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美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
在本书前言里作者写道,“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就像阅读本书,心中一直被一根线拽拉着,但却不知道线是什么。直到书读完,才知道自己是和书中的人物阿米尔融为一体,被他心中的那根线牵着——
一个凄惨而美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70年代阿富汗喀布尔一座美丽庄园里,我(阿米尔)和哈桑是玩伴,庄园是“我”爸爸的。哈桑的爸爸阿里是庄园的仆人。他俩也是自小长大的玩伴,感情颇深。
我是富家少爷,是普什图人(阿富汗民族),哈桑是哈扎拉人, “我”生下来母亲就去世,哈桑因为生下来兔唇也吓跑了妈妈,所以我俩喝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大,几乎形影不离,哈桑说出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和我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看电影。但他终究是仆人,所以要每天服侍我吃穿。对于哈桑视我为朋友的问题,我更是一直怀疑犹豫拿不定主意,甚至在放学归来给他读故事时捉弄他。但他却一直死心塌地对我好,甚至在遇到恶毒的“坏孩子”阿塞夫时挺身而出。
爸爸是个勇士,爱足球爱交友爱帮助穷人,甚至还建了孤儿院。尤其是他性格豪放,而我则好像一点也没继承他的性格,不爱运动性格沉默只是爱编他不入眼的小故事,所以我渴望得到父爱,甚至嫉妒父亲对哈桑也很好。
在喀布尔一年一度的风筝节上,我要夺得头名来证明自己。在哈桑的帮助下,我达成夙愿,而哈桑却在追风筝的过程中,被阿塞夫侮辱。我目睹了这一切,但却没有出来制止解救……
后来这个场景成了我的噩梦,我痛苦、失眠,躲避哈桑,甚至要求哈桑用石榴果投我,但他却怎么也不遂我愿,于是我设计一幕场景——将自己的生日礼物和一些钱币塞进哈桑毯子下。虽然哈桑和阿里知道是我做的,但依然果断离开庄园。
后来阿富汗发生了政变,我和父亲远逃国外,父亲病死,我则娶妻写书,只是哈桑追风筝的影子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直到二十多年后一日接到父亲留在阿富汗的朋友拉辛汗的电话。
拉辛汗是父亲的朋友,这些年一直在喀布尔看管父亲的庄园,战乱期间他辗转找到哈桑,和哈桑的妻子儿子、回来的母亲一起生活。而后来哈桑和妻子母亲被觊觎庄园的塔利班杀害。并且拉辛汗告诉我哈桑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他要我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当这个三十多年谎言被揭示,我纠结痛苦无助,但最终想到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和拉辛汗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我重回故乡。故乡早已不复是以前的美丽,满目疮痍。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我找到被塔利班囚着的索拉博,却发现他是被阿塞夫关押。在被阿塞夫打裂嘴唇打断肋骨后我带走了索拉博。
但因收养法等关系我却没法将索拉博带到美国,索拉博在孤儿院受尽磨难我却只能将他再次送到那里迂回一下,而得知消息的索拉博选择自杀。所以当我将索拉博带到美国时,他却成了个自闭孩子,直到那日我又放起风筝追逐风筝,他才又露出微笑……
一幅灰暗却温情的众生相
书中人物不多,但每个人物身上或命运中都有着阳光与阴暗两方面:阿米尔的背叛与救赎,哈桑的被侮辱被杀害与忠诚,爸爸正直无私却有私生子,我妻子索拉雅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却有不堪过往,索拉博弹弓玩得极好却遭受非人磨难最终自闭,甚至连阿里的忠实哈桑母亲的回归索拉雅父母的形象都是立体的。
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本是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最终导致家毁人亡。阿米尔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故乡的凄惨景象历历在目:到处是残垣断壁,路上弹坑地里地雷造成人员锐减,而最可怕的是不能乱说话,乞丐遍地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有几个景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假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孤儿院的管理者为了更多孩子的生存只能卖掉个别孩子……
但就是在这样土地上,依然生存着大量善良的人民,尤其以帮助我找到索拉博的法里德为代表,他从巴拉斯坦到找到孩子与我一路相伴出谋划策,最终将重伤的我拉到医院;而他的哥哥瓦希德一家则是哪怕不让孩子吃饭也要让我吃饱。
书中还有阿富汗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那里特有的食物衣服、婚葬礼礼仪、特有地貌、街道建筑。使得阿富汗这个民族以独特风情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种敏锐也沉着的笔调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情节震撼感人大获好评。
本书出彩的地方很多,如温情与恐怖的处理:一面是我和妻子美国生活的美好,一面是喀布尔遭遇的悲惨;一面是功成名就的美梦成真,一面却是故乡故人梦魇不断。再如情感的处理:家庭和友谊,背叛与救赎。还有人际关系,父与子,个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
作者文采飞扬,以敏锐的笔触将所有内容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善用伏笔、隐喻和铺垫手法,使得故事环环相扣又扣人心弦。
