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居延汉简略记

简牍的类型
简:用木或竹制成。长约23公分,相当于汉尺一尺。(汉代度量制从小到大:寸、尺、丈、引,十进制)
两行:较宽的简,通常可以写两行,故名。(←这名字起得略随意啊= =)
牍:比“两行”还要宽的简,其长度与普通简相同,多为木质。(记得钱存训在《书于竹帛》一书中曾说简多用竹、牍多用木,从其偏旁便可知;大意如此)
觚(gū←和不识字的呆子认识久了自动标拼音功能get什么的╮(╯Д╰)╭):多面体的木棍,三面或四面,也有多至七面的,长度都在30公分以上。多用以抄写檄书、字书,或练习写字。(最后一种功能,还是《书于竹帛》说的,好像是可以立于桌面上背诵用,类似于现在的单词卡片)
检:传递文书信札和财物时所用的封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两行”式的宽简,题署收信者名称和传递方式;另一种是传递机密书信和财物时,加封泥盖印章的封检。(相对于“检”字,其实我更感兴趣的是“封”字——从字源来说应该是和“土”有关系的,比如“封建”,而它是如何与传递信件之类的发生联系呢,比如“信封”也许正是因为封泥?)
楬:短而宽的木牌。有的首端呈半圆形,中间有小孔;有的首端两侧刻凹槽,皆用以系绳。多系于簿册或器物上,题写名称,犹如标签。(这段话中涉及到和“竹”有关的:簿、签;和“木”有关的:牌、标。还是来自《书于竹帛》的说法:“册”是编好的竹简,“典”则是把竹简放在几上——好形象的说)
削(xue)衣:从简上削下来带字的薄片。古称“杮(fei)”(←这个字和“柿”长得很像但没关系的哦)。
现场还展出了很多明显是用来练字的竹简,比如下图左边这个(右边引首四字大概是可以照着写的“样子”,汉隶的味道出来了噢):

其时还有殷墟的诸多文物貌似是作为常展展出,大概是去年12月刚弄好的,开幕的时候还发布了邮票和明信片(还有戳的!)。2月份去的时候邮局说卖完了,所以只在陈列馆买了带邮票的明信片(大概?)。后来居然在故宫邮局神奇地买到了那什么所谓的“极限片”(大雾)。
网上看有人说中研院食堂楼上是书店,去的时候不知道呢呜呜呜~
顺说,以前去南海路上市立植物园隔壁的国立历史博物馆,总觉得里面东西是不是大陆搬过去的啊是大陆的吧。。。昨天在图书馆翻《文物天地》有一期河南博物院的特刊,说到原来都是他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