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未老——高考两周年记
闻到初夏雨前湿热混着树叶香味的空气时,我会想起多年前读契诃夫短篇小说的那个夏天。天气和小说的基调一样低沉,真是完美的巧合。之所以最先想到的是那个夏天,是因为上中学以后再也没有那样静下心来读书,一直到现在我都佩服和感慨那时的单纯,一直在找回爱书的感觉。
然后我才会想到高考那个夏天。我不追究我那前两年零265天是怎么过的,最后的100天,我承认我真的很努力。最后一星期中午别人在睡觉,我在刷语文阅读,终于在将近3年没有好好学语文之后把语文刷回119分,不枉我当年是凭着高分语文成绩考到这所高中的。文综背得累了我做两道数学题放松一下,现在想来这种休息方式很可怕,但那时真的是这么过来的。
那一周放学后为了避开交通高峰我总是留的很晚才回家,抱着政治或者历史书在天桥上背书,望着夏日傍晚依旧明亮的天空。我吹着风环视整个校园,很安静,好像除了我没有别人了。学校的建筑简洁大气,除了紫色的“求真”碑,其余都是粉红、浅蓝或者浅黄。从2010年7月第一次踏入高中我就被校园落落大方的气质吸引,如今它依旧这么美,只是高考考完后这一切都不属于我了,那时离开的惆怅情绪甚至多于高考的紧张。
从高考前一天晚上开始我就没睡着,幸好考试时没有头痛。至今仍记得考文综时的绝望,做完地理选择题时已经过去了半小时,我闭上眼睛想算了我不考了再复读一年吧。转念一想差点打自己一巴掌,这是高考,你说什么丧气的话开什么玩笑。最终结果是我留了两道大题空白,后来的成绩也证实其他科目我都比平常发挥得好,文综拖垮了我的整个高考。像我同桌总分比我高5分,文综比我整整高了20分,你可以想象我有多恨文综。
今天6月9日,大部分省的考生考后的第一天,对于浙江考一本的考生来说还有最后的一上午。两年前的今天,铃声响起放下笔的那一刻我想了什么?反正不是那么喜悦吧。我记得我中午回到家一进门对妈妈说“妈,我考完了”,我的声音是颤的,妈回过头来,微笑中带点心疼。当试卷交上去后一切都结束了,我们燃烧完三年的青春等一场审判。
那天下午我们拍了毕业照,我满教室地发同学录,后来还没收齐。我本来还想去高一的那个班发的,后来也没去,同学录里留了半本的空白。高一那年是我前12年学生生涯中过得最开心的一年,如今随着时间流逝我记不起很多感觉了,我想那个班的同学也基本忘了我,但我们那时的7班很团结,这是真的,在地狱般的初三过后,高一那年让我心态好了很多,合唱、篮球赛、运动会,太多愉快的记忆。
昨晚寝室同学都在聊,你高考考完那天做了什么。有人说,那晚再平常不过,平常得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来。我也想不起那晚。没有撕书,没有狂欢,和任何一个晚上没有什么两样。高考完后陆陆续续的聚餐,招生宣讲,填志愿,各种琐事冲淡了离别的感伤。
我写着写着,有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我曾经写过几篇关于高中的文章,存在家里的电脑里,都没有写完。就如《围城》里的方鸿渐,做好人吧缺乏人品,做坏人吧缺乏勇气,平凡者如我,高中里既没有耀眼的成绩,也没有堕落和疯狂,没有悬梁刺股的奋斗,没有各种社交活动的充实,更没有青涩的初恋。之所以留恋,全是因为“青春”二字,年轻就是好,有时间就意味着有机会。那时可以用三年奋斗换一个好大学,但那时没做到,现在说用四年换一个好的研究生实在太可笑。高中里只需要读书,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现在想来其实算是轻松的。
高中时我还挺喜欢看《萌芽》,有一个经常在《萌芽》上写小说的少女作家陈虹羽曾写过一篇独白《请赐给我一个少年时代》,她的小说喜欢以男孩为主角,文章的大概意思说希望自己能像男孩一样拥有张扬潇洒的青春。“少年”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词,我很喜欢“请赐给我一个少年时代”这个标题,只是我对“少年”的理解比较宽泛,我觉得十几岁的男孩女孩都可以叫“少年”——可惜现在的我不是十几岁的年纪了。我已经不是少年,但也还远远不至于用“老”来形容。所以我写下题目“少年未老”,于我,于我的朋友们,我觉得都很合适。
少年是个青春洋溢的词,少年这个词不会老,只是所有的少年都会老。
曾经那些人和事都怎么样了。高中马上120周年校庆了,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校庆。明年一中就要搬迁了,不知道原址会变成什么样。我喜欢过的人以前那么优秀,现在一定过得很好,只是大概不认识我了吧。我的朋友们也都那么优秀,一定会有很好的未来。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座位上贴座右铭,贴理想的大学,我的是什么,我怎么不记得了。
