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la Balazs And The Tradition Of Formalism贝拉巴拉兹和形式主义传统
[俄国形式主义]
为什么艺术和审美在人类生活中显得如此重要而特别?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首先将人类的所有行为归为四类功能,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从属于如下一种或几种功能:
实践(practical)
理论(theoretic)
象征(symbolic)
审美(aesthetic)
实践指那些有直接的实际用途的事物或行动(如使我们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
理论指那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基本用途的事物或行动(如处理人类健康相关问题的微生物学);
象征则是用一种事物或行动来代表另一件事物或行动(如代表两个生命结合的婚礼);
审美领域的对象和行为则没有任何目的或功能,它们只为自身存在,只为纯粹的思考或感知而存在。
一种事物或行动可能有很多种功能。
[形式主义第一波热潮]
“艺术的目的在于使我们重新找到生命的悸动,它使我们重新感觉,使石头更像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事物体验方式的物化,而非事物本身。艺术的技巧,就是要使事物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难以把握,使感知过程变得困难而漫长,因为感知过程就是审美本身,所以必须延长它。艺术是体验客体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客体本身并不重要。”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
早期的电影理论大都认同上述观念。形式主义理论家都相信,电影如果完全被用来重现现实,那么它就只起到象征的作用,要使电影具有审美的作用,就必须使用特殊的方式(非自然的技巧)来处理现实。
“要凸显素材的特殊意义,创作者必须打破视觉的连续性”。
哈里阿兰波坦金(Harry Alan Potamkin)
“电影的发明动机是复制现实,而它最大的美学追求却是超越此种复制。”
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想要在视觉和艺术上成功地表现某物,就必须背离其基本的视觉形态,以有别于日常概念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
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
在他们看来,艺术绝不是什么特殊的事物,灵感,想象力等人们通常宣称的东西,而是技巧,是感知,雕琢,和将事物从陈腐的生活意识之流中脱离出来的才能。当我们停下来欣赏这个事物的时候,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外形和它所展示出的高超技巧。
这种处理事物的技巧称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形式主义第二波热潮]
这个时期进一步修正了“陌生化”的概念,引入了“前推”(fore-grounding)的概念。他们认为,艺术化的语言就是超越理解和交流(标准的文法),而以自身的展示为目的,出现在读者眼前。读者无法避开这种艺术语言,因为它理解起来既特殊又晦涩。他们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不同的艺术语言构成,其艺术效果也是由“前推”决定的。
托马舍夫斯基强调的夸张细节和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提出的“前推”概念,在电影中都有对应的元素,那就是特写。一些电影理论家(尤其是贝拉巴拉兹)甚至认为电影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其特写的性能,能“如绘画般展示细节”。
在形式文论学说中,除了“前推”这样的空间隐喻,还有一个相对应的时间隐喻—“节奏”(rhythm)。就像“前推”对应“特写”,“节奏”可以对应“蒙太奇”。
“如果剪接是散文手法,蒙太奇就是诗学。”
阿勒代斯尼科尔(Allardyce Nicoll)
