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骑士团全史》第二章节选
1120年,接替德高望重的杰拉尔德统领医院骑士团的人选是来自法国普罗旺斯,年方37岁的雷蒙•杜•皮伊(1083-1160年)。[1]与前任相比,他的家世更加显赫——父亲休斯•杜•皮伊(Hughes Du Puy)是法国贵族,同时也是圣城守护者戈弗雷麾下的重要将领,担任过阿卡市长;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教皇特使,著名神父阿德马尔主教也与他沾亲带故。由于雷蒙•杜•皮伊与耶路撒冷王国高层及教会的渊源,其当选也算得上众望所归。他于何时来到圣城已经无从考证(由于第一次十字军出发时年仅13岁,很可能雷蒙是在圣城被攻陷后的某个时间才来投奔父亲的),但他的确继承了杰拉尔德的遗志,以保障圣约翰医院的良好运作为己任。虽然骑士团日后追认杰拉尔德为第一任大团长,不过实质上,真正第一个使用“大团长”(the Grand Master)头衔的却是雷蒙•杜•皮伊。尽管位高权重,但雷蒙同样秉承了杰拉尔德低调谦逊的传统,这个“大团长”的自称,他一生中只在正式信函里使用过屈指可数的几次。
如果说老团长是个悲天悯人的理想主义者的话,新任团长则算得上冷静、干练的实用主义者。杰拉尔德为雷蒙的大展宏图已经打下了基础,前者掌权之时,不过是圣约翰医院的院长而已——当雷蒙在1120年即位时,却已经是教皇钦定的医院骑士团领袖,骑士团在圣地与欧洲拥有了大量财富,于基督教世界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雷蒙首先大力扩建了耶路撒冷的男女医院,并让骑士团的医院成为圣城的地标之一。大约在12世纪中期,改建后的圣约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据说,新的医院大厅长80码,宽40码,其交错的穹顶高达20英尺(约6米),内部共有124根大理石柱支撑,蔚为壮观,令到访者啧啧称奇。在雷蒙•杜•皮伊的精心打造之下,耶路撒冷的两所医院名声鹊起,它们不仅收纳病人,还为贫苦的朝圣者分发面包,提供住宿,因此常常人满为患。出人意料的是,骑士团的医院对异教徒(包括穆斯林和犹太人)也敞开大门,不仅在治疗上与基督徒一视同仁,甚至还专门为他们提供清真食品和犹太洁食(kosher),此举博得了广泛赞誉。时至今日,耶路撒冷旧城基督徒区中,过去圣约翰医院所在的位置依旧被称作“医院区”(当地人称Muristan,来自波斯语,即“医院”之意)。1160年抵达圣城的德国诗人维尔茨堡的约翰(John of Würzburg)曾描述说,位于圣墓教堂以南的圣约翰医院收纳的病人达到了2000之众(包括男女),每天病逝的患者超过50人,除了医务活动,骑士团还向大批穷人、朝圣者免费提供面包,因此每天的开销难以计数;此外他还特意提到,骑士团不仅拥有医院,还拥有众多城堡以及一支强大武装,以便随时抵御萨拉森人对圣城可能的进犯。
耶路撒冷旧城中的“医院区”
虽然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但雷蒙的理想绝不局限于医院院长或慈善家,他精力过人,而且具备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很快,大团长的身影便出现在圣地与欧洲的政界和外交界。雷蒙逐渐作为耶路撒冷国王的谋士与阁僚得到信任和重用,并让自己的骑士团在耶路撒冷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1134年,阿拉贡与纳瓦拉国王阿方索一世驾崩后,由于没有直系后裔,他准备将王国赠予医院骑士团、圣墓教堂修士团和圣殿骑士团,从而在伊比利亚半岛引发了轩然大波。圣墓教堂修士团和圣殿骑士团都选择了置身事外,只有雷蒙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机遇,他横渡整个地中海,亲自来到阿拉贡与当地贵族们交涉谈判,虽然未能替骑士团讨取整个王国,但还是从继承王位的拉米罗二世处得到了大批地产与城堡作为补偿。