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启蒙?
已经不记得从前看没看过了,印象中为了读《说真话的勇气》这本书是拿来作为背景文献扫过的。稍微写点对它的评价。
又及,能让自己有新鲜感的论述,现在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福柯在83年演讲开头一直在谈康德这篇短文《什么是启蒙?》,而后整本书的“说真话”甚至包括前两年的“关心你自己”,实际上说的是跟康德这篇文章所呼吁的是一个意思——特别是“关心你自己”。傲娇的福柯在开头谈了康德这篇文本很久,从它的出生背景到所收获的公众效应,他说这些都让他觉得”interesting“,却决口不谈其实在内容上他觉得appealing。
启蒙就是“ man'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mposed immaturity",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种不成熟状态不在于不拥有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去运用自身理性。“康德这里假定每个人在开始都是拥有理性的,虽然我并不同意每个人都生来拥有理性这一观点——或者说过分扩大了理性所适用的范围,不过公开运用理性的勇气却比理性本身更为难能可贵。其实很容易看出这轻易戳中了福柯一直以来的high点,难怪他不断、反复地把康德这篇文章作为自己课上讨论的重点。不公开运用理性便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这种自我实践自由,让”他者“来替自己做决定, 这是福柯在接下来两年里所一直想要谈到的。
康德认为只要给人们以自由和时间,人们就可以公开运用理性去进行思考和行动,将自己从牧师的”庇护“下解脱出来,换成自己去感受造物主光芒。他也批判着想要将人们进行教化的教会共同体,认为恰恰是他们的牧领式管理方式,才使得人们仅处在一个”启蒙时代“(enlightment)而不是一个”被启蒙时代“(enlightned age)。而康德对于解决人类这种缺乏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的方法是诉诸于法律编纂,将”人之法“立起来,从而将人对自我实践的决定权杖重新交到人的手上。从人可以运用理性角度来看,逻辑并无不妥。法律的制定可以说是人脱离宗教牧领教育的最可得而显而易见的方式,而通过立法则更加能将自身的灵魂和身体的支配权同时从”神“这个客体转移到“他人”这另一个客体上。
所以可以说康德讲人的不成熟状态定义为缺乏运用自身理性的勇气,对于福柯开展他的“说真话”研究时非常具有启发性质的。但后面的解决走向则大相径庭。福柯走得更远,他一向来喜欢将研究主体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参与的主体和无关者上,而非事物本身。他能够看到仅仅是建立法律的措施,也只是把支配个人身体的主动权从一个地方换到了另一个地方而已,而作为个体的自身依旧处在自己的康德式的“不成熟状态”。康德是将全人类作为一个人来讨论其思想的成熟,而福柯则用个体人的“成熟”状态来作为个体实践的最终落脚点。
康德还是提议能够让一小部分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去引导其他人,这更加好过让作为群体的人们整体进入不成熟状态。“他们自己在抛却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就会传播合理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以及每个人的本分就在于思想其自身的那种精神。”这恰恰还是福柯所最为批判的,在福柯的年代,宗教已经对人类理性构不成威胁,阻碍个体运用自己理性表现自己的最大敌人是“其他人”,以及“其他人”所集结起来的那些叫做“机构”、“国家”和创造出来的“知识”。上帝死了以后这种支配权自然就流落到其他地方,就像福柯在“必须保卫社会”里说的,反抗所带来的只会是另一种权力的诞生,但存在着支配权力这一事实从未随着这权力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放到现在也是如此,人类或许已经或公开默许地将自我选择权利让渡给了各种各样的中介,因为去做一个选择很困难——当然,因为现在给我们的是选项题,如果一个人真的思想独立到将选择题做成问答题,会更加痛苦而费力得多。但现代人大多数都有选择困难症,连做一个选择题都期望别人给你一个倾向答案了。这是一种更为不成熟的状态,吧。
其实想重新去看这篇《什么是启蒙?》源于在《maturity and modernity》里重又提到了康德和他的这篇文本。个人认为这种不成熟状态与不想成长所站的定义不同。处于不成熟状态是安逸的,按照康德的观点来看,这出于懒惰和怯懦。个人可以做到将自己置于理性的针尖,用自己的实践方式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又保持孩子般看待世界的纯真方式和除理性以外领域的愚蠢天真。这没什么不好,尽管这样做也许不像是一个生活在此世的人,但应该够得上从成熟到不成熟状态上面向自我的转变。
最后分享一下,同样是我女神,且因为她我感受到了莫大鼓舞的阿伦特的话,作为《什么是启蒙?》里将个人罩上启蒙之光的结束:
“....何以所有道德与宗教思想都奇怪地坚持,依从自己是极其重要得。依从自我不是指像爱别人那样爱自己,而是说,与对其他任何人的依赖相比,更依赖我固有的、和我在一起的这个无声的伙伴,更听从他的意见。对失去自我的恐惧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种恐惧针对的是不能再与自己交流。如果必须保持为喑哑无声、不能诉说,那么不仅悲伤和痛苦,而且还有欢乐和幸福以及所有其他情感,就都是完全无法忍受的。”
又及,能让自己有新鲜感的论述,现在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福柯在83年演讲开头一直在谈康德这篇短文《什么是启蒙?》,而后整本书的“说真话”甚至包括前两年的“关心你自己”,实际上说的是跟康德这篇文章所呼吁的是一个意思——特别是“关心你自己”。傲娇的福柯在开头谈了康德这篇文本很久,从它的出生背景到所收获的公众效应,他说这些都让他觉得”interesting“,却决口不谈其实在内容上他觉得appealing。
启蒙就是“ man's emergence from his self-imposed immaturity",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种不成熟状态不在于不拥有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去运用自身理性。“康德这里假定每个人在开始都是拥有理性的,虽然我并不同意每个人都生来拥有理性这一观点——或者说过分扩大了理性所适用的范围,不过公开运用理性的勇气却比理性本身更为难能可贵。其实很容易看出这轻易戳中了福柯一直以来的high点,难怪他不断、反复地把康德这篇文章作为自己课上讨论的重点。不公开运用理性便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这种自我实践自由,让”他者“来替自己做决定, 这是福柯在接下来两年里所一直想要谈到的。
康德认为只要给人们以自由和时间,人们就可以公开运用理性去进行思考和行动,将自己从牧师的”庇护“下解脱出来,换成自己去感受造物主光芒。他也批判着想要将人们进行教化的教会共同体,认为恰恰是他们的牧领式管理方式,才使得人们仅处在一个”启蒙时代“(enlightment)而不是一个”被启蒙时代“(enlightned age)。而康德对于解决人类这种缺乏运用理性的不成熟状态的方法是诉诸于法律编纂,将”人之法“立起来,从而将人对自我实践的决定权杖重新交到人的手上。从人可以运用理性角度来看,逻辑并无不妥。法律的制定可以说是人脱离宗教牧领教育的最可得而显而易见的方式,而通过立法则更加能将自身的灵魂和身体的支配权同时从”神“这个客体转移到“他人”这另一个客体上。
所以可以说康德讲人的不成熟状态定义为缺乏运用自身理性的勇气,对于福柯开展他的“说真话”研究时非常具有启发性质的。但后面的解决走向则大相径庭。福柯走得更远,他一向来喜欢将研究主体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参与的主体和无关者上,而非事物本身。他能够看到仅仅是建立法律的措施,也只是把支配个人身体的主动权从一个地方换到了另一个地方而已,而作为个体的自身依旧处在自己的康德式的“不成熟状态”。康德是将全人类作为一个人来讨论其思想的成熟,而福柯则用个体人的“成熟”状态来作为个体实践的最终落脚点。
康德还是提议能够让一小部分拥有独立思想的人去引导其他人,这更加好过让作为群体的人们整体进入不成熟状态。“他们自己在抛却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就会传播合理地估计自己的价值以及每个人的本分就在于思想其自身的那种精神。”这恰恰还是福柯所最为批判的,在福柯的年代,宗教已经对人类理性构不成威胁,阻碍个体运用自己理性表现自己的最大敌人是“其他人”,以及“其他人”所集结起来的那些叫做“机构”、“国家”和创造出来的“知识”。上帝死了以后这种支配权自然就流落到其他地方,就像福柯在“必须保卫社会”里说的,反抗所带来的只会是另一种权力的诞生,但存在着支配权力这一事实从未随着这权力形态的改变而改变。放到现在也是如此,人类或许已经或公开默许地将自我选择权利让渡给了各种各样的中介,因为去做一个选择很困难——当然,因为现在给我们的是选项题,如果一个人真的思想独立到将选择题做成问答题,会更加痛苦而费力得多。但现代人大多数都有选择困难症,连做一个选择题都期望别人给你一个倾向答案了。这是一种更为不成熟的状态,吧。
其实想重新去看这篇《什么是启蒙?》源于在《maturity and modernity》里重又提到了康德和他的这篇文本。个人认为这种不成熟状态与不想成长所站的定义不同。处于不成熟状态是安逸的,按照康德的观点来看,这出于懒惰和怯懦。个人可以做到将自己置于理性的针尖,用自己的实践方式关心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又保持孩子般看待世界的纯真方式和除理性以外领域的愚蠢天真。这没什么不好,尽管这样做也许不像是一个生活在此世的人,但应该够得上从成熟到不成熟状态上面向自我的转变。
最后分享一下,同样是我女神,且因为她我感受到了莫大鼓舞的阿伦特的话,作为《什么是启蒙?》里将个人罩上启蒙之光的结束:
“....何以所有道德与宗教思想都奇怪地坚持,依从自己是极其重要得。依从自我不是指像爱别人那样爱自己,而是说,与对其他任何人的依赖相比,更依赖我固有的、和我在一起的这个无声的伙伴,更听从他的意见。对失去自我的恐惧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这种恐惧针对的是不能再与自己交流。如果必须保持为喑哑无声、不能诉说,那么不仅悲伤和痛苦,而且还有欢乐和幸福以及所有其他情感,就都是完全无法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