但是,在这些“陌生化”,“前推”,“变形”(deformation)和“背离”(deviation)的概念背后,隐藏着过度夸张的危险。形式主义者大都不愿意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如此远,因为这样就有以数量多少来判断美学价值的危险。
整体说来,形式主义还是更像某种特定艺术风格的理论,而非适应于评判所有艺术风格的哲学体系。
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电影理论中,总有些形式主义者在努力克服上述理论陷阱。
穆卡洛夫斯基发现,在最成功的艺术作品中,每一个成分都被“前推”了,因此背景也被彻底地去除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成分之间不再有什么张弛之分,也没有什么成分会显得特别突出。他认为,“前推”的作用是使审美对象和真实世界分离,而不是使其中某些元素和作品本身分离。作品的风格来自与特定背景相关的“前推”方式的选择,使用“前推”次数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作品的美学价值。一件艺术作品甚至只要使用一种变形的方法,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
因此,尽管并非“越背离越艺术”(more deviation equals more art),但“陌生化”的技巧确实能使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分离。针对不同艺术品的不同情况,穆卡洛夫斯基和其布拉格学派的同事们一起发展出一套美学“标准”与美学“价值”的体系。这种更具弹性的形式主义理论,使得他们更多地站在描述而非评价的立场,同时也得以讨论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当我们研究不同艺术作品中“前推”的种类和数量时,实际上是在研究和比较这些作品的风格。风格就是一种特殊的技巧策略,而据什克洛夫斯基所说,技巧就是艺术本身。因此,形式主义自然倾向于把“高度视觉化”(highly visible)的风格置于自然主义风格之上。虽然大多数形式主义者都认同这种观点,但从最初的一批理论家开始,就不断有人努力避免这种过分简化的倾向,尤其贝拉巴拉兹。
[贝拉巴拉兹]
经济是电影的基础。
区别于戏剧的比较分析:视角(从格里菲斯开始)
电影的形式语言是主题与表现技巧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经济因素迫使电影寻找新的表现主题,而这些主题又迫使创作者利用新的技巧,如特写和蒙太奇。这些技巧很快产生出新的形式语言,新的语言又开始影响适合电影的表现主题和故事。
他和所有形式主义理论家一样,认为电影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电影的素材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某种符合人们经验,且能够转换成电影的“电影题材”(filmic subject)。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巴拉兹深信感觉之外的世界是真实而独特的。艺术永远无法捕捉真实本身,因为它总会赋予客观世界以人类特有的形式和意义,而真实却总是多面和多用途的。没有一个媒介可以说自己捕捉了事件的真实。
在电影技巧问题上,巴拉兹和爱因汉姆非常相像,两者都认为视觉影像是形式化的,银幕是创作者将题材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的画框。与爱因汉姆不同的是,巴拉兹是新技术的热心支持者,但他也坚持这些发明必须用在加强形式上,而非写实潜能。
“有声电影应当把噪声(各种环境声等)分解成它的表现元素,并将之和角色发出的声音分离,然后以听觉上的“特写”传递给观众,并将这些孤立的声音细节按照预定顺序制造出声音蒙太奇的效果,只有做到了这些,有声电影才算得上是一门新的艺术。”
巴拉兹队电影技巧的看法植根于一个信念:电影不是真实的投影,而是自然的人格化,甚至我们为戏剧所选择的背景都与内在于我们的文化模式有关。
严格地说来,既然所有的视觉形象都是文化决定的而非自然的,艺术家对其进行变形和转换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过变形,艺术家实际上扩展了观众心中的视觉认知模式,使其得以重新认识事实。
但是当他的视觉变形理论要付诸实践时,巴拉兹又迅速变得保守起来。他一再强调变形必须与现实背景相关,不能原形全失。
巴拉兹认为夸张的摄影角度也有个限度,以观众还能辨识画面内容,区分其中熟悉的和怪异的部分为界。他的这个立场和穆卡洛夫斯基相似,后者认为过度的前推反而会减少美感。
蒙太奇机械论,内在语言论(同爱森斯坦)。