此举令医院骑士团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势力大增,也反衬出圣殿骑士团、圣墓教堂修士团的短视和碌碌无为。20年后,由于对医院骑士团享受的诸多特权终于无法容忍,耶路撒冷宗主教富尔彻率领一个阵容强大的修士代表团前往罗马,准备游说教宗阿德利安四世收回对骑士团的支持。面对这场外交危机,雷蒙狡黠地以巡视医院骑士团在欧洲本土的财产为名,突然出现在教廷,通过精彩地“舌战群儒”,他令教皇对骑士团刮目相看,并让耶路撒冷宗主教铩羽而归。从此,再没有地方的主教敢于同雷蒙为敌了。
贾科莫•博西奥(Giacomo Bosio,1544-1627,医院骑士团骑士、历史学家)著作中的骑士团第二任大团长雷蒙•杜•皮伊插图
虽然当初杰拉尔德将自己的修士团定位为医疗慈善修道团体,但时过境迁,圣地的形势已悄然变化,圣城的领袖不再是布永的戈弗雷,而医院骑士团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若论侠义精神与宗教热情,耶路撒冷首任国王鲍德温一世(在位时间1100-1118年)的确不如他的兄长,但他在位期间,南征北讨,战功显赫,成功地将耶路撒冷王国从一个协议上的脆弱国家打造为中东的强权之一,因此被后人公认为王国的实际奠基人。1118年,鲍德温领军远征埃及,却在尼罗河边与随行骑士们用长矛捕鱼时旧伤复发,最后病逝于边境小镇阿里什(El-Arish)。据说,他的死令法兰克人、叙利亚人甚至死对头萨拉森人都惋惜不已。鲍德温没有子嗣,接替王位的是埃德萨伯爵、他的堂弟“小鲍德温”(即鲍德温二世)。据说鲍德温二世是如此虔诚,以至于因长时间祷告,膝盖都磨出了茧子。此外,他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并且知人善任,美中不足的是,他似乎缺乏堂兄那种统领千军万马的天赋。1123年,在与穆斯林的作战中,国王不幸兵败被俘,直到两年后方被重金赎回(他一生中曾两度被穆斯林俘虏)。虽然是年6月的鲍德温二世亲率四大十字军国家的联军于阿扎兹(Azaz)战役中击败塞尔柱突厥人,一雪前耻,但他明白,十字军昔日那种所向披靡的势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鲍德温”没有子嗣,只有几位公主,寻找适当的继承人成为他操心的头等大事。最终,他将长女梅利桑德(Melisende)许配给了法国贵族、安如伯爵富尔克。富尔克是一员经验丰富的十字军老兵,在法国本土拥有强大的实力(并且是未来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祖父),1131年鲍德温二世病逝后,他与妻子共同加冕,并共同执掌耶路撒冷王国。然而,富尔克的执政并不顺利,妻子梅利桑德与他貌合神离,甚至背地里与雅法伯爵休(Hugh)关系暧昧,而后者作为本地贵族的代表,一直对“外国人”富尔克心怀怨怼。不久,两人的矛盾就公开了。富尔克控告休犯下了叛国重罪,经过教会调解,休在流亡三年后终于重返耶路撒冷,却在途中遭到了未遂刺杀。民众都相信这是国王对情敌下的毒手,虽然富尔克极力否认,但王室已然名声扫地,而他与王后的婚姻关系更是岌岌可危。原本富尔克还期待独掌大局,刺杀事件后,由于心中有愧,他开始变得对王后言听计从,此举并未换来梅利桑德的冰释前嫌,反而让国王惧内的消息在耶路撒冷大街小巷不胫而走。在圣城的精英阶层中,已经很难再见到王国创立初期那种精诚团结的景象了。
