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穿孔砚台 (刊登于2015年6月7日《西江日报》砚玉街头条)
![]() |
喜欢砚台,更喜欢砚台背后的那些历史故事。
前年曾见过一方纯蕉叶白小端砚,价格不贵,可惜砚池里有个孔。大家都觉得莫名其妙。
有人说:“这意味着,‘砚台磨穿,进士及第’。因为据史料记载,宋朝有个人名字叫做桑维翰,长得奇丑无比,身子很短但是脸很长。他常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惊奇地说道:‘七尺长的身躯,还不如一尺长的脸看起来这么长。’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官讨厌他的姓与“丧”同音,所以不肯录用他。有的人劝他改作其它的行当,不要念书了,他就亲自制作了方砚台对别人说:‘如果这个砚台穿孔了,我就改行。’ 最后他终于在科举考试中以进士及第,成为千古佳话。”
还有人说,“行囊砚流传至今,有两种不同的形制。其一就是普通砚台的缩小版,长宽尺寸不超过一个手掌,偏薄偏轻,器型简单,多为素面,雕工较少,部分砚台顶部或底部对穿两孔,用以系绳,可看做‘旅行装’的轻便简易的砚台。这个小端砚,角上有个洞,正可以挂在腰带上,天南海北四处游,想到啥好词佳句,就解下绳子来,磨墨写几笔。”
可是立即有人反驳:“砚台如果磨穿,那应该是砚堂中心变薄直到穿孔;如果是行囊砚,砚池有个洞更不对了。墨会流到下面去,整个书桌也搞脏了!”
后来来了位搞古玩的朋友,他说:“这说好听点,叫明砚,说的直白就是冥砚。是某人心爱的砚台,此生不能再用,临终,叫人在关键的部位戳个洞,殉葬,好让主人在九泉之下,也能舞文弄墨。”
而有的朋友更是想像力奇特,认为:“是某个秀才,十年寒窗,吃尽苦头,终于考上状元,兴奋地将砚台戳了个洞,长叹一声‘哥总算熬出头了!’”
七嘴八舌的参谋声中,我终究没有拿下那个漂亮的小砚台,常常引以为憾。
最近,我又看到一方石砚,洁白的砚身,22多厘米长,10厘米高,厚重大气,是宋明太史砚式样。 令我感觉充满了官气。此砚,不是端歙澄洮,也不是苴却、尼砚等,居然是白色太湖石质地。其用刀老道,线条流畅大气,砚堂微微凹下,上面居然留有一层金。
我用水湿润后,发现整个砚身变得更加细腻滋润。但终究历经千年岁月的磨练,让它显得沧桑古朴。
奇怪的是,在如图砚边的右面,有个食指粗细的圆孔。卖家说,这是古人插毛笔的。我始终觉得不以为然。若说是明砚,穿这么深的洞,又如此圆润,这也太费时费事了吧。
买回家细细琢磨,也看不出个究竟。
后来突然一想,思路也就如同这孔洞一般,豁然开朗了。
话说宋人特别喜欢太湖石,连皇帝宋徽宗都钦点要江南运送太湖石到京城,作为他的生日礼物,这就是著名的“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历史背景。那么,某位大官爱好太湖石成癖,用院子里的一块太湖石料,砍凿修整成大砚堂,用来磨金粉。闲时则日夜在书房里把玩,岂不快哉? 太湖石,素来已孔窍多而闻名于世。原先的主人,特地在砚边不妨碍研磨之处,留下了原先石材上的一个天然孔窍,充分表明太湖石的正身,岂不妙哉?
据苏州太湖石批发商徐先生上手鉴定,此太湖石质地系宋代老太湖石,质地类似上海愚园的“玉玲珑”,与目前的类太湖石,色泽润度不可同日而语,也不是如今江苏太湖石可以媲美的,属于非常少见的东西。
既然如此,我拟好好清理砚堂,用我的好墨试一试下发,看看这砚不仅美观,是否还可以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