但是巴拉兹批评爱森斯坦对理性蒙太奇的过度运用:“他陷入了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电影艺术能征服纯概念的思维世界。”
隐喻是自然地从影像中流露出来的。
“淡入淡出”就“像”我们从一个视角转到另一个视像的内在心理过程。
因此,巴拉兹一方面尊重传统和形式化的电影技巧,一方面又建议创作者在运用技巧时,和日常视觉感知保持联系,以达到超出正常视觉与听觉的电影化表意结果。
[电影的形式]
“山脚下的一块石头和米开朗基罗的一座石雕同样都是石头,作为石头来说,它们是同一种物质。使它们有所区别的不是本质而是形式…一条古老的艺术规律告诉我们,物质的内涵和规律只有通过艺术作品的精巧形式才能得到完美体现。”
巴拉兹希望从研究边缘的类型开始,因为通过那些极端形式的影片,我们更容易发现决定一般电影形式的法则和规律。在他看来,这种主流之外的极端形式由两者把持:先锋电影(或抽象电影)和纯纪录片(pure documentary),这两者之间则是主流的剧情片,新闻片,教育片和个人纪录片。
巴拉兹发现,这两种极端的形式都有意避免叙事。“一者只要物象不要形式,一者只要形式不要物象。这种倾向一方面导致对纪录片的崇拜,一方面则导致无目的的形式游戏。”
“当一个(对现实生活有过亲身体验的)影片创作者想通过其理解,在一片混沌的现实表象中找出真实(即现实的意义和规律)时,他必须利用一切可供电影艺术使用的表现方式。”
“独立的影像只包含轻微的真实,只有蒙太奇能使之成为真理或相反。”在这点上,巴拉兹的立场与巴赞和克拉考尔截然相反。
巴拉兹认为吉加维尔托夫的写实主义是纯主观的,因为观众总受制于创作者的视角。
巴拉兹认为电影不仅需要剧本,更需要通过特殊的个体经验来表达主题。人类的整体经验是支离破碎的,不能通过大众来表达。
后期充满矛盾。
巴拉兹对真实与自然的偏好(虽然他在理论上反对),导致他对所谓“微戏剧”(micro—dramatics)的深切热爱。如果电影的主要力量来自特写,那么最恰当的电影形式应该是细微的心理剧:以细节刻画为基础,以细腻的面部表情或事物特写来打动观众。和之后的巴赞一样,巴拉兹将电影比作显微镜,能够显示隐秘的自然和心理世界。
巴拉兹的著作是为形式主义美学辩护的,但是他的喜爱和偏好(如特写,微相学,微心理影片,观众认同等)看起来却像是出自他试图压抑的写实冲动。如果忽略他的保守倾向与对“自然”的向往,他奋力想在事实和真理之间保持的对立,最终使他和爱森斯坦并立于形式主义的阵营中。虽然哪些张力产生了一些理论上的难题,但也使巴拉兹免于简化论,而那正是很多形式主义理论失去活力和价值的原因。
为什么艺术和审美在人类生活中显得如此重要而特别?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首先将人类的所有行为归为四类功能,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从属于如下一种或几种功能:
实践(practical)
理论(theoretic)
象征(symbolic)
审美(aesthetic)
实践指那些有直接的实际用途的事物或行动(如使我们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
理论指那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基本用途的事物或行动(如处理人类健康相关问题的微生物学);
象征则是用一种事物或行动来代表另一件事物或行动(如代表两个生命结合的婚礼);
审美领域的对象和行为则没有任何目的或功能,它们只为自身存在,只为纯粹的思考或感知而存在。
一种事物或行动可能有很多种功能。
[形式主义第一波热潮]
“艺术的目的在于使我们重新找到生命的悸动,它使我们重新感觉,使石头更像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事物体验方式的物化,而非事物本身。艺术的技巧,就是要使事物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难以把握,使感知过程变得困难而漫长,因为感知过程就是审美本身,所以必须延长它。艺术是体验客体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客体本身并不重要。”
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
早期的电影理论大都认同上述观念。形式主义理论家都相信,电影如果完全被用来重现现实,那么它就只起到象征的作用,要使电影具有审美的作用,就必须使用特殊的方式(非自然的技巧)来处理现实。
“要凸显素材的特殊意义,创作者必须打破视觉的连续性”。
哈里阿兰波坦金(Harry Alan Potamkin)
“电影的发明动机是复制现实,而它最大的美学追求却是超越此种复制。”
