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备忘录
(一)毕业季
七点多起来,再睡一会,差一分钟九点了。
九点钟去b楼穿导师服,十点钟照毕业照。
赶快收拾,十分钟后,但见人群在图书馆涌动。b楼无人,书记在打电话找人,晓昌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套服装,也在找人开门。
他在学院做辅导员,负责本科生工作,毕业照,他也少不了张罗。
这套服装先给书记穿,我和一个学生在门口等。
这个学生在等待院长签字,为她一年的交换证明,她出去交换了,出国需要这个学分不够的证明。
同事过来了,头发被风吹得刷起来。
我想起了他邮件里说的,为什么不到中亚做田野,日本、韩国人类学家十年前就已经在那里开始了。我说从土耳其回来我就有兴趣,他说,也没见你怎么转向啊。孔子学院不是一个途径吗?我没有答话。
拍照开始了。
进入到拍照,等了半个小时。同事们就有机会凑在一起,聊东聊西。
小陆走过来,和我合照。她还是那么漂亮,我做了个鬼脸,妆还是太浓了。
她答应,毕业后还像朋友那样常联系。
我看到了杨,他延毕了一年,现在看到他精神焕发地出现。
陈老师告诉我,从昨天答辩的情况来看,研究生的水平有了提高。以前是经验和理论两张皮,今年好了很多,结论也有了拓展。
看到所长、同事都在,我趁机把秋季学期开学的校友活动和他们商量,电话说总是间接,这个机会,直接面对面交流,刚好合适。
我以前理解同事的意见含义,总是很困难,今天大概有了反复两次,我才明白所长的意思。也才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我以前总是有沟通障碍的困难,现在发现,是我表达的不是很明确,,所以对方听起来就按照他理解的意思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和我表达的真实意思不是太一样。经过反复的沟通,我总算让对方听懂了我的意思,也支持了我们原有的想法。
毕业照之后,大家还在小规模地和导师合影,在人群里,陈过来和我打招呼,她告诉我她考上香港中文大学了,顺利入读人类学,虽然是一年,但是学业表现优良,还可以升为两年。我得知,非常高兴。那时候她在我的课上结识,课下聊过这个打算,那时候她还渺茫。经纬过来上课,我们三个还专门为此讨论过,在实质方面我不能给她任何的帮助,只能在精神和专业方面给予鼓励和交流。经纬也出谋划策,分析情况。那是去年的冬天,那天临时下起雨,又阴又冷。没想到一晃今天阳光灿烂,就如愿以偿了。
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学生合影,我叫不出名字,却依稀记得。
中午和材料学院的小刘吃饭。早上接到他的短信,中午可否一块吃饭。我开完会,才见到他。
小刘是一个巨蟹座男生,我们是在上海城市研究的课上结识。那时候私下里吃过饭。一晃毕业,再看到他,吃了一惊,胖了许多。他告诉我,他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研究生。今天吃饭,要了一瓶啤酒,为他的努力庆贺。
毕业季到了,毕业季很快就过去了。一年年,毕业照有印象,也模糊,今天的重现,毕业季的人群,对我而言,有几个相亲的面孔,和推杯送盏的情谊。
对于学生而言,以这里为标记,是一个启航的开始。
我想起了那年和小刘吃饭的自己,同一家小酒馆,青葱的他多了一点世俗的沧桑,我的研究还没有出结果,原来悄无声息地蹉跎岁月,就是这样。
(二)工作效率
早上就收到Stan的邮件,附件里是他的调查纲领。他果然完成了,按照他允诺的。昨天当他说早上发来前言,我还有些纳闷。一天下来,天气热,本来很累,就干脆呼呼大睡了。早上看到他的写作,我心里暗骂,美国同行怎么效率那么高。
调查问卷在我手里有半年之久了,我从来没碰过。周一见Lisa之前,我有两天的时间,但是我连完整的问卷数量都没有整合在一起,直到出门前,才匆匆翻箱倒柜,大集合。在会议室和Lisa一起讨论的时候,Lisa一看到零散的问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问卷编号。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干活。两百多份问卷,我如果在周末的两天开始整理的话,其实一个小时,就可以把问卷数量、男女比例弄清楚。但是我零散地一小撮一小撮的上手,试图还要分析个什么道理来,坐在外头一天也没有完成这样一件必要的工作。