耶路撒冷王国早期成功的开疆拓土,重要原因是由于伊斯兰世界的一盘散沙。可惜好景不长,在富尔克统治的时代,伊斯兰国家已经逐步开始意识到“攘内必先安外”的道理,他们发动了自己的圣战(即吉哈德,Jihad)来对抗异教徒。此时,“圣战”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非摩苏尔的赞吉[2]莫属。赞吉的父亲曾经是塞尔柱王朝的阿勒颇总督,后死于王朝的内乱,自1108年起赞吉便在突厥军队中服役。1127年,他被塞尔柱苏丹穆罕默德任命为摩苏尔总督,第二年他又夺取了父亲过去的领地阿勒颇及周边地区,势力扩张至伊拉克及上美索不达米亚。1130年他俘虏了哈马(Hama)总督并顺势攻占了这座大城,随后他企图染指霍姆斯(Homs)但被守军挫败。到了1137年,赞吉开始先后向十字军控制的安条克及穆斯林控制的大马士革发起围攻,为了师出有名,他自称“圣战斗士、无神论者的驯服者和异端的摧毁者”。赞吉作战十分骁勇,而且冷酷无情,他军纪严明,将践踏农民庄稼的士兵钉上十字架,而对逃兵处以腰斩之刑,十字军称他“血腥赞吉”,其兵锋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整个中东为之震动。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领兵御敌,却沦为赞吉的阶下之囚,危急时刻,耶路撒冷主教威廉鼓起勇气,携带宗教圣物真十字架亲自率军搭救,赞吉明白自己的兵力还不足以同时应对耶路撒冷与大马士革,便释放了富尔克,条件是承认他先前夺取的领土。虽然耶路撒冷王国逃过了一劫,但安条克与埃德萨依然面临严重威胁。同时,赞吉将主力囤积于大马士革方向,虎视眈眈。大马士革统治者乌努尔(Unur)走投无路之下,不得不亲自率领使团来到耶路撒冷,与富尔克结成了攻守同盟,并暂时遏制住了赞吉咄咄逼人的攻势。[3]然而,1142年的一次意外打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均势——这年的11月10日,富尔克国王在狩猎过程中出了意外,他在追捕野兔时坠马头部首创,三天后便与世长辞。他的继承人鲍德温三世年仅13岁,不得不由母后梅利桑德摄政。虽然梅利桑德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但领军征战毕竟不是她的强项。赞吉听说富尔克暴毙耶路撒冷国主年幼的消息,很快便发动了新一轮攻势。1144年11月28日,赞吉的大军出现在埃德萨城外,埃德萨伯爵乔斯林(Joscelin)二世懦弱无能,弃城而逃。但埃德萨市民在主教的带领下宁死不降,他们苦苦支撑了28天,却没有盼来传说中的西方援军。赞吉修建了7座巨型攻城塔,并命令士兵开凿地道,终于在12月24日攻破了埃德萨城墙。入城后,赞吉的军队对十字军后裔展开了一场血腥屠杀,幸存者也被变卖为奴(伯爵乔斯林沦为亡国之君,1150年被努尔丁俘虏,最后死在狱中)。夺取埃德萨是自耶路撒冷陷落以来,穆斯林对抗十字军最伟大的胜利,整个伊斯兰世界不禁欢呼雀跃。为此,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赐给赞吉“伊斯兰的荣耀”等头衔,十字军诸国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不过,同富尔克一样,赞吉很快也体会到了命运弄人的滋味。稍后在远征伊拉克的过程中,一位对赞吉心怀不满的太监潜入了他的营帐,趁其醉酒刺杀了他。赞吉身经百战,没有倒在与十字军对抗的战场上,却死于自己的家奴之手。他的两个儿子,赛义夫和努尔丁瓜分了父亲的遗产,前者继承了摩苏尔,后者得到了阿勒颇。十字军国家其实并没有获得喘息的机会,虎父无犬子,努尔丁很快就将成为基督徒新的梦魇。
适逢乱世,医院骑士团面临着严峻考验。骑士团的初衷是为朝圣者及穷人提供医疗、食宿和庇护,它更像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慈善机构。当圣城政局稳定,几大族裔相安无事之时,医院骑士团还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随着圣地狼烟四起,朝圣者的安全已然受到了极大威胁。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医院骑士团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抉择,或是被动地在朝圣者遭受戕害后去救死扶伤,或是拿起剑与盾保护他们,未雨绸缪。