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看唐诗人的行走 ——读《唐诗地图》
浅看唐诗人的行走
——读《唐诗地图》
在本书中,作者以唐诗人笔下的地点为线索,向读者娓娓道来诗人们笔下的这些地方的风光及其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从中我感觉到,唐诗人大都是行走着的,只是行走的方式、路线、目的不同而已。很多诗人在行走中也就勾勒完了一生的轨迹。我想从书中提到的地点中选取一些,概括我所归纳的唐诗人的几种行走。
一、长安
长安是唐朝繁荣的都城,也是政治中心,权力的重心。在此以长安为标志,我想说的是诗人们求仕的行走。为了求仕,诗人们可能走遍四方朝中官员,只盼能得到赏识,但最理想的途径肯定还是能够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进士登第。长安是很多诗人宦游途中的交汇地,他们或常驻此处,或从这里出发到别处任职,长安与求仕经历都会是他们一生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然而为何唐诗人乃至历代文人对仕途都有这样一段孜孜不倦地追求?虽然他们对于出仕,有的不屑,有的最终放弃,有的始终不受重视而终日悒郁...他们有的在文坛已负盛名,却似乎始终对出仕有着割不断的挂念。如李白,天性豪放不羁,也还是有过在玄宗身边供奉翰林的经历,晚年也免不了受政治动荡牵扯;再如李商隐,几乎一生都在奔波求仕,却又因牛李党争而落得一生困顿。
既然诗已经写得名扬天下了,还那么在意做官做什么?也许是因为写诗不能养家糊口,但是做官能。或许确实有这个因素。自从汉朝儒学统治思想以来,积极入世的思想占据了大多数男子汉的心扉。诗人们能写诗,但这并不一定代表诗人们把写诗当做正业看。诗可以看成是点缀或向上的手段,那么正经的最好还是讨到一个官职,得到官方的认可,这样名利双收,何乐不为?或者换一个方向来想,诗人们真正寒门出身的怕也不多,阶层、地位本来就不算低,求仕路途的起跑线怎么都要比别人领先一些,自然要向着更高的地方去。或者干脆诗人们写诗只是求仕途中情感的寄托,是求仕的附属品,只不过后人并不会去看他们官做得如何,而是去看他们诗写的如何罢了。
无论如何,长安都是,或曾是唐诗人们眼中梦想的归属地,希望在这里有一阵好风,送他们扶摇上青云。
二、轮台
轮台是唐代西域的军事重镇,因为唐诗,它已渐渐成为边塞要地的代名词。因此我现在想说的,是诗人们向西而走的出塞之路,也是从军之路。
诗人们有的是受命西征,有的是一腔热血上涌,任侠之气在体内驰骋,便果断从了戎。这是条特殊的行走之路,路上所见是与中原截然不同的景色,心中也别有一番滋味。走上出塞之路的诗人,写出的诗大都是苍茫或豪迈的,当然也有悲戚之词,却也离不了写征人思妇。
从军为何要写诗?当然我也觉得脑海里冒出这种问题很多余。写诗需要什么动机,想写就写啊。但是我还是想了想,如果我也是个有点文化的从军者,想到即将要经历的艰苦生活和杀伐场景,我可能会紧张、惧怕,或者热血沸腾,但我或许不会因此去写一首诗。如果我要写诗,首先可能是因为行军途中的塞外风光或生活经历让我有了感触,于是需要诗来表达,这时可能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壮美的诗句出现;也可能是在一次战斗中某位将领表现十分英勇令我敬佩,或是我想让上司能够注意到我,那么我或许会为此写一首诗;当然于我而言,我更可能会想,一出塞外这许多年,建功立业以报国家自然是最高理想,可是要多大的功绩才能令国家和后世知道你或永远记住你?纵然我有这份心力,却不一定有这个机遇。可是诗是可以流传的,我的诗至少会让人看见我的一片赤心,看见塞外我们的生活。这总比默默无闻地牺牲好得多。
当然这只是我开出的脑洞,写诗当然是想写就写,在长安可以写,走到轮台照样可以写。
三、终南山
终南山代表的是一条隐路,而唐朝的隐路又往往不是一条纯粹的隐路。真正的隐者不是没有,比如王维,但多数诗人归隐还是在追赶一种潮流:为了入仕,所以归隐。
这种悖论让人不知如何评价。无所谓对错,全在于选择。一时不得志于是闲居山林之中过起悠然生活,不时提笔描写山水,自谓隐者其实仍旧全心扑在凡尘俗世上,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上那条捷径。我觉得这种人与其说是在归隐,不如说是在怀着希望进行没有定数的等待。这种状态,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观望。
然而明明隐者不隐已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这些人依旧能受到人们尊敬。公开的秘密由大家一起保守,以此来成人之美,也成全自己心里对高洁情操的那点崇敬。这种观点到现在依然存在。既然是好的东西,只要不危害大局,纯粹不纯粹又有什么重要呢?