高中真是一段只能用来回忆的时间。
写于2015年6月9日星期二
然后我才会想到高考那个夏天。我不追究我那前两年零265天是怎么过的,最后的100天,我承认我真的很努力。最后一星期中午别人在睡觉,我在刷语文阅读,终于在将近3年没有好好学语文之后把语文刷回119分,不枉我当年是凭着高分语文成绩考到这所高中的。文综背得累了我做两道数学题放松一下,现在想来这种休息方式很可怕,但那时真的是这么过来的。
那一周放学后为了避开交通高峰我总是留的很晚才回家,抱着政治或者历史书在天桥上背书,望着夏日傍晚依旧明亮的天空。我吹着风环视整个校园,很安静,好像除了我没有别人了。学校的建筑简洁大气,除了紫色的“求真”碑,其余都是粉红、浅蓝或者浅黄。从2010年7月第一次踏入高中我就被校园落落大方的气质吸引,如今它依旧这么美,只是高考考完后这一切都不属于我了,那时离开的惆怅情绪甚至多于高考的紧张。
从高考前一天晚上开始我就没睡着,幸好考试时没有头痛。至今仍记得考文综时的绝望,做完地理选择题时已经过去了半小时,我闭上眼睛想算了我不考了再复读一年吧。转念一想差点打自己一巴掌,这是高考,你说什么丧气的话开什么玩笑。最终结果是我留了两道大题空白,后来的成绩也证实其他科目我都比平常发挥得好,文综拖垮了我的整个高考。像我同桌总分比我高5分,文综比我整整高了20分,你可以想象我有多恨文综。
今天6月9日,大部分省的考生考后的第一天,对于浙江考一本的考生来说还有最后的一上午。两年前的今天,铃声响起放下笔的那一刻我想了什么?反正不是那么喜悦吧。我记得我中午回到家一进门对妈妈说“妈,我考完了”,我的声音是颤的,妈回过头来,微笑中带点心疼。当试卷交上去后一切都结束了,我们燃烧完三年的青春等一场审判。
那天下午我们拍了毕业照,我满教室地发同学录,后来还没收齐。我本来还想去高一的那个班发的,后来也没去,同学录里留了半本的空白。高一那年是我前12年学生生涯中过得最开心的一年,如今随着时间流逝我记不起很多感觉了,我想那个班的同学也基本忘了我,但我们那时的7班很团结,这是真的,在地狱般的初三过后,高一那年让我心态好了很多,合唱、篮球赛、运动会,太多愉快的记忆。
昨晚寝室同学都在聊,你高考考完那天做了什么。有人说,那晚再平常不过,平常得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来。我也想不起那晚。没有撕书,没有狂欢,和任何一个晚上没有什么两样。高考完后陆陆续续的聚餐,招生宣讲,填志愿,各种琐事冲淡了离别的感伤。
我写着写着,有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我曾经写过几篇关于高中的文章,存在家里的电脑里,都没有写完。就如《围城》里的方鸿渐,做好人吧缺乏人品,做坏人吧缺乏勇气,平凡者如我,高中里既没有耀眼的成绩,也没有堕落和疯狂,没有悬梁刺股的奋斗,没有各种社交活动的充实,更没有青涩的初恋。之所以留恋,全是因为“青春”二字,年轻就是好,有时间就意味着有机会。那时可以用三年奋斗换一个好大学,但那时没做到,现在说用四年换一个好的研究生实在太可笑。高中里只需要读书,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现在想来其实算是轻松的。
高中时我还挺喜欢看《萌芽》,有一个经常在《萌芽》上写小说的少女作家陈虹羽曾写过一篇独白《请赐给我一个少年时代》,她的小说喜欢以男孩为主角,文章的大概意思说希望自己能像男孩一样拥有张扬潇洒的青春。“少年”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词,我很喜欢“请赐给我一个少年时代”这个标题,只是我对“少年”的理解比较宽泛,我觉得十几岁的男孩女孩都可以叫“少年”——可惜现在的我不是十几岁的年纪了。我已经不是少年,但也还远远不至于用“老”来形容。所以我写下题目“少年未老”,于我,于我的朋友们,我觉得都很合适。
少年是个青春洋溢的词,少年这个词不会老,只是所有的少年都会老。
曾经那些人和事都怎么样了。高中马上120周年校庆了,不知道我能不能看到校庆。明年一中就要搬迁了,不知道原址会变成什么样。我喜欢过的人以前那么优秀,现在一定过得很好,只是大概不认识我了吧。我的朋友们也都那么优秀,一定会有很好的未来。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座位上贴座右铭,贴理想的大学,我的是什么,我怎么不记得了。
高中真是一段只能用来回忆的时间。
写于2015年6月9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