雷蒙大团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后者。在他的领导下,医院骑士团利用自己充沛的财力,招贤纳士,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圣地,远在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战争中,也可见到其身影。面对穆斯林咄咄逼人的攻势,他们终于不再只是低调隐忍的“医院修士”,而真正进化为了叱咤风云数百年的“骑士团”。贾科莫•博西奥笔下雷蒙的肖像颇能说明这种改变——大团长手握十字架,腰间却挎着锋利的宝剑……[4]
医院骑士团骑士堡遗址
如果说老团长是个悲天悯人的理想主义者的话,新任团长则算得上冷静、干练的实用主义者。杰拉尔德为雷蒙的大展宏图已经打下了基础,前者掌权之时,不过是圣约翰医院的院长而已——当雷蒙在1120年即位时,却已经是教皇钦定的医院骑士团领袖,骑士团在圣地与欧洲拥有了大量财富,于基督教世界已经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雷蒙首先大力扩建了耶路撒冷的男女医院,并让骑士团的医院成为圣城的地标之一。大约在12世纪中期,改建后的圣约翰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据说,新的医院大厅长80码,宽40码,其交错的穹顶高达20英尺(约6米),内部共有124根大理石柱支撑,蔚为壮观,令到访者啧啧称奇。在雷蒙•杜•皮伊的精心打造之下,耶路撒冷的两所医院名声鹊起,它们不仅收纳病人,还为贫苦的朝圣者分发面包,提供住宿,因此常常人满为患。出人意料的是,骑士团的医院对异教徒(包括穆斯林和犹太人)也敞开大门,不仅在治疗上与基督徒一视同仁,甚至还专门为他们提供清真食品和犹太洁食(kosher),此举博得了广泛赞誉。时至今日,耶路撒冷旧城基督徒区中,过去圣约翰医院所在的位置依旧被称作“医院区”(当地人称Muristan,来自波斯语,即“医院”之意)。1160年抵达圣城的德国诗人维尔茨堡的约翰(John of Würzburg)曾描述说,位于圣墓教堂以南的圣约翰医院收纳的病人达到了2000之众(包括男女),每天病逝的患者超过50人,除了医务活动,骑士团还向大批穷人、朝圣者免费提供面包,因此每天的开销难以计数;此外他还特意提到,骑士团不仅拥有医院,还拥有众多城堡以及一支强大武装,以便随时抵御萨拉森人对圣城可能的进犯。
![]() |
耶路撒冷旧城中的“医院区”
虽然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但雷蒙的理想绝不局限于医院院长或慈善家,他精力过人,而且具备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很快,大团长的身影便出现在圣地与欧洲的政界和外交界。雷蒙逐渐作为耶路撒冷国王的谋士与阁僚得到信任和重用,并让自己的骑士团在耶路撒冷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1134年,阿拉贡与纳瓦拉国王阿方索一世驾崩后,由于没有直系后裔,他准备将王国赠予医院骑士团、圣墓教堂修士团和圣殿骑士团,从而在伊比利亚半岛引发了轩然大波。圣墓教堂修士团和圣殿骑士团都选择了置身事外,只有雷蒙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机遇,他横渡整个地中海,亲自来到阿拉贡与当地贵族们交涉谈判,虽然未能替骑士团讨取整个王国,但还是从继承王位的拉米罗二世处得到了大批地产与城堡作为补偿。此举令医院骑士团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势力大增,也反衬出圣殿骑士团、圣墓教堂修士团的短视和碌碌无为。20年后,由于对医院骑士团享受的诸多特权终于无法容忍,耶路撒冷宗主教富尔彻率领一个阵容强大的修士代表团前往罗马,准备游说教宗阿德利安四世收回对骑士团的支持。面对这场外交危机,雷蒙狡黠地以巡视医院骑士团在欧洲本土的财产为名,突然出现在教廷,通过精彩地“舌战群儒”,他令教皇对骑士团刮目相看,并让耶路撒冷宗主教铩羽而归。从此,再没有地方的主教敢于同雷蒙为敌了。