四、江南
想用江南来代表一条行走游玩之路。诗人们走的路,不仅仅是为了做官而走的宦游之路,也不乏随性而行的行乐之路。走遍天下,访遍名山大川,诗人们最不能不说的一定是江南。
为什么江南如此吸引诗人们?江南有许多有名的城市,扬州、苏州、杭州....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庶。到唐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繁花、热闹,却又因地域特点带了些柔弱的感觉。来此寻找温柔乡,自然会让诗人们乐不思蜀。试想若是贫瘠的蛮荒之地,会有几分吸引力?况且江南的名胜风物是其独有,依依杨柳,桃花春水,烟雨迷蒙...每到一处都足以激起诗人们的情怀。江南远离政治中心,在这里可以让人暂时逃离政治上的纷纷扰扰安心做一个游人,却又不至于两耳不闻京城事。
这是江南给诗人们的感觉,也是漫游行走带给诗人们的感觉。
这些不同类型的路在每一个诗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交叉。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诗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行走、探索,才交织出了现今璀璨的唐诗地图。
2014对外班 高瑾瑜
——读《唐诗地图》
在本书中,作者以唐诗人笔下的地点为线索,向读者娓娓道来诗人们笔下的这些地方的风光及其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从中我感觉到,唐诗人大都是行走着的,只是行走的方式、路线、目的不同而已。很多诗人在行走中也就勾勒完了一生的轨迹。我想从书中提到的地点中选取一些,概括我所归纳的唐诗人的几种行走。
一、长安
长安是唐朝繁荣的都城,也是政治中心,权力的重心。在此以长安为标志,我想说的是诗人们求仕的行走。为了求仕,诗人们可能走遍四方朝中官员,只盼能得到赏识,但最理想的途径肯定还是能够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进士登第。长安是很多诗人宦游途中的交汇地,他们或常驻此处,或从这里出发到别处任职,长安与求仕经历都会是他们一生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然而为何唐诗人乃至历代文人对仕途都有这样一段孜孜不倦地追求?虽然他们对于出仕,有的不屑,有的最终放弃,有的始终不受重视而终日悒郁...他们有的在文坛已负盛名,却似乎始终对出仕有着割不断的挂念。如李白,天性豪放不羁,也还是有过在玄宗身边供奉翰林的经历,晚年也免不了受政治动荡牵扯;再如李商隐,几乎一生都在奔波求仕,却又因牛李党争而落得一生困顿。
既然诗已经写得名扬天下了,还那么在意做官做什么?也许是因为写诗不能养家糊口,但是做官能。或许确实有这个因素。自从汉朝儒学统治思想以来,积极入世的思想占据了大多数男子汉的心扉。诗人们能写诗,但这并不一定代表诗人们把写诗当做正业看。诗可以看成是点缀或向上的手段,那么正经的最好还是讨到一个官职,得到官方的认可,这样名利双收,何乐不为?或者换一个方向来想,诗人们真正寒门出身的怕也不多,阶层、地位本来就不算低,求仕路途的起跑线怎么都要比别人领先一些,自然要向着更高的地方去。或者干脆诗人们写诗只是求仕途中情感的寄托,是求仕的附属品,只不过后人并不会去看他们官做得如何,而是去看他们诗写的如何罢了。
无论如何,长安都是,或曾是唐诗人们眼中梦想的归属地,希望在这里有一阵好风,送他们扶摇上青云。
二、轮台
轮台是唐代西域的军事重镇,因为唐诗,它已渐渐成为边塞要地的代名词。因此我现在想说的,是诗人们向西而走的出塞之路,也是从军之路。
