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病大法
几年前,小胃就开始闹腾着这样那样,不肯好好儿服役,仗着自己年轻,身体还有一点底子,没啥大在意,实在疼的厉害,两片“胃康U”,问题便得到解决。后来,这家伙又改变了作战方式,只是胀得厉害,吃喝上倒也无碍,但每日间这样胀胀着也不是办法。于是,去看医生。
先看中医,中医自然是拉长战线的整治工作。每日间两碗苦汤药下肚。开始还能忍得住,后来每每看到一碗又苦又黑的药汤端到眼前,便想到李清照,在与赵明诚对弈之际,丫鬟端来大半碗苦汤药。便听到清照的叹息声了。
其实我是最不能耐着性儿喝药的一个人。刚开始是觉得物事新鲜,配合着喝三五天倒也无妨。但一个人活蹦乱跳的人,要日日这样吃药,也觉滑稽,所以也难免一声叹息了。但煎煮中药时却又陶醉在药香里不能自拔。就这样矛盾着,吃着药,断断续续四十多天了。每次去看医生,医生都没有让我停止拿药的意思,总是认真地一剂剂开着药,我也只好配合着认认真真地一剂剂吞咽到肚子里。
这天,突然觉得应该去看看西医了。
医院里的人可真多呀。预约挂号,周六也是六点起床,结果还是没排在靠前的位置。而且,因为是专家出诊,出诊费贵,求医着自然更多,病人也如流水线上的零部件一般,一个个流进去,再流出来。
来到医院才知道,世上不仅人多,病人也多。来到医院的,可以说都是病人吧。一个个会跑能走的病人,在医院的大楼里,上跑下跳地为去病而忙乱着。
当我想着,其实这些人也都与我一样,只是身体稍有不适,那末,有必要来到医院,排队站立一个多小时拿到号,再排两个多小时才得幸与医生相见。医生却又因着太忙碌连抬眼看病人的动作都没有,一边问着你哪里不舒服,一边大笔写着字,然后,开出一大堆检查单来。再去排队交费,接受检查。
西医认为哪里不舒服,就去哪里看看是最好的。僻如我胃不舒服,便请一个侦探探到胃里一看究竟。肝脏不舒服,则可以来个B超啥的。医生所做就是开不停地写字,开单,然后根据仪器所测结果,来判定病情,下药。如是。
中医则是,眼睛有疾,需查查肝,皮肤痒,则要医医肺,胃不舒服,那么需要治治脾肺的问题。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因果,因这一个因导致那一个果。听起来,亦是对的。
好比小儿发烧,中医是要用热毛巾敷了,大棉被盖了,出汗则见效。因为人发烧则体内是凉的,这也是为什么发烧时会打冷战的原因。西医则认为有火在燃,直以水(接冰)块盖头上,方是退烧大法。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是殊途同归。
且不论医病如何,本人还是喜欢中医一些。想想医院跑上颠下的“有病的人”,那如中医这般,且款款坐下,把病情娓娓道来,医生或点头,或摇头,或把脉,或点穴,或看脸色,或观舌头。如是“望闻问切”一番,医者留意,患者的病业已去了大半了。作为一个“患者”也许更多的是需要心理上的关爱,不管是面对医生时,还是自己的家人。假若一个医生连抬头望望患病之人的精力都已失去,则想去其病也难矣。
先看中医,中医自然是拉长战线的整治工作。每日间两碗苦汤药下肚。开始还能忍得住,后来每每看到一碗又苦又黑的药汤端到眼前,便想到李清照,在与赵明诚对弈之际,丫鬟端来大半碗苦汤药。便听到清照的叹息声了。
其实我是最不能耐着性儿喝药的一个人。刚开始是觉得物事新鲜,配合着喝三五天倒也无妨。但一个人活蹦乱跳的人,要日日这样吃药,也觉滑稽,所以也难免一声叹息了。但煎煮中药时却又陶醉在药香里不能自拔。就这样矛盾着,吃着药,断断续续四十多天了。每次去看医生,医生都没有让我停止拿药的意思,总是认真地一剂剂开着药,我也只好配合着认认真真地一剂剂吞咽到肚子里。
这天,突然觉得应该去看看西医了。
医院里的人可真多呀。预约挂号,周六也是六点起床,结果还是没排在靠前的位置。而且,因为是专家出诊,出诊费贵,求医着自然更多,病人也如流水线上的零部件一般,一个个流进去,再流出来。
来到医院才知道,世上不仅人多,病人也多。来到医院的,可以说都是病人吧。一个个会跑能走的病人,在医院的大楼里,上跑下跳地为去病而忙乱着。
当我想着,其实这些人也都与我一样,只是身体稍有不适,那末,有必要来到医院,排队站立一个多小时拿到号,再排两个多小时才得幸与医生相见。医生却又因着太忙碌连抬眼看病人的动作都没有,一边问着你哪里不舒服,一边大笔写着字,然后,开出一大堆检查单来。再去排队交费,接受检查。
西医认为哪里不舒服,就去哪里看看是最好的。僻如我胃不舒服,便请一个侦探探到胃里一看究竟。肝脏不舒服,则可以来个B超啥的。医生所做就是开不停地写字,开单,然后根据仪器所测结果,来判定病情,下药。如是。
中医则是,眼睛有疾,需查查肝,皮肤痒,则要医医肺,胃不舒服,那么需要治治脾肺的问题。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因果,因这一个因导致那一个果。听起来,亦是对的。
好比小儿发烧,中医是要用热毛巾敷了,大棉被盖了,出汗则见效。因为人发烧则体内是凉的,这也是为什么发烧时会打冷战的原因。西医则认为有火在燃,直以水(接冰)块盖头上,方是退烧大法。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是殊途同归。
且不论医病如何,本人还是喜欢中医一些。想想医院跑上颠下的“有病的人”,那如中医这般,且款款坐下,把病情娓娓道来,医生或点头,或摇头,或把脉,或点穴,或看脸色,或观舌头。如是“望闻问切”一番,医者留意,患者的病业已去了大半了。作为一个“患者”也许更多的是需要心理上的关爱,不管是面对医生时,还是自己的家人。假若一个医生连抬头望望患病之人的精力都已失去,则想去其病也难矣。