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
“想要在视觉和艺术上成功地表现某物,就必须背离其基本的视觉形态,以有别于日常概念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
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
在他们看来,艺术绝不是什么特殊的事物,灵感,想象力等人们通常宣称的东西,而是技巧,是感知,雕琢,和将事物从陈腐的生活意识之流中脱离出来的才能。当我们停下来欣赏这个事物的时候,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外形和它所展示出的高超技巧。
这种处理事物的技巧称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形式主义第二波热潮]
这个时期进一步修正了“陌生化”的概念,引入了“前推”(fore-grounding)的概念。他们认为,艺术化的语言就是超越理解和交流(标准的文法),而以自身的展示为目的,出现在读者眼前。读者无法避开这种艺术语言,因为它理解起来既特殊又晦涩。他们认为,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不同的艺术语言构成,其艺术效果也是由“前推”决定的。
托马舍夫斯基强调的夸张细节和穆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提出的“前推”概念,在电影中都有对应的元素,那就是特写。一些电影理论家(尤其是贝拉巴拉兹)甚至认为电影之所以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其特写的性能,能“如绘画般展示细节”。
在形式文论学说中,除了“前推”这样的空间隐喻,还有一个相对应的时间隐喻—“节奏”(rhythm)。就像“前推”对应“特写”,“节奏”可以对应“蒙太奇”。
“如果剪接是散文手法,蒙太奇就是诗学。”
阿勒代斯尼科尔(Allardyce Nicoll)
但是,在这些“陌生化”,“前推”,“变形”(deformation)和“背离”(deviation)的概念背后,隐藏着过度夸张的危险。形式主义者大都不愿意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如此远,因为这样就有以数量多少来判断美学价值的危险。
整体说来,形式主义还是更像某种特定艺术风格的理论,而非适应于评判所有艺术风格的哲学体系。
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电影理论中,总有些形式主义者在努力克服上述理论陷阱。
穆卡洛夫斯基发现,在最成功的艺术作品中,每一个成分都被“前推”了,因此背景也被彻底地去除了。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成分之间不再有什么张弛之分,也没有什么成分会显得特别突出。他认为,“前推”的作用是使审美对象和真实世界分离,而不是使其中某些元素和作品本身分离。作品的风格来自与特定背景相关的“前推”方式的选择,使用“前推”次数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作品的美学价值。一件艺术作品甚至只要使用一种变形的方法,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
因此,尽管并非“越背离越艺术”(more deviation equals more art),但“陌生化”的技巧确实能使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分离。针对不同艺术品的不同情况,穆卡洛夫斯基和其布拉格学派的同事们一起发展出一套美学“标准”与美学“价值”的体系。这种更具弹性的形式主义理论,使得他们更多地站在描述而非评价的立场,同时也得以讨论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当我们研究不同艺术作品中“前推”的种类和数量时,实际上是在研究和比较这些作品的风格。风格就是一种特殊的技巧策略,而据什克洛夫斯基所说,技巧就是艺术本身。因此,形式主义自然倾向于把“高度视觉化”(highly visible)的风格置于自然主义风格之上。虽然大多数形式主义者都认同这种观点,但从最初的一批理论家开始,就不断有人努力避免这种过分简化的倾向,尤其贝拉巴拉兹。
[贝拉巴拉兹]
经济是电影的基础。
区别于戏剧的比较分析:视角(从格里菲斯开始)
