得穿上自己找出的破烂不全的盔甲。并且设想了一系列巨人、敌军、堡主等意象,只为从形式上拥有实现自己骑士精神的环境。再者由于他夜以继日地沉迷骑士小说,以至于对骑士精神僵硬地全盘接受。而不是辩证地去看待,看到骑士精神不仅有他高贵的一面,也有落后的因素。
(二) 对现实生活没有正确的看待。
堂吉诃德沉迷于实现自己骑士精神的理想主义中,却忘却自己的生活根植于现实社会这个客观事实。一切思想上的因素想要幻化为行为实践,都无法离开现实世界的羁绊,以至于文本中种种令人发笑的故事情节,实则就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四、 现实启示
由这部“喜剧”小说,我读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悲剧成分——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文中的堂吉诃德尝试各种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的理想抱负,但由于无视现实条件,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文末堂吉诃德的遗嘱即可看出:给予桑丘的钱财,嘱咐甥女不能嫁给读骑士小说的人,同时承认了自己的荒唐。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低头,我仿佛通过这三个遗嘱看到他的灵魂已经被现实无情打击得千疮百孔,悲伤落泪。
在中国历史中,同样有不少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抱负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但救世无门,世事残酷,最后以失败告终的例子比比皆是。陶渊明在官场黑暗现实中无立足之地,唯有种豆南山之下;王安石力求变法无门,屡次罢相;岳飞一腔爱国热血,在十二道金牌的现实压力下被迫班师;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不得不低头的历史名家。
故理想主义必然根植于现实世界中,有望理想成为现实,就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与现实世界适应,相辅相成。这才是实现自我理想的最佳方式。如楚宋玉《渔夫》中所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学号:222012308011015
班级:文学院汉教一班
读《堂吉诃德》有感
——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一、 作品简介
《堂吉诃德》这部作品被文学评论家们称为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瑰宝。许多人看待这部作品,更多的关注作品中那个始终不离的关键词“骑士精神”,不难从中读出对旧时骑士文学的讽刺,甚至是对西班牙在16世纪和17世纪整个社会中对于形形色色人物尖锐、全面的批判。对这一时期西班牙封建制度的嘲讽。这是一部宏大的社会史诗。
二、 故事梗概
小说主人公沉迷骑士书籍,背井离乡,怀着想要复兴骑士精神的强烈愿望,游历四方。但却处处碰壁,他曾经三次出游皆无果而终。第一次他力求解救挨打的小牧童,但待堂吉诃德一走,小牧童的悲剧重演。而后因无法让商人承认他的杜尔西内娅是天下最美的女人,被打后由老乡用驴子拉回家;第二次与风车交战,释放囚徒反遭殴打;第三次与邻居化妆成的骑士战斗中失败,结束历程。
三、 文本分析
实则堂吉诃德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骑士精神”本身就代表着西欧民族尚武精神的一些积极因素,例如忠诚守信,英勇无畏,这都是高尚品质。然而骑士精神也包含着一些封建落后因素,例如过分的追求个人的优越感,过分地追求荣誉。堂吉诃德受骑士精神的影响,发生种种荒诞不羁的表现,在我看来原因有二:
(一) 过分追求形式主义上的骑士精神,对骑士精神的一切全盘接受。
堂吉诃德渴望成为真正的骑士在文本中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些形式主义道路。例如为自己,自己的意中人,自己的马取一个符合骑士氛围的名字。要厉行骑士精神,非得穿上自己找出的破烂不全的盔甲。并且设想了一系列巨人、敌军、堡主等意象,只为从形式上拥有实现自己骑士精神的环境。再者由于他夜以继日地沉迷骑士小说,以至于对骑士精神僵硬地全盘接受。而不是辩证地去看待,看到骑士精神不仅有他高贵的一面,也有落后的因素。
(二) 对现实生活没有正确的看待。
堂吉诃德沉迷于实现自己骑士精神的理想主义中,却忘却自己的生活根植于现实社会这个客观事实。一切思想上的因素想要幻化为行为实践,都无法离开现实世界的羁绊,以至于文本中种种令人发笑的故事情节,实则就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世界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四、 现实启示
由这部“喜剧”小说,我读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悲剧成分——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文中的堂吉诃德尝试各种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的理想抱负,但由于无视现实条件,最终以失败告终。从文末堂吉诃德的遗嘱即可看出:给予桑丘的钱财,嘱咐甥女不能嫁给读骑士小说的人,同时承认了自己的荒唐。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低头,我仿佛通过这三个遗嘱看到他的灵魂已经被现实无情打击得千疮百孔,悲伤落泪。
在中国历史中,同样有不少拥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抱负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等。但救世无门,世事残酷,最后以失败告终的例子比比皆是。陶渊明在官场黑暗现实中无立足之地,唯有种豆南山之下;王安石力求变法无门,屡次罢相;岳飞一腔爱国热血,在十二道金牌的现实压力下被迫班师;等等。这些都是在现实中不得不低头的历史名家。
故理想主义必然根植于现实世界中,有望理想成为现实,就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与现实世界适应,相辅相成。这才是实现自我理想的最佳方式。如楚宋玉《渔夫》中所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