有些人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实际并不然。
原始数据录入的工作完成后,我把数据说明打印出来。等待三个人的汇合。这是lisa在上海的最后一天。第二天上午就回国。也是三个人第二年汇合的第一次。Stan还没来,我把材料带过来,Lisa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数据说明进行简单的翻译,留给Stan参考。她想要在她走之前,尽可能为我和Stan的合作多做一点事情,那就是二话不说,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
他们鼓励我参加7月份即将在湖南召开的会议。我当时随意地提起昨天婉拒了同事的邀请,主要是没有像样的文章。没想到他们热烈地回应,一是把分析工作推进,而是借助会议与学者交流。出发点非常intense,我估计称做“浓缩”吧。决定很容易做,执行没把握,当时做决定的瞬间,却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这种美国式的进取心,与学术研究的理性有很大关系。Stan不管是否参加会议,他一如既往地做他允诺过的事情。在团队合作的关系中,我现在还在延迟性的滞后状态,我的依赖性格和没有主见的依附性,毕露无疑。我有时候能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候却是随大流,看别人做什么我也怎么做,不敢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我像个愣头青一样冒出一些只有自己才会感同身受的问题,与对话者并没有streching的提问,自然常浇冷水。面对眼前的问题,应该先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我采取了迂回战术,避重就轻,如此东方式的间接路线,总觉得缺乏判断。
收到Stan的草稿,我根本无法仔细看内容,沉浸在合作关系的被动中。
仔细一想,一直以来姑且过日子的拖延症在合作关系中转化为自己的危机感,恰恰是因为同行的实干作派,我一直舔拭的拖延症变成一个不能再延误的伤口,需要手术,将它硬性切除。
臣妾做不到
(三) 朋友的聚散
今天是六月十四日,已经过了十三日的子夜,进入到十四日的黎明前的黑暗。
今天的拖延症稍微改进一些,忙到现在。
不知不觉地,将近端午节。经纬写过一个端午节的民俗考证,很精致。他准备端午节之季到贵州去,顺便路过广西参加一个会议,做这个端午节的发言。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在端午时节到西南做田野。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又是他的博物馆的人类学家的乐趣。他总是无拘无束地,让自己不会因为年龄、精力、名利而改变对田野的直接的接触和体验。
朋友陆续都在忙,经纬走之前想要聚聚都不得空。他走不久,我也要离开。学校转眼就变成一个空匣子。这段时间在院长眼里看来是写论文发表的黄金时节,对我而言,就像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个时候,邵京老师也在河南田野里奔波了。
我很久没有见到nova,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固定见见聊聊,但是已经好久,我们没有机会聚一聚。
只有写这些没头绪的文字时,心情才能得到释放。一直跟师姐说找不到自己的精神调剂的方式,虽然想要致力于园艺,但手法也是潦草,聊以自慰的是,滴水观音三株,其中有一株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气象了,当然是夸张了,所谓气象,那是根深叶茂的长势喜人。数日之前的栽种的向日葵种子,已经发芽,今天一看,一颗芽已经从三瓣长成五瓣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潦草的园艺手法,皆赖植物的生命力,有时候我会从它们身上感到一点点启蒙。