![]() |
贾科莫•博西奥(Giacomo Bosio,1544-1627,医院骑士团骑士、历史学家)著作中的骑士团第二任大团长雷蒙•杜•皮伊插图
虽然当初杰拉尔德将自己的修士团定位为医疗慈善修道团体,但时过境迁,圣地的形势已悄然变化,圣城的领袖不再是布永的戈弗雷,而医院骑士团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若论侠义精神与宗教热情,耶路撒冷首任国王鲍德温一世(在位时间1100-1118年)的确不如他的兄长,但他在位期间,南征北讨,战功显赫,成功地将耶路撒冷王国从一个协议上的脆弱国家打造为中东的强权之一,因此被后人公认为王国的实际奠基人。1118年,鲍德温领军远征埃及,却在尼罗河边与随行骑士们用长矛捕鱼时旧伤复发,最后病逝于边境小镇阿里什(El-Arish)。据说,他的死令法兰克人、叙利亚人甚至死对头萨拉森人都惋惜不已。鲍德温没有子嗣,接替王位的是埃德萨伯爵、他的堂弟“小鲍德温”(即鲍德温二世)。据说鲍德温二世是如此虔诚,以至于因长时间祷告,膝盖都磨出了茧子。此外,他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并且知人善任,美中不足的是,他似乎缺乏堂兄那种统领千军万马的天赋。1123年,在与穆斯林的作战中,国王不幸兵败被俘,直到两年后方被重金赎回(他一生中曾两度被穆斯林俘虏)。虽然是年6月的鲍德温二世亲率四大十字军国家的联军于阿扎兹(Azaz)战役中击败塞尔柱突厥人,一雪前耻,但他明白,十字军昔日那种所向披靡的势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鲍德温”没有子嗣,只有几位公主,寻找适当的继承人成为他操心的头等大事。最终,他将长女梅利桑德(Melisende)许配给了法国贵族、安如伯爵富尔克。富尔克是一员经验丰富的十字军老兵,在法国本土拥有强大的实力(并且是未来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祖父),1131年鲍德温二世病逝后,他与妻子共同加冕,并共同执掌耶路撒冷王国。然而,富尔克的执政并不顺利,妻子梅利桑德与他貌合神离,甚至背地里与雅法伯爵休(Hugh)关系暧昧,而后者作为本地贵族的代表,一直对“外国人”富尔克心怀怨怼。不久,两人的矛盾就公开了。富尔克控告休犯下了叛国重罪,经过教会调解,休在流亡三年后终于重返耶路撒冷,却在途中遭到了未遂刺杀。民众都相信这是国王对情敌下的毒手,虽然富尔克极力否认,但王室已然名声扫地,而他与王后的婚姻关系更是岌岌可危。原本富尔克还期待独掌大局,刺杀事件后,由于心中有愧,他开始变得对王后言听计从,此举并未换来梅利桑德的冰释前嫌,反而让国王惧内的消息在耶路撒冷大街小巷不胫而走。在圣城的精英阶层中,已经很难再见到王国创立初期那种精诚团结的景象了。
耶路撒冷王国早期成功的开疆拓土,重要原因是由于伊斯兰世界的一盘散沙。可惜好景不长,在富尔克统治的时代,伊斯兰国家已经逐步开始意识到“攘内必先安外”的道理,他们发动了自己的圣战(即吉哈德,Jihad)来对抗异教徒。此时,“圣战”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非摩苏尔的赞吉[2]莫属。赞吉的父亲曾经是塞尔柱王朝的阿勒颇总督,后死于王朝的内乱,自1108年起赞吉便在突厥军队中服役。1127年,他被塞尔柱苏丹穆罕默德任命为摩苏尔总督,第二年他又夺取了父亲过去的领地阿勒颇及周边地区,势力扩张至伊拉克及上美索不达米亚。1130年他俘虏了哈马(Hama)总督并顺势攻占了这座大城,随后他企图染指霍姆斯(Homs)但被守军挫败。到了1137年,赞吉开始先后向十字军控制的安条克及穆斯林控制的大马士革发起围攻,为了师出有名,他自称“圣战斗士、无神论者的驯服者和异端的摧毁者”。