诗人们有的是受命西征,有的是一腔热血上涌,任侠之气在体内驰骋,便果断从了戎。这是条特殊的行走之路,路上所见是与中原截然不同的景色,心中也别有一番滋味。走上出塞之路的诗人,写出的诗大都是苍茫或豪迈的,当然也有悲戚之词,却也离不了写征人思妇。
从军为何要写诗?当然我也觉得脑海里冒出这种问题很多余。写诗需要什么动机,想写就写啊。但是我还是想了想,如果我也是个有点文化的从军者,想到即将要经历的艰苦生活和杀伐场景,我可能会紧张、惧怕,或者热血沸腾,但我或许不会因此去写一首诗。如果我要写诗,首先可能是因为行军途中的塞外风光或生活经历让我有了感触,于是需要诗来表达,这时可能会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壮美的诗句出现;也可能是在一次战斗中某位将领表现十分英勇令我敬佩,或是我想让上司能够注意到我,那么我或许会为此写一首诗;当然于我而言,我更可能会想,一出塞外这许多年,建功立业以报国家自然是最高理想,可是要多大的功绩才能令国家和后世知道你或永远记住你?纵然我有这份心力,却不一定有这个机遇。可是诗是可以流传的,我的诗至少会让人看见我的一片赤心,看见塞外我们的生活。这总比默默无闻地牺牲好得多。
当然这只是我开出的脑洞,写诗当然是想写就写,在长安可以写,走到轮台照样可以写。
三、终南山
终南山代表的是一条隐路,而唐朝的隐路又往往不是一条纯粹的隐路。真正的隐者不是没有,比如王维,但多数诗人归隐还是在追赶一种潮流:为了入仕,所以归隐。
这种悖论让人不知如何评价。无所谓对错,全在于选择。一时不得志于是闲居山林之中过起悠然生活,不时提笔描写山水,自谓隐者其实仍旧全心扑在凡尘俗世上,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上那条捷径。我觉得这种人与其说是在归隐,不如说是在怀着希望进行没有定数的等待。这种状态,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观望。
然而明明隐者不隐已成了人尽皆知的事情,这些人依旧能受到人们尊敬。公开的秘密由大家一起保守,以此来成人之美,也成全自己心里对高洁情操的那点崇敬。这种观点到现在依然存在。既然是好的东西,只要不危害大局,纯粹不纯粹又有什么重要呢?
四、江南
想用江南来代表一条行走游玩之路。诗人们走的路,不仅仅是为了做官而走的宦游之路,也不乏随性而行的行乐之路。走遍天下,访遍名山大川,诗人们最不能不说的一定是江南。
为什么江南如此吸引诗人们?江南有许多有名的城市,扬州、苏州、杭州....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庶。到唐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繁花、热闹,却又因地域特点带了些柔弱的感觉。来此寻找温柔乡,自然会让诗人们乐不思蜀。试想若是贫瘠的蛮荒之地,会有几分吸引力?况且江南的名胜风物是其独有,依依杨柳,桃花春水,烟雨迷蒙...每到一处都足以激起诗人们的情怀。江南远离政治中心,在这里可以让人暂时逃离政治上的纷纷扰扰安心做一个游人,却又不至于两耳不闻京城事。
这是江南给诗人们的感觉,也是漫游行走带给诗人们的感觉。
这些不同类型的路在每一个诗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交叉。不得不说,正是因为诗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行走、探索,才交织出了现今璀璨的唐诗地图。
2014对外班 高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