大概适合自己的精神交流的方式就是写作了。日记是一种,流水账是一种。记录此时此刻的心情。
前两天看到刘德华的《失孤》,不觉惊讶,片子竟然能够沉得住气。这样的片子,现在不多了。我还是最喜欢梁家辉,扮演公路警察,给雷泽宽指路,临别地图里夹了二百块钱,毫不声张的。雷泽宽告别找到父母的毛雪松,骑着他的摩托上路,继续寻子之路。半路上碰到化缘的和尚。他就停了下来,和他们呆了一天。滴水的声音清晰可见,他惆怅的心情难以掩饰,他问师父,他的儿子能找到吗?师父说:缘起缘灭。只要寻找,就有希望。这个长镜头和结尾的在路上的俯瞰的长镜头是要连续在一起的,生命不能就这么断了,生命是在沉思中在奔跑中实现的。只要找,就有希望。一个生死的命题在一个小人物身上,闪烁出动人的人性的光芒。刘德华一脸的明星相,他很英俊,但是扮演《我知女人心》的花心大萝卜,就有点轻浮不够。原因是他的英俊里有一股老实人的敦厚和木讷,这种气质在《失孤》中展现出来了。当他找到福建的泉州附近的一个渔村时,根据志愿者情报,他的儿子有可能流失在这里,他进入到密密麻麻的渔船中。渔民出海打捞海带,在船上加工海带。这个场景很像是1990年代初期汉学人类学恢复起来时的开篇之作《大乍?人调查》,由厦门大学发起的惠安人调查。在人类学学科恢复的历史中,这次调查起到了重要的先声作用。
我的学生说我不能接纳自己,大概要等到我所不知道的谜底揭开时,我才能重新考虑如何处理自我与生活的关系,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人类学者往往就是在自己的人际关系都不怎么样的时候,才能够反思自我与他者的生活的边界何在。邵京说田野无边际,也就是这里和那里没有边界。我觉得这个调整的过程太困难,困难到自己都感到绝望。这个过程甚至比学科史的梳理还要困难。这困难里面,执念的力量很大,它是我自己建构的世界,我不喜欢别人不遵守我设定的规范,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不会强迫,就自己继续喜欢。这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有时候我想要看到执念背后的真正束缚的本性,包含所有人性的弱点,但是我还是想试图了解那本性里有没有让我自己倾心的热情与智慧,按照自己的根,自由地自在地生长,不会因为他人的喜欢或不喜欢而唯唯诺诺、自欺欺人。
七点多起来,再睡一会,差一分钟九点了。
九点钟去b楼穿导师服,十点钟照毕业照。
赶快收拾,十分钟后,但见人群在图书馆涌动。b楼无人,书记在打电话找人,晓昌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套服装,也在找人开门。
他在学院做辅导员,负责本科生工作,毕业照,他也少不了张罗。
这套服装先给书记穿,我和一个学生在门口等。
这个学生在等待院长签字,为她一年的交换证明,她出去交换了,出国需要这个学分不够的证明。
同事过来了,头发被风吹得刷起来。
我想起了他邮件里说的,为什么不到中亚做田野,日本、韩国人类学家十年前就已经在那里开始了。我说从土耳其回来我就有兴趣,他说,也没见你怎么转向啊。孔子学院不是一个途径吗?我没有答话。
拍照开始了。
进入到拍照,等了半个小时。同事们就有机会凑在一起,聊东聊西。
小陆走过来,和我合照。她还是那么漂亮,我做了个鬼脸,妆还是太浓了。
她答应,毕业后还像朋友那样常联系。
我看到了杨,他延毕了一年,现在看到他精神焕发地出现。
陈老师告诉我,从昨天答辩的情况来看,研究生的水平有了提高。以前是经验和理论两张皮,今年好了很多,结论也有了拓展。
看到所长、同事都在,我趁机把秋季学期开学的校友活动和他们商量,电话说总是间接,这个机会,直接面对面交流,刚好合适。
我以前理解同事的意见含义,总是很困难,今天大概有了反复两次,我才明白所长的意思。也才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我以前总是有沟通障碍的困难,现在发现,是我表达的不是很明确,,所以对方听起来就按照他理解的意思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和我表达的真实意思不是太一样。经过反复的沟通,我总算让对方听懂了我的意思,也支持了我们原有的想法。