赞吉作战十分骁勇,而且冷酷无情,他军纪严明,将践踏农民庄稼的士兵钉上十字架,而对逃兵处以腰斩之刑,十字军称他“血腥赞吉”,其兵锋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整个中东为之震动。耶路撒冷国王富尔克领兵御敌,却沦为赞吉的阶下之囚,危急时刻,耶路撒冷主教威廉鼓起勇气,携带宗教圣物真十字架亲自率军搭救,赞吉明白自己的兵力还不足以同时应对耶路撒冷与大马士革,便释放了富尔克,条件是承认他先前夺取的领土。虽然耶路撒冷王国逃过了一劫,但安条克与埃德萨依然面临严重威胁。同时,赞吉将主力囤积于大马士革方向,虎视眈眈。大马士革统治者乌努尔(Unur)走投无路之下,不得不亲自率领使团来到耶路撒冷,与富尔克结成了攻守同盟,并暂时遏制住了赞吉咄咄逼人的攻势。[3]然而,1142年的一次意外打破了中东地区的政治均势——这年的11月10日,富尔克国王在狩猎过程中出了意外,他在追捕野兔时坠马头部首创,三天后便与世长辞。他的继承人鲍德温三世年仅13岁,不得不由母后梅利桑德摄政。虽然梅利桑德是个精明能干的“女强人”,但领军征战毕竟不是她的强项。赞吉听说富尔克暴毙耶路撒冷国主年幼的消息,很快便发动了新一轮攻势。1144年11月28日,赞吉的大军出现在埃德萨城外,埃德萨伯爵乔斯林(Joscelin)二世懦弱无能,弃城而逃。但埃德萨市民在主教的带领下宁死不降,他们苦苦支撑了28天,却没有盼来传说中的西方援军。赞吉修建了7座巨型攻城塔,并命令士兵开凿地道,终于在12月24日攻破了埃德萨城墙。入城后,赞吉的军队对十字军后裔展开了一场血腥屠杀,幸存者也被变卖为奴(伯爵乔斯林沦为亡国之君,1150年被努尔丁俘虏,最后死在狱中)。夺取埃德萨是自耶路撒冷陷落以来,穆斯林对抗十字军最伟大的胜利,整个伊斯兰世界不禁欢呼雀跃。为此,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赐给赞吉“伊斯兰的荣耀”等头衔,十字军诸国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不过,同富尔克一样,赞吉很快也体会到了命运弄人的滋味。稍后在远征伊拉克的过程中,一位对赞吉心怀不满的太监潜入了他的营帐,趁其醉酒刺杀了他。赞吉身经百战,没有倒在与十字军对抗的战场上,却死于自己的家奴之手。他的两个儿子,赛义夫和努尔丁瓜分了父亲的遗产,前者继承了摩苏尔,后者得到了阿勒颇。十字军国家其实并没有获得喘息的机会,虎父无犬子,努尔丁很快就将成为基督徒新的梦魇。
适逢乱世,医院骑士团面临着严峻考验。骑士团的初衷是为朝圣者及穷人提供医疗、食宿和庇护,它更像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慈善机构。当圣城政局稳定,几大族裔相安无事之时,医院骑士团还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随着圣地狼烟四起,朝圣者的安全已然受到了极大威胁。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医院骑士团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抉择,或是被动地在朝圣者遭受戕害后去救死扶伤,或是拿起剑与盾保护他们,未雨绸缪。雷蒙大团长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后者。在他的领导下,医院骑士团利用自己充沛的财力,招贤纳士,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圣地,远在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战争中,也可见到其身影。面对穆斯林咄咄逼人的攻势,他们终于不再只是低调隐忍的“医院修士”,而真正进化为了叱咤风云数百年的“骑士团”。贾科莫•博西奥笔下雷蒙的肖像颇能说明这种改变——大团长手握十字架,腰间却挎着锋利的宝剑……[4]
![]() |
医院骑士团骑士堡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