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笔下勾勒出的:钱钟书与《围城》
![]() |
钱钟书 |
钱钟书是无锡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的英语,一九三五年考取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学位,然后到法国,入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注意(不知道具体原因)。珍珠港事变后,他就沦陷在上海出不去了。《围城》是沦陷在上海时期写的。
杨绛,这位写作围城时期一直陪伴在钱钟书身边的妻子,写到:钱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结婚,同船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回国。我母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在我姐夫家,我急要省(xing)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的上海建立“分校”。两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钟书陷落在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 |
钱钟书与杨绛新婚时期,在英国 |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大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都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坡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经把题目和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请注意,这里杨绛的写法很古典,缺乏指名道姓的具体细节,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切到手的,女佣的工作她来兼任,在初期到底牵强到哪种地步,熏黑的脸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全花还是只稍稍抹了脸颊,满眼是泪是什么状态。总之如何以一个女文青的独特方式来体验这些困顿的,我们不得而知。描写日常生活却又缺乏细枝末节,这些困苦读上去,似乎笼罩着浓浓的浪漫主义气氛,缺乏可信度。仿佛写的不是她自己,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女文人的生活范例,只要这个遨游在诗书中的女文人下厨房照顾日常饭食起居,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就像偶像剧里的女主角在恋爱中总会遇到千遍一律的,所有人都会经历的烂俗烦恼一样。当然,这篇《围城》1985年12月写的前言,不是写她自己,而是写钱钟书)
《围城》是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杨绛看,急着看她怎么反应。然后他就对她说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每天平均写五百字左右。给杨绛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了。
以下是日本画家-世仓铁平作品集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
![]() |
日本画家 世仓铁平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