毕业照之后,大家还在小规模地和导师合影,在人群里,陈过来和我打招呼,她告诉我她考上香港中文大学了,顺利入读人类学,虽然是一年,但是学业表现优良,还可以升为两年。我得知,非常高兴。那时候她在我的课上结识,课下聊过这个打算,那时候她还渺茫。经纬过来上课,我们三个还专门为此讨论过,在实质方面我不能给她任何的帮助,只能在精神和专业方面给予鼓励和交流。经纬也出谋划策,分析情况。那是去年的冬天,那天临时下起雨,又阴又冷。没想到一晃今天阳光灿烂,就如愿以偿了。
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学生合影,我叫不出名字,却依稀记得。
中午和材料学院的小刘吃饭。早上接到他的短信,中午可否一块吃饭。我开完会,才见到他。
小刘是一个巨蟹座男生,我们是在上海城市研究的课上结识。那时候私下里吃过饭。一晃毕业,再看到他,吃了一惊,胖了许多。他告诉我,他考上了上海交大的研究生。今天吃饭,要了一瓶啤酒,为他的努力庆贺。
毕业季到了,毕业季很快就过去了。一年年,毕业照有印象,也模糊,今天的重现,毕业季的人群,对我而言,有几个相亲的面孔,和推杯送盏的情谊。
对于学生而言,以这里为标记,是一个启航的开始。
我想起了那年和小刘吃饭的自己,同一家小酒馆,青葱的他多了一点世俗的沧桑,我的研究还没有出结果,原来悄无声息地蹉跎岁月,就是这样。
(二)工作效率
早上就收到Stan的邮件,附件里是他的调查纲领。他果然完成了,按照他允诺的。昨天当他说早上发来前言,我还有些纳闷。一天下来,天气热,本来很累,就干脆呼呼大睡了。早上看到他的写作,我心里暗骂,美国同行怎么效率那么高。
调查问卷在我手里有半年之久了,我从来没碰过。周一见Lisa之前,我有两天的时间,但是我连完整的问卷数量都没有整合在一起,直到出门前,才匆匆翻箱倒柜,大集合。在会议室和Lisa一起讨论的时候,Lisa一看到零散的问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问卷编号。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干活。两百多份问卷,我如果在周末的两天开始整理的话,其实一个小时,就可以把问卷数量、男女比例弄清楚。但是我零散地一小撮一小撮的上手,试图还要分析个什么道理来,坐在外头一天也没有完成这样一件必要的工作。
有些人看上去很努力,但是实际并不然。
原始数据录入的工作完成后,我把数据说明打印出来。等待三个人的汇合。这是lisa在上海的最后一天。第二天上午就回国。也是三个人第二年汇合的第一次。Stan还没来,我把材料带过来,Lisa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数据说明进行简单的翻译,留给Stan参考。她想要在她走之前,尽可能为我和Stan的合作多做一点事情,那就是二话不说,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
他们鼓励我参加7月份即将在湖南召开的会议。我当时随意地提起昨天婉拒了同事的邀请,主要是没有像样的文章。没想到他们热烈地回应,一是把分析工作推进,而是借助会议与学者交流。出发点非常intense,我估计称做“浓缩”吧。决定很容易做,执行没把握,当时做决定的瞬间,却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勇气。这种美国式的进取心,与学术研究的理性有很大关系。Stan不管是否参加会议,他一如既往地做他允诺过的事情。在团队合作的关系中,我现在还在延迟性的滞后状态,我的依赖性格和没有主见的依附性,毕露无疑。我有时候能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候却是随大流,看别人做什么我也怎么做,不敢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我像个愣头青一样冒出一些只有自己才会感同身受的问题,与对话者并没有streching的提问,自然常浇冷水。面对眼前的问题,应该先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我采取了迂回战术,避重就轻,如此东方式的间接路线,总觉得缺乏判断。
收到Stan的草稿,我根本无法仔细看内容,沉浸在合作关系的被动中。
仔细一想,一直以来姑且过日子的拖延症在合作关系中转化为自己的危机感,恰恰是因为同行的实干作派,我一直舔拭的拖延症变成一个不能再延误的伤口,需要手术,将它硬性切除。
