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 Cloud Event]杨帆老师专访
![]() |
这是“艺术进村·南亭行动”项目的指导老师——杨帆老师在项目伊始,提出的几个问题。在“艺术进村·南亭行动”展览的现场我们有幸对杨帆老师进行了专访,希望杨帆老师的专访能帮助大家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 |
杨帆老师与学生确认布展相关细节 |
Q1 老师,您好!麻烦您为我们描述一下“艺术进村•南亭行动”这个项目。
A1 这个项目是属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基础课程,课程的名称呢就叫《综合创意》。这个课程主要是对一年级课程的一个总结,因为学生么在一年级阶段已经上过了其他的基础课,包括手绘、平面设计、3维、空间设计的各种课程,《综合创意》课程实际上是对一年级的所有课程的总结。相当于一年级的一个毕业展或者说是一个毕业汇报,综合前面所学所有课程的手段,最后来做一个综合的创造性的训练的一个课程。这个课程我带了产品设计专业的两个班,两个班的学生加起来共56个人。
我设计了“艺术进村”这样一个活动是希望把课堂带到实际的生活中,带到生活现场,通过在生活现场实施艺术或者设计的作品来启发学生能够把创造带动到生活里去。所以说我把他们分成了10个小组,小组的人员从2个到7个不等。通过小组这种方式,通过他们相互的这种合作,以一种团队的形式,针对南亭村以及其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做一件艺术或者设计的作品。把这种艺术的行为或者作业的方式跟南亭村这种特定的环境、人物、地域结合起来。
这个课程大概有3周的时间,学生们要在3周的时间内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件作品,课程结束后的一周,我们就把他们这3周作业的成果在南亭村井空间做一个综合的展示。为什么选择井空间呢,因为井空间刚好就在南亭村,离广美非常近。这个空间是以前广美学生毕业以后建立的一个非营利艺术空间,他到目前已经有10年了。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艺术空间,这个课程和位于南亭村的井空间结合起来,整个就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呈现过程。学生在这个课程里面通过实际的项目,通过调研,通过跟村民的接触,把作品能够落地,然后在当地的一个水井空间(井空间别称)完成一个展览,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他们能够实际学到真正的东西,这就是这课程的一个目的。
![]() |
井空间门口的红砖车 |
Q2 这个项目对于学生以及南亭村村民的意义在于?
A2 这个课程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他们的艺术或者设计的行为,把艺术和设计带入到南亭村里面,能够对南亭村村民的生活及环境产生效果,这个行动的目的就是为村民做一件实事,做一件好事,做一件趣事,让村里面变得更好玩,更吸引人,为村里面做一些他们真正需要的事情。比如,说像学生们的作品“公交蘑菇亭”,因为刚好在公交车站缺少这样的设施,通过他们的行为介入到里面,做了一个蘑菇亭,帮村民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像“自行车位”项目学生们在南亭村市场门口,因为那个地方是一个自行车无序停放的地方,学生们到了这个地方后,通过描绘自信车线,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在自行车线画好以后,自行车的停放变得更有序了,对南亭村的生活是发生了影响的,让他变得更好了,变得更有趣了。
![]() |
同学们正在安装蘑菇亭 |
Q3 那么对于非南亭村及非大学城群众而言,您希望这个项目能为他们带来什么?
A3 这个活动主要针对的是南亭村这样一个村庄,因为学生们有4年时间在这附近生活。他们做这样一个活动实际上和他们的生活是相关的。大学城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他建成到现在也差不多有10年,成了一个特定的生活区。南亭村实际是大学城建成后背压缩到一个特定地段的一个城中村,他方向也是为大学城服务的。所以通过这样的项目其实可以有一种示范效应,就是说,艺术怎么样在这种特定的生活现场,比如说南亭村这样一种和特别的城中村的状态,艺术能不能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最底层,艺术除了为上层服务之外,能不能真正的落地到基层、落地到村中村、落地到田野,这个课程兴许会有一种示范,就是我们让艺术为生活真正的需要提供服务。如果说这个活动对于非南亭村及非大学城群众而言有什么意义的话,我想它的意义就在于它做了一个示范,通过艺术为社会的底层、基层、边缘的部分去做一些事情。
![]() |
南亭村街景 |
![]() |
杨帆老师 |
杨帆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
留学于美国旧金山高等艺术学院美术系绘画专业
获美术硕士学位
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础部
“艺术进村·南亭行动”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