电影的形式语言是主题与表现技巧相互作用的自然产物。经济因素迫使电影寻找新的表现主题,而这些主题又迫使创作者利用新的技巧,如特写和蒙太奇。这些技巧很快产生出新的形式语言,新的语言又开始影响适合电影的表现主题和故事。
他和所有形式主义理论家一样,认为电影是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电影的素材并不是现实本身,而是某种符合人们经验,且能够转换成电影的“电影题材”(filmic subject)。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巴拉兹深信感觉之外的世界是真实而独特的。艺术永远无法捕捉真实本身,因为它总会赋予客观世界以人类特有的形式和意义,而真实却总是多面和多用途的。没有一个媒介可以说自己捕捉了事件的真实。
在电影技巧问题上,巴拉兹和爱因汉姆非常相像,两者都认为视觉影像是形式化的,银幕是创作者将题材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的画框。与爱因汉姆不同的是,巴拉兹是新技术的热心支持者,但他也坚持这些发明必须用在加强形式上,而非写实潜能。
“有声电影应当把噪声(各种环境声等)分解成它的表现元素,并将之和角色发出的声音分离,然后以听觉上的“特写”传递给观众,并将这些孤立的声音细节按照预定顺序制造出声音蒙太奇的效果,只有做到了这些,有声电影才算得上是一门新的艺术。”
巴拉兹队电影技巧的看法植根于一个信念:电影不是真实的投影,而是自然的人格化,甚至我们为戏剧所选择的背景都与内在于我们的文化模式有关。
严格地说来,既然所有的视觉形象都是文化决定的而非自然的,艺术家对其进行变形和转换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过变形,艺术家实际上扩展了观众心中的视觉认知模式,使其得以重新认识事实。
但是当他的视觉变形理论要付诸实践时,巴拉兹又迅速变得保守起来。他一再强调变形必须与现实背景相关,不能原形全失。
巴拉兹认为夸张的摄影角度也有个限度,以观众还能辨识画面内容,区分其中熟悉的和怪异的部分为界。他的这个立场和穆卡洛夫斯基相似,后者认为过度的前推反而会减少美感。
蒙太奇机械论,内在语言论(同爱森斯坦)。
但是巴拉兹批评爱森斯坦对理性蒙太奇的过度运用:“他陷入了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电影艺术能征服纯概念的思维世界。”
隐喻是自然地从影像中流露出来的。
“淡入淡出”就“像”我们从一个视角转到另一个视像的内在心理过程。
因此,巴拉兹一方面尊重传统和形式化的电影技巧,一方面又建议创作者在运用技巧时,和日常视觉感知保持联系,以达到超出正常视觉与听觉的电影化表意结果。
[电影的形式]
“山脚下的一块石头和米开朗基罗的一座石雕同样都是石头,作为石头来说,它们是同一种物质。使它们有所区别的不是本质而是形式…一条古老的艺术规律告诉我们,物质的内涵和规律只有通过艺术作品的精巧形式才能得到完美体现。”
巴拉兹希望从研究边缘的类型开始,因为通过那些极端形式的影片,我们更容易发现决定一般电影形式的法则和规律。在他看来,这种主流之外的极端形式由两者把持:先锋电影(或抽象电影)和纯纪录片(pure documentary),这两者之间则是主流的剧情片,新闻片,教育片和个人纪录片。
巴拉兹发现,这两种极端的形式都有意避免叙事。“一者只要物象不要形式,一者只要形式不要物象。这种倾向一方面导致对纪录片的崇拜,一方面则导致无目的的形式游戏。”
“当一个(对现实生活有过亲身体验的)影片创作者想通过其理解,在一片混沌的现实表象中找出真实(即现实的意义和规律)时,他必须利用一切可供电影艺术使用的表现方式。”
“独立的影像只包含轻微的真实,只有蒙太奇能使之成为真理或相反。”在这点上,巴拉兹的立场与巴赞和克拉考尔截然相反。
巴拉兹认为吉加维尔托夫的写实主义是纯主观的,因为观众总受制于创作者的视角。
巴拉兹认为电影不仅需要剧本,更需要通过特殊的个体经验来表达主题。人类的整体经验是支离破碎的,不能通过大众来表达。
后期充满矛盾。
巴拉兹对真实与自然的偏好(虽然他在理论上反对),导致他对所谓“微戏剧”(micro—dramatics)的深切热爱。如果电影的主要力量来自特写,那么最恰当的电影形式应该是细微的心理剧:以细节刻画为基础,以细腻的面部表情或事物特写来打动观众。和之后的巴赞一样,巴拉兹将电影比作显微镜,能够显示隐秘的自然和心理世界。
巴拉兹的著作是为形式主义美学辩护的,但是他的喜爱和偏好(如特写,微相学,微心理影片,观众认同等)看起来却像是出自他试图压抑的写实冲动。如果忽略他的保守倾向与对“自然”的向往,他奋力想在事实和真理之间保持的对立,最终使他和爱森斯坦并立于形式主义的阵营中。虽然哪些张力产生了一些理论上的难题,但也使巴拉兹免于简化论,而那正是很多形式主义理论失去活力和价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