臣妾做不到
(三) 朋友的聚散
今天是六月十四日,已经过了十三日的子夜,进入到十四日的黎明前的黑暗。
今天的拖延症稍微改进一些,忙到现在。
不知不觉地,将近端午节。经纬写过一个端午节的民俗考证,很精致。他准备端午节之季到贵州去,顺便路过广西参加一个会议,做这个端午节的发言。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在端午时节到西南做田野。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又是他的博物馆的人类学家的乐趣。他总是无拘无束地,让自己不会因为年龄、精力、名利而改变对田野的直接的接触和体验。
朋友陆续都在忙,经纬走之前想要聚聚都不得空。他走不久,我也要离开。学校转眼就变成一个空匣子。这段时间在院长眼里看来是写论文发表的黄金时节,对我而言,就像是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个时候,邵京老师也在河南田野里奔波了。
我很久没有见到nova,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会固定见见聊聊,但是已经好久,我们没有机会聚一聚。
只有写这些没头绪的文字时,心情才能得到释放。一直跟师姐说找不到自己的精神调剂的方式,虽然想要致力于园艺,但手法也是潦草,聊以自慰的是,滴水观音三株,其中有一株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的气象了,当然是夸张了,所谓气象,那是根深叶茂的长势喜人。数日之前的栽种的向日葵种子,已经发芽,今天一看,一颗芽已经从三瓣长成五瓣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潦草的园艺手法,皆赖植物的生命力,有时候我会从它们身上感到一点点启蒙。
大概适合自己的精神交流的方式就是写作了。日记是一种,流水账是一种。记录此时此刻的心情。
前两天看到刘德华的《失孤》,不觉惊讶,片子竟然能够沉得住气。这样的片子,现在不多了。我还是最喜欢梁家辉,扮演公路警察,给雷泽宽指路,临别地图里夹了二百块钱,毫不声张的。雷泽宽告别找到父母的毛雪松,骑着他的摩托上路,继续寻子之路。半路上碰到化缘的和尚。他就停了下来,和他们呆了一天。滴水的声音清晰可见,他惆怅的心情难以掩饰,他问师父,他的儿子能找到吗?师父说:缘起缘灭。只要寻找,就有希望。这个长镜头和结尾的在路上的俯瞰的长镜头是要连续在一起的,生命不能就这么断了,生命是在沉思中在奔跑中实现的。只要找,就有希望。一个生死的命题在一个小人物身上,闪烁出动人的人性的光芒。刘德华一脸的明星相,他很英俊,但是扮演《我知女人心》的花心大萝卜,就有点轻浮不够。原因是他的英俊里有一股老实人的敦厚和木讷,这种气质在《失孤》中展现出来了。当他找到福建的泉州附近的一个渔村时,根据志愿者情报,他的儿子有可能流失在这里,他进入到密密麻麻的渔船中。渔民出海打捞海带,在船上加工海带。这个场景很像是1990年代初期汉学人类学恢复起来时的开篇之作《大乍?人调查》,由厦门大学发起的惠安人调查。在人类学学科恢复的历史中,这次调查起到了重要的先声作用。
我的学生说我不能接纳自己,大概要等到我所不知道的谜底揭开时,我才能重新考虑如何处理自我与生活的关系,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人类学者往往就是在自己的人际关系都不怎么样的时候,才能够反思自我与他者的生活的边界何在。邵京说田野无边际,也就是这里和那里没有边界。我觉得这个调整的过程太困难,困难到自己都感到绝望。这个过程甚至比学科史的梳理还要困难。这困难里面,执念的力量很大,它是我自己建构的世界,我不喜欢别人不遵守我设定的规范,如果别人不喜欢,我不会强迫,就自己继续喜欢。这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有时候我想要看到执念背后的真正束缚的本性,包含所有人性的弱点,但是我还是想试图了解那本性里有没有让我自己倾心的热情与智慧,按照自己的根,自由地自在地生长,不会因为他人的喜欢或不喜欢而唯唯诺诺、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