最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敏锐外衣下沉着的思考:阿富汗人的人性化,小说联结人们的力量,以及人类体验的普遍性: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
一定要看原版~
在本书前言里作者写道,“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就像阅读本书,心中一直被一根线拽拉着,但却不知道线是什么。直到书读完,才知道自己是和书中的人物阿米尔融为一体,被他心中的那根线牵着——
一个凄惨而美丽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70年代阿富汗喀布尔一座美丽庄园里,我(阿米尔)和哈桑是玩伴,庄园是“我”爸爸的。哈桑的爸爸阿里是庄园的仆人。他俩也是自小长大的玩伴,感情颇深。
我是富家少爷,是普什图人(阿富汗民族),哈桑是哈扎拉人, “我”生下来母亲就去世,哈桑因为生下来兔唇也吓跑了妈妈,所以我俩喝同一个奶妈的乳汁长大,几乎形影不离,哈桑说出的第一个字是“阿米尔”,和我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一起看电影。但他终究是仆人,所以要每天服侍我吃穿。对于哈桑视我为朋友的问题,我更是一直怀疑犹豫拿不定主意,甚至在放学归来给他读故事时捉弄他。但他却一直死心塌地对我好,甚至在遇到恶毒的“坏孩子”阿塞夫时挺身而出。
爸爸是个勇士,爱足球爱交友爱帮助穷人,甚至还建了孤儿院。尤其是他性格豪放,而我则好像一点也没继承他的性格,不爱运动性格沉默只是爱编他不入眼的小故事,所以我渴望得到父爱,甚至嫉妒父亲对哈桑也很好。
在喀布尔一年一度的风筝节上,我要夺得头名来证明自己。在哈桑的帮助下,我达成夙愿,而哈桑却在追风筝的过程中,被阿塞夫侮辱。我目睹了这一切,但却没有出来制止解救……
后来这个场景成了我的噩梦,我痛苦、失眠,躲避哈桑,甚至要求哈桑用石榴果投我,但他却怎么也不遂我愿,于是我设计一幕场景——将自己的生日礼物和一些钱币塞进哈桑毯子下。虽然哈桑和阿里知道是我做的,但依然果断离开庄园。
后来阿富汗发生了政变,我和父亲远逃国外,父亲病死,我则娶妻写书,只是哈桑追风筝的影子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直到二十多年后一日接到父亲留在阿富汗的朋友拉辛汗的电话。
拉辛汗是父亲的朋友,这些年一直在喀布尔看管父亲的庄园,战乱期间他辗转找到哈桑,和哈桑的妻子儿子、回来的母亲一起生活。而后来哈桑和妻子母亲被觊觎庄园的塔利班杀害。并且拉辛汗告诉我哈桑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他要我找到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当这个三十多年谎言被揭示,我纠结痛苦无助,但最终想到哈桑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和拉辛汗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我重回故乡。故乡早已不复是以前的美丽,满目疮痍。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我找到被塔利班囚着的索拉博,却发现他是被阿塞夫关押。在被阿塞夫打裂嘴唇打断肋骨后我带走了索拉博。
但因收养法等关系我却没法将索拉博带到美国,索拉博在孤儿院受尽磨难我却只能将他再次送到那里迂回一下,而得知消息的索拉博选择自杀。所以当我将索拉博带到美国时,他却成了个自闭孩子,直到那日我又放起风筝追逐风筝,他才又露出微笑……
一幅灰暗却温情的众生相
书中人物不多,但每个人物身上或命运中都有着阳光与阴暗两方面:阿米尔的背叛与救赎,哈桑的被侮辱被杀害与忠诚,爸爸正直无私却有私生子,我妻子索拉雅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却有不堪过往,索拉博弹弓玩得极好却遭受非人磨难最终自闭,甚至连阿里的忠实哈桑母亲的回归索拉雅父母的形象都是立体的。
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本是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最终导致家毁人亡。阿米尔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故乡的凄惨景象历历在目:到处是残垣断壁,路上弹坑地里地雷造成人员锐减,而最可怕的是不能乱说话,乞丐遍地饿殍遍野生灵涂炭。有几个景象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假腿;足球赛中场休息时间,一对通奸的情侣在体育场上活活被石头砸死;一个孤儿院的管理者为了更多孩子的生存只能卖掉个别孩子……
但就是在这样土地上,依然生存着大量善良的人民,尤其以帮助我找到索拉博的法里德为代表,他从巴拉斯坦到找到孩子与我一路相伴出谋划策,最终将重伤的我拉到医院;而他的哥哥瓦希德一家则是哪怕不让孩子吃饭也要让我吃饱。
书中还有阿富汗根深蒂固的传统与风俗,那里特有的食物衣服、婚葬礼礼仪、特有地貌、街道建筑。使得阿富汗这个民族以独特风情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种敏锐也沉着的笔调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情节震撼感人大获好评。
本书出彩的地方很多,如温情与恐怖的处理:一面是我和妻子美国生活的美好,一面是喀布尔遭遇的悲惨;一面是功成名就的美梦成真,一面却是故乡故人梦魇不断。再如情感的处理:家庭和友谊,背叛与救赎。还有人际关系,父与子,个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
作者文采飞扬,以敏锐的笔触将所有内容描绘得栩栩如生。并善用伏笔、隐喻和铺垫手法,使得故事环环相扣又扣人心弦。
最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敏锐外衣下沉着的思考:阿富汗人的人性化,小说联结人们的力量,以及人类体验的普遍性: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
一定要看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